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1858500000147

第147章 商鞅缘何结局悲惨

商鞅本姓公孙,是战国时期卫国的庶出公子。他不甘心平庸地坐享荣华富贵,执意选择了一条千古留名的不归路。

醉心于刑名的商鞅本打算在当时已具备实力争雄天下的魏国大展拳脚,可惜虽得主公赏识,却得不到魏惠王的重用。之后,他听闻秦国孝公欲召集天下谋士赴秦共商国策,遂前往。商鞅靠着急功近利的王霸之术,终得孝公赏识,委以重任,革新变法。严苛的变法严重冲击了权贵们的特权利益,反对之声四起,怨恨之言四溢。然而,在孝公的大力支持和商鞅的努力下,新法得以实行。经十余载持之以恒,秦国的实力日益壮大。

变法于秦国,是成功的。但力行变法的商鞅,却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落得五马分尸的下场。一个对国有功的宰相,为何死得如此凄凉?

其实,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就已注定了他的悲惨下场。提倡变法难免得罪权贵之人,加之商鞅刚直不阿,严苛执法,甚至到了刻薄寡恩的地步。对商鞅而言,任何人任何事,一旦与法律稍有抵触,就绝不留情,就连太子犯法也不可饶恕。虽然由于孝公的干预而不能惩处太子,但商鞅仍坚持将太子的老师与管家治罪。由此,商鞅与一干受惩处之人积下宿怨,恨他入骨之人多不胜数。此时的商鞅可敬可佩,一心只为推行新法、强国安民,万没有想到新君即位后自己将如何立足于秦国,立足于一班虎狼之间。他自然也不会想到,新君即位之日,便是他大难临头之时。

除此之外,据史料记载,商鞅成为宰相后,自恃功高,处事不禁飘飘然,大谈自己的功绩,四处招摇,更曾出现不备齐排场就不出行的情况。隐者赵良曾劝其收敛,切忌急功近利。但商鞅根本不将赵良的规劝放在眼里,甚至将自己与当年辅助秦穆公称霸的五羖大夫相比,认为自己的功劳有过之而无不及。

商鞅自大到如此地步,加之变法期间四面树敌,实在难逃一死。商鞅始终看不透官场黑暗,始终认为自己有功于秦,功臣良相的地位无人能及。当孝公离世后,商鞅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屏障。而国家得益于变法终于强大,商鞅因此也失去了利用价值。等待他的,似乎只有那用以缓和矛盾、清偿宿怨的五马分尸之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