书城心理学每天学点心理学大全集
18610300000041

第41章 管理与心理学(2)

你可以这样想象一下:你被困在沙漠里的一个山洞,山洞里有渗下的泉水,而且你有足够的干粮,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星期,你活得还比较滋润。但是突然有一天,你的泉水减少到了平时的四分之一,你焦躁不安,对处境感到绝望,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月。又突然有一天,你发现泉水完全断绝了,你没有办法,开始干渴地舔舐每一点洞壁上剩下的水痕,终于连水痕也找不到了。开始你可能试着去挖掘水源,过了两天以后,你受不了了,你只能够躺在那里保持水分。你太干渴了,熬不住睡着了。这时我们走进你的梦里,发现你处在一个满是水的世界。在水中你又是欢呼又是狂饮。对于此时的你而言,乌托邦就是一个充满水的地方,生活的意义对你而言就是饮水,其他什么自由、爱、尊重乃至哲学、艺术则通通地不被考虑。当然这种情况较为极端,在生活中是很少见的。在我们通常所接触到的实际生活中,“我渴了”的意义仅仅是说一个人所感受到的口渴,他所遭遇的只是短暂的口渴,这与长期持久的极度口渴有本质的区别。

同样,如果一个人的食物、住所、睡眠等的缺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他的行为也会发生相似的变化。一旦一个人的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他吃饱喝足,衣食无忧,那么又会产生什么需求呢?

2.对安全的需求

一个人如果生理需求得到了相对充分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产生新的需求——安全需求,这具体包括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及焦躁与混乱的折磨,对体制、法律、秩序、界限的依赖,等等。

我们不妨试着观察儿童,这可以加深对安全需求的理解,因为,相对成人而言,儿童身上人为的抑制情感的现象较少,而成年人为了达到一定目的,会装模作样地对缺少安全感表现得镇定自若、不动声色。一个普通的孩子面临一个崭新的、陌生的、奇特的、难以对付的刺激或情况,常常会引起恐惧的反应。例如从父母身边走失、短时间内与父母的分离、陌生的面孔、奇特而不熟悉的物体等,此时,孩子会发疯地依赖于他们的父母以求得安全与保护。孩子需要一种安稳的程序和节奏,一个可以预见的有秩序的世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的生存环境便是父亲的呵护、母亲的怀抱。一个在父母整天吵架谩骂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安全需求是得不到满足的。

在现代成年人的生活中,对安全需求享有很大程度的满足。

生活在当前社会的现代人很少再会受到野兽、动乱、暴政等的威胁。如果要清楚有效地观察此类需求的存在,我们需要把目光转向那些神经质的人、经济社会中的穷困潦倒之辈,或转向一个动荡骚乱的社会。

有一种常见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到底什么是安全与稳定的需求,这就是对于日常事物的偏爱,偏爱熟悉的事物,而非不熟悉的事物;偏爱已知的事物,而非未知的事物;偏爱已有的行动规律与秩序,而非无规则的变化。人们内心的这种对安全与稳定的需求从而导致的对日常事物的偏爱,在组织管理中的表现就是抵制任何变革和创新,希望维持原状,直到现状实在无法维持时才会被迫做一些改变。

3.归属和爱的需求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满足以后,归属和爱的需求便凸现了出来。在这个时候,个人会强烈地感到缺乏朋友,缺少一个爱人。他会渴望与人们有一种感情深厚的关系,渴望在团体和家庭中有自己的位置,他渴望归属感和爱与被爱的感觉,完全忘掉了他饥饿的时候是怎样把爱情看成一座不现实的海市蜃楼。此时,归属和爱的需求控制了他,他感到了孤独,感到了遭受抛弃,抬头四顾,举目无亲,他感到深深的痛苦。

