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越简单越好1
18610200000036

第36章 成功管理就是这么简单(1)

1.耐克的成功法宝:虚拟经营

虚拟经营的专业解释有点晦涩难懂,这里省去不说。简单来讲,虚拟经营和“借鸡生蛋”有相通之处,也是借他人的资源,创造自己的利润。所不同的是,“借鸡生蛋”是把邻家的鸡借到你家里来养着,饲养工作由你全部承担,租借期间的收益也基本上都归你所有,你向邻居支付租金;而虚拟经营虽然也是借,但并不把邻家的鸡带回来养,比如外包经营,鸡依然让邻家养着,你只是把所需鸡蛋的规格、型号告诉邻居,让他定期提供成品鸡蛋给你,然后你再把鸡蛋拿去高价出售,你不向邻居支付租金,而是合同购买,你与邻居是利润共享关系。

相比之下,虚拟经营要比借鸡生蛋更省事,更简单借鸡生蛋,你得养鸡,得建造鸡舍,得从事饲料购买、保管等诸类烦人的事,得管理劳工,还得忍受鸡粪的冲天臭气,而虚拟经营,将这些麻烦都留在了邻居家里。

虚而实之,实而虚之,这好像是古人兵书中的理念了,千百年后翻新一下,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还真是效果奇佳。

说到虚拟经营,我们就不能不说到耐克,因为它是这一经营模式的典型,最具代表性。

耐克鞋名扬四海,家喻户晓,很多小青年甚至视拥有一双耐克鞋为骄傲。如果告诉你全世界没有一双耐克鞋是耐克公司生产的,你会感到惊讶吗?耐克公司从上到下,有近8000名员工,但其中没有一个是生产工人,而且,公司里也没有车间,没有一台制鞋设备。

耐克公司创建于1972年。刚开始的时候,公司小得可怜,实力很弱,资产只有1000美元,连办公楼都没有,随时有关门的可能,而它的对手,却是多家具有百年历史的强大制鞋商。但耐克公司后来居上,终于成为世界跨国公司,至1994年,年营业额就达到48亿美元,在1986-1996年期间,《财富》杂志推出全美1000家公司中,该公司排在前10位。

耐克何以发展得如此之快?

他们有一个成功法宝:虚拟经营。

耐克的8000人都在做什么呢?他们搞设计,在全世界物色制鞋商,让他们按设计的款式生产,生产好了就交给耐克公司去销售。

耐克公司的经营环节,少了生产这一环。他们坚持的理念是: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把不擅长的交给别人去做。他们最擅长的是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不擅长的是生产管理,于是,他们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做好产品开发和市场销售,生产外包给别人。

这一理念,使耐克省下了建造工厂的钱,省下了买设备的钱,省下了工人工资,省下了生产管理人员的工资……工厂、设备、工人、生产管理等对于一个生产型企业来说,是少不了的,耐克以借的形式,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走进耐克公司,你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声,但是,在地球上,有40多个国家的机器在昼夜不停地为耐克生产鞋子。

你知道自己的鞋子不是耐克生产的了,你能去状告耐克吗?当然不能,因为你不得不承认,你穿的耐克鞋确实是耐克公司的产品。

自己吃肉,就不能让别人啃骨头,这是一条商业法则,因为没有人愿意永远啃你扔的骨头。

生产,的确是一块硬骨头,厂房、设备、工人、环保、生产批文……鸡毛蒜皮的事情搅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而且,生产系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还是一项苦差。

但耐克把这块硬骨头丢给别人,并不意味着他们吃肉别人啃骨头,他们啃的也是硬骨头。

产品开发决定着产品的先天素质,是创新劳动,做起来并不轻松;市场销售是掏人家的腰包,但又不能强掏强抢,得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自己掏出来,这是艺术劳动,做起来也难。

相比之下,生产是关起门来做事,按图纸生产,是依样画葫芦的死板活儿,不用动太多脑筋,也很少和陌生人打交道,用不着苦口婆心劝人家掏腰包。这块骨头比技术开发、市场推广两块硬骨头好啃得多。

因为耐克最擅长产品开发和市场销售,他们就勇敢地拿起了这两块最硬的骨头。

这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耐克不开动机器就实现了生产,而制造商再也不愁产品销路了。

啃你最擅长啃的那块骨头,这是最简单的致胜法则。

2.成功从借鸡生蛋开始

有人这样说过:如果你做针头线脑的小买卖,你可以自己攒够本钱,若是做大生意,就永远别想攒够本钱,而必须学会“敛财”,把别人的钱拿过来赚取自己的利润。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靠勤劳致富的人,只能成小富,要成大富,必须动脑筋。实现原始积累的方式有多种,而最简单的方式是“借鸡生蛋”。

