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再苦也要笑一笑大全集
18566700000041

第41章 知足常乐,凡事不要太强求(1)

知足是一种美德和智慧。因为知足,我们会自觉珍惜,并倍加珍惜我们今天拥有的一切,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把握未来;因为知足,我们会更坦然地面对竞争,在权、钱、色面前心静神定,无牵无挂,在义利的天平上摆准法码,做到有所求有所不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能为则为,不能为则不为;因为知足,我们会超然洒脱;出神入化,不必奉承拍马、阿谀应对,更不必做蝇营狗苟、蝇蛆逐臭之事;也因为知足,我们会懂得许多生活的情趣,从许多不经意的小事中获得美的享受。

★能知足才能知不足

在许多时候,我们不知道满足,甚至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对生前身后的功名也期待颇多。对于前世,我们会埋怨父母没有把我们生养在富贵之家,对于后世,总是抱怨子孙们不能个个如龙似凤,但我们更多的不满足还是来自于自身。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不知足呢?这其实是欲望的驱使,是幻想的冲动,是不切合实际的索取。如果我们把不知足归结为人类后天的变异,这有失公允。其实,不知足是一种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则是一种理性思维后的达观与开脱。

列夫·托尔斯泰说:“俄罗斯人对于自己的财产从不满足,而对于自己的智慧却相当自信。”这就说明了知足的两重性。人们对于物欲的追求总会优越于精神的追求。在精神上的知足往往不能满足物质的需求,这与人类的第一需要温饱有关。

老子说过:“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换句话说,能知足才知不足。诸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会满足于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饭,但我们深知,我们对于饮食的需求远不只这些,只要条件许可,我们就会要酒要肉,吃完了还想跳个舞。

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会把知足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也不会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个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总会相互转化。穷苦的青年人还是不要知足的好,唯有这样,生活才会改观;一夜暴富的大款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多一些也许可以提升生活质量。但知足的农民从不强迫自己当总统,安分守己的乡村教师会把按时领到薪水作为对自己最大的慰藉。

知足使人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骚动、搏击、进取、奋斗;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这就是堕落和懈怠。这两者之间实际是一个“度”的问题。度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只有在温度合适的条件下,树木才会发芽,也不至于因控制不好火候而把钢材炼成生铁。《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那个老太婆的最大失败,就是没有把握好知足这个“度”。

再苦也要笑一笑:

在知足与不知足之间,我们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让我们心地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就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坦然,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和要求呢?

★知足则无非分之想

谁都会有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每个人的生活都有欢乐,也有缺失,但不能搞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心理调适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知足常乐,“知足”便不会有非分之想,“常乐”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人的需求其实是很低的,但人的欲望却是无限膨胀的。人应该学会尽量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尽可能地抑制那无限膨胀的欲望。顺从自然的本心,去快乐地生活!“知足常乐”不应该只是说说……

有一户从农村来城里打工的人家,男人做的是城里人都不愿做的清洁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往垃圾站转运垃圾;女的刚来时怀有身孕,生了孩子后,就出去给人擦皮鞋。他们租住的房子,是一户人家在围墙边搭盖的简易厨房,房子很小,里面只能放下一张双人床。他们的家具都是别人丢弃的,根本就放不进房间里面,只能放在屋外。就连吃饭的桌子也没有,有了也没地方放,他们只能在屋外吃饭,有时将菜碗放在板凳上,有时干脆把炒菜的锅当菜碗用。

他们属于那种城市贫民,是城市里的边缘人,可是他们看上去没有一点愁苦的感觉。他们住的地方是宿舍大院的大门口,经常人来人往,那男的每天哼着小曲,忙进忙出,跟来来往往的人们打着招呼、聊着天,而且有求必应,特别的热心,也特别的快乐。他们觉得他们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所以,他们很知足。

这对夫妻的物质财富与那些腰缠万贯的比起来可谓是少之又少,可他们的快乐却比那些人多了许多。这是为什么?

