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把信送给加西亚全集
18606800000031

第31章 罗文的启示:我们怎么做?(5)

可是这种模仿他人的现象在好莱坞就相当严重。好莱坞著名导演山姆·伍德曾说过,最令他头痛的事,是帮助年轻演员克服这个问题:保持自我。他们每个人都想成为二流的拉娜·特勒斯或三流的克拉克·盖博,“观众已经尝过那种味道了,”山姆·伍德不停地告诫他们,“他们现在需要点新鲜的。”山姆·伍德在导演《别人,希普斯先生》和《战地钟声》等名片前,好多年都在从事房地产,因此他培养了自己的一种销售员的个性。他认为,商界中的一些规则在电影界也完全适用。完全模仿别人绝对会一事无成。“经验告诉我,”山姆·伍德说,“尽量不用那些模仿他人的演员,这是最保险的。”保罗·伯恩顿是一家石油公司的人事主任,他曾谈起求职者所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他面试过的人超过6000人,也写过一本《求职的六大技巧》,所以对这个问题他应该知道得很清楚。他说:“求职者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能保持自我。他们常常不能坦诚地回答问题,只想说出他认为你想听的答案。”可是那一点用也没有,因为没有人愿意听一种不真实的虚伪的东西。

威廉·詹姆士曾说过:一般人的心智能力使用率不超过10%,大部分人不太了解自己还有些什么才能。我们只运用了身心资源的一小部分。人往往都活在自己所设的限制中,我们拥有各式各样的资源,却常常不能成功地运用它们。

既然你我都有这么多未加开发的潜能,又何必担心自己不像其他人。遗传学告诉我们,你是由父亲和母亲各自的24条染色体组合而成,这48条染色体决定了你的遗传,每一条染色体中有数百个基因,任何单一基因都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你在这世上是独一无二的。以前既没有像你一样的人,以后也不会有。

即使你父母相遇相爱孕育了你,也只有三百万亿分之一的机会有一个跟你完全一模一样的人,换句话说,即使你有三百万亿个手足,他们也都跟你不同。这只是猜测吗?当然不是,这完全是科学的事实。如果你不相信,那就读读这方面的书。真正地做你自己!这也是美国作曲家欧文·柏林给后期的作曲家乔治·格希文的忠告。柏林与格希文第一次会面时,已声誉卓越,而格希文却只是个默默无名的年轻作曲家。柏林很欣赏格希文的才华,以格希文所能赚的三倍薪水请他做音乐秘书。可是柏林也劝告格希文:“不要接受这份工作,如果你接受了,最多只能成为个欧文·柏林第二。要是你能坚持下去,有一天,你会成为第一流的格希文。”

格希文接受了忠告,并渐渐成为当代极有贡献的美国作曲家。

像查理·卓别林这样的人,以及其他所有的人都曾经学到这个教训,而且多数人得先付出代价。

卓别林开始拍片时,导演要他模仿当时的著名影星,结果他一事无成,直到他开始成为他自己,才渐渐成大事。鲍勃·霍伯也有类似的经验,他以前有许多年都在唱歌跳舞,直到他发挥自己的才能才真正走红。

当玛丽·马克布莱德第一次上电台时,她试着模仿一位爱尔兰明星,但不能成大事。直到她还自己以本来面目——一位由密苏里州来的乡村姑娘——才成为纽约市最红的广播明星。吉瑞·奥特利一直想改掉自己的得州口音,打扮得也像个城市人,他还对外宣称自己是纽约人,结果只招致别人背后的讪笑。后来他开始重拾三弦琴,演唱乡村歌曲,才奠定他在影片里及广播中最受欢迎的牛仔的地位。

你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崭新的、独一无二的自我,为此而高兴吧!归根究底,所有的艺术都是一种自我的体现。你只能唱你自己、画你自己。你的经验、环境和遗传造就了你。不管好坏,你只有好好经营自己的小花园,也不论好坏,你只有在生命的管弦乐中演奏好自己的那件乐器。

相信自己的能力,就没有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你若是想要过上成功的生活,是绝对可能办到的。

18世纪英国的大政治家伯基说过:“无法付诸实现的事物,是不值得我们去追求的。在这个世界上,若是经过了解以及正确的追求而仍然无法得到的东西,那么这种东西对我们毫无益处可言。”

但是,你必须相信你自己,并且认为你有资格获得成功与幸福。

可是大多数人却无法发挥这些潜在的能力。

今天依然有许多消极的思考者,他们会像传教士那样急于告诉你,这件事并不是如此,而且他们会不断地辩驳,以支持他们的消极观念,因为他们的天性总是喜欢责难积极的思想。为什么?也许是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成功。他们乐于被打败,他们拥有失败的意志——一种病态的心理态度。他们也不希望其他人成功。他们希望事情恶化,如此他们就可以更进一步抱怨或批评,或是因为他们把这视为和他们自己的失败形式相等。但是,一个有智慧的诚实思考者,如果他知道了我们的方法曾经在许多以前的失败者身上创造出奇迹,他就会去追求一个精神真理概念。

