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把信送给加西亚全集
18606800000021

第21章 罗文的闪光点——带着智慧向前(1)

智慧者与非智慧者的最大区别是能够找到适合于解决难题的钥匙。罗文的闪光点也正在于此。试想一个没有钥匙或找不准钥匙的人,怎么可能打开成功之门呢?钥匙在何处?就在你的头脑中!

站在对面重新打量自己换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有一个年轻人中学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他感到心灰意冷,为了糊口,只好去了一个理发店学理发。没干多久,他就觉得理发没有出息,后来又去当兵,几年后复员回家,还是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只好又回到理发店理发。他觉得命运对他的安排就是理发,既然这样,就把理发这件事做好,于是,他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爱上了这一工作,并立志要成为最优秀的理发师。几年之后,他真的成功了,并拥有了他自己的理发美容院。

这位年轻人从不喜欢这一工作到喜欢这一工作,从觉得没出息到做得有出息,全在于能够及时进行人生自我调整。如果,他永远抱着以前的想法看待他的工作和前途,不及时自我调整,那么,他的人生就永远只是失败。

虽然人人都知道行行出状元这句老话,但是到了自己头上却是难以接受现实。现在很多人下岗以后,宁可在家闲着,坚守贫困,也不愿去干那些所谓“下贱”的工作,这都是不能及时自我调整,抱着一种想法不改变的表现。

人生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因为社会生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今天你可能在某个位置,明天也许就没有了。如果想不开,就只能是人生悲剧。相反,只要及时调整,那就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凯斯顿是美国纽约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电影制片人,制作了20年的影片,他认为这是他惟一能干的工作。可是突然有一天,他丢掉了这个饭碗,他沮丧极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他不知道自己除此之外还能干什么。有一天,他正心灰意冷地在大街上闲逛,迎面碰上了过去的一位同事。这位同事的一番话及时调整了凯斯顿的心态,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开始迈向成功人生。

凯斯顿后来回忆他们当时的对话:“他对我说:‘你担心什么——你的本事多得很。’我记得自己非常沮丧地说:‘真的?我有什么本事?’他告诉我:‘你是一个了不起的推销员。多年来你不是一直把许多电影构想推销给总公司的人吗?天晓得,如果你能推销给这些老奸巨滑的人,你就能把任何东西推销给任何人。’”

“接着他说:‘此外,你还是一个写宣传企划的高手——你一直为自己的影片写出最好的宣传企划,所以你干这一行一定没问题。’然后他不经意地撇下最后几句话:‘不用说你最擅长的是把一大堆人凑在一起工作——这本来就是制片人的职责。所以你也许可以开一家自己的演员经纪公司,大赚一笔,依我看来,你能选择的出路多得很。’”

“他在我肩膀上拍一把,我们就告别了,但是我在那个街角又呆了许久。短短几句话改变了我的人生。”

凯斯顿听了朋友的话,及时调整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开始了新的人生,现在他拥有了自己的公司,独立承接宣传企划,当然是以电影业为主。凯斯顿成功了。

人生总会有不顺心的时候,很多人在逆境中沉沦了,自暴自弃了,但是只要相信人生可以自我调整,换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就会出现茅屋变成宫殿的奇迹。

你是创造的主体

我们容易犯的一个通病,是认为只有作家、发明家与“创造者”才有创造的过程。事实上,不管是在厨房里工作的家庭主妇、学校里的教师或学生、售货员或企业家,都可以是创造者。我们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成功机器”,用以解决私人问题、经营事业、销售货物,就像作家的写作或发明家的发明一样。罗素建议读者采用他的方法来解决世间的私人问题。我们所称的“天才”只不过是一种过程,一种运用人类心智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我们一直错误地认为:天才是一种在著书或作画中才有的过程。

由创造者的经验得到证明,创造性的想法并不是有意识思考,而是当意识不再想难题而在想其他事情的时候,像晴天霹雳般地自动产生。不过,开始时如果没有用意识思考难题,创造性的思想也不会自动降临。这些事实证明了一个结论:为了要接受“灵感”或“预感”,一个人必须对这个特殊的问题给予关注,或对寻求这特殊问题的解答有极端的兴趣。他必须在意识上加以思考,在这个问题上尽力收集所有的资料,并考虑所有可能的行动。最重要的,他必须有解决问题的炽热欲望。但是,焦急、暴躁、忧虑都是无济于事的,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大家都知道,爱迪生对问题找不出答案时,他总是躺下来小憩片刻。

达尔文告诉我们,当他写《物种起源》时,用意识思考几个月也想不出一个问题,其后,有一个直觉突然闪进脑际。他说:“我还记得,当我坐着马车在路上走时,突然有一个令人兴奋的问题的解答自动跑来找我。”

