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刘邦为了消除割据势力、统一集权,而不得不杀韩信。刘邦为平定天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之下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这些“异姓诸侯王”都曾为建立西汉王朝作出重大贡献。他们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广大的封土,这些“王中之王,国中之国”成为西汉王朝统一集权的重大隐患。尤其是在刘邦基本上控制了六国旧贵族和关东豪杰的分裂活动之后,异姓诸侯王更成为刘氏家族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不论韩信有无谋反之心,刘邦必然会采取高压手段来消灭异姓诸侯工,才能免除战祸,休养生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是无奈而为之。
四是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刘邦并未有杀韩信之意,韩信被吕后、萧何所杀,只是吕后为了自己以后篡权扫除障碍,而萧何作为韩信的举荐人,捕杀韩信是因为当时自己已深受刘邦猜疑,如不屈从于吕后的意旨,自己也会遭到株连,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韩之所以被杀,所谓谋反只是莫须有的罪名,吕后揽权才是真正的主因。
●一代战神霍去病的死亡之谜
霍去病,一代战神。十七岁随军出征,功冠全军;二十一岁纵横漠北,成为三军统帅。多次出兵匈奴,以寡敌众,却能大胜而归。他创造了作为武将的一个传奇。但是,这样一个勇猛战将、天之骄子,生命却在二十三岁这样的美好年华画上了休止符,实在令人为之扼腕叹息。
关于霍去病的死因,史上却没有详细的记载。那么,一代战神霍去病的死又是为何?
《史记》中记载,霍去病是在出征匈奴之前突然死亡,朝廷公布的死因是病死。那么霍去病真的是病死的吗?其实,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十七岁从军,逐渐成为一代战神,作为一个勇猛的沙场武将,肯定拥有过硬的身体素质,而且在二十三岁这样风华正茂的年纪,患病而死似乎不太可能。
那么霍去病的真正死因是什么?不是病死,那么就是非正常死亡。为什么深深器重霍去病的汉武帝却没有深究这种非正常死亡的原因呢?
霍去病从卫青的军队之中脱颖而出,漠北大战之后,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如日中天。逐渐脱离了卫青的军队,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军事集团。这个集团中的重要人物也几乎都是霍去病一手选拔的匈奴降将,或者能骑善射的低级军官,个个英勇善战。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的重心都在战场之上,与皇亲国戚以及世家贵戚却没有一点关系或牵连。
反观卫青,一代大将军却日渐衰落。他的身上担负着太多人的利益,势力庞大。武帝为了扼制这股势力,采取的手段便是以霍制卫。卫、霍集团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尖锐的矛盾。当这种矛盾激化时,必然是要以牺牲一方为代价,因此从不参与政治斗争,只着眼于沙场的霍去病就成了卫部保全自己利益的牺牲品。这也可以从一些史实当中窥其一二。
如果说卫部利益集团最大的保护伞是卫青,那么他们实现利益的最重要的保障就是卫太子。虽然卫太子年幼,不太可能参与复杂的政治斗争,但是作为利益成员的卫氏家族以及相关人员却是在尽全力保全这种利益。卫、霍之间的较量,更多的是在朝堂之上的地位和权力的竞争。
此时,朝廷有三种势力不容小觑:一是以卫青为核心的卫氏利益集团,二是以霍去病为核心的军事集团,三是以李广为核心的李氏家族,李广的从弟李蔡已身为丞相,也是整个家族利益集团的核心。
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李广自杀,李敢刺伤卫青。但是卫青为人谦恭有礼,温和大度,他把这件事隐瞒了下来。虽然这件事在当时并没有声张开来,但是却为李氏家族埋下了祸根。公元前118年3月,李蔡以侵占了先皇陵寝一块地的罪名畏罪自杀。这简直就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身为丞相的李蔡岂会冒着死亡的风险去侵占一块皇家陵地?也就是在这一年,霍去病突然因为李敢行刺卫青,在甘泉宫狩猎场当着武帝的面射杀了李敢。值得注意的是:一、李蔡死后,太子太傅庄青翟继任了丞相之位,那么这其中的最大受益者莫过于卫太子所在的卫氏集团。二、霍去病猎杀李敢的时间、地点值得深究。如此明目张胆地射杀李敢,难道霍去病就不担心无法对皇帝以及众家将士交代吗?而且李敢当时身为郎中令,也就是九卿之一,霍去病没有私自处决他的权力。从射杀李敢的时间而言,此时距离李敢刺伤卫青已经很长一段时间,那么霍去病为什么要现在才猎杀李敢呢?因此,这不可能是霍去病蓄谋已久的杀害。也就是说这是一件突发事件,霍去病是在狩猎之前才临时得知李敢曾刺伤卫青的。李蔡李敢叔侄死期相近,在相当短的一段时间内,李氏家族被连根拔起。霍去病与李氏家族结下仇怨,引起武帝不满。那么,从整个事件来看,受益最大的还是卫氏集团。
