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另为一人而后可。不然安已杀俊称藩,俊之子孙,何缘再嗣其位。如世纂非俊子孙,则安又何能奉苻坚之命,自讨其孙。在此苟不能证明伐篡之安非奔苻生之安,则《宋书》得,而《北史》、《魏书》失矣。至玄子黄眉,玄字黄眉,此不过一字之笔误。惟《氐传》于他名皆不书字,独于玄字之,似不当如此自乱其例。则《魏书》、《北史》得,而《宋书》失也。然观玄临终之告难当,唯及冲幼之保宗,黄眉前已号大将军,称武都王矣,此时何以不及,苟无法证明此号大将军称武都王者,非即杨玄,则仍不敢谓《宋书》为误矣。王济《晋略》从《北史》,谓伐纂之杨安另为一人。徐文范《东晋南北朝舆地表》从《宋书》。谓伐纂之杨安,即奔苻生之杨安。
吴氏《武阶备志·杨氏传》亦从《宋书》,惟《苻氏传》中不及杨安,似亦不以伐纂之安即奔苻生之安也。予意安如果叛苻杀俊称藩于晋,则南朝记载,必较北地为详,不应《北史》已记,而《宋书》反略。且《宋书》叙俊世之嬗递甚明,中间更无插入杨安之余地。《通鉴》咸安元年,秦西县侯苻雅等率军讨仇池,夏四月纂降,加梁州刺史杨安都督南秦州诸军事,镇仇池。此杨安如非奔苻生之杨安,则此时之加镇仇池,殊无意义。且苻坚以杨纂付安,与后来魏以保宗付难当,用意相同。苟非先有深仇,何至令其手刃,似乎《舆地表》是而《晋略》非也。玄子黄眉,史不再见,且即以史文论,亦似玄即位后进号大将军,承父盛命,用宋元嘉正朔,苟非尚有阙文,断无父无封号,独言子进大将军之理。予意玄之字黄眉与杨文宏之字鼠相类似,盖氐酋以小字与名并行,故史及之。《北史》殆沿《魏书》之误,未睱详考耳。故此二异点,予意均当以《宋书》正《魏书》、《北史》也。
综上世次,杨氏据有仇池,自腾至于辟邪,凡十六世,三百五十余年,据有阴平。自茂搜至于文德,凡七世,一百六十余年,分阴平而僭王号。自广香至于法深,凡六世,八十余年。历考古来异族割剧之局,盖未有如是之岁月悠久者。顾其人自无奋笔操觚之士,从容记载其史实,南北各史之记载,又皆漏略而不全,度当时氐族奋斗之经过湮没而不传者,盖不尠矣。《晋略》为仇池立传,美其内附南朝,原其委质僭窃,于定之效忠苻氏,盛之守晋正朔,尤加矜赏,其说不为无见。然予以为纳忠效信,为个人立身之大节,非所论于民族盛衰存亡之际。国家建立,何常之有。彼氐族者,犹是方趾圆颅之伦,既已乘时而起,苟能整军经武,内团结其种族,外发挥其知力,仇池虽小,亦何尝不可以有为。惜乎鼠窃狗偷,侥幸一时,惟挟持其种人,以恣睢于富贵,观其同气相残,推戈无忌,翻覆南北,屈膝为常,三百余年中,政治上之建设,自杨盛之设二十护军外,曾无一字之留遗,斯虽环境使然,要其人之志趣,亦大可知已。
五、事记
阴平山险,氐羌所窟,两汉以前,不见著录。自是以降,种族代兴,成败交错,义惟求生,由其舞台,溯其陈迹,先民活动,较若眉列。上自启疆,下逮设州,以事系年。窃比春秋。述阴平事记第五。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分秦巴郡置广汉郡,领阴平道等十三县,设北部都尉,治阴平。
新莽改阴平道北部都尉为摧虏。
安帝永初二年(108年)十二月,广汉塞外参狼羌降,分广汉北部都尉为属国都尉,领阴平、甸氐、刚氐三县。《郡国志》安帝命属国别领比郡者六,广汉属国都尉别领三城。以冯绲为都尉。
元初二年(115年),武都阴平羌入汉中,杀太守。四年(117年),复寇汉中。
顺帝永和二年(137年),广汉属国都尉击破白马羌,斩首六百余级。校尉马贤,又击斩其渠帅饥指、累祖等三百余级。
桓帝建和二年(148年),白马羌寇广汉属国,杀长吏,益州刺史率板楯蛮讨破之。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蜀先主求武都阴平,遣张飞吴兰等从沮道趣下辨,氐雷定等万余落应蜀,魏遣曹洪拒之(参用《华阳国志》)。
二十三年(218年)曹洪破吴兰。张飞马超走汉中,阴平氐强端斩吴兰传其首。按《华阳国志》:“先主入益州求武都阴平二郡地不得”当指此事。
二十四年(219年),蜀先主取汉中,魏军还屯陈仓,魏武出徙戎之策,欲以弱敌强国,捍御蜀边,使张既徙其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间,置侨郡以领之。按:江统《徙戎论》曰:“徙扶风始平京兆之氐,出还陇右,着武都阴平之界。”则此五万余落,必有武都阴平之氐,所置侨郡,似亦必有武都阴平矣。
