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1000问
1858400000041

第41章 兴衰有凭、国运无常——走向世界的隋唐文明(7)

浑瑊守住了奉天,跟李晟彼此呼应,进逼长安。公元784年,李晟收复长安,朱泚被杀。李适回到长安。过了一年,浑瑊又进攻河中,消灭了李怀光。李希烈最后也被部将杀了。李晟、浑瑊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立了大功。

殷秀实为何被杀?

“泾卒之变”发生后,唐德宗李适逃跑到了奉天;长安城中,姚令言拥立太尉朱泚做主帅。朱泚是原先的泾原节度使,因为弟弟朱滔谋反,他被免职后软禁在长安。朱泚本来就野心勃勃,于是毫不推辞,马上就进了皇宫。

有个叫殷秀实的官员,原来做过节度使,后来改任司农卿,丢了兵权。朱泚认为殷秀实一定怨恨朝廷,就派几十个骑兵到殷秀实家里,把他接来。

殷秀实不愿意与朱泚同流合污,但是被人拿着刀剑威逼,也只好答应了。他看出朱泚要篡夺皇位,就暗中联合将军刘海宾等人,准备把朱泚杀掉。

一天,朱泚召殷秀实议事,说到自己要做皇帝时,殷秀实满面怒容,夺过别人手里的一块象牙笏,跳到朱泚面前,痛骂道:“你这反贼!我恨不得把你碎尸万段,难道还会跟你一道谋反吗!”一面高举牙笏向朱泚头上猛击下去。朱泚举手挡了一下,象牙笏击中他的前额,顿时鲜血直流,他吓得伏在地上,爬着逃脱了。其他人一拥而上,把殷秀实杀害了。

殷秀实被杀的消息传到奉天,李适懊悔过去没有重用他,不住地掉眼泪。

“二王八司马”是指哪个事件?

唐顺宗即帝位时已得了中风病,口不能言,但还是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10人,进行改革。

王叔文等首先从革除弊政入手,废除了宦官进行掠夺的“宫市”和五坊小使。王叔文选拔老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镇行营节度使,接管宦官手中的兵权。于是,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阴谋策动废顺宗、立太子的宫廷政变,以打击革新派。很多地方节度使也纷纷向朝廷上表,称顺宗久病,应当让皇太子监国,积极声援俱文珍。

不久,顺宗被迫让位给太子,是为宪宗,宦官由此得势。随即,“二王”被贬逐,王伾死于贬所,王叔文被赐死,柳宗元、刘禹锡等8人都被贬为边州司马。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八记”的作者是谁?

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所以也称为柳河东。他从小就非常聪明,能写一手好文章。13岁的时候,他写过一篇文章呈给唐德宗,唐德宗看了非常欣赏,大家都传着看,都认为了不起。他在21岁的时候考上进士,在京城做官。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受到牵连,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长沙)司马。他在永州9年,游览山水名胜,探察人民疾苦,写下不少诗文名篇。其中以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它们在柳宗元手中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称为“游记之祖”。

柳宗元在永州写了《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等八篇游记,合称为“永州八记”。这八篇文章并非单纯的景物描摹,而是往往在景物中托意遥远,抒写胸中种种不平,使得山水也带有了人的性格。他在永州还写了不少寓言,有的讽刺贪官污吏,有的讽刺剥削人民的地主。这些寓言流传很广,大家都很爱看。

唐代哪位皇帝热衷恭迎佛骨?

在唐代,迎佛骨是礼佛的最高形式,每隔30年举行一次。唐宪宗笃信佛教,对迎佛骨之事自然是最热衷的。

公元819年,宪宗令宦官杜英奇率宫人三十余人,持香花,赴法门寺迎请佛骨舍利。舍利迎入京师后,迎请佛骨舍利的队伍自光顺门进入皇宫大内。舍利在宫中供奉3日后,再送到京城内各大寺院。王公贵族争先恐后竞相舍施,有的百姓倾家荡产以供奉佛祖真身。这次礼佛与以往不同的是皇帝启塔,亲奉佛灯,但糜费亦甚巨。

为什么说韩昌黎是语言巨匠?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25岁成为进士,29岁始登上仕途,但在仕途上屡受挫折。他曾因关中旱饥,上书请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又因谏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幸有裴度等援救,改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他奉召回京,为兵部侍郎,又转吏部侍郎。

韩愈是善于运用语言的巨匠,其散文语言简练、准确、鲜明、生动。他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当代口语创造出新的文学语言,他的散文词汇丰富,绝少陈词滥调,句式的结构灵活多变。例如,《杂说四》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贤才难遇知己,“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寄寓了他对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进学解》和《送穷文》用对话形式,以自嘲为自夸,以反语为讽刺,揭露当时社会的庸俗腐败,表现了一个有理想的士大夫在黑暗现实中不能妥协的精神。韩愈不顾流俗的诽谤,大胆地为人师,作《师说》,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可以为师,指出师的作用及相师的重要。他的这种见解对于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唐代哪位诗人被称为“诗鬼”?

