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人三十六计大全集
18565400000061

第61章 打破常规——关键时刻懂得破格用人(1)

一个领导者,如果仅仅把有才干的人选对了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打破常规来选人、用人,而且要准备好怎么样管理这些人。优秀的领导者是可以把有才干的人的潜能变成优势,变成优秀的工作表现的。

【妙计详解】

在一次欧洲篮球锦标赛上,保加利亚队与捷克斯洛伐克队相遇。当比赛剩下八秒钟时,保加利亚队以两分的优势领先,一般来说已稳操胜券。但那次锦标赛采用的是循环制,保加利亚队必须赢球超过五分才能取胜。而要用剩下的八秒钟再赢分则几乎是不可能。这时,保加利亚队的教练突然请求暂停。许多人对此举付之一笑,认为保加利亚队大势已去,被淘汰已是不可避免……暂停结束后,比赛继续进行。这时,球场上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只见保加利亚队拿球的队员突然运球向自家篮下跑去,并迅速起跳投篮——球进了。全场观众看得目瞪口呆。比赛时间到,双方比赛打成平局,需要通过加时赛决出胜负。保加利亚队的反常之举,为自己创造了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加时赛的结果,保加利亚队赢了六分,如愿以偿的出线了。

在形势瞬息万变的体育竞技场上,教练是否具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关系到参赛队伍的成败;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领导人敢不敢于打破常规,往往决定着一家公司的生死。

希腊先哲德谟克利特说:“凡事都有规矩。”中国先哲孟子则教导“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但“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万方。”(晋·葛洪)“法则可以避免错误,却绝不会赋予美。”(塞·约翰逊)印度诗人泰戈尔曾断言说:“那些仅仅循规蹈矩地过活的人,并不是在使社会进步,只是在使社会得以维持下去。”而且,事实上,正如英国作家丁尼生所言:“这个伟大的世界永远旋转,不断地改变陈规。”

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谋事做事的人,也就应该根据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按照既定的方向、在原则或规则允许的前提下,勇于打破常规办事情,以求得最好的做事结果。

领导在选人用人时,更要有破格提拔的胆识和气魄,对确实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不能因为学历低一点就不敢提拔使用,要走出“学历低能力低,学历高能力强”的认识误区,辩证地看待学历与能力的关系,对人才不求全责备,不单纯讲资历、论学历。要用科学发展观来选人用人,把那些低学历的优秀人才用在其时、用在其位,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支持和鼓励他们奋发有为,为他们提供展才智、干事业的机会和舞台,不断开创“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破格提拔,是选人用人的一种必要方式。从兵法上说,是出“奇兵”的举措。因此,对破格提拔干部,要慎之又慎,不可不用,不可多用。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有作为的统治者,都是靠在关键时刻破格用人而成功的。比如:周武王破格用了八十多岁的姜子牙,从而开启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秦穆公破格重用以五张羊皮赎回的奴隶百里奚以及其他出身卑贱的贤人,从而拓地千里,使得弱小的秦国开始走上强盛之路;刘邦破格拜了“胯下之徒”韩信为大将军,才在群雄逐鹿的时代战胜强敌,建立大汉王朝;孙权因为在关键时刻用了两个年轻人周瑜和陆逊,才取得了“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胜利。

就是日落西山的晚清王朝,也因为破格使用了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才有了日落时刻的一些余晖返照。总之,古今中外破格提拔的成功事例很多,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两点:一是在非常时期,要敢于破格用人,这里有个把握时机的问题;二是破格提拔任用的人必须是真正的干才,这里有个为谁而破的问题。

【精彩案例】

要敢于打破常规用人——汉武帝打破成规用卫青

卫青是一位出身僮仆的著名将帅。从社会地位低贱的僮仆,成长为统率百万之众,叱咤风云,并成为彪炳史册的将帅,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考究卫青的成长,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乏历史的际遇:其中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正好是汉武帝的宠姬和皇后;其中有时代的造化,武帝时代大规模抗击匈奴的战争为卫青的才能提供了用武之地;而用人者和被用者之间的默契和配合,更是卫青得以功成名就的重要因素。卫青的成名可以说是汉武帝用人政策的成功的典范,卫青的才能和修养又成为历代人才的表率和榜样。

卫青的父亲郑季,曾在平阳侯曹寿府中任职,与婢女卫媪私通,生下了卫青,而在郑季与卫媪私通的时候,他已经有妻儿了。卫青少时回到父亲家中,郑季的妻子和子女当然不会给他好脸色看,把他当做奴仆来对待,让他穿下人的衣服,干下人的活。有一次,卫青碰到一个钳徒,他给卫青相面,说卫青有贵人之相,官至封侯。卫青根本不敢奢望及此,他笑着说:“我现在就是个奴仆,只要主人不鞭打我,我就满足了,哪里还会痴心妄想,成王成侯呢?”

