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功的西方家教大全集
18566000000059

第59章 为孩子营造愉快的生活环境(1)

千万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

孩子稚嫩的心灵需要呵护备至,特别是他们的自尊心,更是不能受到伤害。这个问题值得全天下有责任心和爱心的父母注意。然而,很多父母总会无意间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这的确令人痛心。

如果父母能够意识到孩子都有自尊心的事实,就能够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有些父母很注意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若孩子违背自己的意愿,就会大发雷霆。然而,当孩子觉得委屈或自尊心受伤时,父母们却会认为,这么大点儿的孩子能有什么自尊可言。更有甚者,有些父母还故意伤害孩子,以达到惩戒的目的。这是一种很愚蠢的做法,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极大伤害。庆幸的是,迄今为止,我从未这样对待过女儿。我爱我的女儿,不希望她受到一点儿伤害。

我有个朋友,他的儿子哈里斯既聪明又懂事。才六岁时,哈里斯就开始帮母亲做家务了。有一天,和母亲逛街回来,哈里斯想帮母亲把买来的东西搬到厨房里。看着他抱着一大堆玻璃瓶,母亲不免有些担心。

“别把瓶子打碎了,分两次拿吧。”

哈里斯说:“我以前也拿过这么多东西,不会打碎的。”

母亲说:“不听妈妈的话,瓶子肯定会被你打碎的。”

不过,哈里斯装作没听见,抱着瓶子就往厨房里走。他刚走进过道时,瓶子就开始不断掉在地上,有些被摔碎了,汤汤水水洒了一地。

看着一片狼藉的地板,母亲大声呵斥:“我跟你过说了,你就是不听!你看看,这里被你弄得乱七八糟的!”

本来,哈里斯觉得很愧疚,但在母亲的训斥下,他居然一下子恼羞成怒了,扔掉手中的瓶子,跑回了自己的房间。打那之后,哈里斯再也不帮母亲做家务活了。

其实,哈里斯不小心打碎瓶子后,已经知道错了。我觉得,对于哈里斯而言,和母亲事前警告与事后呵斥相比,这种事实教育的效果会更好。然而,他的母亲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她本应理解哈里斯的心情,适当地安慰一下哈里斯,而不是毫不留情地指责和训斥他。

女儿五岁时,在衣食起居和其他事情上就有了自己的见地。不过,让我觉得头疼的是,在某些方面,她过于有主见了,经常会把事情弄得很糟糕。

有年春天,我们和朋友们出去郊游。当时,大家都穿得很轻便。不过,由于觉得一件绿色大衣很漂亮,女儿非要穿着它出去。

我跟她说:“冬天过去了,天气热了,穿那件衣服,肯定会把你热得很难受。”

可是,固执的女儿不听我的建议,还是穿了那件绿色大衣。那日,春阳暖暖,其他孩子都穿得很轻便,只有女儿裹着厚厚的大衣,被捂得满头大汗,还得忍受着其他孩子异样的眼神。

她跟我说:“妈妈,我肚子疼,咱们回家吧。”我很清楚女儿到底在想什么,她只是想找个说辞离开这儿罢了。

我假装没听见她的话,说:“啊,真是让人心情舒畅的春天啊!你看看那些孩子穿得多轻松呀。”然后我低头对女儿说,“我把你的春装带来了,也许你会改变主意的,要不要去林子里把它换上?”

女儿顿时眉飞色舞起来,她高兴地吻了我,并让我带她去换衣服。

在这件事情上,我不但没有伤害女儿的自尊心,还帮她摆脱了尴尬处境。女儿当然会感激我那样做,也为自己能摆脱困境而高兴。从那以后,女儿学会了听取别人意见,再也不那么执拗了。

如果那天我没给她带春装,女儿的自尊心肯定会受到打击,因为她不但需要忍受那件大衣带来的痛苦,还得忍受其他孩子好奇的目光或嘲笑。那样的话,女儿的自信心会受到损害,也养不成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她都会不敢自己做主。