所以,对这个“不可能”采取一种新的看法吧。在心理上超越它,如此你就能站在高高的位置上,低头俯视你的问题。任何人想要解决问题,必须在他的思想过程中超越问题。这样,问题就不会显得如此令人畏惧。而且他会产生更大的信心,深信自己有能力去解决它。

人们拥有与生俱来的能力,能够应付和对抗环境加在他们身上的一切打击。

当你遇到困难或障碍时,你如何能够维持你高昂的情绪?当某些毁灭性的打击侵害到你的健康、你的力量,以及你的幸福时,利用什么方法可以维持你那奋发的态度?每一天、每一个地方,都有数不尽的人提出这些问题。

奇特·克莱格是一位虔诚的积极思考者,他总是通过不断地运动来锻炼身体,有时候每周要步行达100里。突然有一天,他的身体发生了剧烈的疼痛,后来他进行了一次大手术。即使如此,他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我必须运用我的思想,如此一来,病态的思想才不会像病态的组织那般地在我体内成长。我完全把它控制了。”他很肯定地宣称,“我即将控制一切。”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无法站立,两条腿都瘫痪了。但是他的头脑,并没有瘫痪,他坐在轮椅上,发表了一篇极为精彩的演说。台下所有的听众屏息聆听他的演说,他们并不是出于对他的同情,而完全是因为他的演讲太精彩了。他的语气精练、深刻、和蔼、幽默、有说服力。他拥有成为一位有影响力的公共关系者、一位有力的公共演说者所必须拥有的一切特性。许多人表示了对他的敬佩。他回答说:“头脑并不是在腿上,而是在人的头部。我的双腿虽然瘫痪了,但我的头脑从来没有停止思考,它从来未曾瘫痪。我已经发现我即使没有两条能够行动的腿,也能够照常生活,因为我仍然拥有一个会思考的脑袋。”

很显然,上面这两个人拥有一颗内在的激励心,一颗天生的上进心,使他们得以克服身体上的缺陷和困难。这两个人对于“不可能”这个词不屑一顾。“不可能?那是什么意思?”他们每人都这么说,“忘掉这个词吧。我只想到‘可能’这个词。”他们都曾考虑过“不可能”这个词,但显然对它没有兴趣。

人生不是一次收获

欲望就是力量

欲望,一旦被正确利用就是前进的力量。没有顺从愿望,没有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只会成为平庸者。

我们都有愿望,我们都想有朝一日成为一个什么人物。但事实上,我们大多数都违背了它。不是顺从它,而是扼杀它。扼杀的方法常见的有下面5种,它们都很危险:

(1)自我贬低

你经常会听人说:“我真想做名经理,自己创办企业,但我做不到。”“我缺乏头脑。”“如果我试的话,肯定会失败。”“我缺乏教育和经验。”许多年轻人用这种消极的自我贬低方法违背了自己的愿望。

(2)安全感

那些说“我现在的工作很有保障”的人因满足于安全、保障的想法扼杀了他们的真正愿望。

(3)害怕竞争

“要进这个单位的人太多了,不会有我的份。”这类的话违背了自己的真正想法。

(4)父母的支配

我们常听到许多年轻人说:“我真想做另外一份工作,但我父母要我做这个,我不得不做。”以此来解释他们选择的工作。其实,大多数父母决不会有意强迫他们孩子必须做什么。所有聪明的父母都想着他们的孩子能取得成就。如果这样的年轻人耐心向他们的父母解释他们为什么更喜欢另一份工作,父母对此是不会反对的,因为父母和他们的人生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成功。

(5)家庭的责任

“我应该在5年前就换工作了。但现在,我有了家,没法再变动了。”这种态度扼杀了自己的愿望。

扔掉以上这些扼杀愿望的武器!记住,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力量,就必须去做想做的事情。满足愿望会带给你热情、活力甚至使你更健康。就像给用了10年的旧车加了一个新发动机一样,使你精神倍增,效率倍增。

在同样的一个社会现实里,一些人成大业成大功;一些人成小业成小功;一些人失败不振。不少人为了一个远大的目标,能经受长年累月的奋斗考验,作长期的努力,也有不少人虽向往成功,却经不起几次挫折便向困难投降。这都是因为欲望不同。

这里,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你的需要是什么?产生的内在动力是强还是弱?一匹小马达,也许可以带动一辆小拖车,但绝对带动不了一列大火车。

你想成大功成大业吗?很好。但你必须了解带动火车飞速前进的动力机车与一般小马达的区别。确切地说,你必须了解你内心世界能推动你前进的动力是什么,动力有多大。美国现代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一生最大的贡献是研究了人的需要与行为动机的关系。