罗素说:“我发现,如果我要写比较难深的题目,最好的方法是努力地加以构思,尽我所能地用几个小时或几天来构思,最后再命令自己不去想它,任它在暗地里自行滋长,几个月后,当我再想到这个题目时,却发现文章的内容已经全部完成了。以前我没发现这个办法,老是因为没有进展而连续忧愁几个月。忧愁并不能解决问题,那几个月的忧愁等于白费。现在我可以将这几个月用在其他的消遣上了。”

你的成功机器在制造“创造行为”或生产“创造意见”上,其运作情形并没有两样。任何一种技巧,无论是运动、弹琴、谈话或售货,都不需要很费劲地去思索每一个要做的动作,只需要轻松地让事情做下去。创造性地做事,是自发的,“自然的”,没有自觉意识与研究的性质。世界上技巧最好的钢琴家在弹奏时,如果思考指头应敲在哪个琴键上,那么连最简单的曲子他也弹不出来;在平时学习时,必须有过这样的苦思,但是等他练习到弹琴变成自动的习惯后,就不必再那样思考了。当他能够不用意识,而用无意识的习惯演奏时,他就成为一名技术熟练的演奏家了。

这就牵扯到创造力的问题:所谓创造力,即为自己能想出新方法、新点子来处理一切我们所面对的问题的能力。

但是创造力和创造性思考,在以往总被认为只有从事科学、技术、艺术等专业工作的人才具有。的确,科学、艺术等工作是非常需要创造力的,然而创造性思考,并不限于某种特定工作范围,而且也不只是从事某种特定工作的人才具有。如在公司事务上,能想出有效保存记录的手续方法,想出说服难以应付的客户的办法使交易成功,以及想出振奋员工士气、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等,都是日常工作上十分实际的创造性思考。不论是家庭或办公室,一个人成功与否都完全取决于他是否能找出更加有效的处事方法,这就是所谓对事物的创造力。

那么创造力是从何而来的呢?它是想像力的产品。想像力产生创意,而创意产生财富与成就。

而创造型成功者则是创造性思维的行家。他们遇到问题时,常会思考:能有多少种方式分析、解决这一问题?怎样反思这些方法?他们会对解决某问题提出多种思路,多种实施方案,有些方法则是以往未出现过的,独辟蹊径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费因曼每遇到难题时,总会萌发出新的思考方法。他认为不理会以往思想家们如何思考问题,而是创造出新的思考方法,是自己成为天才的奥秘。

创造型成功者,善于进行独创性的思维组合。那些卓越的科学人才进行的新颖组合,显然比那些仅仅称得上有才的人要多得多。他们就像玩积木的少年那样,在意识和潜意识中,对各种想法、形象和见解不断进行组合,将积木搭出千姿百态的图案来。

创造型成功者思考问题都是多视角的,他们往往容易发现别人没有涉及过的新角度。科学家、艺术家达·芬奇说,为了获得有关某个问题的构成的知识,首先要学会如何从许多不同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当达·芬奇发现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观察首选的角度太偏向于以往的传统方式时,他就会不断地转换视角,重新构建这一问题的思路。这样,每转换一次角度,都加深了对该问题的认识,导向了事物的深层和本质。此外,创造型成功者还有一种特殊的性格,即善于将不同对象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善于在似乎没有关联的事物间建立起联系,他们也发现了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同时,他们还有很强的从对立的角度思索问题的能力。物理学家、哲学家戴维·博姆指出:“天才之所以能够提出各种不同的见解,因为他们可以容纳相对立的观点,或两种互不相容的观点。”玻尔认为“对立的思想纠结缠绕为新观点的奔涌而出创造了条件”,能使“智力活跃起来并创造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不要纠缠在“如果”之中有的人在失败以后,总是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两个字经常挂在嘴上,逢人就说:“如果当初我不这样就好了”;“如果当初我那样做好了”;“如果我有这样一个爸爸就好了”;等等。这不是对失败原因的正确总结,而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这样下去,只能使意志消沉,于事无补。

美国一个成功的推销员在回答如何训练推销员时说道:“我教他们做一个只想‘如何’的人,而不是做一个只想‘如果’的人。”

他指出了考虑“如何”和只想“如果”之间的差异。“想‘如果’的人,只是难过地追悔一个困难或一次挫折,悔恨地对自己说:‘如果我没有做这或那……如果当时的环境不一样的话……如果别人不这样不公平地对待我的话……’就这样从一个不妥当的解释或推理转到另一个,一圈又一圈地打转,终是于事无补。不幸的是,世上有不少这样只想‘如果’的失败的人。

考虑‘如何’的人在麻烦或甚至于灾难降身时,不浪费精力于追悔过去,他总是立刻找寻最佳的解决办法,因为他知道总会有办法的。他问自己:‘我如何能利用这次挫折而有所创造?我如何能从这种状况中得出些好结果来?我如何能再从头干起,重振旗鼓?’他不想‘如果’,而只考虑‘如何’。这就是我们教给我们推销员的成功程式。”

“考虑‘如何’的人会很有效率地解决问题,因为他知道在困难之中总可以找到价值。他不把时间浪费在没有助益的‘如果’上,而立刻去思量具有创造性的‘如何’。他排除有破坏力的想法,而运用有建设效果的想法。而且他永不放弃,无论如何,他也不放弃。请你相信我,”他最后说,“如果今天世界上有更多只考虑‘如何’的人,你想想看我们会做出多少事来?”

