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把信送给加西亚全集
18606800000003

第3章 像罗文一样追求行动方位(2)

人处在社会中就必然要有属于自己的一个身份。在童年、少年时期,你是一个乖宝宝或是一个学生。但接着来的青年时代,很多人就必须选择自己独立的身份,你将做什么?科学家、农民、老师、驾驶员、商人还是政治家?就算是你有一个目标想实现,你也必须选择一种身份去实现。比如你想有钱,当商人不错;你想有名,可以当科学家或政客;你想过稳定而富裕的生活,医生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来做,而且这样往往与自己的目标更接近。事实上,兴趣在你做这些选择时应该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就好比想发财的人一般都不会讨厌做个商人。

艾德纳·卡尔夫人曾为杜邦公司雇佣过数千个员工,后曾任美国家庭产品公司副总经理,她说:“我认为,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就是,有那么多的年轻人从来没有发现他们真正做些什么。我想,一个人如果只是从工作中获得薪水,而其他一无所获,那就太可怜了。”他们想的只是收入,而把自己的梦想隐藏起来,直至有一天忘掉。

不感兴趣的路千万不要去走,已经有太多的年轻人陷在里面了。有多少野心勃勃、才华横溢的大学生只因为为了较高收入选择了不太感兴趣的职业,最终郁悒一生。

(3)确定目标要谨慎影响目标的因素实际上还有不少,但最主要的还是意愿与兴趣。只要让意愿与兴趣来指导目标,就会产生莫大的动力推动你迈向成功。而在确定目标时,不妨注意以下一些方面:

①目标要明确。只要你的目标明确,就立刻会有很多好处。至少会让你摆脱无所事事的消极心态,让目标来激励你思考行动。目标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当你能制定目标时,你也会发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一点是一旦你有了明确的目标,你对一些机会就会变得很敏锐。因为你知道你想要什么,就很容易察觉到有利于你实现目标的机会。

②目标远大一点。人除了目标之外,还得加上实现目标的决心。获取成功的人生是你的权力,你要行使它。就任何人来说,目标都有长期和短期之分。长期目标如真理,短期目标如常识。常识也许不是真理,但常识可以实用地解决问题,一个个解决了的眼前问题,正是趋向真理的一个个脚印。那个宛如真理般的长远目标,也许实现一半就已经超过许多人的短浅目标了。任何人都应把目标定得远大一些。事实上,我们很有可能实现不了好多远大的目标,但真理永在前方,激励你前进,让你能始终保持要实现目标的信念所激起的积极心态。

有这么一个故事:住在伦敦城的两兄弟,一个想到达北极,一个想到北爱尔兰,当他们上路之后,最终都没有到达自己的目标。但想到达北极的人到达了北爱尔兰,而想到达北爱尔兰的人,最终只到达英格兰的最北边界。由此可见目标远大一点是有好处的。

确定目标,就是行使成功的权力,首先你要充实这种积极心态,其次,就是建立成功的信念。你看着目标,你就看到了各种机遇,如果你没有自己真心的目标,那么机遇叩门时,你也会默不作声。看看机会的美景,听听机会的音乐,闻闻机遇的芬芳,当你有了自己的目标时,你的世界就会这样充满机遇。

修正目标,完善成功结局在选择目标的过程中,除了自身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恒心以外,外在的客观因素必须加以充分考虑。世界日新月异,而惟一不变的东西就是现实中的变化。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当我们遇到种种没有预见到的变化时,如何对既定目标系统作出积极的调整?

目标修正法则:

第一步:第一反应应该是修正计划,而不是修正目标。如果更改目标已成为习惯,那么这种习惯很可能会让你一事无成。

目标一旦确定,绝不可轻易更改,尤其是“终端目标”。可以不断修正的是达成目标的计划,包括到达终端目标之前各个“路标”——过程目标。记住英国人的一句谚语:目标刻在水泥上,计划写在沙滩上。

第二步:如果修正计划还无法达成目标,可以退而求其次,修正目标实现的时间。

一天不行,用两天;一年不行,花两年。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终将成功。修正计划还无法实现目标根本的原因是,当初制订计划时考虑得还不够周密。百密一疏,等于没有计划。第三步:如果修正目标的时限还不行,只好退居“第三战线”,修正目标的量。

其实这已经是在压缩梦想了。做这一决定时,请三思而行,千万告诫自己,不要轻易压缩梦想以适应残酷的现实。应有的思维模式应是:不惜一切努力,找寻新的方法以改变现实,实现目标。

放弃本身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你不得不宣告失败。此时你一定能准确地品尝出“成功很难,不成功更难”这句话的滋味。

但是,如果你身上流淌着的是成功者的血液,那么你绝不会悲观,绝不会气馁,也绝用不着自责。因为即使“屡战屡败”,我们仍可以“屡败屡战”。对于成功者而言,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失败,只有暂时还没有成功。只要你不服输,失败就绝不会是定局。