“暂停”是解决孩子哭闹的好办法

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我发现女儿小时候常常失控,好像没办法让自己平静下来。有时候,女儿会无理取闹,然后就是没完没了地哭闹和无所顾忌地反叛。或许,对于孩子来说,这种现象很普遍,这是他们的通病。

我想,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向孩子叫嚷“不许这样”时,孩子往往会置之不理,接着哭闹。为了制止孩子的无端哭闹,接下来父母可能会打他几下。可这样做往往更无效果,甚至会让孩子哭得更厉害,而父母也会愈加恼怒。这时候,孩子的哭闹声和父母的呵斥声连成一片,让人心烦不已,心力交瘁。

我觉得,“暂停”是应对这种情况的最佳办法。这是在采取非暴力手段让孩子停止发“疯”,而不是为了惩罚孩子。

女儿三岁时,有一天,她拉着我发疯似的喊:“我就是要穿那条短裙子,你快点帮我换上。”

其实,当时我已经给女儿解释了很多,而且已经收拾好东西,准备带她去一位朋友家做客。

“维尼芙雷特,你要再这么闹,我就不带你去了。”“不去就不去,不管怎么说,我就是要穿那条短裙子。”女儿用哭得有些嘶哑的嗓子嚷道。

关上刚刚打开的房门,我平静地对她说:“维尼芙雷特,咱们先停下来吧。”

然后,我把女儿带回她的房间,让她坐在床边的小凳子上。虽然女儿还在哭闹,可是仍乖乖地坐在那里,不再反抗。

我对她说:“自己待五分钟。”

她点点头,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

过了五分钟,停止哭泣的女儿在房间里喊:“妈妈,我可以出来了吗?”

“可以,你到底想不想去安迪叔叔家?”

女儿来到我跟前,把头靠在我身上,对我说:“想去,妈妈,咱们出门吧。”

每次女儿像这样哭闹不停时,我就用这种“暂停”的方法,让她平静下来,而且每次都颇有成效。之所以让她暂停,并不是想让她在痛苦中学到什么,而是为了让她摆脱狂躁不安,让她平静下来,忘记自己的无理要求。所以,如果女儿在“暂停”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或游戏,只要对她没有害处,我都会任其玩耍。

三岁时,女儿很喜欢拿着画笔到处乱画,有时候,她好像失控了一样,根本无视我为她准备好的画纸。

有一天,我拉着女儿的手说:“你是想规规矩矩地玩呢?还是想去房间里自己待上五分钟?或许,在房间里待一会儿,你会觉得舒服点?”

在这之前,我跟女儿说起过“暂停”的方法与内容。可是女儿对我是否会真的这样做有些怀疑,好像想要试探一下,仍然在家具上乱涂乱抹。

我对她说:“我看,你是要回房间里待一会儿了,你是要自己去,还是想让我送你进去?”

她没动,于是我拿下她手中的画笔,对她说:“原来你是想让我送你去。”走进她的房间后,我对她说:“等你觉得舒服点了,再出来找我,咱们可以玩其他的游戏。”

后来,我让她自己设定“暂停”时间,通常都是五分钟。为此,我还给她买了个计时器。有时候,女儿不愿独自待在房间里,就跑出来,但我会立刻把她送回去,还要延长“暂停”的时间。有时候,我也会问女儿,在她感觉好些前,是否需要我在房间里陪她。四岁时,女儿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每次都会乖乖地走到房间里,直到心情好一点才出来。在这期间,她有时会玩别的东西,但我从不限制她。这样,有时候女儿玩得兴起,甚至会忘记“暂停”的时间,干脆一直待在房间里自己玩。

我不会让女儿觉得“暂停”是对她的惩罚。如果她有了这种认知,必然会拼命反抗。如此一来,“暂停”非但不能让她摆脱不良情绪,反而会使之进一步恶化。

尊重是让孩子理解平等的开始

我认为,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非常重要。所以,每当因为女儿顽皮而让我烦躁时,我会直接把我的感受告诉她,让她明白我的烦恼。是的,我的确认为把这种烦恼告诉孩子并无不妥,无论对大人,还是对孩子而言,这种做法都是明智之举。

