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优秀小学生应该阅读的中外名人成长故事
18584800000022

第22章 外国篇(中)(3)

母亲看到门捷列夫终于实现了上大学的愿望,不久便带着对他的祝福与世长辞了。举目无亲又无财产的门捷列夫把学校当作了自己的家。为了不辜负母亲的期望,他发奋地学习,表现出了坚韧、忘我的超人精神。

由于门捷列夫学习刻苦和在学习期间进行了一些创造性的研究工作,185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学院毕业。然后,他先后到过辛非罗波尔、敖德萨担任中学教师。在教师的岗位上他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和研究。1857年他又以突出的成绩通过化学学位的答辩。他刻苦学习的态度、钻研的毅力以及渊博的知识得到老师们的赞赏,彼得堡大学破格任命他为化学讲师,当时他仅二十二岁。

攀登科学高峰的路,是一条艰苦而又曲折的路。门捷列夫在这条路上,也是吃尽了苦头。

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各国的化学家们,为了打开这秘密的大门,进行了顽强的努力。年轻的学者门捷列夫也毫无畏惧地冲进了这个领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工作。他不分昼夜地研究着,探求元素的化学特性和它们的一般的原子特性,然后将每个元素记在一张小纸卡上。但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可他不屈服,不灰心,坚持干下去。经过反复的研究、反复的实践,经历了无数的失败,元素周期律终于像重炮一样,在世界上空轰响了!

由于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荣,人们给他以很高的评价。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指出:“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这个勋业可以和勒维烈计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轨道的勋业居于同等地位。”

●排字工出身的作家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著名作家,1835年生,美国人。他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们称赞他:“成就伟大,人格伟大!”

马克·吐温出生在一个穷法官的家庭,家中只有一栋两间房的小木屋,父亲收入微薄,家庭负担繁重。马克·吐温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到密西西比河畔的汉尼堡。四岁半时,他进了附近的一所小学,启蒙教师霍尔太太是来自新苏格兰的中年妇女,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力图用《圣经》塑造孩子的心灵。可是天性活泼的马克·吐温对喋喋不休的祈祷、晦涩难懂的《圣经》毫无兴趣,而是渴望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距他家不远的伯父家的农场,是个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庄园。浓郁的果林把起伏的小丘装扮得葱笼苍翠,溪水潺潺流淌,树林深处不时传来动听的鸟鸣声,草丛之中常有野生动物跳来跳去。马克·吐温常常来到伯父家的庄园,同白人小伙伴和黑人孩子一起游泳、捕捉响尾蛇、采集山莓。明月高悬的夜晚,孩子们围坐在中年黑奴丹尼尔大叔身边,入神地听他讲故事。那些神奇的传说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着他。这位面孔黝黑、满头卷发的丹尼尔大叔,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和高尚的品格赢得了马克·吐温的信赖。正是从这个黑奴身上,他发现了黑人的许多优秀品质,进而对黑人及其不幸遭遇生产了深刻的同情。丹尼尔大叔后来成为马克·吐温一些作品中可爱的黑人形象的原型。

1847年,马克·吐温十一岁时,父亲骑马到十二英里外的巴美拉镇办事,由于途中受了风寒,一病不起,于当年3月24日离开了人世。自此以后,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为了餬口,马克·吐温到《弗罗里达日报》当杂差,半日学习,半日工作。第二年,十二岁的马克·吐温辍学到汉尼堡《信使报》印刷所当学徒。每天,他很早就被老板叫起来生火、打扫房问、整理铅字。然后在微亮的烛光下排字、折叠报纸。每逢周日,更是紧张。他要在黎明时分将报纸分送到每个订户那里。就这样,马克,吐温熬过了两年多的学徒生活,成了一名熟练的排字工人。后来,哥哥奥里昂借了五百美元,买下了《汉尼堡周刊》报馆。他把马克·吐温从《信使报》印刷所要出来,以每周三美元的薪金雇用了弟弟。哥哥的生意很不景气,甚至连房租也付不起,只好将印刷所搬到自己家里。经过一年的实践,马克·吐温对哥哥的事业丧失了信心。一天晚上,他悄悄地离开了家。几天后,他在圣·路易斯被一家晚报雇用,当了排字工人。

马克·吐温除了在排字车间勤勉工作以外,将其余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了。他从图书馆借来了许多文学作品,一本一本地读着。书籍开阔了他的视野,为他以后的写作生涯奠定了基础。

●公众英雄爱迪生

爱迪生,著名科学家,1847年生,美国人。他总共获得一千多项发明专利。在他八十四年的生涯中,大约每十五天就有一种新的发明诞生。他发明的电灯给全人类带来了光明,被美国人誉为“公众英雄”。

爱迪生自小聪慧过人,勤于思考,深得父母喜爱。他喜欢提各种问题,手巧嘴笨的爸爸,常常被他问得张口结舌。每逢这时,当过小学教师的妈妈,便过来给爸爸解围,对爱迪生做耐心的解释。

有一天,爱迪生气喘吁呼地从外边跑回家来,问妈妈:“那只老母鸡,坐在一堆鸡蛋上干什么呢?”

