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地理未解之谜大全集
1856900000056

第56章 奥秘的印记——追踪超越人类智慧的远古遗迹(2)

仿佛是为地下王国的存在提供证明,1994年,墨西哥城的一条街道因一次偶然的地陷,竟然冒出3名“地鼠人”。可惜的是这3名“地鼠人”已经因偶然的地陷被压死。这些“地鼠人”全都身材矮小,大约只有3英尺高,但手脚四肢齐全。与此同时,一位墨西哥的人类学家威廉·格治博士在地陷后进入地下水道时,竟然看到了惊慌失措的“地鼠人”。当博士追过去想抓住其中一个,却没能得逞。

1972年4月,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的3名学生于假日登上一座高达4318米的死火山,在山顶他们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火山口冒出一缕缕烟气,并出现亮光和大量的火星,还看见一些碟形飞行物飞进飞出。他们马上拿起望远镜,吃惊地看到了5个高个白人,他们披着长长的卷发,迅速走到火山口下面一块岩石后就突然消失不见了。

有人认为,所谓“地下王国”纯属荒谬之谈。但是更多人相信,不仅美洲大陆存在地下长廊,而且亚、欧、非三洲也都有地下长廊。通过“地下长廊”穿陆过海、首尾相接的地方,就能够到达某些神秘的“地下王国”。

卡纳克石阵的不解之谜

在法国布列塔尼半岛,濒临大西洋的城镇卡纳克,是一块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这里除了有巨石砌成的古墓,最吸引人的便是郊外那一片片整齐排列的石阵。长期以来,卡纳克石阵一直默默无闻,直到18世纪20年代才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片石阵,据说曾有1万根石柱,而如今仅存2471根。它被农田分为36片,以12根一排向东延伸。石阵被农田分为三片:位于卡纳克城北1.5千米处的勒芒奈克石阵,以11排向东延伸,共1099块石头,排列在长1千米、宽100米的矩形内,最高的巨石露出地面部分达4.2米。再向北走,过了一座古老的石磨坊界线,便进入克马里欧石阵,它比前者要小,与其相邻的凯尔斯堪石阵就更小些了,长约400米,共13行,每行都很短,共540块巨石,排成正方形。它的末端是一个圆形石阵,由39块巨石组成。各组石阵都沿东西方向分行排列,越往南北,边缘行距越密,每一行巨石的大小和排列距离也并不均匀,每行越近东端,石块越高且排得越紧。石块排列以直线为主,也有排成平行曲线的。

这些巨石的有什么用呢?在各种说法中,最流行的说法是卡纳克在古代为一宗教中心,那些石块受到布列塔尼人膜拜。很久以后,罗马人“接收”了这些石块,在上面刻上他们神的名字;还有一种说法(在中世纪十分流行)认为,这些石块能提高妇女生育能力;又有些人认为这些石块只是留在地上的标记,是专为参加宗教仪式的人而设的,在仪式中祭司会为作物和牲畜祈福。地质学家汤姆博士认为巨石的竖立者想借此研究天体的运行,包括太阳和其他行星,尤其是月球的运行,或许以此作为巨大的天文钟,以便推算耕种的时间。

要给出一个确切的说法,似乎永远也不可能。

考古学家考证,这些石阵大约是从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1500年分期竖立的。石块中最大的重约350吨,高达20米。那个时期欧洲人还没有发明轮子,竖立者是如何把如此沉重的花岗岩竖立在指定位置?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卡纳克石阵是外星人访问地球的飞船基地,或许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的心灵得到些许慰藉。

1979年至1984年,考古学家勒霍斯带队发掘卡纳克海滨格夫尔林尼岛上的一个甬道墓,发现墓中是一个人为营造的地下建筑。经同位素鉴定,与石阵的营造时间大致相同。在墓中人们看到,宛如露天运动场看台的同心圆台,墓壁上有精美的浮雕图案。在墓内甬道,29块墓道壁石板中23块刻了图案。许多是同心圆弧、斧头。墓的内室顶板的一个大石板上,刻着一头长角牛的牛头及其前身,还有一把斧头的前半截。在20千米外一座古墓的内室,也发现了相似的一段,把它们拼合在一起,正是一方完整的14米长、总重量在30吨以上的刻图石板。这方石板明显是人为截断的。为什么要将完整的石板截断?为什么要分装在相距20千米的两墓中?又用什么工具来运输30多吨的石板?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卡纳克人有本领营造这么宏大的“地下殿堂”,自然也有能力架设简单的“地面柱林”。尽管聪明的现代人绞尽脑汁,还是难以了解远古的卡纳克石阵的奥秘。英国考古学家欧文·霍丁霍姆说,它像金字塔一样,给人类留下了永恒的不解之谜。这或许是对神秘的卡纳克石阵的崇高赞誉。

黄泉大道建造之谜

在美洲的著名古城特奥蒂瓦坎,有一条被称为“黄泉大道”的纵贯南北的宽阔大道。在公元10世纪时,最早来到这里的阿兹特克人,沿着这条大道来到这座古城时,发现全城没有一个人,他们认为大道两旁的建筑都是众神的坟墓,所以就给它起了这个奇怪的名字。

