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西部区域人口发展战略与规划
1857700000042

第42章 西部干旱贫困县教育移民调查报告(3)

从移民成本看,教育移民方式成本最低,效果最好。政府在促进贫困县教育移民方面要建立确实可行的推动机制,其中建立稳定的贫困县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是关键。一是要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区、市)级政府要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建立规范、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通过调整本级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安排使用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二是省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贫困县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对于财政困难、依靠现有资金渠道不能解决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贫困县,省级财政要增加转移支付资金,补足这些贫困县已经拖欠的教职工的工资,补助贫困县的工资发放,确保贫困县教职工工资按标准按时足额发放,不发生新的拖欠。三是各级政府要把中小学危房改造纳入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立专项资金,确保所有危房都能及时改造。四是要大力增加高中教育资源。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要从支付给贫困县的扶贫资金和移民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扩大贫困县的高中教育资源和教育规模,努力提高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

(二)社会推动机制

贫困县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移民放在移民工作的重要地位,要动员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形成全社会重视教育、全社会支持教育的教育发展的社会推动机制。一是向上级部门和机构积极争取各类教育援助项目资金,例如“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项目资金、“希望工程”项目资金、“春蕾”计划贫困女童救助资金、上海“青基会”资金、香港“苗圃行动”资金等海内外资金。二是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教育经费和物资,积极动员企业、个人和社会力量向学校援助资金和电脑、投影仪、录音机、桌凳等教学设备以及书籍,向金融部门贷款;由承建单位垫付改造学校危房资金,扩大教育资源,改善教学条件。会宁县政府财政实力很弱,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近几年,会宁县的县乡级财政收入每年只有2000万元左右,如2004年只有2007万元。会宁县大力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对教育的投入,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2002年、2003年两年间全县共投入义务教育经费8124.4万元,2004年全县投入教育经费3000多万元,2001年至2004年4年投入学校建设经费近1.2亿元,这在会宁历史上是空前的,社会力量援助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家庭推动机制

家庭推动机制是贫困县教育移民的核心。甘肃省会宁等贫困县教育条件虽然很苦,但从城镇到农村,不论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人都把供孩子上学读书当做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来对待,不管家庭经济情况多么困难,就是借债、贷款也要供子女读书。会宁县新庄乡新庄村东坡社地处会宁县北部,属旱山塬地带,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共有38户人家,224人,自恢复高考以来共考出大、中专学生63人。会宁县韩集乡苟岘村堡子社地处会宁县东部,属干旱山区地带,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共有31户人家,170人,自恢复高考以来共考出大、中专学生75人。1977年至2005年会宁县累计升入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中专的学生共有39754人,从会宁县走出了200多名博士、2000多名硕士、2000多名学士,许多人成了“教育移民”,现在仅在北京工作的会宁籍大学毕业生就有500多名,既减轻了当地的人口压力,又为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四)教育贷款机制

目前,我国现存的教育助学贷款包括商业性教育助学贷款和财政贴息的国家助学贷款两种。商业性教育助学贷款是用于借款人自己或其法定被监护人就读国内中学、普通高校及攻读硕士、博士等学位或已获批准在境外就读大学及攻读硕士、博士等学位所需学杂费用(包括出国的路费)的消费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由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贴息,用于借款人本人或其直系亲属、法定被监护人在国内高等学校就读全日制本、专科或研究生所需学杂费和生活费用的助学贷款。这些教育助学贷款在申请人条件、贷款额度、贷款期限、担保方式等运行机制方面要求较高,并且绝大部分是为接受高等教育所需费用的助学贷款,贫困县的农民由于收入低,绝大多数家庭没有银行认为值得抵押的资产,不能满足贷款担保条件,因而很难贷到用于子女接受中小学教育的贷款。要加紧对现存教育贷款机制进行适当调整,降低担保条件,增加财政贴息额度,专门设计出用于贫困县城乡家庭子女在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的教育支出的教育贷款新机制,促进贫困县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贫困县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贫困县“教育移民”。

六、干旱贫困县教育资源评估和比较

虽然我们所调查的几个干旱贫困县在教育移民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西部干旱贫困县的教育资源却是非常贫乏的,这与他们的贡献是极不匹配的。下面我们把会宁县和民勤县的教育资源情况与江苏省苏州市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干旱贫困县教育资源的一般情况

1.会宁县教育资源情况。

甘肃省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全县总面积6439平方千米,辖24个乡、4个镇、290个村(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8万人。会宁县自然条件严酷,十年九旱,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落后,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19亿元,县、乡级财政收入20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

会宁县是西北的教育名县,有着优良的教育传统和办学特色,自恢复高考以来,已向全国各大专院校输送学生近4万人,其中博士生500多人,赢得了“西北高考状元县”和“博士之乡”的美誉。会宁县2005年各级各类学校有619所,其中普通高中2所,农职业中学2所,初级中学47所,九年制学校11所,各类小学532所,幼儿园20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全县有教职工7827人,其中普通高中专任教师956人,农业职业中学专任教师120人,初中专任教师2296人,小学专任教师4445人。全县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49.9%,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2.8X,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76.3%。在校学生165047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17811人,农业职业中学学生1510人,初中学生49680人,小学生92858人。各级各类学校占地面积424万平方米,每生人均25.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2.9万平方米,每生人均3.8平方米。

会宁县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基础教育欠账较大。截至2003年底,全县基础教育累计负债8089万元,相当于目前全县4年的财政收入。二是危房面积大,排危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全县中、小学危房面积达8.5万平方米,占校舍建筑总面积的13.8%。其中、小学危房面积达6.9万平方米,初中危房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现有危房中,绝大部分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砖土木结构的简易平房。三是初高中教育规模偏小,无法满足教育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了保证初中阶段95 9/5的升学率,限于现有的校舍条件,初中只能扩大班额,有些班额达80多人,初中毕业生只有1/3能升入高中。四是教学器材短缺,尤其是高中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严重短缺。五是教师队伍学历合格率偏低,数量不足,按现行编制标准核算,全县尚缺教师1000多名。

2.民勤县教育资源情况。

甘肃省民勤县位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两大沙漠腹地,全县总面积1.6万平方千米,辖18个乡镇、244个村,总人口3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8万人。民勤县风大沙多,生态脆弱,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干旱、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63亿元,县(乡)级财政收入28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