关于归属感,我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途径理解它。这个需求导致的现象很常见,现代工业化社会引起的频繁流动、传统团体的瓦解、家庭分崩离析的不断增多、持续不断的都市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乡村式亲密的消失、现代社会中肤浅的友谊都加剧了人们对于归属感的渴望。人们希望能够真正地团结起来,共同地应对外来危险,共同地面对同一件事情。他们会在别人对自己的协助中获得满足。所以战争中士兵们的战友关系会形成以后终生亲密的友谊。

关于爱的需求,在这里要做一点区分,那就是爱与性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性是可以作为一种纯粹的生理需求来进行研究的,是最低层次的动物性的、生理性的需求,性的需求未必会导致爱的需求,而爱的需求则可导致性的需求。爱不仅仅包括给予别人爱,也包括接受别人的爱。一个人只有曾经接受过足够的爱,起码是在幼年时期享受到足够的爱抚,他才会对别人具有爱心,才会对整个世界抱有一种积极的看法。

4.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求

我们都知道,除了少许病态的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渴望受到尊重,包括外界对自己的尊重和自己对自己的尊重,相对来说,自己对自己的尊重要更重要一些。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即是自尊,自尊需求的满足是指由于实力、成就、优势、用途等自身内在因素而形成的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外界对自己的尊重需求的满足,则是地位、声望、荣誉、威信等外界较高评价的获得。自尊需求的满足可以获得一种自信的情感,使我们觉得自己在世上有价值,自己是必不可少的,自己在世上也是能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能为别人所需要。而一旦此类需求受挫,我们就会产生自卑、无能的感觉,认为自己一无是处,除非经过相当的努力,否则我们会因为自我形象的渺小而愈发地做事失败,然后会导致更加自卑,没有自信的人是很难成事的。

自尊建立的基础也有所不同,有基于他人看法的自尊和基于真实能力的自尊。最稳定与健康的自尊应当是建立在真正的能力与胜任之上,依靠外在的名望、别人奉承而获得尊重很有可能像肥皂泡一样不堪一击。

即使是在自尊内部,我们也可以作出进一步的划分:一种是基于单纯的意志力量、决心和责任感而取得的实际胜任与尊重,从而形成理想化的自我。另一种是凭借人的内在天性与素质,非常自然而轻松地取得的成就。

5.自我实现的需求

“自我实现”,也就是一个人使自己的潜力发挥的倾向,成为自己所能够成为的那种最独特的个体,使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一个人在其他基本需求都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求便开始突出。这时候他会很乐意去工作,对他而言,这时候的工作不是生活所迫,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获取荣誉,而是一种兴趣。这时候他确确实实是以工作为乐,而不是以工作为负担。

即便一个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尊重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他还是会产生新的匮乏与不安。因为什么呢?他必须做他真正喜欢做的事。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画家必须画画,学者必须搞研究,甚至老农民必须每天到田间地头转一圈。否则他就会躁动不安,难以宁静。一个健康的人天性中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生物本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一观点看起来似乎有点浪漫与不切实际,但毋庸置疑,每一个成熟的人,每一个其他需要都得到满足的人,都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我究竟适合于做什么?

“自我实现”,也就是一个人使自己的潜力发挥的倾向,成为自己所能够成为的那种最独特的个体,使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不同的个体满足这一需求所采取的途径方式大不相同,有的人会想成为一位体育健将,有的人想当诗人,有的人想当官,有的人想在工商界一展才华,等等。在这一需求上,个人的独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自我实现需求的明显出现,通常要依赖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需求的满足。

根据以上的见解,我们可能会以为:五种需求仿佛排成一个梯子,只有一种需求得到百分之百的满足,另一种需求才会出现。而实际上,我们现实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在一般情况下,所有的基本需求仅仅是部分得到满足,部分却得不到满足。有心理学家曾以数字形式做了一个估计:普通人在生理需求上大约能满足80%,在安全需求上满足70%,在爱的需求上满足50%,在尊重的需求上满足40%,在自我实现的需求上则满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