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历代才子才女的生活碎影
18519000000029

第29章 上官婉儿情史

提到上官婉儿,无法回避的是武则天,是武则天残酷地改写了上官一家的命运,更是直接影响了上官婉儿的一生。

当年,唐高宗李治让上官婉儿的祖父上官仪起草废武则天的诏书,被武则天所杀,上官一族被满门抄斩。不过,武则天却对不满周岁的婉儿与母亲郑氏网开一面,将她们赶进掖庭宫(宫女学习礼仪及劳务的所在)当了奴隶。也许,在武则天心中,这孤儿寡母根本不具备什么复仇实力。

上官婉儿的母亲郑十三娘是太常少卿郑休远的姐姐,良好的家庭出身,使她颇具修养才情,她是婉儿第一个优秀的老师。若干年后,上官婉儿与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打得火热,作为母亲的她也曾从旁警告过女儿,要远离武三思,以免惹出杀身之祸。可见,她是一个有些头脑的妇人。

史书上记载上官婉儿天性聪明伶俐,善于写文章,小小年纪就在内廷声名盛播。于是在她十四岁的时候,武则天亲自召见她。

武则天当场出了一道“命题作文”,上官婉儿提笔就写,一气呵成,字工句丽,自然流畅,喜欢作诗的武则天看后十分高兴,当即下令免除了她的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

十分巧合的是,武则天当年以美貌召入宫,始为才女,赐号武媚时,也是芳年十四岁。

十四岁,放在今天,正是一个读初二的女学生青涩年华。而当年的上官婉儿,十四岁的芳华仅凭才情便灿如桃李,成为了第一夫人的“第一女秘”,进入到政治权力的核心,想必让那些穷经皓首在科举道路上苦苦跋涉的男子们艳羡无比吧!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武则天的度量,杀了上官婉儿的祖父和父亲,却因上官婉儿的才华重用她,同时也表明了武则天一贯的自信,她根本不怕上官婉儿知道真相之后报复自己。

而对于“女强人”武则天的知遇之恩,上官婉儿自然是感激涕零,而且这感激中,还有紧紧追随的崇拜。当时,武则天在国内外威望很高,连外国使臣都称唐高宗、武则天为“二圣”。

如果说,原来在掖庭宫的时候,武后的“光辉事迹”和传奇经历,对年少的上官婉儿是一种传说中的“励志教材”,那么现在上官婉儿来到武则天的身边,与心中“教母”似的偶像几乎是零距离接触了,武则天的一言一行,都具有无可言说的魅力,所以,当她后来从别人的口中,知道了所谓的“恩人”其实是杀父灭族的大仇人时,她更是“敬”上加“畏”了。

所谓的复仇,在上官婉儿看来似乎已经不太重要,在超级强悍的武则天面前,她既没有复仇的实力,也没有复仇的动力。

如果,心中的“教母”——则天皇后是光芒四射的月亮,那么上官婉儿就是一颗闪烁的星星,在月亮面前,她是自卑的。当月亮不在时,她还可兀自闪亮,当月亮出来时,她只能黯然陪衬和追随。

关于上官婉儿的第一个男人,关于她纯洁的初恋,现在的电视剧和小说,都认为是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李贤,说上官婉儿是李贤的侍读,与“容止端雅”的李贤朝夕相处,日久生情,互相爱慕。

“侍读”大概是不可能的,因为上官婉儿作为特殊人才被武则天引进来,可不是为了陪太子读书的。何况三年前,李贤就被任命为太子,唐高宗让他辅佐政务,才华出众的他就表现得相当出色,对于自己这个儿子,武则天甚至有些嫉妒了,怎么可能再把婉儿交给他,让他如虎添翼呢?