马斯洛指出,人的行为动机与五个层次的需要相关联:(1)生理需要(饥、渴、性欲等);(2)安全需要(身心不受侵犯、有保障);(3)爱的需要(友情、归属、爱情等);(4)尊重与成就的需要(地位、荣誉等);(5)自我实现的需要(个人潜能得以发挥、为理想和信仰而奋斗、创造性的工作等)。

一般情况,人们必须先生存后发展,所以人的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比高层次的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更加强烈。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必须在前面四个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才会产生。

有些人由于长期没有得到低层次需要的满足,可能会永久地失去对高层次需要的追求。然而,从成功的大小来说,高层次的需要推动大成功,低层次的需要推动小成功。

即使欲望再强烈,我们也不要任其摆布。我们不能做欲望的奴隶,我们要做他的主人。

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少年时在人家的农田劳作,每天挣三毛七分钱。他把挣来的钱存起来,有50美元时,他以年息七厘借给别人,结果发现一年所生的利息等于他做十天的苦工。从那时起,他发誓:“我决心要使钱成为我的奴隶,而不再做钱的奴隶。”

因为赤贫,他也被女友的母亲斥为没出息,使他无法与女友结合。这些都大大刺激了他赚钱的欲望。

年轻时一心要赚钱的洛克菲勒,在他55岁一场大病后,他却又决心要捐钱了。他说:“我深信上帝赐予我赚钱的本领……我要用上天这份礼物为人类谋幸福……我要赚更多的钱,然后与同胞分享这些钱,造福人类。”

这时,洛克菲勒似乎才真正懂得了什么是“钱”。此后,他建立了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他生命的后半段,他几乎变成了个“大施主”。至今,洛克菲勒基金会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之一。

欲望的极致应该是狂热。

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创办人沃尔特·克莱斯勒曾说:“成功的秘诀在于狂热。”爱迪生也说过:“世上从来没有一件伟大的事,是在欠缺狂热下完成的。”

“狂热”一词源自希腊语,大意为“上帝”、“感召”或“上帝住在里面”。

布道家葛拉姆说:“只要态度够热切,什么都可以得到;渴求的时候必须让内心的热望满盈外溢,并且与创造天地的能量彼此结合。”

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均宣称,人类一切行动,不外受到两股强大力量所驱使。有人说,这两股力量是快乐与痛苦。但是,往深层考究,在苦与乐的背后,其实是两股更高层次的吸引力与排斥力,分别对人类行为与生活产生拉或推的作用。这种力量拉你一把,你就会往上走一步,如果这种力量推你一下,你可能下跌不止一个台阶。欲望的力量神奇也就神奇在这。“向上”的欲望也是人的本性之一,那就让这种欲望发扬光大吧,而不是别的什么欲望。

不断进取才能免遭淘汰巴西著名足球明星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上大红大紫,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已踢进1000个球以后,记者又问他同样的问题时,他仍然回答:“下一个!”在事业上大凡有所建树的人,都同贝利一样有着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马克思曾说过:“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深刻地感到不满足,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

伟大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死的时候是91岁。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仍然像年轻人一样生活着,不安于现状,寻找新的思路和用新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的艺术感受。大多数画家在创造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后,就不再改变追求了,特别是当他们的作品得到人们的赞赏时更是这样。随着艺术家的年龄增长,他们的绘画风格,变化不会很大了。而毕加索却像一位终生没有找到他的特殊艺术风格的画家,千方百计寻找完美的手法来表达他那不平静的心灵。毕加索作画,不仅仅用眼睛,而且用思想。毕加索的画,有些色彩丰富、柔和、非常美丽,有些用黑色勾画出鲜明的轮廓,显得难看、凶狠、古怪,但是这些画启发我们的想像力,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更深刻。面对这些画,我们不禁要问,毕加索看到了什么,使他画出这样的画来?我们开始观察在这些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毕加索一生创作了成千上万种风格不同的画,有时他画事物的本来面貌,有时他似乎把所画的事物掰成一块一块的,并把碎片向你脸上扔过来。他要求着一种权力,不仅把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把我们的思想所感受到的也表现出来。他一生始终像年轻时一样抱着对世界十分好奇的心情,假如你喜欢欣赏画,不妨找些毕加索的画册,看看从他的画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年轻人总是在探索新鲜事物,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他们热心于试验,欢迎新鲜事物。他们不安于现状,朝气勃勃,从不满足。老年人总是怕变化,他们知道自己什么最拿手,宁愿把过去的成功之道如法炮制,也不冒失败的风险。必须经常保持日日新的创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感觉:好像每天都做同样的事情。今天是昨天的重复,明天又是今天的翻版,既单调又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