有时候,孩子的确很自私,就算是到了应该很懂事的年龄,仍然显得特别不懂事。这是大多数父母都会有的体会。的确,如果孩子感到困惑,就算得到了父母的安慰,还是会给父母增添很多烦恼,让本来就够辛苦的父母服从他们的意志。这经常令父母感到生气,但又不便抱怨,因为他们已经表示理解孩子的苦衷,而且表示愿意尽力帮助孩子。

不过,在我看来,父母的忍耐和自我牺牲是有限度的。一旦这些烦恼突破极限爆发出来,势必会让大人和孩子都为此而感到不愉快。

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我发现,把自己的感觉明确告诉女儿,通常有意想不到的成效。女儿会从我印象中的以自我为中心,突然间变得很理智,开始明白要照顾他人的感受。在我看来,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并不等于控诉和指责孩子,只要把握好这种区别,就能够收到理想的效果。

女儿的小伙伴安娜依丝和她的母亲达成一项协议: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个周六,安娜依丝必须在做其他事情前,先收拾干净自己的房间。

不过,在协议执行两周后,有一次,母亲去检查安娜依丝的房间,发现里面乱七八糟,根本没有整理,而当时安娜依丝早已跟小伙伴们出去玩儿了,而且玩儿到很晚才回家。

当天,安娜依丝刚回家,就遭到母亲的质问:“你今天的表现使我非常伤心。”

安娜依丝问:“怎么回事?”

“你在该做事情的时候偷偷开溜,总是说话不算数,我觉得这就是不负责任。”

没想到,安娜依丝只是撇撇嘴,走进自己的房间,关上门,留下母亲独自生闷气。

安娜依丝的母亲在哪个环节做错了?她所说的那些话,是对女儿的指责,还是表达自己的感受?我想,这位母亲起初的确是想告诉女儿自己的感受,但慢慢地就变成了指责,而这样做只会让女儿抗拒。如果当时安娜依丝的母亲这样说:“我觉得很失望,我觉得你应该先收拾完房间再出去玩,我们应该遵守协议。”这样说的话,就会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孩子既知道了母亲的不满,也没理由发脾气,效果相对要好一些。

一天,女儿和小伙伴们出去玩儿,一直到很晚才回家。她那时年龄还小,因此我十分担心。所以,女儿的敲门声刚刚响起,我立即就冲过去开门。虽然当时我很想让她知道厉害,臭骂她一顿,但终究还是控制住了自己。一见她,我就说:“上帝保佑,你可算是回来了。”

女儿说:“怎么了?我一直待在罗茜家里玩儿?”

我说:“妈妈刚才很担心,你不应该现在才回家。我真担心你出了什么事儿,毕竟你从来没有玩到这么晚才回家。”

女儿扑到我身上,亲吻了我,然后说:“对不起,妈妈,以后我肯定会早点回来。”

在我看来,父母要以恰当的方式和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否则就会让孩子觉得你不够真诚。女儿之所以能认识到错误,还感受到了我对她的爱,正是因为我采取了正确的方式。这样做,让她学会了理解和尊重我。

俗语有云,要想人敬己,先要己敬人。很多时候,父母过于随意的许诺,会成为与子女间矛盾的根源。许下承诺时,父母往往会表达得过于慷慨,但最终却无法兑现,进而导致孩子产生不满情绪。这种做法,不但是对孩子的不尊重,而且也不会得到孩子的尊重。

丈夫一直很忙,没有什么时间带孩子出去玩。有次周末,他终于有机会和女儿一起待一整天的时间了。因此,在前一天晚上,他就高兴地对女儿说:“爸爸明天有时间带你出去玩儿,你想去哪都成。”

女儿兴奋地喊道:“啊,太好了!我想去郊外野炊。”她父亲这时才觉得有些尴尬:“嗯,恐怕不行,因为晚上我得跟别人一起吃饭,那样太耽误时间了,恐怕会赶不回来。”

“那我们就看儿童剧吧。”