比上官婉儿大八岁的李贤,对正值豆蔻年华的上官婉儿肯定颇具吸引力。这李贤容止端重,刚刚几岁,读书就过目不忘,这样聪颖有才的大帅哥,又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与妩媚多情的才女上官婉儿可以称得上天生一对,两人互生爱慕这种事,可能是有的。

上官婉儿流传下来的诗很少,文采风流、才情满溢的有一首《彩书怨》:

叶下洞庭秋,思君万里余;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惆怅久离居。

据说,她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十几岁。如果她与李贤之间真的存在过爱情的话。那么这首饱含着滚烫爱情的诗,很可能写在上官婉儿十六岁这一年或者稍后,因为公元680年的8月,李贤武则天废掉太子身份,贬为庶人,后来又被迫迁往巴州。

文中的“蓟北”跟李贤的“巴州”南辕北辙,是一种烟幕弹似的遮掩也可以说得通,因为如果公开地思念太子,岂不是与“教皇”武则天为敌了?

上官婉儿这一生,好像没有公开地与谁作过对,偷偷地害过谁,她的中庸狡黠,实是在险恶的宫廷中不得已的护身符。

尽管每天小心翼翼,勤勤勉勉努力做到最好,但她还是触怒了武则天,额上的那块永不消失的伤疤就是一种最严厉的警告和提醒。

《旧唐书》上记载“则天时,上官婉儿忤旨当诛,则天惜其才不杀,但黥其面而已。”“则天时”,说明这件事发生在武则天执政的时候,武则天于公元690年称帝,上官婉儿至少已经二十六岁了,至于是怎样的“忤旨”,史书上都语焉不详,留给后人去猜想。

一种说法,武则天的男宠冯小宝恃宠张狂,逐渐为女皇所厌。“失恋”的冯小宝失望至极。有一天他通过宫中的一条密道去见女皇,“第一女秘”上官婉儿让他吃了闭门羹,冯小宝一怒之下,一把火烧了他为女皇建造的“明堂”。作为女皇政权合法性的符号“明堂”被毁,女皇知道后盛怒无比,她认为如果不是上官婉儿将冯小宝拒之门外,冯小宝就不会放火,于是迁怒上官婉儿,对她处以黥面之刑。

一种说法,来自蔡东藩的《唐史演义》,其书第三十五回发挥小说家的想像,写得比较大胆,说自从武则天称帝后,更加倚重上官婉儿,下达的文件,多半出自上官婉儿之手。就连自己的私生活,女皇也不回避上官婉儿,女皇与“莲花似六郎”的美男子张昌宗云雨行欢,不分朝暮,上官婉儿看得春心摇荡,也偷偷地与张昌宗调情取乐,女皇见到后,“拔取金刀,插入上官婉儿前髻,伤及左额,且怒目道:‘汝敢近我禁脔,罪当处死。’亏得昌宗替他跪求,才得赦免”。

后一种说法中,武则天的动怒是绝对有理由。要知道,这张昌宗本是武则天的宝贝女儿太平公主的男宠,太平公主为讨好母亲,忍痛割爱,将张昌宗推荐给母亲,张昌宗尝到甜头后,又向武则天推荐了自己的哥哥张易之。对于色艺俱佳的张昌宗,武则天当然是如获至宝。然而,她是容不得别人说三道四的。想那一年,武则天的三儿子李显的长子李重润与妹妹永泰公主、妹夫武延基因为一次争吵,将张易之和祖母武则天的床帏之事泄露出来,武则天就勒令这三个年轻人自杀。

如果上官婉儿与张昌宗调情是真,对上官婉儿的处罚绝对是轻的。

只是,不那么相信上官婉儿,有那么的大胆子会主动去勾引自己上司的情人张昌宗,与他轻薄调笑,也许,只是出于爱美之心,上官婉儿对于张昌宗新鲜如橙的身体多看了两眼,惹翻了女皇的醋意,让她暴跳如狮。

