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们输给了别人。由于我们本来可以拿到第一的,所以维尼芙雷特很难过,一直不断埋怨自己,甚至到吃晚饭时还不停口。她不停地嘀咕着“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根本就无心吃饭。
这时候,维尼芙雷特的父亲给我使了个眼色,暗示我应该关心下女儿。
我对女儿说:“虽然是因为你的失误,我们输掉了比赛,但我觉得你已经尽力了,我们都不怪你。摔跤那是意外事故。何况,你的对手又比你大。虽然我们没赢,但很多孩子都不敢第三个跑,而你敢,所以大家都夸你很勇敢。”
不过,女儿还是很沮丧:“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输了。”
“不是的,你不能这样想。虽然输了,但你不能因此丧失信心。你不会永远失败,这只是暂时的。有了这次经验,你就会在下次比赛时做得更好。我觉得,下次你肯定能赢回来。”
听了我的话,女儿终于想开了,还仔细分析了今天失败的原因,认识到自己不应该那么紧张,如果当时能放松一些,可能就不会摔跤了,那样的话,赢得比赛的,就是我们了。
人活一世,总会不断体验成功与失败。父母应该想一想,自己到底对孩子有多高期望,又给孩子施加了多少压力。事实上,父母恰恰是多数孩子在面对竞争时失败的根由。这是因为,如果父母给孩子定的要求和目标过高,还经常批评孩子,就会伤害到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导致孩子走下坡路。这时候,孩子就会不断体验失败,直至他们的自信心完全崩溃。如果是这样,那么孩子一生就根本不会体验到幸福。
一个人,如果要靠别人的怜悯生活,那么他是绝对得不到幸福的,他只能成为一个懦夫。从女儿小时候开始,我就教育她只有勇者才有真正的快乐,所以一定要坚强,不能随便接受别人的怜悯与同情,要从小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还要培养自己的勇气和能力。
女儿有个叫米西尔的好朋友。有一次,他在玩耍时不小心扭伤了脚。平时在游戏中,米西尔常常是赢家,但现在却因为受伤了,所以在很长时间里不能和伙伴们一起玩耍,这让他很难过。米西尔的母亲也很着急,她常常一边伤心地落泪,一边对儿子说:“你心情不好,我很理解,也同样感到很难过。真希望你的脚马上好起来。这太不公平了,为什么受伤的偏偏是你。”
在我看来,米西尔母亲完全做错了。孩子对母亲的反应非常敏感,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米西尔会觉得自己很委屈,长此以往,在遇到更大的意外后,他就会一筹莫展,只能自怨自艾。
米西尔母亲的做法说明,她认为儿子太弱小,没有承受这种打击的能力,无法勇敢地面对现实。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她对儿子的不尊重。因为脚受伤了,所以不能和小伙伴们玩游戏,米西尔难免会感到失望,这是很正常的。不过,他的脚伤会很快好起来的。只要保持冷静,母亲就能够帮儿子正视现实,但如果连母亲都很沮丧,那么她就不可能帮到儿子。
在一次车祸中,一个名叫米娜的七岁女孩失去了一条腿。因此,在出院后,她只能拄着拐杖走路。
米娜在医院用了很长时间学习怎么照顾自己,怎么借助拐杖行走。出院前,医生还特意叮嘱她的母亲,不要替米娜做太多事情,一定要鼓励她自己照顾自己。不过,这位母亲却包揽了自己能为女儿做的一切事情:洗澡、换衣服、洗衣服,把饭端进她的房间里,有时候甚至还为她梳头。这是因为,女儿受的伤让母亲感到很伤心,为了安慰自己,她总想替女儿做些什么,以便从感情上补偿女儿。
然而,母亲的大包大揽,却让米娜无所事事。做的事情越少,米娜就对自己越没有信心。渐渐地,米娜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了,只想一个人待在房间里。
就这样,一个勇敢爱笑、善于照顾自己的孩子,变得性格乖张、垂头丧气。一天,米娜向我诉说了她的苦恼,说自己就像是个没用的废人。在了解了她的情况后,我找到了米娜的母亲,对她说:“你像对待废人一样对待自己的女儿,这是不对的。你要让她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或许会对她更好。”
接受了我的建议后,米娜的母亲为女儿安排了些她能够做的事情,还常常鼓励她,米娜终于重新有了自信。
后来,我再次去看望米娜,发现她又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姑娘,还学会了一些新技能:在那段日子里,因为不方便出门,米娜开始练习小提琴,而且进步神速。我去看望她的时候,她已经拉得很好了。记得看望她的那天,我还没有进门就听到了动听的琴声。
后来,米娜成了小提琴手,并参加了纽约音乐节,还获得了优秀奖。
事实上,孩子天生就具备与困难拼搏的能力和勇气,只是,他们还需通过用奋斗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若一味给孩子怜悯和帮助,孩子就会因此丧失斗志,止步不前,而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与那些在父母包容宠溺下长大的孩子相比,那些虽然有身体缺陷,但却不觉得自己可怜,有着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态,和战胜困难的决心与毅力的孩子,有着更高的能力,而且也要幸福得多。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才更有意义。