“黄泉大道”全长4000米,宽45米,南北纵贯全城。街南端为古城的最大的建筑群,是当时宗教、贸易和行政管理中心,如今已成为博物馆、商场和管理办公室的所在地。对面是占地6.75万平方米的城堡,里面有一座羽蛇神庙。现在庙宇已毁,但庙基尚存,庙基斜坡上的羽蛇头栩栩如生。街北端西侧是著名的蝴蝶宫,这是当时古城最繁华的地区。宫内石柱上刻有十分精致的蝶翅鸟身浮雕,形象生动,色彩鲜艳。

1974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美洲人大会上,一位名叫休·哈列斯顿的人声称,他在特奥蒂瓦坎找到了一个适合其所有建筑和街道的测量单位。经过使用电子计算机计算,该单位长度为1.059米。例如特奥蒂瓦坎的羽蛇庙、月亮金字塔和太阳金字塔的高度分别是21、42、63个“单位”,其比例为1:2:3。

哈列斯顿测量“黄泉大道”两边的神庙和金字塔遗址时,发现了一个让人惊讶的情况:“黄泉大道”上那些遗址的距离,恰好表示着太阳系行星的轨道数据。在“城堡”周围的神庙废墟里,地球和太阳的距离为96个“单位”,金星为72,水星为36,火星为144。“城堡”后面有一条运河,它离“城堡”的中轴线为288个“单位”,刚好是木星和火星之间小行星带的距离。离中轴线520个“单位”处是一座无名神庙的废墟,这相当于从木星到太阳的距离。再过945个“单位”,又是一座神庙遗址,这里的太阳到土星的距离。再走1845个“单位",就到了月亮金字塔的中心,这刚好是天王星的轨迹数据。例如再把”黄泉大道“的直线延长,就到了赛罗戈多山上的两处遗址。其距离分别为2880个和3780个“单位”,刚好是冥王星和海王星轨迹的距离。

显然“黄泉大道”是根据太阳系模型建造的,肯定特奥蒂瓦坎的设计者们早已了解了整个太阳系的行星运行情况,并懂得了各个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轨道数据。

然而,人类1781年才发现天王星,1845年才发现海王星,1930年发现冥王星。那么在混沌初开的史前时代,是哪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建造特奥蒂瓦坎的人们指点出了这一切呢?

蒂亚瓦纳科的太阳门之谜

蒂亚瓦纳科遗址位于南美洲国家玻利维亚境内,是古代蒂亚瓦纳科文化、宗教、政治中心,也是玻利维亚印第安古文化遗址。它位于著名的喀喀湖以南约20千米处,海拔3500米。蒂亚瓦纳科在古印第安语中是创世中心之意,大批宗教建筑、绘画雕刻以及高度发展的古印第安文化都集中在此,太阳门是该遗址中最著名的古迹。

太阳门高3.048米,宽3.962米,由重达百吨以上的整块巨型中长石雕成,中央凿一门洞。据说每当9月21日黎明时,第一缕曙光总是准确无误地从门中央射入。门楣正中间刻制着一个人形浅浮雕,从这个人形神像的头部会放射出许多道光线。他的双手各持着护杖,在他两旁平列着3排48个相对较小的、生动逼真的形象。3排中的上下两排是带有翅膀的勇士,他们面对神像;中间一排是人格化的飞禽。这块巨石在发现时已残碎不堪,1908年经过一番整修,恢复了其旧观,放在今天人们看到的基地上。

美国考古学家温德尔·贝内特用层积发掘法证明蒂亚瓦纳科文化的最早年代是在公元300~700年,而太阳门和其他一些建筑应是在1000年前正式建成的。

蒂亚瓦纳科考古研究中心主任、玻利维亚考古学家卡洛斯·庞塞·桑西内斯和阿根廷考古学家伊瓦拉·格拉索用放射性碳鉴定,蒂亚瓦纳科建筑应该是开始于公元前300年,而建成美洲这一灿烂辉煌的文明大约是在公元8世纪以前,一般看法认为在公元5~6世纪。

面对着“太阳门”,惊叹之余,人们必然要产生种种疑问。首先,古代的印加人为何要不惜巨大的劳动力来建造这巨大的石门?或者说,“太阳门”究竟是作什么用的呢?

从“太阳门”秋分时节射入第一道太阳光这点来看,有人认为,“太阳门”上刻的是历法知识。如果是这样,那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历法。

美国学者贝拉米与艾伦在《蒂亚瓦纳科的偶像》一书中,对这些符号作了详细研究,认为上面记载了大量的天文知识,并记载了27000年前的天象。这些知识是建立在地球为圆形的观念上的。那么,古代印加人是如何知道这些知识的,又是如何了解地球是圆形的呢?又是如何通过图案与符号是如何表达历法的?无人能解释。