不管是那一种传说,上官婉儿额上的伤疤是既成事实,对于天性聪颖爱美的她来说,这样的瑕疵无疑是时时在提醒她一种见不得光的耻辱,那么她对伤疤的刻意遮掩也就十分可信了。

传说,上官婉儿请人在额头刺了一朵红色的梅花,完全覆盖了伤疤,不但不显得突兀,反而愈加娇媚,竟然流行成为一种时尚,宫女们偷偷用胭脂于前额点红效仿,宫中便渐渐出现了一种红梅妆。与此不同的传说是上官婉儿为遮掩伤疤,独创一种卷曲的发髻,号为“上官髻”。现在河南博物院的唐代发式图中,就有这种发型。

当女皇沉溺在中男宠之中,获得身心的滋润与快乐的时候,上官婉儿的情感世界却是荒芜干涸的,作为一位有血有肉的情感丰富的女人,如何转移自己旺盛的精力?

在没有找到合适的男人之前,就只好把自己变成“工作狂”吧!

而且武则天也正好有这个需要,在武则天执政的很长时间里,大臣的奏折都是交给上官婉儿批阅的。按新唐书的记载,上官婉儿批阅奏折至少有十三年时间。除了批阅奏折,她还日理万机,忙着代武则天接见朝臣,所以她又被称为“女中宰相”。

不知武则天是不是动了恻隐之心,觉得这样驭使上官婉儿,增添她的工作量,有点太对不住她了,就默许了她与侄子武三思的情人关系。

有的书上说,武则天公开地将三十五岁的上官婉儿配给了武三思,成为他的妻子。这种说法显然违背了一个基本的常识,中宗李显复位后,封上官婉儿为昭容。上官婉儿如果已经嫁过武三思,是不能这样顺利被封的。

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五年,将修周史这种歌功颂德的重要任务交给了武三思和上官婉儿。

除男宠张氏兄弟之外,武三思可以说是武则天最信任最亲密的人,她曾一度想传位给武三思,因为狄仁杰等人的极力反对而作罢。

而上官婉儿,是久经考验的亲信又是她最为倚重的笔杆子。

武则天有理由相信,由武三思与上官婉儿两人合写历史,是天下第一完美组合。

上官婉儿与武三思刚开始的情爱关系,有点像现在的“办公室爱情”, 办公室的男男女女,因为工作关系,潜意识里总期待着发生一点什么故事,或者说“事故”。

在修史的过程中,孤男寡女共处一室肯定是难免的,但武三思征服婉儿,肯定不是以他的才华,《旧唐书?列传》中记载:“三思略涉文史,性倾巧便僻,善事人。”就是说这武三思文字功夫一般,知识储备也一般,他的特长是甜言蜜语,而且颇为善解人意。并且,武三思的长相也不坏,甚至可以说得上是风度翩翩;他又是女皇最亲信的侄子,位高权重,事业有成。

这样的男人一旦将女人锁定为猎物,女人十有八九无处可逃,并失去抵抗力量。

此时的上官婉儿,正高贵寂寞地单身着呢!如一颗熟透的果实饱满欲滴地等待着情爱的滋润。武三思的到来,使她在繁忙的公务里有了一种新的寄托,她将多少年来积攒起来的渴望宣泄到火一般的爱欲之中,如果说是迟来的爱情,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如果是饥不择食的偷情,好像又多了点什么。

至少,在上官婉儿成为唐中宗李显的昭容之前,她只和武三思在放纵私情。

应该说,上官婉儿对武三思,是有真情的。在自己最为寂寞的时候,是这个男人撩起了她对生活的另一种激情,不同于“教皇”武则天对她的知遇之恩,他给她的是另一种真实的温暖。

所以,即使在武则天去世,武氏家族理应遭到清算的时候,上官婉儿利用自己的权力,始终在保护、偏袒武三思,在中宗李显面前,处处为他说话。

这还不算,这时候的她还异常大胆地将这位情人介绍给李显的老婆韦后,要算起来,这韦后与武三思还是“亲家”,因为韦后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

上官婉儿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情人武三思的后路着想,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她也是为自己的前途作想。

