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觉察力来自知识积累和思维的培养
任何人的觉察力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得来的。见识、学识、才识、胆识等都是觉察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知识的积累和缜密思维的培养。
见识是觉察力的基础。
上海大千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海伯先生在谈到自己的生意经时不无感慨地说:“我跑过70多个国家,一年要用掉上百张飞机票,跑的地方多了,就会有比较,有思考,博采众长。另外从各国的差异中,也可以觉察到许多商业机会,也了解了各地商人的差别。比如,台湾人做生意多是些中小企业,但以外向型贸易为主,积极开拓外销,但各立山头,谁搞出个新东西,大家竞相追逐。而韩国是靠国家的力量,组织几个大公司,起到了像日本大商家的功能。”四通集团公司总裁段永基在长期与日美公司打交道后得出这样的论断:“日本公司有两个突出的优点:第一,尽管谈判过程非常艰难,但谈判成功之后信守诺言,信誉非常好。第二,日本企业和你合资之后,就把你当作了永远的朋友,而且它会把这个合资企业当做一个事业来做,不会中途改变计划,不会背叛。而日本企业的缺点也有两个:一是技术保护,不转移技术;二是算账太精,自己的利润要大大的,而合作伙伴的利润要小小的。美国企业呢?在技术转让时比较大方,甚至还未签署协议就向你传授技术了,在利润分配方面比较照顾合作方。缺点是热得快冷得也快,形势不好立刻就跑。”以上两位成功人士之所以拥有对市场、对企业、对经济如此之高的觉察力,就是因为他们平时在生活、工作中不断地学习、积累,并增长了自己的见识,以见识带动思考而做出准确判断。
但是话说回来,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一样,人人都不可能对一切了如指掌,更何况现代信息、经济社会一日千里、瞬息万变,昨天的经验到今天就可能已经“过期”失效,王选先生曾这样说过一句话——“成功是失败之母”。所以,要想拥有准确的决觉察力,不仅要有见识,还需要有学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话固然有其深刻的道理。但若是因此“倚老卖老”而自负起来,不知再学习并停滞不前,到最后只能是“马失前蹄。”人类为什么成了世界的主宰而不是被其他动物统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拥有一个优秀的、可以自我思考的大脑,并在千百万年来无数的成功与失败的交叠中不断积累知识,渐渐发展壮大。因此,要提倡“敏而好学”,要了解新形势,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探讨新问题,研究新经济,认识新人类。
比尔·盖茨在软件业的经验可谓名列前茅,但他也出现过判断失误。盖茨说:“国际互联网出现的时候,我们把它列在第五第六的位置。但是后来我们意识到它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其影响比我们制定策略时想像的更深远。”而且,知识浩瀚,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到手,再者,学以致用很重要。只学不用,不如不学。中国人历来强调“头悬梁,锥刺股”,不注重“巧学”,似乎“巧学”就是投机取巧。其实,苦学只有建立在巧学的基础上,才有意义。人们往往认为像陈景润那样的科学家一定学得很苦,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舆论也喜欢把他们塑造成“苦干”的典型,使人望而生畏。其实他们都是沉浸在自己喜欢的科学领域中而无暇顾其他了。
兴趣是学习知识时很重要的基础。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说他搞研究像做游戏一样,妙不可言。学知识最好“带着问题”学,当然,不应追求“立竿见影”,也不要浅尝辄止。在突破知识坚硬的外壳后,要乘胜追击,不断“制造”问题,尽可能全面、透彻地掌握整个知识点。如果对知识一知半解,没有真正变成自己的,就不能用好知识。有些知识在知识链和知识结构中处于关键位置,通过它们可以得出很多其他知识,它们的发展会大大推动其他知识的发展。这些是应当引起人们关注的“基础知识”。例如,有关基因方面知识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学、人类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工业、心理学、法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等的发展。现代各个领域的研究正由定性走向定量,在这过程中,数学起着关键的作用。掌握数学方法、数学思想,对于提高觉察力大有好处。
