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识时务——以觉察力为先导
觉察力无处不在。并非只有在处理“大事”的时候才会用到觉察力。在我们工作生活中,时刻都渗透着觉察力。误时务者为俊杰。在“识时务”时,觉察力起着引导、决定性的作用。
觉察力强的人都识时务,识时务者都觉察力很强,他们知道如何防患未然并转危为安。迂腐的人往往厌恶识时务者,因为识时务者在他们眼中与见风使舵的小人所差无几。其实,世上原本就没有明显的对错,好坏,善、恶之分。在情势复杂的时候,只要不涉及大是大非,大可做些变通的工作。“变则通,通则久”,只有这样,人生才能够平稳地化险为夷。
人是社会的动物,离开了社会,人就无法生存,而社会的“多人”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只有识时务者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而这必须依靠过人的觉察力和超强的为人处世能力,才能分清形势摸清他人想法,再作出对自己有利的决定。这样看来,识时务者从事的是一种高质量的工作,如果此人拥有良好的道理品质,就是很有魅力的成功人士了。
时务与人的觉察力密切相关。
某个集团的总裁因年龄的关系要离休了,几位副总裁中有一位可能要接替他的职位,如果你作为部门经理,你要处理好跟几个人之间的关系,这件事情非常微妙。其中有一些是比较直接的现实关系;另一些是比较间接的未来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两种状态的关系,确实是一门较深的学问。现实关系能够使你事业平稳,未来关系则可能使你更上一层楼,协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你才能顺利升级。要想维持某种关系就必须作出让步和付出代价,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如今,识时务的“俊杰”越来越多了,因为人们深知“迂腐”代名词的知识分子,也开始走向“百家讲坛”之类的节目,开始宣传自己的理念,开始借着节目的温度热火朝天的出书,开始荷包鼓鼓。可谁也不会说这就是“诈骗”,因为能劳者多得,这是等价交换。而且在社会上闯荡,谁都需要来自各行各业的信息和各行各业人士的支持,一味板起面孔做严肃状,跟别人握手蜻蜓点水,让人觉得他故摆姿态,最终只能证明自己的无价值。因为这种行为会使他逐渐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而谁都不愿意与不受欢迎的人为伍,于是,他的日子注定就不会好过,眼前的情景跟他的愿望南辕北辙,他成不了有口皆碑的俊杰,连真诚的人都算不上。
但我们在识时务的同时,还要警惕这样一类人,他们同样很识时务,但是他们却有着“小人”一样的心理。他们专给人糖衣炮弹,更善于背后“捅你一刀”。对于这种“时务小人”一定要察之、识之、敬之、远之。
“时务”是一个中性词,关键在于人们的理解和自我把握,正直的人用它,就是善器,邪恶的人用它就是毒箭。这是“识时务者需要特别注意的。
要想在自己的单位中如鱼得水,博得领导赏识,为自己的升迁铺平道路。就要时时、事事觉察领导的意图和动向,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应对策略。
准确觉察上级领导的意图是与上级领导搞好关系的前提条件。每位上级领导由于各自背景的不同,其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与不同的上级领导相处时,应根据其性格、思维方式,因人而异地选择工作方法和处理方式。
无论你处在何种职位,都不可能没有上级(除非你是最高管理者)。
在与上级工作应酬中,一般包括以下程序:
接受指示、命令;执行任务;工作完成后的汇报。
一切工作都是从接受上级指示和命令开始的。当领导委派工作时,应立即停下自己手中的工作,准备记录。不要打断上司的讲话,要边听边总结要点,要充分理解指示的内容,明确完成工作的期限和主次顺序。当然,为了更好地理解上司的意图,可以要求领导解释一番,但若是你心不在焉,领导讲话的时候需要“再说一次”,领导马上会觉得这个人对自己不恭,从而影响他对你的信任。
要学会尊重你的上级领导,对上级领导做出的正确决策,应及时、切实地执行。
如果领导做出的决策确实与自己的想法相去甚远,那也不妨首先执行这个决策,然后私下里找领导交流一下,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弄清上级领导做出此等决策的意图,这样才能知道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何种途径,在什么程度上贯彻上级决策。
无条件执行并不表示没有个人看法,但是出于对全局的考虑,也不要干出彻底否定上级决策的事儿。因此,对上级的决策应在实行的过程中觉察其意图,把握好人个人意见的分寸,从而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
了解上级的性格、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不仅可以在实际工作应酬中去觉察,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单位聚会、与领导一同出差等机会与其交流,增进彼此了解,以便在工作中更好地配合领导的意图,提高工作效率。
心态的调整、人格的修炼,影响、决定着自己的工作应酬水平。把握不住这一分寸的人,往往会受到无情现实的惩罚。所以,准确觉察领会领导的意图极为重要。
3.“听清”言外之意,别在交朋友时冒“傻气”
觉察朋友的言外之意。善于聆听既可以改变你与朋友的关系,方便办事,还可以帮助你了解朋友的内心,避免伤害朋友或被朋友伤害到。
有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一生结交了许多朋友,但没有一个朋友能够对他隐瞒什么。他的做法非常简单:从谈话中觉察未道出的真情。每当与朋友交谈以后,他总是把当时的谈话重温一遍,把对方谈话中的停顿、声音的变化、词语的选择等进行分析,然后他就能猜出对方在谈话中根本未提及的事,诸如“孙莉想卖房子”,“潘超准备和杨丹分手”……
这位老人的成功就在于他善于觉察对方说话的意思,能听懂、听透,品出话语中的言外之意。
通过对谈话内容的系统分析,从微不足道的细节中觉察朋友对你的态度,和他自己要做些什么,这对你与朋友的交往很有帮助。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为听不出一些所谓的“朋友”的言外之意,看不清“朋友”虚伪的表演,而被朋友利用和陷害。
即使是大艺术家也可能这样,为了自己的私利,甚至虚荣,也可能做出有害朋友的事情。
毕加索有一阵常常往勃拉克的画室跑,他们形影不离,大家都觉得这是一对老朋友。再说,立体主义又是他们俩一起搞出来的。
有一天,勃拉克很沮丧地说,他把一幅画做坏了,许多见到这幅画的人都皱起了眉头。“真想毁掉这件败笔之作,”勃拉克这样嘀咕。
“别,别毁了它,”毕加索眯着眼睛,在那幅画前踱来踱去,倒像发现了杰作似的大声称赞个不停:“这幅画真是棒极了!”