其实人的实际需求是很低的,远远低于人的欲望。我们的房子再多再大,也只能在一间屋子里,一张床上睡觉;把世界上所有的山珍海味都摆在桌子上,我们也只能吃下胃那么大小的东西;我们的衣柜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名牌时装,也只能穿一套在身上;我们的鞋子有无数双,也只能穿一双在脚上;我们的汽车有无数辆,也只能开着一辆在街上跑……

可是,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那种无穷尽的欲望,有时却使人们的财富变成一种累赘。买了大房子还想买更大的房子;屋子装修了一遍又一遍;小汽车换了一辆又一辆;家具换了一套又一套;家用电器更新了一代又一代。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有钱,只是希望那些东西、那些身外之物看上去更气派、更豪华、更先进。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这无可厚非。但如果让那无限膨胀追求财富的欲望,影响了我们的健康、我们的爱情、我们的婚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快乐,让我们整天为此疲于奔命,寝食难安,带给我们无限的烦恼,更有甚者,这种欲望变成了一种无法满足的贪欲,并促使有人走上了犯罪道路,不仅毁掉了自己的一生,甚至还搭上了性命,那么这种生活方式对我们来说就太不值得了!

“一念之欲不能制,而祸流于滔天。”这是源于《圣经》的经典语句,世界其实很简单,钱本无善恶,钱能买到房子,但买不到家;钱能买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钱能买到床,但不能买到休息——钱不是万能的。

再苦也要笑一笑:

人生必不可少的东西其实是很少的。认识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活得从容一些,不那么忙碌,不那么心浮气躁。因为不管社会怎么发达,物价如何上涨,我们只要具备一颗平常心,只追求一种平常生活,做到一生衣食无忧,就是件很简单的事情。我们还可以腾出时间、精力来,有一些别的追求和享受。

★做人就要懂得满足

有一项调查表明,95%的都市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感,在人的一生中,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有怀疑自己的时候,感到自己的境况不如别人。

这是为什么呢?潜藏在人心中的好胜心理、攀比心理是这一问题的根源。我们总把他人当作超越的对象,总希望过得比别人好,总拿别人当参照物,似乎没有别人便感觉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于是,工作上要和同事比:比工资、比资格、比权力;生活上要和邻居比:比住房、比穿着、比老婆,就连孩子也不放过,成了比的牺牲品。既然是比,自然要比出个高下,比别人强者,趾高气扬;不如别人者便想着法子超过他,实在超不过便拉别人后腿,连后腿也拉不住者便要承受自卑心理的煎熬。

如果我们能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和别人比较,不如别人时便积极进取,争取更上一层楼;比别人强时便谦虚谨慎,乐观待人,岂不更好?

事实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强,胜过别人。太要强的人,一味和比自己强的人比,结果由于心灵的弦绷得太紧了,损耗精神,很难有大的作为。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全人类的充沛精力要是都集中在一个人的头颅里这种状况,如果要延续下去,就会是文明的末日。”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也都有自己的短处,一个人只要在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有所成就便不虚此生。千万不要因看到别人的一点长处就失去心理平衡。每一个人把自己该做的做好是最重要的,最好不要与别人比高低。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就像人的手指,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它们各有各的用处,各有各的美丽,我们能说大拇指就比小拇指好吗?

一味和别人比是件不聪明的事,因为即便胜过别人,又会有“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危险。古人云:“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生活中也确实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太冒尖,在各方面胜过别人,就容易遭到他人的嫉妒和攻击;而与世无争者反而不会树敌,容易遭人同情,所以说“人胜我无害,我胜人非福”。

其实,最好的处世哲学还是不与人比,做好自己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干嘛要和别人比呢?如果心里难受,实在要比的话,倒不如把自己当做竞争对手,和自己的昨天比,这样既不会沾惹是非恩怨,自己还能更上一层楼,岂非自求多福?当然,比也并非是百害而无一利,它在形成竞争,推进社会前进中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如果大家都不争先,都去争“后”,那么社会如何发展进步呢?

再苦也要笑一笑:

做人首先要满足,然后再抱着友善的态度和别人比,比学习、比进步,而不是比享乐,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进步,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乐趣。

★利字旁边有一把刀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朋友说正为这一段时间老是做恶梦而痛苦。问及所梦内容,几乎全是为了一点私利而与别人纠缠不休,甚至大打出手的事。我便装做行家,为之解梦,劝他最近放下手中的生意,到处走走,躲一下“小人”,便可不再做恶梦。

朋友心中有事,自然不得清闲,即使在睡梦中也一样。而醒来时,更是驱赶此身,作无尽的追求。当时没有与朋友直言,其实真正的“小人”是他自己,是他自己白日里老是想着为了蝇头小利去与人纠缠,所以才梦里不得安宁。如果整天为名利所累,万事扰心,不得安宁,即便物质生活上锦衣玉食,但精神压力不能排解,也只能痛苦万千。