“孩子,那是鸡妈妈在孵小鸡呢!”

“什么叫孵小鸡?”

……

那天吃晚饭时,爱迪生不见了。爸爸妈妈派哥哥姐姐四处去寻找,最后在村边的一个草垛边上发现了他。原来他上午听了“鸡妈妈”的故事,便决定自己也试试。他从家里悄悄拿来几个鸡蛋,在草垛上做了一个“窝”,便撅着屁股,蹲在上面孵起小鸡来。妈妈找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十分疲倦了。

有一次,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病情万分危急,需要马上手术。去医院太远,会耽误病情,医生再三考虑,决定在家里动手术,抢救她的性命。可是当时还没有发明电灯,室内光线太暗,手术无法进行。小爱迪生急中生智,大喊一声他有办法。他指挥着镇上的几个小伙伴,捧着好几个大镜子,把煤油灯的光亮反射到妈妈的床上,顿时屋里一下亮堂起来。医生顺利地完成了阑尾炎切除手术,妈妈得救了。

爱迪生到了该上学的年龄,父亲把他送进一所乡村小学。学校只有一位老师,他要教几个年级的学生,教学活动显得很忙乱。爱迪生爱向老师问为什么,有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常把老师给难住了,老师也感到很恼火。一天上算术课,他问老师:“2+2为什么等于4?”老师认为爱迪生是在故意捣蛋,便把他妈妈叫到学校,说爱迪生太淘气,并劝他退学。妈妈认为老师不懂儿童心理特点,建议他改变教学方法,惹得老师大发雷霆。妈妈拉着儿子的手,气愤地说:“这学咱们不上了,往后妈妈教你!”

爱迪生退学以后,母亲成了他的家庭老师。两年以后,他的同学还在跟着他们的教师学“小猫”、“小狗”,可是,爱迪生已经开始读大科学家牛顿和法拉第写的书了。妈妈发现儿子酷爱化学和物理,便在家里帮他建起了一个小实验室。爱迪生的发明事业就这样开始了。

●电话发明者贝尔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美国发明家,电话发明者。

贝尔于1847年3月3日出生于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一生致力于聋哑事业的著名语言学家。贝尔的父亲还创造出了一套借助手势、口型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哑语”,给聋哑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贝尔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从小就对语音的传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过,贝尔并不是神童。在学校里他的语音学学得很糟,因为年幼的贝尔大淘气了,十分贪玩儿。据说他的书包里常常装着麻雀、老鼠、小狗之类的小东西,以至于有一次上课的时候,他的小老鼠从书包里逃了出来,满教室的乱窜,全教室的学生你追我赶,弄得老师简直没办法上课。他的功课也因为他的贪玩好动而学得不好,到后来不得不由他的祖父接去专门教育了一段时间。

小贝尔虽然贪玩儿淘气,可他从小就喜欢拆装玩具或者解剖一些小动物。这对他形成良好的手工操作技能起到了促进作用。据说,有一次贝尔看到附近的水磨磨谷物时十分费劲儿,他决心要改造一下这个水磨,以使它更省劲儿些。为此他开始翻阅家里的图书资料,经过一个月的反复推敲琢磨,他居然设计出一幅改良水磨的草图。按他设计的方案把水磨改良后,那台水磨操作起来果然轻松多了。他也因此受到周围人的称赞。当时竟然还有许多人专门从外地赶来学习呢!这件事给了贝尔很大的自信,也培养了他对科学的兴趣。从此他开始自觉地学习了。等贝尔上到高中时,他已经是学校里的优等生了。

1864年,十七岁的贝尔进入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学习。由于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他选择了语音专业。1867年他又到伦敦大学继续攻读语音学,后来又到加拿大一所中学教语音课。贝尔在语音学方面的广博而精深的知识,很快引起了专家们的重视。

贝尔二十五岁时,受聘为美国波士顿大学的语音学教授,后来便定居美国。那时电报已广泛应用,成为一种新兴的通讯工具。贝尔想:“既然电流可以让音叉震动,那为什么人的声音或音叉的震动,不能让电流获得相应音波而来传递声音呢?”有一天,一次偶然的实验启发了他。在实验中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电流导通或截止的时候,螺旋线圈发出了噪音。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就在贝尔的脑海中出现了:在讲话的时候,如果能够使电流强度的变化模拟出声波的变化,那么用电流传递声音的设想不就能够实现了吗?这一设想就是日后贝尔发明电话的原始起因。不过把它变成现实对当时的贝尔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当时的贝尔对于电学的知识几乎一窍不通!然而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敢于在别人不敢为时而为之。

当贝尔最初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电学界的人时,许多人都说贝尔是痴心妄想。然而贝尔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反而更坚定了自己制造电话的决心。他深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后来,贝尔又专程赶到华盛顿向当时美国威望很高的大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请教。亨利听了贝尔的设想后,对贝尔说:“你有一个很了不起的设想,小伙子努力干吧!”

