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1000问
1858400000060

第60章 从顺治祭孔到紫禁城黯然退位——夕阳西下的大清王朝(3)

公元1870年初夏,天津流行瘟疫。几乎每天晚上都有一些人扛着几具木匣,慌慌张张地走出望海楼教堂到乱葬岗去,把木匣埋下,掩上一层浮土,又匆匆离去。白天,当地人在那里发现成群的野狗撕咬着幼童尸体的胳膊和大腿,真是惨不忍睹。官府一调查,抓到了一个人贩子,人贩子招供说是望海楼教堂的洋教士指使他拐卖幼童的。这个消息不胫而走,立刻轰动了天津城,积聚在市民心中对洋人的不满爆发了。夏至那天,官员带人贩子去教堂对证。许多市民出于义愤,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望海楼前,要求严惩凶手,可教堂里的法国传教士却手执洋枪、棍棒向市民扑来。市民们忍无可忍,拣起砖头石块打得他们落荒而逃。法国驻天津领事闻讯,当即让北洋大臣崇厚派兵镇压,又带着秘书气势汹汹地闯进衙门,朝崇厚连开了两枪,但都没打中。

法国领事枪击中国官吏的消息传开了,几千愤愤不平的市民聚集在街头,准备与他评理。这时,恰巧天津知县刘杰带着下属迎面走来,法国领事不由分说对着刘杰就是一枪,子弹击中了下属高升。市民们发怒了,一拥而上,抡起拳头打死了两个法国恶棍。当天午后,天津市民又鸣锣聚众,高举火把,把望海楼教堂、法国领事馆和4所英国教堂、2所美国教堂统统焚毁,打死了十几个外国人。法国、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等7个国家的领事狼狈为奸,共同向清廷施压。英、美、法三国还调集军舰,进驻烟台和天津海口示威,扬言如果不接受他们的条件,就要把天津城化为一片焦土。

软弱的清廷立即派直隶总督曾国藩到天津去督办。为了平息事态,曾国藩不得不向法国人谢罪、赔款,重建教堂,还处死了16个无辜市民。对天津教案的处理,使曾国藩的声望一落千丈。

哪家报纸堪称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

晚清时,各类报刊纷纷发行。其中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就是上海《申报》,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等4人在上海合资创办《申报》。《申报》开始用油光纸以铅字排印,隔日出版一张。4个月以后,由于销路逐渐看好,改为日报。当时的办报宗旨是“为闾阎申疾苦,为大局切维图”,编辑和经理也都聘请中国人担任,时事政治、社会新闻、商业信息等无所不载,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申报》主要行销上海,也向各通商口岸发行。

公元1909年,由于营业额下降,发行不景气,被该报华人经理买办席裕福(子佩)收买,从此,《申报》为中国人所有。到1913年,席裕福将《申报》转让给史量才等人。史量才等人接办后,使《申报》成为著名大报。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该报停刊。《申报》的办报形式大都为后来的报纸所继承,《申报》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促成华人留美的第一人是谁?

容闳是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第一个中国人。还在念大学四年级的时候,他就开始酝酿一个宏伟计划:劝说清廷向美国派遣留学生,让更多的中国青少年能像自己一样到美国接受教育。为了实施自己的“留学计划”,容闳奔走了将近10年工夫,清廷才同意派遣留学生。

在招收留学生时,计划规定学生年龄为13岁到15岁,因为到了国外几乎要从小学开始读起,所以把学程定为15年。共分四批出国,每年每批30人。可人们都把到外国去当作流放,还要签生死状,许多家长都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容闳在上海想尽办法,最后不得不南下香港招生,费了好大劲才凑满30个学生,大多数是穷人家的子弟。公元1872年,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从上海搭船前往美国,开启了近代中国留学生运动的先河。

谁曾挪用军费庆寿?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卖国贼慈禧竟有闲情逸致,让手下人积极筹备自己六十大寿的“万寿庆典”,下令从海军军费中抽拨大量银子来筹办自己的庆祝寿典。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以慈禧为首的实权派就定下“退让求和”的方针,以图苟安。慈禧示意李鸿章从速议和,以免耽误寿庆。但由于战事不断扩大,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同主和派的慈禧一伙矛盾加剧。主战派一片呼声,要求停修颐和园,停办庆寿“点景”,停止挪用军费。慈禧对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大发脾气,她狂叫:“今日谁叫我不痛快,我将叫他一辈子不痛快!”慈禧硬要挪用军费修建颐和园,作为皇帝的光绪对这位太后也无可奈何。

《马关条约》让哪个国家迅速崛起?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卖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有:清廷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实际上是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清廷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给日本;清廷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人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条约签订后,由于俄、德、法三国不满日本独占辽东半岛,强迫它退还给清廷,为此,清廷又付给日本“报酬”3000万两白银。

《马关条约》是一个划时代的不平等条约,特别是允许日本人在中国开办工厂,为帝国主义对中国实现资本输出开了先例。从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它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新的枷锁,日本则通过条约获得巨额钱财,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谁发动了“公车上书”?

