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1000问
1858400000011

第11章 百家争鸣、群雄并立——大气磅礴的春秋战国(4)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春秋后期著名的大哲学家。据《史记》记载,他出生在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带)的一个李姓人家。刚一降生,人们就发现他的相貌不同于常人:前额宽阔,耳垂特别大。于是,父亲干脆给他取名叫李耳,又用一个表示大耳垂的“聃”作他的字,希望他真的福旺寿长。

老子从小聪明好学,广泛阅读了各种书籍。为了开阔自己的眼界,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老子孤身一人来到了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东周都城洛阳。很快,凭自己的才干,他当上了国家图书馆的官员。

在这个当时最好的读书环境里,老子如饥似渴地拼命读书,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大学问家。许多人不远千里前来向他请教问题,孔子也曾专门向他请教有关礼制的问题。

当时东周正一天天衰落下去,还爆发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内战。老子觉得洛阳没法呆了,他决定去民风淳朴、战乱极少的秦国安度晚年。

老子骑着青牛,没几天就到了函谷关,一过函谷关就是秦国境内了。这时,守关的官员尹喜迎出来恭恭敬敬地向老子施礼说:“老先生途经这里,未曾远迎,希望您别见怪。素闻先生学问广博、见识精深,既然路过这里,就请小住几日,将您的真知灼识写成一部书,一来可让我拜读,二来可让天下老百姓受到您的教诲,请您不要推辞!”

老子被尹喜的真挚所感动,便住下来,把自己关于道德、无为而治、以柔胜强以及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见解全部融于一书之中,写成一部五千余字的《道德经》。这部书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道”。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形成和发展都由“道”转化和生成。老子的这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之一,一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国人。

孔子为什么自称“丧家犬”?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郑国,跟弟子走散了,就一个人站在东门外等候。有个郑国人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前额长得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是腰部以下又比禹要短三寸。又瘦又疲惫像只无家可归的狗。”子贡把原话告诉给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说成这副模样也没什么。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倒是说得对呀!说得对呀!”后来,唐宋一些著名的文人如杜甫、苏轼、黄庭坚都曾以“丧家之狗”自嘲。

豫让为何两次行刺赵襄子?

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在智伯瑶手下做事,智伯瑶非常看重他。赵襄子联合韩、魏消灭了智伯瑶后,豫让下定决心要为智伯瑶报仇。

于是,豫让改变姓名,混进宫廷,企图找机会刺杀赵襄子。由于赵襄子警觉,豫让被发现了,赵襄子把他抓了起来。经审问,赵襄子认为豫让肯为故主报仇,是个义士,便将他释放了。

豫让并不死心,为了改变相貌和声音,他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又吞下烧红的木炭,改变了自己的声音,乔装成乞丐,等待机会报仇。

一天,豫让打听到赵襄子出行会经过赤桥,就事先埋伏在桥下,准备刺杀他。赵襄子路过赤桥时,胯下的马突然惊跳起来,埋伏在桥下的豫让被卫士抓了起来。虽然豫让改变了容貌和声音,但赵襄子还是认出了他。

赵襄子说:“我上次放了你,这次不能再放你了。”豫让突然放声大哭,赵襄子以为他怕死,可豫让却说:“我不是怕死,只是想到我死以后,再也没有人能替智伯瑶报仇了。”赵襄子听了非常感动,就解下佩剑说:“我不想动手杀你,你自尽吧。”豫让接过剑,请求说:“我两次行刺都没有成功,对不起我的主人。如果您能脱下外衣让我砍几剑,借以寄托我为主人报仇的真心,那我死也瞑目了。”

赵襄子非常赞赏豫让的气节,当即脱下锦袍递给豫让。豫让把锦袍挂在柱子上,猛砍三剑,叫道:“智伯瑶,我到九泉之下来见你了!”说完,豫让便挥剑自杀了。

西门豹是怎样治理邺城的?

西门豹是战国时魏国著名的政治家,他聪明能干,深得魏文侯的信任。魏国的邺城(在今河北)是个军事要镇,魏文侯任命西门豹为邺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县令。

西门豹到邺城上任,见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把当地父老请来,询问原因,父老们告诉他:每年夏天,漳河都要发大水。巫婆说是主管漳河的水神河伯每年要娶一位漂亮姑娘,他就保佑人们风调雨顺,不然就兴风作浪。所以每到巫婆挑女人时,穷人们都带着家人远走他乡。

西门豹明白了,他想了个办法。到给河伯送媳妇那天,西门豹也来了,他对巫婆说:“这个女孩不漂亮,你去跟河伯说,过两天再给他送一个漂亮的来。”就命令士兵把巫婆扔到河里去了。过了一会儿,又让士兵把巫婆的大弟子和另外两个弟子扔到河里去了。接着把几个乡绅也扔到河里去了。剩下的官吏赶紧磕头求饶,表示再也不敢搞迷信害人了。周围的人起初感到很吃惊,后来看到一个个作恶多端的人都淹死了,心里别提多痛快了,他们非常佩服西门豹。

西门豹接着就征发老百姓开挖了十二条渠道,把黄河水引来灌溉农田,田地都得到灌溉。在那时,老百姓开渠稍微感到有些厌烦劳累,就不大愿意。西门豹说:“老百姓可以和他们共同为成功而快乐,不可以和他们一起考虑事情的开始。现在父老子弟虽然认为因我而受害受苦,但可以预期百年以后父老子孙会想起我今天说过的话。”直到现在邺县都能得到水的便利,老百姓因此而家给户足,生活富裕。

战国七雄具体是哪七个国家?