“可是,先生,在制作方面还有很多困难,而更困难的是我不懂电学。”

“掌握它!”这位大科学家鼓励贝尔说。

“掌握它!”这句话从此成了贝尔的座右铭,极大地鼓舞了贝尔走向成功的信心。

从此,贝尔专心致志地研究起电学来,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电学的研究上,很快他便掌握了所需的电学和声学知识。1873年贝尔辞去波士顿大学语音学教授的职务,租了近郊公寓的一间破旧拥挤的小屋,开始正式地搞起实验来。两年中,他和助手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经历了数不清的挫折、磨难和失败。

据说,终于有一天,他和他的助手分别在两个房间里准备做对话实验。贝尔不小心把桌子上的硫酸弄翻了,结果硫酸撒在了他的腿上,不仅烧坏了贝尔的裤子,同时也把他的大腿烧得火辣辣的。烧疼了的贝尔忍不住叫了起来:“华特生,快过来,我遇到麻烦了!”隔壁房间正拿着听筒和对话筒的华特生清楚地听到了贝尔的喊叫,他也高兴地叫了起来;“我听到了,贝尔先生!”就这样,电话终于被贝尔发明出来了。

不过早期的贝尔电话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送话器中电流很小,受电阻的作用而衰减很快,所以无法将声音传送到很远的地方去。后来爱迪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在送话器之间加了一对线圈,从而克服了电流的迅速衰减,但贝尔电话的缺点并不影响贝尔发明电话的功绩。他还有一个重要贡献是制造了助听器,给耳聋病人带来了听到声音的可能。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条件反射学的创始人。

1940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巴甫洛夫从小就非常热爱劳动。在他小时候有这么一段故事。有一次,巴甫洛夫和弟弟米加约好去园子里种树,弟弟非常高兴,他抢先找到一棵苹果树苗,蹦蹦跳跳地走了。巴甫洛夫赶紧拿起一把铮亮的铁锨紧跟在后面。

两人来到园子里,向四周看了看,把这棵苹果树种在哪里呢?

“就种在这里吧!”弟弟指了指脚下这块空地对巴甫洛夫说。

“好吧!”说完,巴甫洛夫脱去外衣,举起铁锨挖起土来。

土层很硬,巴甫洛夫憋足了劲儿,拼命地用脚蹬铁锨,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挖了一个很小的坑。

弟弟看到巴甫洛夫满脸通红,浑身是汗,实在过意不去,就从哥哥手中接过铁锨,也学着挖起坑来。不多一会儿,他就干得气喘吁吁,双手通红了。

坑渐渐地扩大,兄弟俩干劲儿十足。当他们正要把苹果树栽下去的时候,爸爸从屋里跑出来了。

他看着地上兄弟俩挖出的土坑,赞扬兄弟俩是爱劳动的好孩子。可是,紧接着父亲又摇了摇头,指着园子里的一块突出的高地对兄弟俩说:“你们看,那儿地势高,这里地势低,一下雨,这里就会积水,苹果树不就要被水淹死吗?”

巴甫洛夫心想:“对啊,刚才我们怎么没想到呢?”

弟弟米加听了爸爸的话,看看自己通红的双手,小嘴一噘,扔掉铁锨不高兴地走开了。

巴甫洛夫并不灰心,他又拿起铁锨,填掉了刚挖好的土坑,擦了擦头上的汗水,跟着爸爸在高地上挑选了一块空地,重新挖起来。

手上磨出了水泡,稍一用劲儿就钻心地疼。可是巴甫洛夫咬紧牙关不停地挖。坑挖好了,把树苗栽上,他又打来满满一桶水,小心地浇在树根周围,这才高高兴兴地扛起铁锨回家了。

巴甫洛夫从小养成的爱劳动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一到暑假,他总要回到乡下耕种自己的菜园。国内战争年代,他在实验室周围的空地上种菜,自力更生地解决了吃菜的困难。由于从劳动中获得了乐趣,所以他常说:“我不知道我究竟当什么样的人才好,农民、司炉工,或是科学家。”

●飞行者莱特兄弟

莱特兄弟,美国飞机发明家。哥哥威尔伯·莱特,弟弟奥维尔·莱特。

1877年冬天,一场大雪降在美国的代顿地区,城郊的山冈上到处是白茫茫一片。一群孩子来到堆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乘着自制的爬犁飞快地向下滑去。山坡上顿时响起阵阵笑声。

在他们旁边,有两个男孩儿静静地站着,眼睁睁地看着欢快的爬犁从上而下划过。大一点儿的男孩儿叹道:“嗨!要是我们也有一架爬犁该多好啊!”

另一个孩子撅着嘴说道:“谁叫我们的爸爸总不在家呢!”他灵机一动,又接着说道:“哥哥,我们自己动手做吧!”被称做哥哥的男孩一听,顿时笑了起来,愉快地说道:“对呀!我们自己也可以做。走,奥维尔,我们回去!”于是,两个孩子一蹦一跳地跑下山坡,向家里飞快地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