李贺,字长吉,祖籍陇西,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18岁时,李贺来到东都洛阳,拜谒当时的国子监博士、大文学家韩愈。韩愈为了试探李贺的才气,当场出题,要李贺即席赋诗。李贺稍加考虑,便写出了一首七言古风《高轩过》。全诗想象奇特,措辞精绝,警句迭现。韩愈不禁对李贺的才华大加赞赏。

李贺作诗的时候并不遵循固有题目,而是注重到生活中去发掘素材。他每次出门都会让书童背上一个袋子,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写下,放进袋子,等到晚上回家再进行整理。有时,他竟然会写下满满的一袋子。每当看到这些诗稿,李贺的母亲就又高兴又心疼,忍不住埋怨他:“你这孩子,难道要把心血都呕出来,才肯罢休吗?”的确,李贺把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诗歌创作中。“天若有情天亦老”、“石破天惊逗秋雨”,这些千古传诵的佳句,都是他呕尽心血的结晶。

韩昌黎是如何教育儿子韩符的?

韩愈的儿子韩符小时候十分贪玩,不肯用心读书。有一次,韩愈给儿子留下一篇《大学》里的文章要他背诵,然后自己就上朝去了。等他下朝回来,发现儿子正在院子里和家人逗蟋蟀。韩愈见了,便把儿子叫到面前,让他背一下自己早上留下的作业。儿子抓耳挠腮,吭哧了半无也没有背出来。

为勉励儿子好好读书,韩愈没有采用粗暴批评的方式,而是提笔写了一首题为《符读书城南》的诗,委婉地劝诫儿子要立志飞黄腾达。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意思是:有两个男孩,幼年时容貌相像、活泼灵巧。由于一个好学,一个懒惰,渐渐就分出高低了。到20岁时,他们的区别就如清水沟和污水渠一样明显;当30岁时,一个就像龙一样在官场上飞黄腾达,而另一个却像癞蛤蟆一样在地上爬。

韩符读了这首生动而富有教育意义的诗后,深受触动,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从此开始认真读书,学问很快就有了长进。

白居易为何要求外放杭州当刺史?

白居易28岁考中进士,两年后当上了秘书省校书郎这个九品小官。唐宪宗器重他的诗名,提拔他当翰林学士,后又任谏议大夫。在这期间,他写了不少讽刺权贵、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作,得罪了人,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还没到任,第二道诏令来了,又被降为江州司马。在江州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

唐穆宗继位后,把白居易召回了长安,委以重任。但他厌倦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就在公元822年请求外放到杭州当刺史。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就是有名的“白堤”,又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

晚唐的皇帝大多平庸荒唐,白居易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意志逐渐消沉,笃信佛教,最后郁郁而终,葬于洛阳龙门山。时人知道白居易生平嗜酒,前来拜墓时都用酒来祭奠,墓前的土地经常是湿漉漉的。

“朋党之争”描述的是哪段历史?

“朋党之争”是从唐宪宗即位以后开始的。宪宗做了皇帝,想要有所作为。在一次考试中,就命主考官们要注意选拔能够直言敢谏的人。这一年的考生当中,有两个叫李宗闵、牛僧孺的下级官员。由于二人在基层为官,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便在试卷里批评了当时的朝政。考官看考卷,觉得这两个人符合皇上选拔的要求,就把二人推荐给了唐宪宗。

当时的宰相叫李吉甫,士族出身,他自以为门第高贵,向来瞧不起那些科举出身的官员。当他听说出身低微的李宗闵、牛僧孺居然批评朝政,就在宪宗面前诬陷说:“李、牛两人哪里是皇上所想要的人。他们之所以被推荐,不过是与考官的私人交情好。”宪宗听信了李吉甫的话,不仅没提拔李宗闵、牛僧孺,还降了几个考官的职。

后来,李吉甫死了,他的儿子李德裕当上了翰林学士。这时,李宗闵也入朝做了官。李德裕始终忘不了李宗闵批评他父亲的那件事,总想找个机会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