勃拉克有点将信将疑。的确,在那个年头,好的和坏的都搅在一起,是杰作还是垃圾画自己也分辨不清。“真的很棒吗?”勃拉克问。
“当然,没问题,”毕加索认真诚恳地回答。“你把它送给我吧,我用我的作品与你交换,如何?”
于是,毕加索回赠勃拉克一幅画,换回了勃拉克差点要扔掉的“杰作”。
几天以后,有一些朋友去勃拉克的画室,他们都看到了毕加索的那幅画,它挂在房间里十分引人注目。勃拉克感动地说:“这就是毕加索的作品。他送给我的,你们瞧,它真是美极了!”
差不多同一天,还是这些人,也去了毕加索的家,他们一眼就看见了勃拉克的“杰作”,当他们睁大两眼迷惑不解的时候,毕加索开始说话了:“你们看看,这就是勃拉克,勃拉克画的就是这东西!”
毕加索的言外之意就是;“勃拉克的画真是太差了,怎能跟我的画相比呢?”
细心的你可以发现:毕加索在假惺惺骗取朋友的“物证”,以便毫不留情地在背后攻击朋友。我们来回想一下他当时不表现:毕加索眯着眼睛,在那幅画前踱来踱去,一幅认真、仔细的样子,然后,对勃拉克那幅失败的画大加赞赏。生活中背叛你的朋友也可能采用这种夸张、不切实际的表演。
王主编约陈教授为刊物写一篇稿子,恰巧王主编的刊物搞座谈会,他也邀请了陈教授。陈教授刚进会场,王主编就冲了过去:“太好了!太好了!我一直在等您的稿子。”
“糟糕!”陈教授一拍脑袋:“抱歉!抱歉!我留在桌子上,忘记带了。”又拍拍王主编的肩膀:“明天,明天上午,你派人来拿,好吧?”
“没关系!”王主编一笑:“也不必等明天,我等会儿开车送您回去,顺便拿。”
陈教授一怔,也笑笑:“可惜我等会儿不直接回家,还是明天吧!”
座谈会结束后,送走了学者、专家,王主编到停车场开车回家。转过街角,他看见陈教授和贺律师在等出租车。
王主编摇下车窗热心地问:“到哪儿去呀!”
