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地理未解之谜大全集
1856900000051

第51章 曾经的辉煌——探访神秘消失的古文明残片(5)

有人认为,是影响整个中东地区长达一个世纪的干旱和庄稼歉收,严重地削弱了赫梯王国的实力。民众开始迁徙,寻找好一些的生活环境。于是,本国臣民的不稳定,再加上北部迁徙而来的掳掠性游牧部落和西部入侵民族的合力进攻,赫梯王国自然走向了覆灭的深渊。

还有人认为,是来自“海上民族”对中东的侵略导致了赫梯的灭亡。考古学家发现,在拉美西斯三世于公元前1180年左右写的一份文书中有这样的记录:“这些外国在它们的岛国本土密谋策划,没有一个国家能挡其锋,赫梯首当其冲……”但也有许多史学家很难接受赫梯帝国仅仅毁于航海者之手这一观点,他们倾向于认为其他劫掠者也卷入其中,并且国内的敌人也起了作用。

凡此种种说法,不一而足,哈图莎最终因何毁灭至今还是考古界的未解之谜。

尽管赫梯王国灭亡了,但是赫梯文化却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赫梯王国覆灭200年以后,在安纳托利亚东部和叙利亚北部又崛起了15个小王国。考古学家们相信,这些王国的人民不会是赫梯人的后裔,但是他们却选择了赫梯人的语言,承接了赫梯人的一些宗教和风俗习惯。学者们把这些人称为“新赫梯人”。在叙利亚,新赫梯人建立起了城邦,并持续到公元前8世纪左右。《圣经》里提到的赫梯人也正是这些新赫梯人。

古都尼尼微毁灭之谜

作为古亚述帝国的帝都,尼尼微城曾经辉煌不已,但是几千年过去了,人们除了从史书和《圣经》上知道曾经有过尼尼微这样一座城市之外,其他就一无所知了。直到19世纪,西方开始兴起探寻西亚文明的热潮,一批又一批来自各国的探险家们来到这片荒芜的沙漠上,寻找这座曾经在史书和《圣经》上讲述的古城。

从16世纪开始,美索不达米亚一直隶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它实际上已沦为帝国的一块充满邪恶的死角。在这里,土匪抢人,酋长好斗,地方官员受贿,沙漠灼热,狮子觅食,霍乱、痢疾一类的传染病到处流行。美索不达米亚危机四伏,去那里旅行简直就是冒险。然而,仍有一些胆大好奇者探索了这块历史圣地。

先后来到美索不达米亚探险的有意大利人、丹麦人、英国人、法国人等,他们当中有些是纯粹的探险,有些是政府资助的考察,有些甚至就是西方国家驻美索不达米亚的外交人员。其中最著名也最幸运的是一个叫奥斯丁?亨利?勒亚德的英国人。

在英国人之前,法国人保尔?伊迈尔?波塔就已经在美索不达米亚秘密开采了很久,他发掘出的许多雕塑和陶碑被运回欧洲后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但是他一直没有找到《圣经》上记述的尼尼微城。不甘心被法国人抢先摘走亚述王冠的英国人紧急派出他们的代理人前往美索不达米亚,他就是奥斯丁?亨利?勒亚德。喜好探险的勒亚德在中东许多地方旅行过,当时他在英国驻君士坦丁堡的领事馆工作。一本传记资料把他的工作称做“多样化的非官方外交使者”,其实是一种介于政治活动和谍报工作之间的使命。

1845年,勒亚德到达莫索(巴格达以北的城市,传说尼尼微古城就在附近)。老练的勒亚德故意在法国人和地方酋长们面前晃荡而过,装得像个猎人,而私下里却把工具偷运到莫索附近的土丘,开始发掘。夜幕降临之前,他的工人们已发现了两个亚述宫殿遗址。不久,他就发掘出了象牙雕刻、楔形文字碑和记载战斗场面的雕塑画板。