公元前117年3月,霍去病一再上书请刘彻分立三位皇子为王,可谓是朝廷之中的风云人物。霍去病又为何要三番两次地要求封三位皇子为王呢,他与这件事又有何关系呢?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对霍而言没有丝毫好处,他只是当起了这个事件的发起者和带头者,然而当事件发展到声势浩大,满朝文武都加入进来的时候,他却并没有参与其中。最终,公元前117年4月,武帝无奈册立三王,武帝宠姬王夫人病死。表面上,卫氏集团并没有参与到这件事情之中,但是细看之下,册封三王受益最大的是卫太子,他的危险得以解除,而王夫人病死,卫皇后地位得保。卫氏集团仍是最大的受益者。公元前117年9月,霍去病死去。
自此,与卫青有仇的李氏家族垮,与太子争嫡的三王分封离开了,与卫子夫争宠的王夫人死了,威胁着卫青地位的霍去病不在了,整个朝廷之中的三股力量,已经消除两股,最大的受益者却是卫氏家族。
霍去病在这场政治斗争之中失去甚多,但是他真正的死因是什么?从霍去病的性格分析,他少年孤独,寡言少语,心高气傲,缺少朋友。亲情对他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最后连曾经视如亲人的卫青也远离了他。性格倔强孤傲的少年最容易走入极端,他虽然少年显贵,但是未必快乐。人言不仅可畏,有时候还可以杀人,其高明处远胜刀剑毒药。
●三国名将吕布死因新解
《三国演义》生动地说明了汉末三国争霸、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局势。《三国演义》的前一部分,诸葛亮出场之前,刘备、曹操、关羽主导了整个形势,其中以关羽的篇幅最重,但接下来戏份最多的不是刘备,也不是曹操或袁绍,而是吕布。这与吕布一生的传奇经历和个人神勇才能有很大关系。尽管《三国演义》也带有强烈的历史因素,但是毕竟也只是演义,写得再好,也不能代表全部的史实。演义中的描述大大加强了吕布的传奇色彩,也有虚构的场面,如三英战吕布等,这些虚构的场面不仅加强了戏剧效果,也留给了读者吕布武勇天下第一的概念。
那么,真实的吕布又是怎么样的人呢?他短暂的生命为何而结束?
吕布的父亲吕良是留守边疆的将领,母亲是关中大财主之女,吕布上面有四个姐姐,排行第五,可见吕布从小生活富裕,有钱有权,又是家中独子,受宠程度可见一斑。吕布幼年聪颖好学,又处处强于其他同龄之人,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后来,他随父亲投靠并州刺史丁原,丁原惜才,任命吕布为主薄,丁原对吕布极其亲厚和器重。汉灵帝去世之后,丁原与董卓开始争夺对汉王朝的控制权。时局骤变,吕布也开始了他不断投靠与背叛的生涯。吕布选择了董卓,不顾丁原对他的知遇之恩而杀死丁原。之后,在王允与董卓之间,吕布又投靠王允,杀死董卓。董卓死后,又因董卓旧部属李傕和郭汜等人杀回京城,吕布不敌,仓皇出逃,因而投靠袁术。后又投靠河内太守张杨,又因张杨部下的反对而改投袁绍。却因袁绍准备杀死他而投靠了曹操,但是吕布又背叛了曹操,自主为徐州刺史,又联系袁术攻打刘备,使得刘备投奔了曹操,最后吕布被曹操所俘。自此,吕布六次易主,可谓是把汉末群雄争霸这一滩混水搅得更混。
吕布如此缺乏诚信的一生,与生长环境和个性不无关系。从小父母的溺爱和优越的家境,造就了他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而出众的才华,使得他不懂得诚信的重要性,而且凡事只为自身的意愿和利益考虑。这种少信寡诚、急功近利,而且贪小利而忘大义的性格也是他最终身首异处的原因之一。例如,丁原董卓两人之死,给了吕布相当大的好处,但是也给了他极大的骂名。当吕布又被曹操所俘之后,又想联手曹操共打天下,但是曹操并不傻,丁原和董卓血淋淋的例子摆在眼前,他又怎么会去步他们的后尘呢?更何况,吕布曾经得到充州地方势力的支持,起兵对抗曹操,一度把曹操逼至险些无家可归的境地。所以,曹操最终下令缢杀吕布。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吕布骄纵无礼,目中无人,纵容属下。吕布投靠袁术之时,袁术因其杀董卓有功,而对其礼遇有加,但是吕布却纵容属下惹得民怨沸腾,令袁术对他非常不满。吕布后跟随袁绍之时,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吕布另外一个缺点,也是最大的问题,即不会用人。高顺是吕布的手下大将,为人忠诚善战,吕布也知其为人,但是却不重用高顺。吕布重用了魏续,然而魏续却背叛了吕布。郝萌之乱,郝萌部将曹性检举陈宫同谋,吕布因为陈宫是手下重将,而不追查,但是临到重要关头,又疑心陈宫,不能用其计。
不可否认,吕布有才,但是他却不懂得修身。吕布短暂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传奇而具有戏剧性。从丁原到董卓,再从袁术最后至刘备,他把汉末这么多风云人物如曹操刘备袁绍袁术都得罪光了,先不论其好坏,但要做到这一点着实不易。
●关羽缘何由武将升为“万能之神”
关羽其人,不论是从正史,还是演义之中,都可以一句话来总结:关羽是一个盖世英雄。
刘关张桃园结义,刘备显示了其作为领导人的才能,关公则拥有作为武将的天赋,而且还是一个忠肝义胆的人,这些都可以从他日后的事迹看出。
《三国演义》就曾写到“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这是他勇的表现。《三国志·蜀国传》中记述:“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关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曹操曾下重金挽留关羽,但是关羽不为所动,曹操的部下想要趁机杀掉关羽,但是曹操放了关羽一马。而在华容道事件之时,面对忠与义的选择,关羽还是义字当先放了曹操,这是关羽义的表现。忠肝义胆固然值得敬佩,可是这与“万能之神”还是有差距的,而这个鸿沟的跨度还并不小。那么,在史海中沉浮千年,关羽是如何由一个武将变为现代的“万能之神”?