如你不懂得借鸡生蛋,从一只鸡仔养起,太费时,那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有自己的鸡蛋,而且还得冒这样一种风险:有一天早上起床一看,养了多日的小鸡竟是公鸡,没法儿生蛋。而把邻家的大母鸡借来,一两天就可以拥有你自己的鸡蛋了。有借有还,不算缺德;给点租借费,花钱不多;好米好糠款待母鸡,鸡蛋算是你的劳动报酬,不存在占有他人财产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成功者成功的第一步,都是从借鸡生蛋开始的。

你可以一无所有,但你必须学会如何去借。

吉姆斯·林曾经是一个身无分文的人,可如今,他是华尔街有史以来发迹最快的传奇式人物,他旗下的LTV公司是美国最大的15家公司之一。

华尔街的人都知道,吉姆斯是靠别人的钱起家的,他本人也从来不回避这一点,因为这没什么不光彩的,反倒证明他智慧超人。

吉姆斯·林创业始于他刚刚从部队退役的时候。那时,他有3000美元积蓄,他用这笔钱开了一家电气店,名为“林记电气行”。刚开始的时候,吉姆斯·林靠架设住宅电线维持生活,收获十分微薄。

20世纪40年代后期,建筑业出现繁荣趋势,他发现给办公大楼和工业建筑搞电气工程是一个赚钱的项目。他开始涉足非住宅建筑的电气工程,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的年营业额超过100万美元了,林记电气行也改成了“林记工程行”。

但由于他是独资经营,个人所得税相当高,除去税收,他还是所剩无几。他意识到应该成立一家公司,以减轻税负。当时,他想到了股份公司,这种公司税收上好做手脚,而且可以发行股票圈钱。小小电机工程商要发行股票,这几乎有些可笑,但他通过努力,还是把工程行改成了林氏电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并获准发行80万股的股票。

他本人持有公司50%股份,另外40万股以每股2.5美元发行,实际融得资金75万美元,他一下摆脱了资金困境,第一次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了。

他用这笔钱中的一部分,买了另外一家电机工程建筑公司,公司规模因此扩大,股价迅速上涨,公司形象跟着大大提升。

随着股价持续上涨,通过股票交易,他又买了一家电子公司,和先前买的一起并入他的股份公司。这次购并使股价再次上涨,这又为他购买阿提克电子公司创造了条件。

购买阿提克后,他将公司更名为林氏——阿提克电子公司。

到20世纪50年代,吉姆斯已经是美国商界风云人物,引起了华尔街投资家们的关注。

到1960年,他的净资产已经超过1000万美元。

但这还只是起步。20世纪60年代后期,他又通过股票交易,不花一分钱现金,购买了一家大公司,然后,他将自己的公司改为林·迪姆柯电子公司。这时的吉姆斯,已经是华尔街的风云人物,并且有能力操纵股票了,他一举吞并了一家名为千斯·伏特的飞机和导弹制造公司,并将公司改名为林·迪姆柯·伏特股份有限公司,即LTV。

但这些“大手笔”相对于后来的行动,就显得算不上什么了。

野心勃勃的吉姆斯·林看上了更大的公司,比LTV大两倍的威尔逊公司,他想来个小鱼吃大鱼。

他先将LTV分成三家独立的公司:LTV航空公司、LTV电业公司和LTV林·阿提克公司,三家公司分别上市,母公司持有每家公司75%-80%的股份。

在他的操纵下,三家子公司股价都急剧上升,母公司资产随之迅速增长,使他的小鱼吃大鱼计划具备了实施的条件。

威尔逊公司虽然很庞大,但股价偏低。吉姆斯经过分析,只需8000万美元,就可吞下这家庞大的企业。

他当然不肯自己掏8000万美元去买,他用LTV公司的股票抵押,向银行贷了8000万美元,轻松吃掉了威尔逊公司。

吃是吃过来了,可背上8000万美元的债务总不是舒服的事情,他又不肯自己掏腰包去还。

于是他又生出一条妙计:他先把8000万美元负债转到威尔逊公司账下(这是内部转账,很容易做到,也没有法律障碍),然后,他把威尔逊公司也一分为三:威尔逊肉类加工公司、威尔逊运输器材公司和威尔逊药材公司。每一家公司单独发行股票,母公司LTV持有这三家子公司大部分股权,其余的上市发行,发行所筹资金,差不多就把8000万美元解决了。

就在整个华尔街为吉姆斯·林的还钱高招目瞪口呆时,更精彩的事情发生了,威尔逊三家公司股价上涨,吉姆斯·林手中的威尔逊公司迅速增值,市值很快达到了他购买时的两倍。

此后,这个身高1.88米,体重近100千克,年龄50出头的家伙,不断使华尔街目瞪口呆,因为他总是有借别人钱发自己财的举动。

借鸡生蛋,功夫在一个“借”字上面。

希尔顿想到修建希尔顿饭店时,他只有10万美元,而总投资至少得100万美元。他当时看上的地皮属于一个叫劳得米克的人,光地皮费就得10万美元。

但就在这时,希尔顿竟然对建筑商说:“立即动工!”

