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功的西方家教大全集
18566000000085

第85章 让孩子健康成长(4)

实际上,每种事物的特征都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例如,教师在上关于咖啡的自然课,教师详细地描述咖啡的特点,咖啡豆的大小、颜色、形状、气味和温度等特点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接着老师向孩子们介绍咖啡树以及咖啡豆是如何在前人的努力下运到欧洲的,这些都没能引起孩子们的丝毫兴趣。教师的介绍如同热锅里的油四处飞溅似的,起不到什么作用。

如果问孩子:“你知道咖啡究竟是什么东西吗?”他可能会这样回答:“说起咖啡好像有很多东西,我也记不起来了。”

充满孩子的大脑的是教师讲的一些比较模糊的概念,这令孩子们的大脑感到很疲惫,无法去积极地联想,所以也就无法理解这些概念的真正含义了。最多孩子们也就是能够回忆一下咖啡豆的来历。也就是说,当孩子在自己思想的指引下,脱离连续被动的联想的时候,他就会处于胡思乱想的境地。处于这样的幻想之中,孩子没有进行思维活动,更不用说存在什么个性的差异了。所以,我们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就是促使孩子将其大脑变成一个“仓库”,能够连续地装载新的知识,并且能够轻松地接受各种新的观念和想法。

当孩子想弄清楚某件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如果他用静止的形式获得对事物的印象,不去参加与此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任何活动,那么,很明显,他是无法达到目的的。因为,他在思考时,大脑中没有将此事物和其他事物联系起来。

我们根据物质的相似性来对不同意象进行联想时,往往在总体上提取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比如,如果我们说这两个长方形书桌非常相似,事实上,我们已经从这两个书桌的多种特征中抽取了以下共同的特征:木质材料,表面是光滑的,都被染成了黑色或者其他颜色,都是长方形的以及都是供学生写字使用的等等。

这些特征可能让人能联想到许多事物,但在提取出结果之前,大脑能够从繁多的特征中提取出长方形的概念。大脑要能对事物进行分析,并能在分析中提取一些事物特征,这样才会更加灵活。在提取的共同特征指引下来对其他事物发生作用。如果,大脑不具有从繁多的特征中提取共同特征的能力,那么即使运用比较、联想的方式,也不可能发生更高水平的智力活动。

用照相机拍摄物体时,能将物体的印象清晰地保留下来,然后一张张的照片就能把物体的印象保存下来,可是,智力与照相机是不同的。智力能将事物区分开,因为它具有独特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辨别能力。在这些能力的基础上,自身的内部结构才得以建立起来。

在事物特征的分类上,孩子要具有条理性,不但要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特征的了解来观察与分析事物,而且还要区分事物间的相同、相似和不同的方面,这样孩子才能比较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比如对孩子来讲,发现某一物体的形状、颜色以及相似之处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孩子已经对形状以及颜色进行过分类,根据原有的相似特征孩子就能轻易地联想起其他的物体,这种联系就如同一种机械的工作一样。为什么一个孩子看到的是蓝色的天空,而另一个孩子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天空?为什么一个孩子看到的是流动的水,而另一个孩子看到的是透明的水?为什么一个孩子看见的是长方形的桌子,而另一个孩子把桌子看成是用来学习的工具?这是因为孩子的性格不同,对事物特征的选择也不同,二者存在相关性。孩子的个性能够在这种积极的活动中展现出来。

早教决定人的一生

在玩中玩出智慧是儿童的天性。人是怎么样将一生最幸福的光阴用在读书上的?情感、兴趣、价值观等方面被放置于何处?幼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质如何。

出生以后的婴儿,并不是只知道吃和睡,或仅有简单的模仿能力,他们已经具有令我们成人出乎意料的认知、情绪和学习的能力。从胚胎时期开始,人脑的发育就已经开始其漫长的历程,直到二十多岁完成。与其他生物相比而言,人脑的发育时间是比较长的。