是的,我觉得,关怀与帮助,而不是包揽一切,才是正确对待孩子的态度。鼓励孩子,让孩子尽快适应正常生活,而不是大包大揽,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真爱是用心写就的诗篇
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父母的鼓励与理解、充满爱的关心与指导,以及和父母共度的欢乐时光,才是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在我看来,用真正的爱心对待孩子,才是培养他们的最佳方法。只有这样做,孩子才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我的同事温斯特博士曾给我讲述过他的童年时光。尽管他认为自己的童年应该算是幸福的,但仍有一些遗憾让他至今无法释怀。
“在我还小的时候,我们家既幸福又富有。爸爸很爱我,每次回来都会给我带喜欢的玩具,给我买平时妈妈不让买的东西,带我去有趣的地方玩。
“不过,爸爸是个外交官,工作异常忙碌,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国外,很少待在家里,所以我见他的机会屈指可数。
“因为从小就跟妈妈生活的关系,我和她非常亲近,而对很少回家的爸爸却觉得陌生。每次爸爸回家后,我都会和他形影不离,跟着他四处跑。然而,等我们刚刚变得熟悉时,他又要动身出发了。时间一长,我们又一次变得陌生起来。
“有一次,爸爸回来后,妈妈让我去和他聊聊天,可我却让她去和爸爸聊,我说不知道该和他聊什么。妈妈问‘你不爱爸爸吗?’我回答说‘虽然爱,但却依旧觉得他很陌生。’那时候,我想说的是‘我又不了解他。’
“时隔多年之后,我才明白,当时的爸爸有多么悲伤。他爱这个家,更爱我这个儿子,但是因为工作的关系,无法时常与我们团聚。妈妈当然能够理解他,但当时年纪太小的我却根本无法理解。
“妈妈常常向我解释爸爸无法待在家里的原因,告诉我正是爸爸在外面辛劳的工作,才让我们过上了现在的生活。不过,对于年幼的我来说,我无法理解妈妈过于抽象的话,我需要用更直白的方式感受爸爸的爱。我需要他拉着我的手,跟我解释各种我提出来的问题;我需要趴在爸爸的肩膀上,看着路旁的树木和房子向后面跑去;我还需要他和我一起玩男孩子的游戏,然后毫无顾忌地滚打玩乐……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地明白了爸爸为这个家庭所付出的一切。爸爸的敬业精神打动了我,我很尊敬他。
“不过,我们依旧很难建立那种亲密无间的父子关系。这一点让我至今都痛心不已。”
听完温斯特的故事,我感慨万千。当然,他父亲属于特殊情况,多数父母还是有机会陪伴孩子的。不过,确实不少父母工作非常忙碌,就算有了闲暇,也只会在孩子面前摆出一副育儿专家的样子,而不是真心和孩子交流感情。这样做既不利孩子的心理健康,也让父母丧失了建立真正亲子关系的机会。
记得有一位母亲曾经这样告诉我:“我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到了孩子身上,每天都为她的衣、食、住、学业以及课外爱好等一切事情操碎了心。可是,等她长大后问她更爱谁时,她毫不犹豫地说更爱爸爸。”
尽管这话确实令人伤心,但我首先想到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这位母亲很可能只是位尽职尽责的保姆,而不是位慈爱的妈妈。我们周围就存在很多这样的例子:孩子长大成人后,父母会理所应当地要求他们感恩戴德。在我看来,这只是愚蠢父母的愚笨做法,这是因为施恩图报的想法,已经脱离了亲子真爱的本质。
我的观点是,孩子应当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但若父母以恩人自居,就有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引发对立的危险。相互尊重,才是父母与儿女之间爱的基础,即便孩子还小,父母也应该尊重他们。很多父母都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应酬陌生人,以便给他们带来事业上的收益,但在孩子身上,这些父母却不愿意多下工夫,总是随便对待自己和孩子之间的约定。这样做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不利于父母与儿女之间建立深厚感情。
在女儿小的时候,我和丈夫一直都很重视了解她的心理感觉,虽然我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但是却从未忽视对女儿的关心与照顾。我所说的并不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关心,我们还要走进女儿的内心,同她一起分享美好时光。
有一次,女儿外出归来,她一进家门就告诉我:“妈妈,今天卡特被他妈妈打了一顿。”
“为什么?平时他不是都很听话的吗?”
“是呀,我也这么认为的,”女儿看着我回答道,“可是他今天却惹他妈妈生气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发生了什么事吗?”
“今天,卡特的妈妈问他长大后想当什么。他回答说想当海军,去非常远的群岛打仗。然后,他妈妈就问他,‘等你长大后,难道就不要妈妈了吗?’卡特说他得去打坏人,‘妈妈就交给妹妹照顾好了。’结果,卡特的妈妈就生气了,还说白养了他这个儿子。后来,两个人就吵了起来……”
讲完卡特的事后,女儿向我问道:“妈妈,我想问你个事儿,你是不是也不想让我长大后离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