等到卫青长大后,他又回到平阳侯府中,做了骑从。建元二年春,他的同母姐姐卫子夫得幸于武帝。陈皇后的母亲大长公主出于妒忌,想杀害卫青。武帝听说后,反而召卫青为建章监、侍中,后来又升为大中大夫。

卫青因外戚的身份受到皇帝的青睐,但这种裙带关系并不能保证他安享尊荣,更不能使他成为彪炳史册的军事统帅。时代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正是奋发有为的汉武帝时代,为卫青施展自己的才能、演出威武雄壮的话剧提供了历史舞台。

西汉初年,汉朝统治者致力于休养生息,稳定国计民生,对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的侵扰采取守势,通过和亲的方法,与匈奴各族保持友好关系。至武帝时,国力大大增强,雄才大略的武帝又无法继续忍受屈辱的和亲政策。于是部署大军,抗击匈奴。武帝用人从来不墨守成规,在抗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中,他起用卫青为将帅。元光元年汉武帝拜卫青为车骑将军,卫青率领大军出征上谷,一路上卫青英勇杀敌,斩敌无数。汉武帝为了奖励他的勇猛,特封他为关内侯。元朔年间,卫青连年率兵出击匈奴。元朔二年,他率军出征云中,迂回至于陇西,俘虏敌人数千,俘获牲畜百余万头,驱逐匈奴白羊王、楼烦王,收复河南境地,此后,汉政府于此置朔方郡。汉武帝论功行赏封卫青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元朔五年,卫青再率苏建等军出征朔方,击败匈奴右贤王,俘虏禅王十余人,众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近百万头。汉武帝于是拜他为大将军,益封八千七百户,其子卫伉、卫不疑和襁褓中的卫登,皆得以封侯。

元狩四年,卫青与霍去病分别出击匈奴。卫青出定襄塞外千余里,包围匈奴伊稚斜单于。单于突围溃走,精锐丧失殆尽。卫青乘胜追击,将敌人所有余部消灭干净。这次汉军出击,占领朔方以西至张掖、居延间的大片土地,保障了河西走廊的安全。此后一二十年,汉匈之间一直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武帝为了酬赏卫青、霍去病的军功,专门设置了大司马位,拜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几乎毕生与匈奴作战,前后捕斩首虏五万余级,益封凡一万六千三百户。

卫青本来是凭借他姐姐的关系,没有任何功劳,就封了官职。这很难让人信服。但是,卫青的确是个人才。正是因为汉武帝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大胆起用他。事实证明汉武帝的眼光不错,卫青果然是个英勇的帅才。如果当初汉武帝碍于卫青是外戚,从而不加重用,恐怕历史上就少了一个名垂千古的英雄了。

只要是对自己的事业有用的人,就不必在乎他的出身、地位,即使他是罪犯的亲人,仇人的亲人,如果他真的有才能,也可以大胆来使用。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罪犯也能成为专家——陈赓力推沈毅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年(即1951~1952年),为了捍卫新生政权,中共中央发起声势浩大的“三反”运动。这场运动遏制了党内腐败现象,改善了党群关系,为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建国后第一大贪腐案———刘青山、张子善案件就是“三反”运动中挖出的反面典型。

在“三反”运动中,国家民航局揪出一个叫沈毅的人。此人早年留学法国,专攻弹道学。抗战时回国,当过国民党第三战区的少将专员。在重庆认识了周恩来,后经周恩来联络,投奔延安,成为陕甘宁边区为数不多的留洋专家。

新中国成立后,沈毅得到重用,任国家民航局副局长,掌控新中国民航建设资金。他却挪用了几亿元(旧币)巨额公款,购买进口手表等昂贵物资自己消费或送给他人。运动一开始,沈毅即被群众揭发出来并被逮捕。1952年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沈毅被判处死刑。一个对革命有过贡献的“洋专家”竟要走上不归路,在当时,自然震动了中央各大机关。

1952年9月,负责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校址在哈尔滨,简称哈军工,陈赓大将是首任院长兼政委)筹建的陈赓偶然得知沈毅的事情,大为震惊,当即对人说:“留他一条命,我们利用他的才学,让他为教学服务!”