贺律师说:“陪陈教授回家。”
王主编一听,就停下车将陈教授和贺律师拉上车。王主编边开车边说:“我送您回家,顺便拿稿子。”
“我家巷子小,尤其这假日,停满车,不容易进去。”陈教授拍拍王主编:“您还是把我们放在巷口,我明天上午叫女儿把稿子给您送去,她也顺路。”
谁知王主编说自己更顺路,一定要去。王主编硬是转过小巷子,一点、一点往里挤,开到陈教授的门口。
“我还得找呢!这巷子不好停车。”陈教授说。
“没问题,您不是说放在桌子上吗?”正说着,后面的车大按喇叭催促。
“您还是别等了吧!”陈教授拍着车窗:“告诉您实话,我还没写完呢……”
陈教授再三找借口推辞,王主编居然没有听出陈教授“我还没有写完呢”的言外之意,结果弄得两人都很尴尬。
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这个“声”指的就是言外之意。
比如,你在路上遇到一个朋友,你问朋友:“你上哪呀?”朋友答:“到那边。”如果你又问:“干什么去?”朋友答:“办点事。”
朋友的话根本没涉及到正题,只是含糊应答,如果你会听的话,就要意识到朋友不愿讲出来,就不要再追问。觉察不出朋友的言外之意,打破砂锅问到底会令朋友生气的。
通常除说话以外,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可能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出明确的意思,就是同一句话也可以听出其弦外之言、言外之意。如果不能掌握和摸透这一点,就有可能遭受他人的伤害或伤害他人。
在朋友的交谈中,我们需要留意对方的意外之意。
朋友在谈话中常常提及“我”、“我的”这几个字眼,证明他是一个极端自私和不关心你的人。一个心理学家说:“如果一个人的汽车出了故障,他就会常常提到它。同样,一个人有了心病,那他也会经常提起的。”只有他的话中“我们”的次数增加,你才可能与他发展友谊。
如果一个朋友经常提到那些不择手段的成功者,并且眼中露出羡慕之色,尤其津津乐道其手段的果断和残忍,他可能也是一个阴谋家,必要时,他不会顾及你们的友谊,会一脚把你踩在脚下。
去请求朋友帮忙办事,而他始终不正面回答,躲躲闪闪,“顾左右而言他”,那就已经说明他不准备帮助你,你就不要在他那里耽误时间了。
你和朋友商谈一件重要的事,他不公开称赞你的想法,而是说:“完全可以,但是……”这说明他不支持你的想法,甚至反对,只是碍于你的情面,不好意思直说出来。
言为心声,朋友你说的话非常重要,好话是温不,坏话是砒霜,千万听清朋友话中的言外之意,别在交朋友时冒“傻气”。
4.定位偏差,阳光卫视代价惨重
市场企业的命脉,没有市场的产品卖不出去,没有市场的企业也终将倒闭,所以,觉察市场变化,洞悉市场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阳光卫视的定位偏差使它付出了巨大惨重的代价。
2000年8月8日,阳光卫视开播。其播出之初的定位是一个以历史及人物传记为主题的华语卫星频道,目标观众群定位在既有较高学历,亦是最具消费力的高收入人群。
阳光卫视的经营方式,主要是以联盟的方式,向各地购买商(媒体)提供公司节目,这些节目内容包括世界一流节目制造商的原版节目,以及打着阳光卫视品牌的人物访谈、人文纪录片节目。
与传统电视台以及诸如凤凰卫视之类的电视新贵不同的是,尽管拥有自己的播出平台与传输网络,但阳光卫视却志不在此。其拥有的超过45000个小时的节目内容储备,彰显着阳光卫视觊觎华语节目总供货商的巨大野心。
阳光卫视将自己定位为内容供应商,显然是看到了这种国际上的趋势。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两方面的情况也使得节目内容供应商的定位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一方面,随着政策的放开,各种内容制作机构开始在中国得到一定的发展,有可以提供更为优秀的节目;另一方面,传媒频道资源过剩但内容严重不足,电视观众日常虽然能够收看少则三四十、多则六七十个频道,但这些台的节目雷同,内容贫乏,千篇一律,这使得电视台对于优秀的节目会有越来越大的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看,阳光卫视是带着先进的理念来开拓中国的媒体市场的。
然而,任何市场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企业销售从产品生产到完成交易,不能仅仅看是否有市场需求,因为要达成真正的交易,还要考虑市场的现实条件。
从国内的情形看,电视台的竞争并未完全市场化,其本身还带着浓浓的事业单位的色彩。在某种程度上,电视台扮演着资源垄断者的角色,他们的运作并不完全按商业化规律进行。有时供应商的节目内容再好,如果电视台不播,节目内容制造商也无可奈何,根本谈不上任何收入。这种情形使得节目内容供应商在双方的交易中,反而成为弱势的一方。
在双方的谈判中,节目定价权、黄金时段、黄金频道的资源置权,往往被牢牢掌控在购买者手中。供应商为达成最后目的往往退让,只好不惜以节目换广告时间的方式达成交易。
在节目内容的定位上,阳光卫视同样走进了脱离国内电视市场现实的误区。
表面看来,国内电视台节目有大量的“低智商”内容,这使部分受教育水准相对比较高的观众无电视可看,“电视无文化”之说一度甚嚣尘上。这为阳光卫视的内容定位提供了大环境背景。
阳光卫视致力于历史、人物、旅游、科技、健康、食品等专题节目的制作,格调定位高雅,文化气息浓郁。目标受众群相对较明确,使其在建立初期就占据了区别于国内其他电视频道的受众市场。另外,其节目大多来自外国的知名制作公司及媒体,来源方面也显示出与国内电视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电视无文化”之说代表的只是较少一部分掌握文化话语权的群体发出的声音,而不是市场需求的主流。
阳光卫视提供的内容是可有可无的内容,而非缺一不可的内容,是有固然好但无也并非不可的内容,是感觉非常类似,而相互差异并不明显的内容。劳累一天的普通劳动者打开电视为的是获取一天难得的轻松与快乐,自然不愿去看阳光卫视的节目;青年学生虽然需要这样和那样的文史知识和人生智慧,但天性好玩的他们在没有强迫的情况下,也不会将手中的遥控器指向这个频道;而喜欢深刻、标榜崇高的知识分子,更多愿意选择自主性更强的知识获取方式,诸如阅读之类,也较少将收看电视作为第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