1847年,勒亚德开始发掘库云吉克,那是法国人波塔曾经检测然而又放弃了的土丘。勒亚德发现,在库云吉克地下20英尺处留存有大量文物。库云吉克真的是长期被人们寻找的尼尼微。而实际上,勒亚德发现的第一个遗址是一个叫尼姆路德的城市,历史上曾做过亚述帝国的首都。通过几年的发掘,勒亚德终于找到了深埋于地下的尼尼微,几乎在同一时期破译出的楔形文字也证明了勒亚德的考古发现。

随后,勒亚德又发掘出了公元前704—前681年一直统治着亚述的国王辛拿切利甫的部分宫殿。宫殿拥有71个房间,其中一间是随后建造的图书馆,图书馆包揽了古亚述帝国从语言、历史、文学、宗教到医学的所有书籍。宫殿至少还有27个入口,每一个入口都由巨大的牛、狮或者狮身人面石雕卫士守卫着。也许最令人难忘的要算那些记载着亚述历史和神话的石雕壁画了。勒亚德估计,如果把画一幅接一幅地排列起来,有将近2英里长。

由于大英博物馆提供的资金极其有限,恼怒的勒亚德于1851年离开了发掘地。之后,又有伊拉克、法国、德国、英国以及美国的考古队来到美索不达米亚进行了零星的发掘,有的发掘者高度重视科学考察价值,有的则只能算是些劫墓暴发户。直到20世纪,人们才真正开始了对尼尼微、尼姆路德以及其他美索不达米亚古城的科学考察。

19世纪50年代初,大英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把勒亚德从尼尼微发现的24000多块楔形文字碑进行分类翻译。一天,一位参加翻译工作的亚述学者乔治?史密斯在考察一堆破碎的石碑时,偶然读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东西。碑文记载了古巴比伦时期,上帝降大雨和洪水来惩罚邪恶有罪的人类的情景。大灾中,一个名叫尤特拿比利姆的人造了一只木船,载上家人和许多动物,在洪水中幸存了下来。很明显,碑文记载的故事与《圣经?创世纪》中描述的“洪水与诺亚方舟”的故事几乎一样。

史密斯的发现引起了轰动。有些人声称,那段碑文证明诺亚方舟的故事是真实的;另一些人却争论说,碑文表明《圣经》故事是依据更古老的神话写成的。可惜的是,那块有关洪水故事的石碑已破碎,史密斯也无法提供巴比伦洪水故事的全文。于是,《每日邮报》出资派史密斯去尼尼微找回破裂碑文的残余部分。奇迹般的巧合出现了,史密斯竟然在不到一星期的时间里就碰上了那块遗失碑文的其余部分。然而新恢复的碑文全文并没有增添什么有关洪水的内容,而希望继续发掘的史密斯在两年后却因痢疾死在了叙利亚。

阿兹特克文明起源之谜

阿兹特克人住在玛雅人之北,属今天的墨西哥境内。阿兹特克文明出现之前,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出现过托尔特克文明。约在1200年,阿兹特克人进入墨西哥地区,取代了托尔特克人,1325年阿兹特克人在这里建国,并最终于15、16世纪之交形成了一个版图广大的帝国。如今,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墨西哥城就建在阿兹特克人的故都特诺奇蒂特兰之上。

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是阿兹特克人的后代也并不知道阿兹特克文明的存在。

新大陆被发现以后,西班牙人作为最早的征服者来到了墨西哥,并用40年的时间彻底征服了曾经辉煌一时的阿兹特克帝国。大部分阿兹特克人的后代被迫改信了基督教,并在原来城市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座新的城市。

直到大约300年之后的1790年,阿兹特克终于不甘寂寞,让世界为之震惊了。那一年,西班牙总督下令修建墨西哥城的地下排水系统。一个炎热的下午,市中心宽阔的扎卡罗广场上,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劳作,夏日的余晖在土堆后投下长长的影子。