从一开始,上官婉儿就被权力的激流裹挟,为了生存,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情人或者说暂时压抑了生命中原始的欲望。因为在她眼中,中宗李显懦弱无能,而韦后野心膨胀,很有可能成为“武则天第二”。《旧唐书?列传第一》中记载: “昭容上官氏,常劝(韦)后行则天故事。”上官婉儿常常怂恿韦后,要她走武则天那条路。

打心底里,精明强干的上官婉儿是瞧不起李显这个窝囊皇帝的,所以,她才敢给他老婆韦后找情夫,给皇帝戴上不止一顶绿帽子。为什么说不止一顶绿帽子,因为上官婉儿后来又勾上崔湜等人,这是后话,等下再说。

关于这李显是真窝囊还是假窝囊,不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实在难以说清楚。

一般认为,他的窝囊和糊涂都是实实在在的。比如,史书就记载,李显的老婆韦后与情夫武三思在御床上玩双陆赌博游戏,韦后对武三思撒娇卖俏,李显却手拿牙签,替他们计算输赢的筹码,并且乐呵呵地跟着笑得挺大的劲。史书的作者也对此非常不屑,写道:“帝为点筹,以为欢笑。丑声日闻于外。”

现在有一种新的观点,我觉得也有一定道理,就是李显的窝囊和糊涂都是装出来的,他其实是个很精明的帝王,拉拢上官婉儿也好,纵容老婆韦后做武三思的情妇也好,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争取武三思的力量,以压制李唐宗室中最强大的相王李旦与太平公主的势力。

但是这又有一个疑问,一个堂堂的皇帝,为了讨好一个大臣,一方面,将这个大臣的情妇收为自己的妻妾,一方面又将自己的老婆送给大臣做情妇,这样做交换,除了心胸特别大度,真不好怎样解释了。

所以,唐中宗李显的心理一直是个谜。

我还是认为,唐中宗李显是真的喜欢上官婉儿。很早之前,或许他就对婉儿的才名与美丽仰慕已久,只是那时候,在武则天的天威之下,他自身难保,根本不敢打上官婉儿的主意。后来他在女儿安乐公主与武三思之子的婚宴上领略了婉儿的风采,从此对婉儿念念不忘。直到他复辟之后,重新做了皇帝,自我感觉才好起来。

他封上官婉儿为婕妤,三年之后,封其为昭容,连带她的母亲郑十三娘也被封为沛国夫人。按《旧唐书》的说法,上官婉儿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一人、妃子三人,属于“九嫔”的第二名。她还有具体职位,即内阁秘书长,依然是皇帝的“第一女秘”。

这个时期的上官婉儿游走于政治权力的核心,可以说是比女皇时代更加如鱼得水。女皇时代,武则天是她的靠山也是她的制约,武则天可以将她从罪臣孤儿提携到权力之巅,也可以将她从权力之巅打入人间地狱。但是现在,不管是从政务上还是身体上,皇帝李显对她都有所依恋。再加上,实际的掌权者韦皇后也被上官婉儿的“性贿赂”弄得欲死欲仙,对她自然存有一份感激;而老情人武三思权倾天下,一手遮天。

所以这个时期的上官婉儿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正是八面玲珑肆无顾忌感觉最好的时候,可以这么说,在大唐的天空中,她已成为一颗红得发紫的星星。

人一旦找到某种优势,就会将自己的喜好发挥到极致。爱好的文学的她,在当时引领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文学热潮,在她的倡议下,各种级别的赛诗会在全国广泛兴起。

最高级别的赛诗会,当然由俨然以文坛盟主自居的上官婉儿亲自主持。

作诗时,帝后王公首先垂范,韦后不会写诗,上官婉儿就代为捉刀,韦后对她更加感激。而对于那些文学或者饱学之士,纵你平时如何才高八斗,自命风流,这时候,到了上官婉儿设置的“考场”,都得俯首贴耳,搜肠刮肚,来吟诗作赋,交出满意的答卷。可以想见女考官上官婉儿那时巨大的成就感,她是否想起了她的祖父上官仪先生呢?上官仪当年也是引领文坛的领袖人物,他的诗作被称为上官体,影响了一个时代,但跟孙女的风光一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对于诗会赛出的文才绝佳者,第一名可获金爵一尊,这笔奖金恐怕可以与今天的诺贝尔文学奖奖金PK吧?