春秋末期,中原大国晋国也日渐衰落。晋的权力由栾、解、赵、魏、韩、智六家大夫把持,后来只剩韩、赵、魏、智四家,四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野心也最大。智伯瑶打算下一步侵占韩、赵、魏三家的土地,于是把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三人请到家中,设宴款待。席间,智伯瑶对三人说:“为了重振晋国雄风,我主张每家献出一百里土地和相应的户口交国君掌管。”韩康子害怕智伯瑶的势力,首先表示赞同;魏桓子心里不愿意,但也不得不表态,也把百里土地和九千家户口交给智家。智伯瑶见赵襄子一言不发,便用言语威胁他。赵襄子性格耿直,看智伯瑶贪婪的样子,非常气愤,便说:“土地是祖宗遗产,要送给别人,我实在不敢作主。”智伯瑶听罢立刻翻脸,智、赵席上争吵不休,赵襄子一甩袖子走了。智立刻决定讨伐,并亲自带兵马为中军,让韩为右军、魏为左军,三军直奔赵城。赵襄子寡不敌众,边战边退,退到晋阳(今山西太原)闭关固守。整整打了两年的仗,智军就是攻不下赵城,智伯瑶就筑坝放水冲淹晋阳城。

大水淹进晋阳城以后,赵襄子焦虑不安,愁眉不展,就与谋士张孟谈探讨对策。张孟谈分析说:“我看韩、魏把土地割让给智家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我们何不派人游说,把韩、魏争取过来,请他们帮我们一起对付霸道的智伯瑶。”赵襄子就派张孟谈连夜出城,直奔韩、魏两营。韩、魏二大夫正担忧自己的前途,经张一说,都赞同合力对付智伯瑶。

于是,韩、赵、魏三家全歼了智家军,并乘势瓜分了晋国土地。公元前403年,三家派使者去见周天子,要求晋封他们为诸侯。周天子见木已成舟,就顺水推舟,正式晋封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三人为诸侯。从此以后,韩、赵、魏与秦、楚、燕、齐四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李悝是怎样进行改革的?

公元前406年,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改革,在经济上实行“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在政治上采取了一套对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的政策和措施。

“尽地力之教”鼓励自由开辟耕地,勤劳耕作,发展小农经济,增加生产。“平籴法”是把好年收成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收成也分成上中下三等,好年成由官府按等级出钱籴进一定数量的余粮,此即后世专制王朝的“均输”、“常平仓”等法的先河。

李悝在政治上推行的改革措施是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和“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的政策。军事上,创立了常备“武卒”制度,使国家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李悝在全面改革的同时,不断广泛收集春秋末期以来各国的法律条文。在这个基础上,李悝编著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典《法经》,用法律形式把地主阶级的利益确定了下来。从李悝改革开始,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的革新逐渐进入更深入、更广泛的层面。

吴起为什么亲手杀妻?

卫国人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原是一个市井无无赖,横行乡里。为此,常被母亲责骂。一次,母亲骂吴起时,他猛咬自己的手臂,鲜血直流,还发誓说:如果这辈子当不上大官,就决不再来见母亲。母亲哭着留他,吴起却头也不回地出了卫城大门。

吴起来到了鲁国,在孔子的弟子曾参的门下学习,非常刻苦。曾经在齐国担任大夫的田居非常赏识好学不倦的吴起,把自己的的女儿嫁给了他。

吴起在曾参那儿整整学习了一年,曾参问他:“你已经出来这么久了,为何一直不去看望母亲?”吴起说:“我与母亲有誓约,不取高官厚禄,这辈子不入卫城。”曾参心里对这个弟子产生了厌恶。时隔不久,卫国有人捎信说吴起的母亲去世了。吴起闻听后,只是仰天大嚎了三声,然后立即擦干眼泪继续读书。见此情景,曾参大怒,冲吴起嚷道:“你母亲死了不回去奔丧,可见你是个忘本之人。你这家伙连母亲都可忘记,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说完,他命令众弟子把他赶出了门,从此不容相见。