突然,一声金属撞击石头的清脆声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原来是有个工人挖土时碰到了一块大石头。大伙齐心协力彻底清除了它上面的泥土,之后,人们不由得屏住了呼吸。这块石头分明是一尊造型怪异的雕像:带爪的四肢,毒蛇盘绕而成的裙子,颈部以上是两个相向张开大嘴的蛇头,最可怖的是其胸部挂着一个牙关紧咬的人头骨,头骨上挂着一串用心脏和像是刚砍下来的人手穿成的项链。时任墨西哥总督的西班牙人对这些石雕也怀有很大的兴趣。他下令将最先挖掘出的怪异雕像就近运往当地的大学,在那里对石雕进行称量,并把它的外观绘制成图。后来,学者们花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才终于弄明白这个石雕是阿兹特克人崇拜的女神考特利秋的雕像。

不久,人们在广场附近大教堂的一根柱石底下,又发现了一个硕大的石盘。灰黑色的玄武岩浮雕圆面当中是一张伸出匕首状舌头的人脸,人脸的周围饰以一圈圈令人费解的几何图案。人们给它取名为“太阳之石”,部分原因是因为它酷似一面日晷。

1791年,在广场的西北角,人们又意外发现了一块磨盘石模样的大型石雕。石雕的环面上刻着一群武士战斗的场面,当时人们推测它是一块用于祭祀的石雕,于是把它叫做“牺牲之石”,现在它被称为“泰佐克之石”。

这些在墨西哥首都中心地带出土的石雕,唤醒了人们对于淡忘已久的阿兹特克古国及其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城的回忆,使18世纪的墨西哥乃至后来的全世界都为之震惊!

在当时,自大的西方人怎么也不肯相信,凭借阿兹特克人“落后”的技术水平竟然能够搬运如此沉重的石雕。日渐衰败的西班牙帝国严禁任何外国人在其新大陆的领地内旅行,结果欧洲几乎无人能够获取这些文物的第一手资料。直到1821年,墨西哥独立,通往阿兹特克的大门才被打开,一时间,欧洲的旅行家、科学家和冒险家们云集墨西哥。

人类学、历史学和语言学工作者们开始在各种历史档案中系统地寻找这一古老民族的踪迹,这一古老民族曾把中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牢牢地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在墨西哥谷地创造了一个幅员辽阔的伟大帝国。

16世纪西班牙人入侵之前,拥有20多万人口的特诺奇蒂特兰是阿兹特克帝国的首都。

阿兹特克人认为,他们的首都不仅仅是帝国的中心,更是世界的中心。坐落于特诺奇蒂特兰中心位置的是他们的宗教圣地——中心广场的大寺庙,城内的街道和建筑都以中心广场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四周延伸。特诺奇蒂特兰城的房屋,有用泥沙砌成的,也有用高档的石块建造的,还有两层的楼房。

特诺奇蒂特兰最具有特色的要属它的人工岛了。由于帝国不断发展,而小岛的面积又非常有限,阿兹特克人在原来岛屿的四周建了很多人工岛用来种植玉米等作物。这种人工岛被西班牙人称为“水上花园”。

特诺奇蒂特兰城中有两个很大的市场,其中一个就在中心广场附近,每隔5天有一次集市。市场上的商品应有尽有,主要的商品还另辟专卖区。当时阿兹特克人还未使用铸币,所以商品交易都是物物交换。但有些物品已经具有货币的职能,如一袋袋的可可豆,T形的小块锡或铜,装在羽毛管里的金砂、金粉等。

阿兹特克帝国的主要社会组织是部落联盟,每个部落由20个氏族组成,设有部落议事会,由4名行政官吏实行集体管理。随着历史的发展,阿兹特克人的部落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捕获的战俘,部分作为人祭,部分沦为奴隶。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前,阿兹特克社会已经出现贫富分化、阶级以及早期国家的萌芽。武士和祭司组成了国家的上层,中间有商人和工匠,最底层为奴隶。他们种植玉米、豆类、棉花、烟叶和剑麻等,沿海居民则从事渔业。14—16世纪独具特色的阿兹特克文化开始繁盛起来,如象形文字、天文学、医学,宏伟的特诺奇蒂特兰建筑群,装饰建筑的浮雕、壁画及花纹,造型美观的陶器等都达到了较高水平。阿兹特克俨然成为拉丁美洲四大文化基地之一。仅有少量阿兹特克人存留下来作为现代墨西哥居民的组成部分,但其大部分的文化和传统已经不复存在。