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是说宋之问与沈佺期的才之高下的,这二位著名诗人的评委就是上官婉儿。婉儿拟定了一个规则,就是奉昭评诗,只取最佳者送给皇帝看,落选的发下楼,当场退稿。内侍拿过一大叠诗稿,刚念出几句,诗稿就纷纷飘落。到最后,只剩下沈佺期和宋之问的诗稿没有落地,沈佺期与宋之问平时常互较高低,谁也不服谁,这时候也私下商量,达成共识:你我二人水平高低,就以此次品评为准。

过了一会,楼上慢慢飘下一张纸,正是沈佺期的诗。上官婉儿将宋之问的诗定为第一,并且讲了理由:二诗文笔相当,但沈诗结句“微臣雕朽质,差睹豫章才”辞气已竭,而宋诗结句“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陡然健举,若飞鸟奋翼直上,气势犹在。

其评判让所有的人都心服口服。

据说,上官婉儿的母亲郑十三娘怀孕的时候,梦见一个巨人送给她一杆秤说:“持此称量天下。”婉儿生下来满月,郑十三娘戏语道:“称量天下的难道是你吗?”上官婉儿即呀呀地相应。 虽然,这是传说,但人们的普遍认可,也表明了对婉儿之才的赞赏和佩服。

人在最得意的时候,难免会对即将到来的的危机掉以轻心。

上官婉儿也不例外。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非常恨她,那就是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是中宗李显之子,但非韦后所生,他的母亲只是一位普通宫女,韦后的亲生儿子李重润年仅十九岁就被武则天杖杀。这样庶子李重俊就捡了一个大便宜,当上了太子。韦后一看到李重俊就想起早逝的儿子,要是儿子不死,这位置就是他的。所以,她极不喜欢李重俊。

再加上韦后的掌上明珠安乐公主与丈夫——武三思的儿子,都瞧不起李重俊,竟然称他为“奴才”,更加不妙的是,他又听说,野心勃勃的安乐公主,正想效法祖母武则天,做一位女皇帝。而中宗李显对这个宝贝女儿百依百顺,居然说要向大臣们征求意见。

总之,按当时的局势发展下去,李重俊虽然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但天下很可能是别人的,要么是武家的后人,要么是同父异母的妹妹安乐公主。

在李重俊看来,损害他利益的罪魁祸首正是武三思与上官婉儿。

当时,以武三思为权力核心的政治集团完全主宰了朝政,上官婉儿与武三思私通,也是人尽皆知的事。李重俊的逻辑就是,如果没有上官婉儿,武三思就不会得到宠信,武三思得不到宠信,韦后与安乐公主就不会那么嚣张,他的地位就不会岌岌可危了。尤其是上官婉儿,每次都在昭书中抬高武家,贬毁李家,这样的坏女人,必须诛之而后快。

于是李重俊联合羽林在将军李多祚发动了一次宫廷政变,这次政变,差点让上官婉儿死无葬身之地。

当时,李重俊的目标是武三思和上官婉儿。武三思住在长安城南的家中,上官婉儿住在长安城北的皇宫里面。李重俊和李多祚率领的三百多名羽林兵,深夜突袭武三思的府第,将武三思父子及家人一起几十人统统杀光,武三思的儿媳安乐公主,由于去皇宫后未回武府住,躲过一劫。

然后,李重俊等人的军队直扑皇宫,当时,唐中宗李显还未睡觉,正陪韦后这个“双陆迷”博戏,在旁作陪的还有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只听到外面的士兵乱喊:“交出上官婉儿!”