第四步:面对新的目标,切勿重复以上循环,而是永远只重复目标修正法的核心步骤“第一步”:修正计划,修正计划,修正计划……

正如前面所讲,我们不能经常地修正目标本身,而应该去修正自己制订的计划、方法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这里特别讲一下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目标的修正方法。

如果你确立的是事业上的目标,而你的工作环境显然不利于目标的实现,与此不同,你又无法去改变你的目标时,那么别无它路,你只好换个单位。

同样还是事业上的目标,起初你的工作环境似乎有利于目标实现,但后来事情发生了变化,你感到茫然,不妨试一试下列方法:

调转、搬家或者找份新工作——但这通常是重大的举措。继续干下去,尽管环境不利,但还是尽你所能。

努力改变环境,使不利变为有利。

也许你已经开始制定目标,却不知道环境变得对你不利。也许是一位得力伙伴离开或改变主意,也许是换了领导班子,改变了你正在进行的工作计划。

如果你处于不利的境况,那么确定一些能帮助你扭转局面的重要有利条件和因素:你需要更多的资金吗?

你需要更多的员工吗?

你需要更多的时间吗?

你需要更多的设备吗?

你需要更多的物资吗?

你需要更多朋友的认可吗?

你需要更多员工的认可吗?

你需要更多上司的认可吗?

你需要更多最高管理机关的认可吗?

你需要更多同行业的认可吗?

你需要更多社会的认可吗?

使目前不利境况转为有利境况最需要做的是什么?你能用简洁的一段话来表述吗?如果能,那你至少已弄清楚最基本的问题。

获得有利的帮助,需要找对人,这个人有权威、有力量使有积极意义的变化发生。但关键问题是很难确定这个人是谁。此人的头衔也因单位不同而异。这要根据不同的因素来决定,如单位的氛围,管理机制是权力集中还是民主管理,预算权由谁决定,这些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如果形势迅速朝着有利于你的方向发展,那说明你找对了人,他帮你忙了。有时,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大气候不利于实现目标。如果你争取不到权威人士的支持,那么你最好换个地方。咬定一个目标的人最容易成功苏格兰有一句民谚:其实顶上就是一片悬崖,人们称之为“黑暗里程”。在生活中,我们迟早也要走过这样一段黑暗而危机四伏的路程。给自己设定一个看得见的目标,把天梯搬到自己的脚下,我们就会攀援过去。

公元1876年,美国亚马士都大学的校长威廉·克拉博士,应聘到日本北海道刚创立的札幌农校,担任教务主任。他和学生一同生活,教育他们达八个月之久,培养了佐藤昌介、内材鉴二、新渡等杰出的教育家。克拉博士在任满离校时,给学生们留下了一句名言:“少年人要立下大志。”

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常志。我们生活中,必须立下志愿,才会有奋斗的目标。否则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那岂不是虚度光阴吗?孔子曾说过。他在15岁的时候就立志向学。日本高僧日莲法师也在12岁时,立下志愿要成为日本顶尖的人物。他们都是在年轻时就立下志愿,而终身为目标奋斗,终成为名人。立志不但使生活变得有意义,同时也提高了生命的价值。相反的,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一生中将做些什么事,不但不能体会人生的快乐,也会失去生存的意义。

松下幸之助说:“即使是乞丐也会发下宏愿,努力乞讨,以求致富。”

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志向要愈高愈好。因为所立下的志愿若超出自己的能力,或脱离了现实范围,也就成了妄想。“先衡量自己的能力,设计长远目标;从实际出发,制订长远的计划,一日一日地逐步去执行,才能达到理想。”这就是克拉博士给札幌农校的临别赠言,真是语重心长。

萧伯纳说:“人生真正的快乐,在于你自认有一个伟大的生活目标。”

“每个人对工作看法之差异,就在人生观之不同罢了。”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aw)把人类的需求区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的需求(饥饿、性欲等基本需求)、安全的需求(免于恐惧、工作保障等)、社会的需求(亲情、爱情、友情)、自尊的需求(受他人的认可与尊敬)、自我实现的需求(立功、立德、立言)。

如果把这五项需求与“为何而工作”相互对照的话,“为生活而工作者”满足了生理与安全的需求;“为工作而工作者”满足了社会与自尊的需求;“为理想而工作者”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

有一则真实的故事。

巴黎艾菲尔铁塔当年在打地基之时,有一位报社的记者去访问打地基的工人,想知道他们对此项工作的看法。第一名工人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干一天算一天啦!我每天下班后,希望有一杯老酒喝喝,就心满意足了。”这名工人神态懒散,对兴建铁塔似乎没什么兴趣,是个典型的“为生活而工作者”。