公元1895年,聚集在北京参加考试的各省举人听到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议论纷纷。于是,康有为组织广东的举人联名上书,梁启超组织湖南的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清廷拒绝签约,与日本侵略者生死一搏。康、梁的举动引起了各省举人的纷纷响应,其他各省的举人也都联名上书。康有为决定联合18个省的举人共同上万言书。康有为在万言书中分析了签约的严重后果,紧接着又提出了“拒约、迁都、变法”的主张,以实现“富国、富民”的目标。康有为的万言书引起了各省举人的关注,这些忧国忧民的举人纷纷签名,短短的时间里有1300多人签名。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公车上书”,“公车”是应试举人的代称。但腐朽的清廷根本不把这些人的建议当成一回事,对其不理不睬。

中国第一家银行名称是什么?

1897年5月27日,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由太常寺少卿、全国督办铁路事务大臣盛宣怀“奉特旨开设”,总行在上海。在该行250万两实收资本中,由招商局和电报局分别投资80万两和20万两;盛宣怀名下包括他本人和代其他官僚出面投资的达73万两;另有户部拨存、分5年还清的生息存款100万两。

其后,20世纪初,清政府又在法律上承认民营银行的开设。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各地先后建立了十余家银行,即户部银行(公元1905年、1908年改称大清银行,北京)、浚川源银行(公元1905年,成都)、信成银行(公元1906年,北京)、信义银行(公元1906年,镇江)、浙江兴业银行(公元1907年,总行原在杭州,旋移上海)、交通银行(公元1908年,北京)、四明商业储蓄银行(公元1908年,上海)、直隶省银行(公元1910年,天津,由直隶省银号改组而成)、殖业银行(公元1911年,天津)、福建银行(公元1911年,福州)、四川银行(公元1911年,成都)。

戊戌变法发生在什么时候?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直接召见康有为,封他为总理衙门章京(清代办理文书的官员),主持变法具体事务。其他维新派人物如梁启超、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也都受封,参与变法。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光绪帝向全国发布了许多法令。其中有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清朝的工商业;改革清廷法律陈旧腐败的条款,允许官民向皇帝上书、提建议;废除八股考试制度,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在全国普遍设小学堂;等等。因为这一年是中国农历戊戌年,历史上把这次变法运动称为“戊戌变法”;又因为变法一共进行了103天,又将它叫做“百日维新”。

电影是怎么风靡全中国的?

1896年秋,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1897年秋,美国电影放映商雍松来到上海,先后在天华茶园、奇园、同庆茶园等处放映电影。1899年,西班牙商人加伦百克来上海放映电影。

1902年,北京也开始放映电影。当时,有一个外国人携带影片、放映机及发电机来到北京,在前门打磨厂租借福寿堂映演。影片内容多为“美人首旋转微笑,或着花衣作蝴蝶舞”以及“黑人吃西瓜”、“脚踏赛跑车”等。1903年,中国商人林祝三从欧美携带影片、放映机等返国,也在打磨厂借天乐茶园放映。这是中国人自运外国影片在国内放映的开始。1904年,慈禧70寿辰时,英国驻北京公使曾进献放映机一架和影片数套祝寿,影片在宫内上映时,放映了3本,发电机就发生炸裂,慈禧认为不吉利,清宫内从此不准放映电影。1905年,清廷派五大臣出国考察,五大臣之一的端方在回国时也曾带回放映机一架,并在次年宴请载泽时,“演电影自娱”,还令通判何朝桦在旁边作解说员,但演至中途,猝然爆炸,何朝桦等人均被炸死。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定军山》,这也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06年以后,北京城内电影放映逐渐多起来,如北京西单市场内的文明茶园便开始放映有故事情节的侦探滑稽短片。在香港,大约在1904年至1905年间,第一家电影院比照影画院在中环的云咸街建成。在上海,意大利商人A.雷玛斯经营电影放映,赢利颇丰,并在1908年建起了一座可容纳250人的虹口大戏院,这是上海第一家正式修建的电影院。此后,电影放映在中国就逐渐遍及南北,深入内地了。

严复最有名的翻译是哪本著作?