所以,遇到困难和问题,遭受失败和挫折以后,把注意力放在“如果”上面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每每到了这个时候,最为关键的是要想到“如何”二字,即如何摆脱困境,如何从失败中奋起,如何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当然,每个人遇到的实际问题不同,回答“如何”的答案也不同,但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却是必须做的。例如,日本矿山大王古河市兵卫,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以“忍耐”二字来回答“如何”二字。

他在青年时期受雇于高利贷业者,当收款员。有一天晚上,他到客户那儿催讨钱款,对方毫不理睬,并且干脆熄灯就寝,一点儿都不把古河放在眼里。古河对他毫无办法,忍饥受饿,一直等候到天亮。早晨,古河并没有显出一点愤怒,脸上仍然堆满笑容。对方被古河的耐性所感动,立即态度一变,恭恭敬敬地把钱付给了他。

他的这种认真随和又富有耐性的工作精神,诚恳的待人态度,让老板大为欣赏,没有多久,老板就介绍他去财主古河家做养子,之后,他便进入豪商小野组(组等于现在的公司)服务,因工作表现优异,几年后就被提升为经理。

古河买下足尾铜矿时,第一银行董事长涩泽荣一因为对古河的为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在没有担保的情况下主动借给他一万两金子,让他作为挖铜矿的资金。

这个足尾铜山是个早已被人遗弃的废铜山。因此,他一开始进行开采,就有人嘲笑他,视他为疯子。然而他有耐心和不怕打击的坚强意志,对世人的嘲笑他置之不理。

就这样,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却不见铜的影子,而资金却一天一天地在减少。但他一点儿都不气馁,面对困境,咬紧牙关,抱定死在矿山的决心。他跟矿工们同甘共苦,惨淡经营,四年如一日。就在一万两金子几乎要化为乌有时,苦尽甘来,铜,终于挖出来了。他完成了别人认为不可能成功的事。

有人问古河成功的秘诀。他说:“我认为发财的秘方在于‘忍耐’二字。能忍耐的人,能够得到他所要的东西。能够忍耐,就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你前进。忍耐即是成功之路,忍耐才能转败为胜。”

总之,在遇到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如果”的设想没有用,“如何”的回答才能解决问题,只要多想想“如何”去做,而不是纠缠于“如果”式的怨天尤人中,克服困难,走出失败就大有希望。

从脑中洗掉因循守旧因循守旧者的典型特征是抱着自己的老观念不放,不去主动接受新鲜的思维,进行脑力革命。这本身就是思维上的惰性所使。成大事者必须要时刻学会“洗脑”,摒弃因循守旧,创新求变,才会有真正的成功!我们有很多人常抱怨自己脑子太笨,这是因为不开动脑筋,在过去的思维模式中打转转。成大事的路上,因循守旧是必须克服的一大障碍。不要指望未来某个不确切的时候“情况将会好转”,而将就着过日子。如果你不改变因循守旧的习惯,那些转机将永远不会有。事物有一个可悲的趋势,那就是它们永远不会自我转变。靠一个精神上的“延期计划”生活,总是期待和希望,这是无益的,它将永远不会把你带到某一个目的地。你可以检测一下,看是否常常对自己说:

(1)我希望一切都将朝最有利的方面转变;

(2)我愿自己能在这件或那件事上做些什么。

你承认正用这些想法在自己周围建立封锁线吗?你意识到“希望”和“祝愿”这两个词实际上使得你什么也不干吗?坐等不会给你带来什么,事实上,你的惰性可能引起了一种情感上的麻痹,使你不能做出一些重要的决定。

要对你自己说:“我已经明白”,并且动手干起来。除非你去促成事物的转变,否则,未来的情况将是依然如故。的确,要干,就需付出代价和担当风险,你的努力也可能会遭到失败;如果你避免干任何事情,你也可免遭风险和失败。但是,结果会怎样呢?你避免可能的失败,同时也就避免了可能的成功。

要找出你身上因循守旧的原因,可试着问自己:

(1)计划一些令人激动的事情,但从来不实行这些计划吗?例如去休假,或者观光旅游等。

(2)拒绝做任何对自己也许是一种挑战的事情吗?例如控制饮食,戒烟,或者选修一门大学的课程。

(3)过多地依赖自己的朋友吗?过于沉湎已厌倦的职业吗?过于依靠那些对自己厌烦的亲戚吗?或者过于留恋那已不再令人满意的住房吗?

(4)一旦面临困难的任务或者某个将使自己处于危险境地的场合时,便立即变得忧心忡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