等李显和韦后明白是怎么回事后,他们也明白了眼下的危险处境,羽林军政变,搞不好连皇帝皇后一块杀啊!对身边的上官婉儿,李显应该是犹疑不决的,交出上官婉儿,自己就可安全脱险,然而他又有些舍不得,形势迫人啊,容不得他多想。

此时的上官婉儿,临危不乱,表现出高度的智慧和极强的应变能力,她如心理学家洞彻了李显与韦后的心思,对李显说:“看太子的意思,是索取我上官婉儿,然后是皇后,最后是皇帝!”这一句点醒也激怒了中宗李显,他决定与上官婉儿共生死。上官婉儿成功地将性命与皇帝皇后捆绑在一起后,又趁热打铁献出一计,说玄武门坚固易守,又有禁军保护,请皇上、皇后及安乐公主随她暂避兵锋。

上官婉儿带着这几个人上了玄武门之后,玄武门有一名太监,名叫杨思勖,他生就一副好身板,膂力惊人,此时看皇帝皇后被困,发觉立功的好机会来了,他提着刀冲到李重俊的羽林军中,宛如关云长杯酒斩华雄一般,挥刀将李重俊的先锋总管砍死。

此举严重打击了对方的士气,军心大乱。中宗李显趁机做叛军们的思想工作,要他们认清形势,别跟李重俊和李多祚作乱。到底是皇帝的话管用,羽林军临时倒戈,杀掉了李多祚和李重俊。

李重俊政变失败后。韦后对情夫武三思的死心痛不已,她让中宗李显用李重俊的人头去祭祀武三思父子。李显言听计从,哪敢不把儿子的人头去祭老婆的情夫?后来唐睿宗即位后,将武三思父子毁棺暴尸,武三思死后又被人从地底下挖出来,弄得尸骨无存,韦后当时是无论如何都料不到的。

经过这次劫难,上官婉儿似乎有些清醒了。她明白,武氏也好,韦氏也好,最终都不太可能承继天下,她更加看好的是李唐宗室的重要力量,即武则天的第四子相王李旦(李隆基之父)与太平公主。

尤其是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的交情一向很好。二人一直都是武则天的亲信,在武则天死后,她们曾一度携手合作。

但是由于一个男人的出现,两人成为情敌,生出芥蒂,为上官婉儿后来的被杀埋下了伏笔。

这位男人就是崔湜。比上官婉儿小六岁,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是一位会吟诗作赋的美男。客观地说,崔湜长得漂亮,也确实有才,而且是捷才,他的很多诗都是在马上一吟而就的,留传下来的诗歌,现在有三十八首。其中有一首《边愁》就写得不错:

九月蓬根断,三边草叶腓。

风尘马变色,霜雪剑生衣。

客思愁阴晚,边书驿骑归。

殷勤凤楼上,还袂及春晖。

上官婉儿与崔湜互相仰慕惺惺相惜,不知是在一个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又是一个什么机缘,由谁点破他们中间隔着那层纸的。

一般认为是上官婉儿搬到宫外之后,两人好上的。

原来,在李重俊事件发生后,韦后为感谢和进一步拉拢上官婉儿,就开始关心上官婉儿的私生活了。在这之前,上官婉儿将情夫武三思让给了韦后,韦后这个过来人,难道不清楚离开男人的滋味有多难受吗?中宗李显当然也是大男人,但太韦后也好,上官婉儿也好,其 实并没有将他作大男人看,对于李显,她们都没有多少感情,也打心眼里瞧不起他,所以才明目张胆地给他戴绿帽子。

在韦后看来,上官婉儿即使想“红杏出宫”,但碍于在宫中居住,和男人幽会肯定极为不便,于是她就向李显建议,让上官婉儿搬到宫外去住。

这下上官婉儿可大大自由和解放啦!她名义上是唐中宗李显的姬妾,但实际上则又成了一位“单身女贵族”。

史上记载,“婉儿与近嬖至皆营外宅,邪人秽夫争候门下,肆狎昵,因以求剧职要官。与崔湜乱,遂引知政事。”就是说上官婉儿搬到外面去住以后,她家里可热闹了!到她家里“跑官”的男人多了去了,那些不正经的男人,纷纷展开淫邪本事,讨婉儿欢心以求升官,崔湜因此受到重用提拔。