吴起被中断学业,从此放弃儒学,开始学习兵法。三年后学有所成,他首先到鲁国去求仕。鲁相国公仪休经常跟他讨论兵法,发现他确实具有过人的本领,于是把他推荐给了鲁穆公,穆公任命他为大夫。不久,齐国派兵攻打鲁国。鲁国的相国公仪休又向鲁穆公推荐吴起为将军,穆公虽然口头上答应了,可他知道吴起的妻子是齐国的田氏之女,心里始终充满了疑虑。

吴起听说鲁穆公不肯用他为将的原因后,当即回家割下妻子的头,然后提着去见穆公,厚颜无耻地说:“臣有报国志向,而您却因我的妻子是齐国人而怀疑我。今天我把她的脑袋割下来献给您,来表明我是为了鲁国而不是为了齐国。”穆公脸色发青,对吴起杀妻求将的做法很不以为然,但为了避免吴起反过去帮助齐国,不得不违心地任命吴起为大将。

乐羊为何婉谢魏文侯的封赏?

乐羊,中山国人,战国魏文侯时期的大将,是乐毅先祖。乐羊初为魏相国翟璜门客,中山国君姬窟发兵犯魏,翟璜举荐了乐羊。可是乐羊之子乐舒是中山王的将领,而且曾杀死了翟璜之子翟靖。但是翟璜深知乐羊为人,不计恩怨,力保乐羊为帅。乐羊出兵后,为了不打扰百姓的生活,他们从小路去进攻中山国。乐羊率领的军队作战英勇无比、军纪严明,乐羊下令:途中如有骚扰百姓者,斩!所以,乐羊的军队得到了中山国百姓的拥护。魏国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打到了中山国都城,中山国毫无准备。

中山国国君听说是乐羊率军而来,便让乐舒劝其父退兵。乐羊没有答应,还劝儿子投降。乐舒说:“父亲先别攻城,我和国君商议一下,看他是否愿意献城投降。你先给我一个月的时间。”

一个月一晃就过去了,仍不见中山国投降。乐羊准备攻城,这时乐舒又在城头出现,请求再给一个月的时间,乐羊又答应了。又过了一个月,中山国还不投降。魏国大臣议论纷纷,说乐羊不忍心攻城,怕害死儿子乐舒,而随军出征的将士也众说纷纭。

这时,乐舒第三次出现在城头上,请求再宽限一个月,乐羊又答应了。将士们忍无可忍,对乐羊的不满之言便传到了乐羊的耳中。乐羊没有生气,对大家语重心长地解释了不攻城是因为怕失去民心。众将士一听乐羊的话,才知错怪了主帅。

三个月最后的期限到了,乐舒被绑在城头,中山国国君对乐羊说:“你若想活着见你儿子,就退兵!”乐舒哭得伤心欲绝,他一是恨没听父亲的话;二是想让父亲看见他如此伤心,顾及父子情义,而放弃攻城。乐羊大喊一声:“攻城!”全体将士纷纷英勇杀敌。一番拼杀之后,城门已被攻破。中山国国君一看大势已去,一刀杀了乐舒,自己也上吊而亡。乐羊率大军攻入城中,中山国军队统统投降。乐羊下令:一定要善待俘虏,对待百姓不许骚扰。乐羊找到儿子尸首后,放声痛哭。

回国后,魏文侯知道乐羊为国弃子,决定给乐羊盖一座将军府。乐羊婉言谢绝了魏文侯,对魏文侯说:“主公,你不让我立军令状,说明您信任我。我三个月不攻城,您不但没有责怪我之意,反而派人去慰问我,说明您仍然信任我,这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墨子守城的妙招是什么?

楚国的大夫公输般替国君楚惠王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比楼车还要高,看上去高得能够触到云彩,所以叫云梯,楚惠王准备用它进攻宋国。

公输般是鲁国人,后来人们称他鲁班。公输般使用斧子非常灵巧,技艺高超,无人能比,谁要想跟公输般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领,人们就会说他不自量力,成语“班门弄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楚国想进攻宋国的事引起了许多人的反对,其中有一个叫墨子的人。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听到楚国要利用云梯去攻打宋国,就赶快跑到楚国去阻止楚惠王发兵。

墨子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后,先去劝说公输般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并要求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墨子很诚恳地劝说楚惠王,楚惠王听他说得有道理,但就是没有动摇攻打宋国的决心,在一旁的公输般认为用云梯攻城必能获胜。

墨子直截了当地说:“你进攻不会占到什么便宜,你能攻,我能守。”他从身上解下系着的皮带,围在地下当做城墙,又拿几块小木板当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输般来演习一下,比一比本领。

公输般采用一种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种方法守城。公输般采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演示出来,却被墨子守城的高招一一破解。

楚惠王听了墨子一番话,又亲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领,知道要打胜宋国没有希望,只好放弃了进攻宋国的打算。就这样,墨子运用智慧阻止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

商鞅变法为何会毁于一旦?

春秋时期秦国的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工、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