有了丰富的见识和学识,还必须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韩信在向刘邦分析项羽的优、劣势时说:“项王震怒咆哮时,吓得千百人不敢稍动,但他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对生病的人,心疼得流泪,将自己的食物分给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封晋爵时,他却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把玩,磨到失去了棱角,舍不得给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妇人之仁。项王狡诈地活埋了已投降的秦军二十多万人,惟独章邯、司马欣和董翳三个将领得以留存,但这三个人却是秦地的子民最痛恨的。如今大王发动军队向东挺进,只要一道文书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经过一番周密的思考、分析,韩信依靠自己的觉察力得出勇冠天下的项羽只有匹夫之勇;辽阔的三秦之地只需要一道文书就可以平定的结论。
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培养、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想要突破知识的局限性,就要用自己的“灵性”、直觉和经验对知识进行补充、组合和恰到好处地运用,才能避免赵括式的纸上谈兵所带来的恶果。
人们往往认为觉察力只是一个“视力”问题,其实,觉察力更多的是一个胆略问题。有些人见识很广,学识和才识也很高,但碰到大问题就不敢正视,不敢觉察,思想上先缴械。
卢沟桥事变前一年,毛泽东在与斯诺先生的谈话中就认为那些以为同日本妥协、再牺牲一些中国的领土主权就能够停止日本进攻的想法是一种幻想。毛泽东运用自己敏锐的觉察力,通过对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特点的分析,得出在全民广泛持久的抗战下,日本经不起长期消耗,将最终崩溃,而中国的抗战经过一个很痛苦的时期,将一天天地奔腾高涨,最终获得抗战的胜利。后来形势的发展,证实了毛泽东的预见完全正确,这种在最困难的时候预见到辉煌胜利的慧眼只有雄才大略的战略家才具备。
由此可见,并不是随便两眼一观望,心思一小动就说明自己有觉察力的。觉察力是后天知识积累的总和,是敏锐思维培养的结果。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浩然大气,更是有效解决一切事情的重要前提。觉察力要求人们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整体,从整体中抽取重点,以重点为契机,从而找到最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战胜挑战、追求突破
大量事实证明,杰出人士在思维方面的突出特点就是觉察力远大、思维超前,比平常人想得更长远一些。而那些目光短浅,思维滞后的人永远都不会成功。
商界华人大代表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认为要在成功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就,眼光就应该远一点。
“我成功的方法,可用四个‘F’概括。”这是李泽楷的自我经验总结。第一个“F”是父亲(Father),这也是李泽楷成功的基础,他能说一口流利漂亮的牛津口音的英语,全靠父亲李嘉诚从小为他请来操正宗英语口音的英语老师所赐。在他小小年纪时,每天晚上便与哥哥一道雷打不动地倾听父亲向他们娓娓道来的经商道理和故事,并被父亲安排旁听公司的董事会议。如此的教育方法,应该对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都有所启发吧。
第二个“F”是远见与超前(FamiZhtedness),这也是李泽楷经常挂在嘴边的。他在中学时看到大学校园之间用“大网”(早期的互联网)沟通,便希望程序复杂的大网能发展成为像电话般容易运用的商品。李泽楷认为,学习时要把眼光放远,不仅要想三五年后的事,更要想到10年、20年后的发展。他在公司里经常踱步,思考公司未来的方向。
第三个“F”是快(Fast)。为了掌握最快最新的资讯,李泽楷在家中浴室的沐浴器上方装了一台电视,方便他一边洗澡一边看全球财经新闻;每天上班前他必看《金融时报》;平日里常看《经济学人》、《新闻周刊》、《财富》等杂志。他很少看书,觉得书的资讯太慢。另外,他每天还要花两小时上网。他自认为“出道”以来的最大挫折就是曾为一宗交易浪费了太多时间。此后,他规定自己,凡不超过500万美元的交易,要在半小时内决定。
最后一个“F”就是热情(Fire)。每涉及一个新领域,就要一股劲钻研下去,不要理会别人的冷言冷语。当别人问他从父亲处继承了什么时,李泽楷说:“战胜挑战,追求突破。”
享誉全球的日本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井深大也认为成功来自远大理想和缜密思维以及对市场无时不刻的觉察力。
1945年,日本战败,一片废墟。就是在这样恶劣的背景下,井深大创办了索尼公司。他在东京闹市区一家商店里租了一个小小的办公室,然后和7名雇员开始了创业工作。在当时,他口袋里只有1600美元的个人积蓄,创业伊始,千头万绪,他要从何处着手?是先筹集资金?还是先选定做什么生意呢?是先推出产品,还是先招徕顾客呢?