也有人认为建筑者可能是居住在安第斯山区的科拉人,他们认为蒂亚瓦纳科曾是一个举行宗教仪式的中心场所。太阳门极有可能是阿加巴那金字塔塔顶上庙堂的一部分。

关于太阳门是如何建造也是一个谜。

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要把上百吨的巨石从5千米外的采石场放到指定地点,至少每吨要配备65人,这就需要有26000多人的一支庞大队伍,而要安顿这支大军的食宿,就得有一个庞大的城市,但这在当时还没出现。

还有人认为,当初是用平底驳船经的的喀喀湖从采石场运石料的。根据地质考察,当时湖岸与太阳门所在地位置十分接近。

玻利维亚的科学家们做过实验,用木筏在水上只能运输较小的石块。如从陆上运输,6名士兵才能拖动一块半吨重的石头。而“太阳门”的重量在一百吨以上,该用多少人来拖动?而要把这么庞大沉重的石门立起来,必须要用大型的起重机。而当时的印加人连车辆都没有发明,他们是怎样把这巨大的石门立起来的?这一切的未知,都需要等待考古学家来解答。

英国巨石阵之谜

在英格兰威尔特郡的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矗立着一组奇特的巨石阵,巨石阵的主体是由100块巨石组成的石柱,这些巨大的石柱排列成几个完整的同心圆。石阵的外部是环形的沟和土岗,直径约90米。土岗内侧紧挨着的是56个圆形坑,这些坑呈等距离分布,里面填满了夹杂着人类骨灰的灰土。坑群内竖立着两排残缺不全的蓝砂岩石柱。其中最壮观的部分是石阵中心的砂岩圈,由高4米、宽2米、厚1米、重达25吨的30根石柱组成,上面还架有横梁,形成一个封闭的圆圈。内侧有砂岩三石塔5组,也称为拱门,呈马蹄形排列于整个巨石阵的中心线上,开口处正对着仲夏日出的方向。巨石圈的东北方向竖立着一块高4.9米、重约35吨的砂岩巨石。每到夏至和冬至这天,从巨石阵中心向这块巨石望去,一轮红日渐渐隐没于其后,为巨石阵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据估计,圆形石林已经在这个一马平川的平原上矗立了几千年。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人确切知道当初建造它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一些科学家认为圆形石林是早期英国部落或宗教组织举行仪式的中心。还有一些专家认为那里是观察天文的地方,人们很可能在季节变化之际在那里举办某些活动。

这些大石柱群具有多种建筑的特点:包括一个两层的立石群、几组马蹄型的巨石建筑以及与单件立石或石盖不一样的“三支石”(两块立石支撑起一块过梁石),有几件重达三四十吨以上的巨石就这样悬置在半空中。每年夏至,是这里白昼最长的一天,这天凌晨4点59分,旭日就从地平线上升起,它与一条又一条的石柱倒影融为一体,形成一种迷人的绮丽景色。当晨曦普照或在夕阳西下时,红霞染映,大石柱群便披上了一身绚丽的彩霞,显得更加巍峨神秘。随着季节、早晚、晴雨的不同,大石柱群的景色奇幻多姿,构成一幅幅锦绣画卷,成为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游览之地,每年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客,使游客惊奇、爱慕、赞叹,游后遐想联翩。

圆形石林是人类早期留下来的神秘遗迹之一。科学家经过多次详细的考察之后,已经初步估计出它的建造年代和过程。科学家认为,圆形石林可能最早于5000年前开始动工,整个工程前后进行了数百年,才成为现在这样的格局。

据研究人员估计,建造圆形石林总共花了360万小时的人工,大约相当于1万人工作1年。

科学家知道建造圆形石林的石头来自威尔士。但是没有人知道古代的威尔士人是如何把这些几十吨重的巨石运到300多公里之外的索尔兹伯里平原的。

早在17世纪,史前巨石柱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国王詹姆斯一世还委派一名叫伊尼戈·琼斯的宫廷建筑师前去调查。琼斯在对纪念碑进行了一番研究之后,却找不出任何的蛛丝马迹。他只能认定这种石柱决不是石器时代或铜器时代的人建造出来的。琼斯推理说:“史前巨石柱结构如此雄伟,决不是那些缺乏知识和能力的人所能建造的。”琼斯最后得出结论说,只有罗马人才能造出如此精巧的建筑,而且那是一座我们所不了解的罗马神的庙宇。

回溯到12世纪,蒙默斯的牧师威尔士·杰佛里曾经对石柱的建造者进行了考察,他认为是亚瑟王的宫廷男巫提议建造的,并且指出那名男巫名叫默林。杰佛里在《不列颠国王的历史》里指出,亚瑟王的叔叔是一个名叫奥里利厄斯·安布罗修斯的人,是他委托亚瑟王建造的纪念碑。安布罗修斯想用一种方式来纪念反盎格鲁—撒克逊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且这种方式要非常适当并永垂不朽。默林建议造一个纪念碑,他们从爱尔兰的一个名为基拉罗斯的地方取出一些石头作为造纪念碑的基本材料,然后再把它运到不列颠。

人们在接下来的一些年代里,试图把史前巨石柱归功于除不列颠以外其他地方的建筑师。就像人们认为古代凯尔特牧师是德鲁伊特人一样,他们的支持者中有丹麦人、比利时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