希尔顿就是在“借”字上下功夫,他不买地,而是租赁,租期是99年,分期支付租金,每年3.1万美元。

为了达到租地的目的,他与劳得米克约定好,如果他哪一天付不起租金了,劳得米克可以立即收回土地,土地上的建筑物也一并收回。劳得米克心想土地还是自己的,每年有进账,万一他停付租金,我还可以白捡一座饭店,条件太优惠了,于是表示同意。

但希尔顿也不会凭空冒那么大的风险,他要求劳得米克将土地的抵押权给他。劳得米克也同意了。

有了抵押权,他就有了向银行贷款的担保物。

希尔顿修建100万美元的饭店,他当时付了多少钱?

只付了3.1万美元!

这一招,放在今天也不落后。事实上,今天很多玩“空手道”的人,还在走着借他人的财产套取银行现金的事情。

3.合作的目的是实现双赢

与人合作总是出于双赢的目的,如果因为合作而损伤自己,那就不值得了。

所以选择合作伙伴时一定要谨慎。

松下公司在其成长过程中,有过许多合作者,松下在与这些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实现了双赢。

松下公司初期的合作有时存在慌不择人的情况,后来则要慎重得多。甚至慎重到近乎矜持了。和菲利浦的合作就是典型例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松下电器一度十分红火。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松下决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他两度到欧美考察,寻求合作伙伴。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美国的技术比其他国家要先进一些,技术转让费也不算高,但在经过一番审慎考虑之后,松下先生还是选择荷兰的菲利浦作为合作伙伴。

松下之所以不选择美国公司,是因为有前车之鉴。在当时,有些日本公司与国外公司尤其是与美国公司合作,可是因为双方认识和了解不够,最后以失败告终。因此,松下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十分看重对方的经营风格和公司的品格。

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公司有什么毛病,而是因为存在一种观念上的差距。

在当时,美国很多公司采用这么一种做法,在合作过程中,如果是对方企业出了问题,他们概不负责,他们认为,只要他们自己严格履行了合约,就算是完成了合作,对于对方的经营,他们无义务援手和同情。

菲利浦公司却不同。虽然,该公司也不断谋求与国外的合作,但他们绝不会草率地签个合约就了事。对于松下的合作意向,他们表现得相当审慎,在承诺合作之前,他们对松下电器的现状做了充分的调查了解,然后再作决定。他们的解释是:合作应该使双方受益,应该确保成功,不能贸然行事。当时,菲利浦已经和世界上48个国家的公司有着成功的合作。

菲利浦的这种谨慎品格和作风使松下先生大为感动,进而坚定了合作的信心。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次选择对双方都是非常成功的。

松下牵手菲利浦,堪称合作之典范。

相比之下,现在很多企业在合作上面,就显得太幼稚了。为了搞到资金、技术或市场,很多企业饥不择食,只要是愿意合作的人,来者不拒。

更有一些企业采取欺骗手段,设置圈套,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交流会上,有些企业拿着“虚构”的项目计划书或者可行性报告,吹得天花乱坠,其目的就一个:骗。

4.别人走过的路,不屑去走

虽然随着市场划分的越来越细,市场机会越来越少,但是机会总是存在的,即使是大家都在做的项目,如果你能在方式上,或者服务上……做得与他人不一样,你就可能获取他人无法获取的成功。

图书销售可是一个传统的,甚至称得上陈旧的行当了。看着满街大大小小的书店,如果我建议你去卖书,你很可能会摇头:

“没机会啦,市场都让人占完了!”

可是,有一个人却不这么认为,他硬是在书店星罗棋布的地方又开了一家书店,只不过他走的路子是一条全新的路子——他是做网上销售。

他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书店的创始人杰夫·贝索斯。

在贝索斯准备独自创业时,他正在一个令人羡慕的岗位上工作着,那是1994年,他担任着华尔街一家大公司的副总裁,掌管着5000亿美元的资产。这样一份好工作,可不是一般人能够舍弃的。

当时,新兴的网络经济对贝索斯的诱惑,远远胜过高薪和现职,他毅然辞去了工作。

辞职后,他到了西雅图。

虽然从事网络经济的大方向已经定下来,可是,具体经营什么他却还没有想好。

于是,他认真地做了一份市场调研,列出了打算在网上销售的20种商品,并选出其中销售量最大的五种,这五种商品是:图书、CD、录像带、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这个排列顺序让贝索斯决定做图书生意。

接下来,他又对当时的图书市场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图书是低价位的商品,还便于邮寄;——全球图书多达300多万种,仅已出版的英语图书就有150万种,传统书店只能卖新书;——美国图书零售业有820亿美元的市场容量。

更让贝索斯兴奋的是,图书行业处于分散状态,几乎每个行业都有零售巨头,而图书行业却还没有,最大的巴诺书店的市场占有率也只有11%。他决定马上就开网络书店,并争取成为行业领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