开始,井深大确实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到了判断并解决这些问题上,不过,除了这些之外,他同时还做了另一件非同寻常而且深刻影响公司几十年来一直盛久不衰的事情:他为自己的公司制定了一套经营理论,一套指导思想。他庄严地向世人宣告他建公司的目的:“把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关于公司的经营方针,他明确地指出:“不管付出多大力量,我们都要以克服技术难题为乐趣,全力以赴地生产对社会有极大用途的尖端技术产品;我们决不贪图利润的迅猛增长,而要坚持做有重要价值、有重大意义的技术开拓工作。”
正是在这种超前的经营思维的指引下,索尼公司才能够高度重视员工才能的发挥,权力下放制度的落实,以及新产品开发,不断进步。也正因为这些因素的强力推动,公司才能长期成为举世公认的“全球最佳管理公司”。
大量事实证明:所有杰出的人士,在思维方面的突出特点就是觉察力远大、思维超前,比别人想得长远一点,这些都给自己创造了成功的条件。目光短小思维滞后的人永远不会成功。
觉察力超前,思维敏锐是一切杰出人士的共同特征,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获得最有价值的长远利益。
3.勤于动脑,成功就在眼前
最能觉察一切的人不是那些对事物表面一掠而过的人,而是对事物进行深入、勤奋、刻苦地思考的人,他们爱探索的头脑不能阻止自己。
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说过:“知识必须通过行动来获得。”换言之,成为一个善于觉察一切的人的唯有方法就是去思考。
思考的力量是决定人生胜负成败的关键,要想成大事,就必须把思考的时间留出来。
最早完成原子核裂变实验的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有一天晚上走进实验室,这时已经很晚了,他见一个学生仍伏在工作台上,便问道:“这么晚了,你还干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我在工作。”
“那你白天干什么呢?”
“我也工作。”
“那么你早上也在工作吗?”
“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工作。”
于是,卢瑟福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拉开历史的帷幕就会发现,古今中外凡是有重大成就的人,在其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中,都是给思考留有一定时间的。
据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经过了“十年的沉思”。他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伟大思想家黑格尔在著书立说之前,曾缄默六年,不露锋芒。在这六年中,他以思为主,专门研究哲学。哲学家们认为,这平静的六年,其实是黑格尔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德国数学家高斯,在许多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有人称他为“数学的王子”,而他则谦虚地说:“假如别人和我一样深刻和持续地思考数学真理,他们会做出同样的发现的。”
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在回答一位抱怨没有时间考虑问题的年轻科学家时说:“……没有时间思索的科学家(这不是短时期,而是一年、二年、三年),就是一个毫无指望的科学家。他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挤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那他最好放弃科学。”
天才不是固执者,而是懂得适时地去专心思考。
开普敦?布朗先生一直在潜心研究桥梁的结构问题。当时要在他家附近的特威德河上建一座大桥,开普敦一直在构思如何设计一座造价低廉的大桥,画出比较理想的图纸来。在初夏的一个早上,晨露未干,他正在自家的花园里散步,看到一张蜘蛛网横在路上。他突然灵感大发,一个主意涌上心头。铁索和铁绳不正可以像蜘蛛网一样连成一座大桥吗?结果他发明了举世闻名的悬索大桥。
当马尔格兹,沃赛斯特在套尔当囚犯时,有一次,他观察到水壶里的热气掀起水壶盖子这一现象,从此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到蒸汽动力这个课题上。他把观察的结果发表在《世纪发明》这本杂志上,于是在相当一个时期内,他的论文都被当做探讨蒸汽动力的教材使用。一直到后来,赛威热、纽卡门等人把蒸汽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制造出了最初的蒸汽机。后来瓦特被叫去修理这台已属于格拉斯哥大学的“纽卡门机器”。这一偶然的事件给瓦特带来了一次机遇,他花一辈子时间使蒸汽机完善起来。
善于抓住一些偶然的事件,善于抓住由这些偶然事件造成的机遇,从中觉察到内在的原理,引申出科学的知识,这是许多科学家、发明家的成功之道。
只要勤于动脑,成功就在眼前。成大事者往往是把自己的注意力专注于某一特定的方向,利用思考的力量,觉察机遇的到来并成功地抓住它。
4.非凡源于不间断的思考
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构想和计划都出自思考,而且思考得越深刻,收益就会越大。一个不善于思考难题的人,会遇到许多取舍不定的问题;而正确的思考则会产生巨大作用,可以决定一个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凡善于思考的人,一定是能根据其思考而追求可以通过行动取得最有益于人类的东西的人。
积极思考是提高自身觉察力中最重要的一项原则,你可将这一原则运用到你所做的任何工作上,你会告别平庸,走向卓越。
懒惰平庸的人往往不是不动手脚,而是不动脑筋,这种坏习惯制约着他们摆脱困境的思索。
相反那些成大事者都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让问题成为人生的难题。
古希腊的佛里几亚国王葛第十曾经在战车上打了一串结。他预言:谁能打开这个结,就可以征服亚洲。一直到公元前334年,还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地将这个绳结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