有人说,阿兹特克人的迅速灭亡完全是自身宗教宿命论所致。1519年2月,西班牙征服者科尔特斯组织了一支远征军,奉命为西班牙王国寻找新的奴隶和财富的来源。在到达墨西哥海岸时,科尔特斯把他们登陆的地方命名为“维拉克鲁兹”,意为“耶稣基督的富贵乡”。面对居心叵测的侵略者,阿兹特克人显得愚昧和无知。他们甚至以为这些西班牙人是他们传说中将再次回来的神,当时的阿兹特克帝国皇帝摩台克祖玛二世不断地派使节向侵略者送上各种供品。没想到这些黄金等供品反而更加刺激了远征军的征服欲望。1519年11月,科尔特斯和他的远征队在未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进入特诺奇蒂特兰,他们俘虏了国王并大肆掠夺财宝。1520年,阿兹特克人开始反抗,将科尔特斯率领的远征队赶出了特诺奇蒂特兰。但是反抗来得太晚。1521年西班牙人卷土重来,占领特诺奇蒂特兰后,他们在城中大肆屠杀,城中的神庙建筑被焚毁,这座辉煌的城市就这样被彻底摧毁了。阿兹特克文化也被看做邪恶的异教文化,遭到摧残和毁灭,阿兹特克人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关于阿兹特克这个民族,最早能追溯到13世纪,但是13世纪以前呢?阿兹特克人起源于哪里?他们的祖先是谁?历史学家们分析,阿兹特克人可能来自墨西哥北部地区,但是又不能确定具体在北方的什么地方。阿兹特克人的起源问题一直都是考古学界的一个难解之谜。

按照阿兹特克人的传说,很久以前,他们在一个叫做“阿兹特兰”(意为“鹭之地”)的地方过着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一天,阿兹特克人崇拜的太阳神和战神维洛波切特利对他们说:“你们去寻找一只鹰,它栖息在一株仙人掌上,口中还衔着一条蛇,找到之后,那个地方就是你们居住之地。”阿兹特克人遵照神的指示,在墨西哥谷地特斯科科湖畔的一个岛上找到了这只站在仙人掌上的鹰。他们便在此定居下来,建立了自己的村落,并称之为“特诺奇蒂特兰”,意为“仙人掌之地”。

虽然只是传说,至少说明阿兹特克人是后来迁移到如今的墨西哥城的,那么“阿兹特兰”又是哪里?阿兹特克人为什么迁移?

考古学家们推测,阿兹特克人实际上是被当地更为强大的部落赶走的。有人研究认为,“阿兹特兰”位于今墨西哥的墨斯卡系蒂坦岛。而墨西哥的一位考古学家认为,“阿兹特兰”不在今墨西哥境内,而是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或新墨西哥,或佛罗里达,甚至可能在亚洲。

事实上,在现存的各种历史文献中,关于阿兹特克人迁移出“阿兹特兰”的记叙与解释都非常模糊,除了神话和传说以外,阿兹特克人没有留下任何关于他们“故乡”的线索。也许留下了,但被征服者西班牙人无情地毁灭了。因此,阿兹特克人的起源问题还一直是个困扰史学家们的难题。

吴哥古城之谜

“吴哥”,梵语中意为“城”。分为大吴哥和小吴哥的吴哥古城,主要是由9世纪至13世纪创建的一组石造建筑群和精美的石刻浮雕组成的。大吴哥又称吴哥通,“通”意为“城”;小吴哥又称吴哥窟,“窟”意为“首都的寺院”。吴哥古迹总共有大小各式建筑物600余座,散布在约45平方千米的森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