“邪人秽夫”,是史书作者从道德上进行的评判,其实,那些跑官的男人,个人文化素质不会太差。因为上官婉儿本身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学修养的女才子。她看中的情人,起码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要长相漂亮,必须是帅哥;第二要有才华,能吟诗作赋。武则天当时蓄“面首”,也有两个条件,第一是要长得漂亮,第二要身体好,身体是男人的本钱嘛。上官婉儿和武则天的品味还是有点小小区别的。

至于情人的道德品质问题,是不在上官婉儿的考虑之列的。

就说这个崔湜吧,文品优秀,人品就很成问题。崔湜曾在诗中自言“余本燕赵人,秉心愚且直”,但考其一生,是既不“愚”也不“直”,他贪财好色,见风使舵,“有奶就是娘”,是他的人生信条。

自从上官婉儿搭上崔湜之后,就在自家住宅的超豪华“游泳池”里,和他天天嬉闹戏水,搞激情鸳鸯浴。崔湜尝到甜头,将他家的三个兄弟崔莅、崔液、崔涤都引进婉儿的住处,与这个半老徐娘一一见面。这三弟兄和崔湜一样,个个生得面如粉玉,俊秀风流。

在宴席上,这四兄弟众星捧月般围坐在上官婉儿的身边,陪她喝酒吟诗,说笑取乐,如果当时的礼法允许的话,心花怒放的上官婉儿怕要将四兄弟左拥右抱了。

因为沉醉于对崔湜的爱欲激流之中,上官婉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托举着崔湜的升迁仕途,并多次违背原则感情用事,为情人“大开绿灯”。

上官婉儿四十四岁的时候,将崔湜提升为兵部侍郎,不久又拜为中书侍郎(正三品官)。仅过了一年,又提拔崔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也就是在这一年,崔湜因受贿破坏选法被御史揭发,被赶出朝廷,贬为江州司马。又是上官婉儿游说奔走,说动安乐公主使他官复原职。

次年,崔湜在商山道工程中,劳民伤财,没有完工。上官婉儿不顾其半途而废的事实,虚夸其功,大加赞赏。

和祖父上官仪相比,作为女性的上官婉儿似乎更回容易陷入个人感情的漩涡,不能自拔。

想当年,她的祖父上官仪是何等的刚直廉洁。

这里列举其一件小事

有一次,上官仪随军打扫战场时,属下的一员小将送来一只七宝紫兰装饰的夜壶,让他老人家使用。上官仪当场召来官兵,给他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教育课,他将夜壶掷在地上,说:如果我们的官员用这样奢华的夜壶撒尿,又该用什么样的器皿吃饭?官员的生活要是都如此糜烂,大唐王朝还能兴盛吗?

当然,我并不想对上官婉儿的行为求全责备,即使其祖父的刚直个性遗传给了上官婉儿,在布满陷阱和机关重重的宫廷,刚直的个性也会被残酷的生存危机慢慢磨灭。

上官婉儿与武三思相好那么多年,她的人生观多多少少都会受到武三思的影响。

武三思有一句所谓的名言,流毒甚广:“我不知世间何者谓之善人,何者谓之恶人,但于我善者即为善人,于我恶者则为恶人耳。”

对待情人武三思也好,对待情人崔湜也罢,大多时候处事还比较公正的上官婉儿,因为感情的亲疏严重影响了判断力,在公正与私情两者之前,不自觉地滑向了后者。

如果不是唐中宗李显的暴卒。上官婉儿与崔湜的好梦本来可以继续做下去的。

史书都说是韦后与女儿安乐公主太想当皇帝,迫不及待地毒死了李显。历史学家们对此非常怀疑,认为李显被妻子和女儿毒死是一桩千古冤案,这不过是李隆基编造出来的一个讨伐韦后的一个借口而已。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是真是假,留待后人继续辨析。