记者走了几步,碰到另一名忙碌的工人,也问他相同的问题。

工人擦擦汗回答说:“我一家五口就靠这份收入,所以我必须努力地工作,以养家糊口。而且,我知道勤奋工作必获上级的赏识,希望不久之后就会升级加薪。”这是个“为工作而工作者”。

记者走到另一边,遇见一名若有所思的工人,又问他同样的问题。

工人昂首回答说:“我正在兴建一座世界最高的大铁塔,这件工程完工之后,全世界的人都将慕名来参观。能够参予这一件伟大的工程,我觉得很荣幸,而且我的家人也以我为荣。”这是“为理想而工作”的典范。

三个领相同薪水、做相同工作的人,对“工作”的看法差异如此之大,其原因就在人生观迥异罢了。

那么,请问你是“为生活而工作”、“为工作而工作”,还是“为理想而工作”的人呢?

目标一经确立之后,就要心无旁骛,集中全部的精力,勇往直前。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沙漠上去猎杀骆驼。

他们到达了目的地。

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什么呢?”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骆驼,以及一望无际的沙漠。”

父亲摇头说:“不对。”

父亲以相同的问题问老二。

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

父亲又摇头说:“不对。”

父亲又以相同的问题问老三。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骆驼。”

父亲高兴地点头说:“答对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目标确立之后,就必须心无旁骛,集中全部的精力,注视目标,并朝目标勇往直前,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又有一则小故事。

有一个工头叫工人拿一支圆锹,挖了一个深洞后,工头要工人爬出来,到别处挖另一个洞。当工人挖到某一深度后,工头进洞检视一番,不满意地摇摇头,要工人再到他处又挖一个洞。

如此,周而复始,挖到第五个洞时,工人忍不住了,他生气地丢下圆锹说:“挖!挖!挖!到底在挖什么呀!我不干了。”

工头讶异地说:“你急什么呢!我一直在找水管的破裂处啊!”

工人的脸色缓和下来说:“原来如此,你何不早说呢!”他拿起圆锹,继续地工作。

对啊!工头何不在一开始,就把挖洞的目标告诉工人呢?做任何事,首要之事就是——目标要明确。

一个人若想走上成功之路,首先必须确立目标,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然而是不是有了目标就会成功呢?“成功最大的阻碍,就在放弃。”

有人问企业家张国安成功的秘诀,他回答说:“选定一件事,就咬住不放。世界上成功的人,不是那些脑筋好的人,而是对一个目标咬住不放的人。”

张国安的话中谈到了两件事,其一是选定一个目标,其二是咬住不放。

有一位老师在讲台上谆谆勉励学生做事要专心,将来才会有成就。

为了具体说明专心的重要,老师叫一名学生上台,双手各持一支粉笔,命其同时在黑板上,右手画方,左手画圆,结果学生画得一团糟。

老师说:“这两个图都画得不像,那是因为分心的缘故。追逐两兔,不如追一兔。一个人同时有两个目标的话,到头来一事无成。”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要成功,只能选定一个目标。再说咬住不放,咬住不放就是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意思。

王永庆说:“年轻人踏人企业界,只要你努力学,一年就可以得其要领,而三年有成。”

日本有句俗话说:“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焐暖。”这两句话主要在勉励我们,至少要三年咬定一个目标不放,全力以赴,才会有成。

目前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人,胸怀大志,自信满满,也勤奋努力,但稍遇挫折就放弃了。爱迪生说过,全世界的失败,有75%只要继续下去,原都可成功;成功最大的阻碍,就在放弃。

所以,不论就业或创业,在选定一个目标之后,万万不可操之过急,必须愈挫愈奋,咬住不放,一定会成功。人生就像爬阶梯一样,必须一步一阶,丝毫取巧不得;只要一步一阶,终必抵达山顶。

制订目标时最容易陷入误区人们在订立和选择目标时,最常见的有四大误区:误区之一:将没有量化、没有时限的“想法”当成是目标。其结果是既无法衡量进度,也无法衡量结果,同时,易造成自己有意或无意地压缩梦想以适应残酷的现实。

误区之二:将目标建立在现实可能性上,而不是建立在自己的憧憬上。尽管去任何目的地时,都必须考虑我们现在的出发点,建立任何目标,都必须考虑我们的现实出发点,但确立目标时强调现实可能性,而不是对未来的憧憬,则该目标十有八九不会是什么大的目标。

没有远大目标的牵引,人的潜能就没有发挥的空间。如高尔基所言:“目标愈高远,人的进步愈大。”

误区之三:依据现有的信息确立目标,而不是先确立目标,然后再寻找帮助目标达成的信息。

在我们的大脑生理结构中有一个“网状系统”,它是专门用来过滤信息的。这个系统里面有两种信息能自动地通过,一种是你认为重要的,一个是你认为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