从出生开始,婴儿的感知、动作和社会情绪等能力已经开始迅速发展。孩子这些方面的发展是很重要的,这为其以后的情绪、行为、语言和智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那些在特殊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或天生具有某种倾向的儿童,早期的发展尤为重要。如果能够鉴别他们早期发展的类型,我们就能依此对孩子有效地教育和帮助,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儿童的智力水平对儿童进行同步的教育。

而当今比较认可的思想是应从七八岁开始对儿童进行教育,这种看法被广泛的认可。另外,也存在一些人认为早期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有损害,这一观点使孩子的父母陷入恐慌之中。虽然儿童具有潜在的能力,但随着开发时间推迟,这种潜在的能力就会随之变少。也就是说,儿童天生具备的潜在能力,如果在早期就开始进行比较理想的教育,就有机会成为个备百分之百能力的成年人;如果教育从五岁开始的话,即使是较好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备百分之八十能力的成人;而如果教育从十岁开始的话,再好的教育,也只能使他达到不超过百分之六十能力的成人。这说明,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潜能开发得越少。

儿童潜在的能力遵循的是递减法则。在教育孩子时,家长要努力杜绝这种递减是最重要的。因为出现递减就会使孩子应有的能力无法发挥出来,甚至能力会枯竭。因此家长抓住时机在早期就对孩子进行教育就能做到杜绝这种递减。人类的遗传因素已经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机会,这个机会不是在小学,也不在中学、大学才出现,而是在学前时期就已经出现,特别是孩子三岁时。

从孩子出生到三岁之间是教育的最佳时间段。这一时期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与以后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刚出生的婴儿还不能认出人的面孔,到三四个月或五六个月后,他们就能够将母亲和他人的面孔分辨开来,即知道了人们所说的“认生”。当然,这时婴儿的认生不是依靠人们的脸部特征来分辨的,而是在婴儿的不断重复观察中,将母亲的面孔以原样不变的模式储存在记忆里。

有句俗语说:“三岁看大”,也就是说孩子在三岁时,决定基本性格的因素已经形成。如果我们对一个人仔细分析就能看到他三岁之前生活的环境和环境对他性格和素质形成的影响。所以,早期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适时适度地夸奖孩子

盖兹和匹斯兰德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两位教授,他们曾经做了一项关于“奖惩在学习上的效果”方面的心理实验。他们采取随机取样的方式在某校挑选了一些学生来进行测验。他们首先将学生分成A、B、C三组,然后进行考试。三天之后再进行同样内容的考试。不过,在第二次考试举行之前,先奖励A组学生,表扬他们考试成绩不错;惩罚B组,责怪他们考试考得不好;对C组的学生既不给予奖励,也不进行惩罚。考试结果表明,A组在考试之前受到了奖励,第二次考试的成绩最好,受到惩罚的B组成绩排第二,没有受到奖励和惩罚的C组反而考得最糟。

虽然我们不能肯定地说这项实验能够证明奖励要比惩罚的作用大,但至少可以说明奖励对孩子的积极影响作用要比不过问孩子的情况要好得多。

那么,究竟是奖励好还是惩罚好?答案是要依靠孩子的个别差异来适当地分配比例。家长要注意一点,不可以以成人的尺度或要求来对其进行奖励或惩罚,避免我们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避免孩子心灵上产生阴影。我们不断地对孩子某一良好行为进行夸奖,这种行为就会持续下去,最终成为孩子良好的习惯。