古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当然是社会发展最有效的润滑剂,但不可过于看重名利,过于为名利奔波。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讲求效益的环境里,完全不言名利也是不可能的,但应正确对待名利,最好是“君子言利,取之有道;君子求名,名正言顺”。

当然,最好的活法还是淡泊名利。因为名字下头一张嘴,人要是出了名,就会招来嫉妒,受人白眼,遭到排挤,甚至有可能由此而种下祸根。

正如古语所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堤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从必非之。”而利字旁边一把刀,既会伤害自己,也可能伤害别人,小利既伤和气又碍大利。如果认为个人利益就是一切,便会丧失生命中一切宝贵的东西。

人生待足何时足?名利是无止境的,只有适可而止,才能知足常乐。其实心是人的主宰,名利皆由心而起,心中名利之欲无休止的膨胀,人便不会有知足的时候。欲望就像与人同行,见到他人背有众多名利走在前面,便不肯停歇,而想背负更多的名利走在更前面,结果可能会在路的尽头累倒。知足者能看透名利的本质,心中能拿得起放得下,心境自然宽阔。

一个人如若以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生活,他也就更易于找到乐观的一面。但许多人口口声声说将名利看得很淡,甚至摆出一副厌恶名利的姿态,实际是心中无法摆脱掉名利的诱惑而做出自欺欺人的判断,未忘名利,所以才时时挂在嘴边。好作讨厌名利之论的人,内心不会放下清高之名,这种人虽然较之在名利场中追逐的人高明,却未能尽忘名利。这些心口不一的人,实际上内心充满了矛盾,但名利本身并无过错,错在人为名利而起纷争,错在人为名利而忘却生命的本质,错在人为名利而伤情害义。如果能够做到心中怎么想,口中就怎么说,心口如一,本身已完全对名利不动心,自然能够不受名利的影响。那么不但自己活得轻松,与人交往也会很轻松了。

国学大师林语堂也曾经说过:“满足的秘诀,在于知道如何享受自己所有的,并能驱除自己能力之外的物欲。”

再苦也要笑一笑:

淡泊名利是一种境界,而追逐名利则是一种贪欲。当今社会真正淡泊名利的很少,追逐名利的很多,淡泊名利是人生所为的一种态度,是人生的一种哲学。淡泊名利,就是要超脱世俗的诱惑与困扰,实实在在地对待一切事物,豁达客观地看待一切生活。

★珍惜我们所拥有的

有个人因生意失败,不但花光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债。他像只斗败的公鸡,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终日陷入心烦意乱和无尽的忧虑中。可是一次偶遇改变了这一切。一天他在街上走着的时候,看到迎面过来一个没有双腿的人,他坐在一块小木板上,木板装在有4个轮子的溜冰鞋上,两手各拿来一块木板在地面上支撑滑动前进。过了街,他把自己抬高几英寸以越过马路到达人行道。当他费力地抬高他身下的木板时,他看见了这个失意的人,并向他灿然一笑。“早上好,先生!今天天气不错。”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活力。这个充满失意的人看着他,不禁感叹自己是多么富有。和他相比,自己至少还有两条腿可以走路,那一刻,这个人禁不住对自己的消沉感到羞耻。他告诉自己,一个失去了双腿的人还能这么开心、快乐并充满自信,而自己还有一双好腿,为什么都不能做到?他顿时觉得信心十足起来。本来他只想着试试看能不能再找个工作,但现在,他有信心宣布自己要去找个工作。结果,他如愿以偿。

这个人回去后郑重地在自己的书房里挂上一幅字,我正在因为没有鞋而难过,直到我遇见一个没有双脚的人。

现在这个人又重新有了自己的公司,他每天都很快乐地去做事情。他这副快乐的好形象,赢得了下属和周围人的喜爱,人们都乐意帮助他,因此他的公司发展得红红火火。

快乐是很简单的事,能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快乐的事!生活中也要学会简单的快乐。

快乐把人们的忧郁、悲哀、烦闷、焦虑等全部驱逐出去,恰如太阳赶走黑暗一样。当面前站着一个快乐的人时,所有的谈话都变得活泼而生动,整个氛围都颤动着愉快和亲切的喜乐。快乐会给我们健康的形象,同时快乐也是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