严复是晚清的著名学者,曾翻译过大量的西方近代理论著作。其中,他在戊戌变法前后翻译出版的《天演论》一书影响最大。《天演论》的原名叫《进化学与伦理学》,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论文集。严复选择了其中的前两篇,简称为《天演论》,意思就是进化论。从此,进化论引进了中国,震动了古老的神州大地。

严复的《天演论》并不是简单地翻译原文,而是有选择、有取舍、有评论、有改造的。他通过序言和大量的按语来阐发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把原书的理论改造成中国人可以用来反侵略的进步学说。他说:“欧洲国家之所以胆敢侵略中国,就是因为他们能不断自强。美洲、澳洲的土著居民之所以一天天衰落,就是因为他们糊里糊涂、浑浑噩噩。”因此,他奉劝国人应当老老实实地承认:侵略中国的正是“优者”,被侵略的清廷正是“劣者”。在国际生存竞争中,如今的清廷正处于亡国的危险关头!这些真知灼见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

中国第一所大学是什么?

中国第一所大学是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的部分前身是京师同文馆。

公元1862年8月,同治帝正式批准成立“京师同文馆”。学员除学习汉文外,主要学习外文。京师同文馆主修外国语言,后增设有关自然科学科目,并延请外国人担任教习,具中等专科学校性质。外籍教师丁韪良于公元1863年起在校任教,公元1869年起任总教习,总管教务达30年。同文馆学生最多时达120人。毕业生大多任清政府译员、外交官员和其他洋务机构官员。公元1873年,同文馆附设印刷所负责编辑出版事务,采用适当鼓励的方法鼓励译书,曾经翻译并印刷了《万国公法》及数理化和文史等方面书籍。

公元1898年,光绪帝下诏变法,强调要开办京师大学堂,后由梁启超草拟大学堂章程。7月,光绪帝正式下令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12月正式开学,有学生近百人。京师同文馆于公元1902年正式并入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初以“广育人材,讲求实务”为宗旨,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京师大学堂遭破坏,停办。

公元1907年,京师大学堂复校,张百熙任管学大臣,设预备、速成两科。预备科又分政、艺两科;速成科分为仕学馆及师范馆。公元1908年,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及医学馆,同时办分科大学。公元1910年,改设经、法、文、格致、农、工、商、医等8科46门。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国立大学。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1912年,京师大学堂正式改名为北京大学,首任校长严复。1917年,著名学者、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校长,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对学校进行了整顿和革新,设文、理、法3科14个系,并成立了文、理、法3个研究所。先后聘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胡适、刘半农等具革新精神和丰富学识的著名学者到校任教,学校的学术空气为之一新。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1898年光绪维新变法后,慈禧感到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便密谋反扑。她一面派贴身太监严密监视光绪的一举一动,使光绪的活动受制。一面下密诏给直隶总督荣禄,让其上书请光绪到天津阅兵,以便逼光绪就范。对此,维新派有所觉察,9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召见统率北洋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面谈后升任他为侍郎候补,以稳其心。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向其透露皇上希望他在荣禄有所动作的时候,以起兵勤王为名,诛杀荣禄及包围慈禧太后住的颐和园。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凯20日晚赶回天津后,立刻向荣禄告密,荣禄随即密报慈禧。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回宫,宣布戒严,火车停驶;并幽禁光绪于瀛台,将支持光绪维新的珍妃打入冷宫。随后,大肆搜捕杀害维新党人,废除除京师大学堂(即现北京大学)外所有新政,进行了103天的变法运动宣告失败,使戊戌变法变成了“戊戌政变”。

维新党人中,康有为此前已离开北京,梁启超逃入日本使馆。其他数十人被捕,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6人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近代最杰出的花卉写意大师是谁?

吴昌硕,名俊卿(一名俊),字昌硕(一作仓石),号缶庐、吾铁,晚号大聋,浙江安吉人。他自幼受到家庭熏陶,成年后刻意求学,30岁方从任颐学画。在任颐的指点下,他博采众家之长,终于在绘画史上独树一帜,成为近代最杰出的花卉写意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