“但是,那种地方太吵了。你再考虑考虑其他的地方,爸爸整天太忙了,想安静一下。”

女儿顿时蔫了:“你看着办吧。”

“唉,我是要陪你玩儿,你怎么一点儿热情也没有。”

“我已经跟你说了,你看着办吧。”

事后,就这件事情,我跟丈夫谈了很久,建议他不要轻易向女儿许诺。从那以后,每当由女儿提出这类建议时,我跟丈夫都会稍有限制,让她从几个既定游玩地点中挑选,或是规定大体活动范围。这样一来,女儿就不会期望过高,也就不会因此大失所望。无论什么情况下,我尽量不让沮丧的阴云出现在女儿天真的面庞上。

孩子不信任父母,往往就是因为父母说话不算数。想想看,孩子怎么会尊重一个不值得信任的人呢?毕竟,孩子有着复杂的情感,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玩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不放过每次鼓励孩子的机会

与人为善,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的环境都大有好处。每当女儿做好事时,我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女儿做了好事后,我会适时地夸奖她。

父母常常夸奖孩子的天生优势,以此表达对孩子的欣赏。比如,夸一个孩子漂亮、聪明之类,但不太看重孩子后天努力,特别是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努力。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父母们应该反思这一点。

我从克丽亚特夫人那里听到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克丽亚特夫人去卫生间,发现牙刷又被儿子亨特扔在台子上了,就对儿子喊道:“怎么回事呀,亨特,你又把牙刷扔在外面了?用过牙刷后,你要把它放回到杯子里,我早跟你这样说过。”

在听到妈妈的话后,正在玩玩具的亨特只是随口应了一句:“知道了。”

见儿子似乎没放在心上,克丽亚特夫人就想再强调一遍,好巩固效果。

“亨特,你过来一下。”

“什么事?”亨特有些不耐烦地说道,并放下玩具走了过去。

“把牙刷放进杯子里。”

亨特马上照做,然后扭头就走。

妈妈又补了一句:“以后记住啊。”

“知道了。”

翌日,亨特把牙刷放到了杯子里,但却没引起母亲的注意;第三天,牙刷又被亨特放在了台子上。

这回母亲发现了:“亨特,怎么搞的,牙刷又在台子上?”亨特说:“我还以为你不记得了呢。”

母亲有些纳闷,问道:“我不记得什么了?”

“昨天我把牙刷放在杯子里,你什么也没说。”

这个故事让我认识到:孩子非常重视父母的注意和表扬。孩子犯了错,我们必须提醒和予以纠正;同时,在他们改正错误并养成好习惯后,父母也应该加以充分的肯定,以便他们有自信去做正确的事,并渴望获得更好的成绩。

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比起带着受指责的坏心情,带着愉悦的心情更容易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排斥他人是人的本能,不分大人和孩子。虽说多数孩子会承认大人的权威,但过多责备仍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到教育效果。因此,我认为,直接采用正面鼓励的方法,效果会更好。

女儿以前洗澡时一贯是把水龙头开到最大,甚至有时一直开着水,让水浪费掉了。虽然我苦口婆心地告诉她不要浪费水,但她总是左耳进右耳出。这一天,女儿读一本有趣的书时,了解到了水的重要性,还知道了浪费水资源会使世界未来面临缺水的危机。她竟然很快洗完澡,并且主动关上了水龙头。

我问她:“今天好乖呀?为什么呢?”

女儿回答我说:“书上说了,要节约用水。”

“我女儿真了不起,懂得节约用水了,真棒!如果人人都像你一样,不知道会节约多少水呢!”

这之后,不但女儿自己懂得了节约用水,她还经常跟他爸爸讲浪费水的危害,提醒他爸爸节约用水。在我看来,这种鼓励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果孩子发现自己的良好行为受到大人关注,就会自觉调整行为取向,延续好的行为。

当然,要长期关注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同时还要及时予以鼓励,的确很不容易。不过,我还是要说:“年轻的父母应该学会适当夸奖孩子,不要错过生活中能促使孩子进步的一丝机会。”

培养孩子足够大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