我们首先就应该了解一下“万能之神”所谓何意。万能之神就是指关羽是关圣帝君、伽蓝菩萨、武财神、“武圣”等,与“文圣”孔子齐名。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人们开始信仰关公,到了明代,当关羽成为武庙主神,与孔子“文庙”并祀之时,关羽从一名武将最终“飞升”为人们共同信仰的神,直到今天在许多地方也都很盛行。人们信奉关公,认为他能够主宰人们的寿、禄,古代科举之前也要拜关公,除此之外,他还能治病除灾、驱邪避恶,这些全能的法力,也是人们对他顶礼膜拜的主因。
仔细分析一下关羽的这些封号。首先,关羽作为武将,后世人们给他“武王”或是“武圣人”的尊号,并不奇怪。其次说他能驱邪避恶,治病除灾,这可能也与关羽身为武将有关,因为他能带给别人一种安全感,而且关羽“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五绺长髯”这样的面相,也能给人一种威慑力。但是有关科举和寿禄,则相差太远。
除此之外,关羽作为“万能之神”,他还有一件令许多人羡慕的法力,那就是财神。中国古代的财神主要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文财神是陶朱公范蠡,这并不奇怪,范蠡作为一个经商能手,代表财神并不为过,他的职司即保佑人们能够多赚钱财。另外一个武财神,即关羽。关羽,一介武将,又如何能与财富扯上关系?其实,这也与关羽忠义的武将形象有关,因为人们都敬佩和害怕他的威名,商贾们都敬佩关公的忠诚和信义,希望关公作为他们发财致富的守护神,而人们也希望商贾坚守诚信进行交易。于是关公成为正义的维护者,他那把青龙偃月刀从不离手,时刻在警示世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关羽从武将到“万能之神”的跨越,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不断地升迁。虽然历代都在不停地为他进封,但是他头衔依然只是“王”,这与孔子“文圣”还有很大一段距离。真正让关羽成就“武圣”是在明朝,万历二十二年关羽被晋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万历四十二年,又改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此时他的封号是“帝”。明朝末年,才真正成为武圣,这时他已经是万能的化身。
关羽在明代又为何能有如此的跨越呢?明末元初,外族当政,文人备受欺压,社会需要一个维护正统道义的有力形象来维持皇权正统学说,而关羽自身的智勇忠义原形可塑性很强。于是关公在沉寂了几百年后,被罗贯中以一部小说的形式重新推到了史海的浪尖之上。关羽忠信礼义俱备的全才形象无形之中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人们把他万能化也并不足为奇。
●正史中的周瑜为何遭后世贬斥
“既生瑜,何生亮”,这一声叹息,几百年来一直回荡在民间。这是《三国演义》对于周瑜最大的感叹。同情之声清楚地表现了他的形象,雄才大略,但是在面对蜀汉集团的中心人物之时,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对于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衬。这样一个矛盾结合体,却与正史之中周瑜的形象大相径庭。
正史《三国志》详细地描述了三国段英雄辈出、荡气回肠的历史,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周瑜并称为卧龙凤雏幼麟冢虎。冢虎即周瑜。周瑜是一个完美的化身,不论是政治军事上,还是人品修养上,都可谓高人一等。“英隽异才、文武韬略,可谓万人之英”,再加上上天的厚爱,给了周瑜俊美的外表,风度翩翩的周瑜就是一个无可挑剔的文武之才。
周瑜还具有良好的政治眼光。他少年时就送钱粮资助孙策,并一起攻打江东,可谓是少年风光。随后与孙策南征北战,为东吴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军事上,周瑜胆略过人,智勇双全。赤壁大战,力主抗曹,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之后,又高瞻远瞩,准备攻打蜀汉政权,与曹操二分天下。
个人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孙策死后,面对比自己年幼的孙权,极为恭敬。陈普曾与周瑜不合,时权为将军的周瑜折节下交,终令陈普折服,并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周瑜精通音律,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个典故“曲有误,周郎顾”。大致就是说即使是喝醉了酒,如果有人的音律有误,周瑜还是能听得出来,而且还能纠正其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