许多父母还没有认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而是认为孩子良好的举动是天生就有的,是理所当然的行为,从而忽视了对孩子的赞扬。事实上,孩子良好的行为如果得不到应有的赞扬,那么这个行为就不会在孩子头脑中产生深刻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良好行为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但反过来,很多家长夸奖孩子的不良行为,例如孩子的撒娇,一些父母不但不给予正确的引导说教,反而用不恰当的方式给予呵护。这样,家长在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常常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例如打架、铺张浪费、偷东西、说谎话……这时家长一般都用对孩子打骂的形式来教育孩子。家长的这些行为反而会对孩子改掉这些不良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开始上学就已经应该懂事了,可是,实际上,许多年级较低的孩子的心智成长还处于幼儿阶段,所以,家长对年龄小的孩子进行的奖励次数要多一点,而且要告诉他们因为什么原因和行为才表扬他们的。比如当孩子今天表现得很好时,你不能只说“嗯,你今天表现得非常好!”或只说“很好”。而是要用较清楚的语言来表扬他,“你今天没有抢哥哥的东西,又能自觉地收好玩具,妈妈十分高兴!”或告诉他“你今天没有弄脏衣服,而且又很快地写完了习题,真不错呀!”通过清晰而具体的表扬方式,孩子才能明白什么行为是良好的、什么是父母所期望的行为。

另外要强调的一点是,对于年纪较低的孩子来说,是非概念是不清晰的,他们经常重复地做着被批评过或被表扬过的事情,并且,无论他们做过什么,他们自己都认为自己是好孩子,是正确的。所以,当父母看到孩子良好的行为时一定要给予鼓励,而且要坚持重复地表扬,让孩子明白自己这样做是对的,产生这样的意识后孩子就会逐渐地向好的行为方面发展下去。

一些家长认为惩罚可以阻止孩子的坏习惯,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对孩子来说,家长给予的惩罚与奖赏类似,他们把家长的行为看成是一种对自己的关注,从而这种坏行为被加深了印象。这是因为孩子有这样的倾向:愿意选择父母关注的行为,而不去做父母不理会的行为。许多孩子爱搞恶作剧,其原因也是如此。同时,家长还要注意一点,对那些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来说,惩罚很容易令其产生反抗情绪,甚至一些孩子会将愤怒发泄到他人身上。父母对什么行为比较关注,孩子就会朝着这种行为发展并养成习惯。所以,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父母要及时给予关注,并给出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而对孩子那些不良的行为要冷漠对待,不要去加深孩子的印象。

对孩子的好行为进行夸奖孩子就会越夸越好,对年龄越小的孩子进行夸奖,效果就越明显,实施起来也就越容易。为了使这一方法更好地得到实施,父母首先要对孩子的情感与行为做出明确的区分。孩子的爱、高兴、生气等等的内心世界是孩子所独有的,父母往往无法捉摸,一般情况下也只能对其望洋兴叹。但是,孩子因高兴或生气情绪影响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外在的,是我们能够见到的,可以捉摸的,父母能够对其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说教。所以,虽然对孩子的情绪难以控制,但父母可以对孩子的行为做出监控。因此,应针对孩子的行为对他们进行夸奖,而不是去针对他们的情感做出表扬。

父母要及时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孩子感到一种先天性的优越感,进而培养起孩子认为自己不比任何人差的看法,从而使孩子在为人处世上具有自信心和向前冲的勇气。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家长不必特别着急,孩子偶尔也会表现出良好的行为,这也是父母该注意的,只要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就要及时给予奖励来进行强化,巩固这种行为。

父母一般通过情感与物质两种方式对孩子的良好行为进行奖励,其中情感的方式要比物质方式更具有效果。表扬、亲吻、拥抱等口头或身体的行为都是情感表达方式,家长拥有无穷无尽的情感表达方式,所以在对待孩子时不要吝啬。作为补充方式的物质方式,是指家长提供给孩子喜爱的东西来奖励孩子。

但夸奖如同青霉素一样不可以随便使用,要遵循一定的要求,实行起来要小心谨慎。已经为人父母的家长们要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不要总是专注于孩子的不良行为,对于个性很强,精力旺盛,从不受别人指使的孩子家长更应该做到以上的要求,当发现孩子的优点时,父母要及时给予夸奖,通过夸奖使孩子改掉一些顽劣的脾气,树立坚强的信心,为他以后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够轻松解决奠定基础。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的夸奖,因此家长要做到对孩子的夸奖适当及时,让孩子觉得任何时候我们都是他们的依靠,这样,孩子在没有后顾之忧后,就会放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会更有魄力的处理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