只是,李显的死,直接导致了上官婉儿的死。

她不得不死。

公元710年,上官婉儿四十六岁那年,相王李旦之子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起兵杀入宫中,诛讨韦后及其党羽,韦后、安乐公主相继被杀。在震天的喊杀声中,上官婉儿表现得异常平静,她将自己收拾齐整,让宫女列队,举着蜡烛迎接李隆基的到来。

李隆基没有来,代他行刑的是大将刘幽求。

上官婉儿拿出她与太平公主共同拟定的遗照给刘幽求看,表明自己的立场,希望他网开一面,手下留情。

这一年六月初一中宗暴卒之后,为稳定局面,她与太平公主临时拟定了一份遗诏:立温王重茂为太子,韦后知政事,相王参决政务。前两条是韦后的授意,最关键的是最后一条,让李隆基之父相王李旦参决政务,实际上是让李唐宗室牵制韦后的力量。

上官婉儿拿出这份诏书,就是为了让李隆基明白她的立场,诏书是她和太平公主共同起草的,说明她和太平公主是一个战壕的盟友,而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又是这次政变的主要发起者,何况诏书上有让李隆基之父李旦参政的内容,这也足以说明上官婉儿依附李唐宗室的态度。

看得出来,上官婉儿对生命有多么留恋和珍惜,她不想死,她想到了那位亲密情人崔湜吗?

中宗暴卒之前,为了情人崔湜,她甚至与一直私交甚好的太平公主发生了磨擦,因为,太平公主也是那样喜欢崔湜。而当中宗死去之后,她重新认识到太平公主强大的力量,于是她又一次忍痛割爱,让崔湜投入太平公主的怀抱,因为只有依附这个新靠山,他们的情爱之路才能延续。

大将刘幽求也被面前这位镇定美丽的女人与这份诏书所打动,他下不了杀手了。这么重要的事,还是向主子李隆基禀报一下吧!

古代的小说野史上都是这样描写李隆基的回复的:“此婢妖淫,渎乱宫闱,怎可轻恕?今日不诛,后悔无及了。”

上官婉儿还是被杀掉了。

当代小说则写得更加离谱,说李隆基杀上官婉儿,是因爱不得反生恨。说他年少时时候,就暗恋上官婉儿,一直将其作女神崇拜和追慕,但有一次在其祖母武则天的后花园里看见上官婉儿与武三思亲吻,他心中圣洁的女人被玷污了。对女人对爱情的最初梦想就这样在上官婉儿身上破灭了,所以,他不得不杀上官婉儿。

还有人甚至将这种多情移植到上官婉儿身上,说在李唐宗室之中,上官婉儿最看好李隆基,对于这个比她小二十多岁的男人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把致上官婉儿于死命的剑不是士兵刺向她的,而是她抓住士兵手中的剑刺向了自己……

小说家美好的想像永远代替不了冰冷真实的史实。

李隆基与上官婉儿之间,是没有什么故事的。李隆基当然可以不杀上官婉儿,但是先前上官婉儿与韦后走得太近,他根本不能够仅凭一纸遗诏,就去相信她的立场。

其实,在最后关头,真正能救上官婉儿一命的,是一度与她十分亲密的太平公主,只要当时太平公主发话,上官婉儿就可免除死罪。可惜,因为崔湜那个男人也是太平公主想要的,所以,对上官婉儿的死,她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不火上浇油就已经不错了。

后来,不知是唐玄宗觉得杀了上官婉儿有些愧疚,还是确实感念上官婉儿的绝代才华,下令收集她的诗文,一共辑成二十卷,著名诗人张说为她写序。在张说的眼中,上官婉儿简直成了完美无瑕的女神,文字上能“摇笔云飞”,政事上“一日万机”,“应接如意”在文人的心中,文才与治世之才兼备的女人是最让人敬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