当时,陈赓正为“哈军工”的筹建忙得焦头烂额,筹建处的干部们忙得不可开交。保卫部门也同样忙碌,副部长不时将—张张调查表送陈赓审定。

陈赓的办公室安置在搬走的“哈医大”的旧房子里,走廊里堆满了旧家具、建筑材料,各种脚步声在走廊里咚咚作响。

保卫部副部长推开门,坐在桌旁,把—份名单递给陈赓。

陈赓取下方形眼镜,用手一挥,什么也没说,只是惊讶地噢了一声:“这个问号什么意思?”

“是有疑问的。”副部长坐近一些,摇动一下手中的钢笔,“她哥哥是台湾国民党要员,留在我们学院工作不合适。”

“你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陈赓很快地回答。“你只知她有个哥哥是台湾国民党要员,而不知她还有一个哥哥是我们共产党的中央委员。她没有跟那个国民党的哥哥跑到台湾去,却跟这个共产党的哥哥留在祖国,不正好说明她是进步的吗?”

副部长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吞吞吐吐地说:“可是……”

他话音未落,门慢慢开了。张述祖教授探了一下头,看见副部长便退了出去。陈赓忙喊住他:“张教授,你进来,我正要找你呢!”

张述祖在门槛上稍稍待了一会儿,快步走进办公室。他向周围打量了一番,扫视了一眼副部长,便坐在中间。

“张教授,你说那个弹道专家到底怎么样?”

“他曾经留学法国,”张述祖扶了下眼镜,回忆道,“在我们弹道同行里,都知道他是个宝贝。”

“宝贝?”陈赓摸了一下稀疏的头顶,“是宝贝,咱们赶紧要呀!”

张述祖望了一眼副部长,带着不可理解的表情摇了摇头:“恐怕要不来。”

“是不是又要总理批?”

“总理?恐怕天王老子也批不了他。”

“他就这么值钱?我不信!”陈赓还是用原来那样急促的语调讲话。他问副部长:“他究竟是个什么人?”

副部长在烟雾里数落着:“他叫沈毅,在国民党兵工署工作过,又曾任国民党第三战区的少将专员,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起义,对我军建设兵工厂制造枪炮有过贡献……”

“这不很好吗?起义了,既往不咎。”

“陈司令员,你不知道,他以后到了民航总局工作,任财务处长,‘三反’中查出贪污罪,被判处死刑,后改为死缓两年……”副部长补充道。

陈赓被镇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情况会这样复杂。死缓两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他的脸色黯淡下来,在房间里来回走着,旧皮鞋固执地吱吱作响。

他把手杖在地板上使劲戳了一下,下了决心:“把他要来!”

“司令员,”副部长急了,“别人可以调,这个人可千万不能调。他是罪犯!”

“可以叫他立功赎罪嘛!”

“司令员……”

“你别叫我司令员!这不是战场,我不是司令员,我是院长!我要培养人才。他再有罪,他的技术是没罪的,我们必须留下他的技术!”陈赓讲得很快,讲完了,显得轻松开朗,在思索着什么。

副部长也同意了,但还是把脸骤然转向陈赓,紧闭着嘴唇,脸上带着倔强的表情,吐了一口烟,说:“陈院长,这事咱们作不了主。”

“我知道找谁做主。”陈赓沉着地笑了起来,“你去搞两张车票,咱们去一趟北京。”

到了北京,他给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必武打电话:“董老,刀下留情,把‘宝贝’给我们‘哈军工’吧!”

“什么‘宝贝’?”

“就是民航总局那个贪污犯沈毅,他是弹道专家,懂法文,我现在就缺法文翻译……”

“哦,我明白了!”董必武温和地说,“你的意见可以考虑。我们研究一下,看能不能改成监外执行……”

“那太好了,董老,您可要快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