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法艺术享誉世界,历史上大书法家层出不穷。其中有一位极富传奇性的人物王羲之。他文武双全,个性鲜明,作为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家,他集各家之所长,自创平和自然、委婉含蓄、遒逸劲健的书体,因此有“书圣”之称。而他的传世之作《兰亭集序》更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艺术瑰宝。但是,兰亭一会两年之后,王羲之因失意于政治,遂称病辞官,至此杳无音讯。关于王羲之到底终老于什么地方,史学家各持一言,莫衷一是。
一种观点认为,王羲之称病离去后南徙至山阴(今浙江绍兴)。当时的山阴因得益于发达的农田水利工程,山清水秀,人物风流。王羲之深深地被这里吸引,曾吟出“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千古名句。因此,人们认为王羲之终老于此甚合情理。《绍兴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述,说当时王羲之的后人,隋代高僧智永就在绍兴云门山为其先祖扫墓。但是,反对这种说法的人就说,王羲之向往山阴的风土人情终老于此,本身就是一个猜测。另外,王羲之所赏叹的地域范围不仅限于山阴,还包括今日的嵊县、新昌等地。智永所谓之“先祖”,虽则可能包括王羲之在内的智永父辈以上的祖父、曾祖等,但因未言明为谁,故不能确定绍兴之墓就是其先祖王羲之。
另一种观点认为,王羲之的终老之地在诸暨苎萝。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墓在(苎萝)山足,有碑。孙兴公为文,王子敬所书也。”亦有《晋书·孙楚传附绰》载:“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孙绰是王羲之的好友,既然提到其为王羲之作碑文,又有“会稽志”的证实,这个说法应该比较可信。但是,人们持怀疑态度的是,《晋书》中的“王”是否是指王羲之?这有待考证。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嵊县金庭才是王羲之的终老之地。随着对王羲之终老之地的考究,赞成这一观点的学者日益增多,因为支持这个观点的史料很多。
《浙江通志·名胜》记载,王羲之的好友许询在得知友人隐居金庭后,就搬来和王羲之做邻居。于是,王羲之就葬在金陵的孝嘉乡济庆寺。李白有诗云:“此中久延伫,入剡(嵊县古称)寻王许。”(《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这里面的“王”、“许”就应该是王羲之和许询。另外,还有宋人高似孙撰《剡录》卷四载:“金庭洞天,晋右军王羲之居焉。”又云:“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乡五十里。”此后,历代县志均有类似记载。王羲之后人主修的《金庭王氏族谱》中有明确的记载,王羲之病逝后,他的子孙因为其喜欢金庭的风土,就把他埋在后世子孙王鉴的宅第附近。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金庭是当时很多崇尚隐居的人喜欢去的地方,有道家七十二洞天之称。王羲之辞官后在金陵隐居终老,也是极合情理的。
有关王羲之终老之地,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题。当我们感叹《兰亭集序》的优美后,有关王羲之的终老之地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