蜀后主建兴二年(224年),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广汉属国为阴平郡。
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欲攻式,亮自出建威,淮退,遂克定二郡。
魏青龙二年(234年),氐王苻双、强端,率其种人六千余降于魏。
延熙元年(238年),阴平太守廖惇攻守善羌侯宕蕈营,魏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贇,南安太守游奕拒之。奕军为惇所败,贇中流矢死。
十六年(253年),姜维出石营,从彊川西迎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筑城敛破羌保质。魏雍州刺史郭淮遣夏侯霸等追维于沓中,自率诸军就攻化,筑郭公城于阴平,维果还救化。参《水经注》。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冀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黄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
炎兴元年(263年),魏诏诸军征蜀,使邓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诸葛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钟会统十万余众,分从斜谷骆谷入。蜀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张冀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军外助。化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住待之月余。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闻诸葛绪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绪后,绪闻之,却还三十里。维闻绪军却,还从桥头过,合集士众,欲赴关城,闻其已破,退趣白水,与张冀等还保剑阁。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遂下江油、破绵竹,后主请降于魏。
晋泰始中(265—274年)置阴平郡,领阴平、平广二县。
永宁元年(301年),阴平令李远,率流人随李特入蜀。
永嘉末(313年),阴平太守王鉴粗暴,都尉董冲与郡人毛深、左腾逐出之,相率降李雄,于是晋人皆出蜀,氐羌为杨茂搜所占有。
太宁元年(323年),赵刘曜击斩陈安,杨难敌惧逼,弃仇池奔晋寿。因李稚降于李雄,赵兵退,难敌归武都,逐雄阴平太守罗演,李稚怒,请讨之。七月稚及兄琀出白水,寿及琀弟玝出阴平,难敌岠阴平而纵琀稚,稚长驱至下辨,难敌扼其后,歼焉。阴平复归杨氏。咸安元年(371年),秦苻坚克仇池,置南秦州,领武都阴平二郡。太元八年(383年)坚败。十年(385年)杨定据仇池,十九年(394年)定攻西秦,战殁。定从弟盛袭定位,自称仇池公,分诸四山氐羌为二十部护军,各为镇戍,不置郡县。
宋元嘉十九年(442年),裴方明破仇池,杨难当奔魏。初难当以第二子虎为镇南将军益州刺史守阴平。难当败,虎逃窜民间,方明子肃之生擒之,送之京师,斩于建康市。
二十年(443年),封杨文德为武都王,进戍葭芦城,武都阴平氐多归之。二十五年(448年),魏将皮豹子率军讨文德,文德奔汉中。二十七年(450年),文德自汉中入,绝汧陇。其宗人杨高,率阴平平武群氐,据唐鲁桥以拒文德,文德水陆俱攻,大破之。众并奔散,高遁走奔羌,文德追之,至黎卬岭,高单身投羌仇阿弱家,追斩之,阴平平武悉平。
昇明元年(477年),魏将皮欢喜攻葭芦,破之,杀武兴镇将杨文度。封难当族弟广香为葭芦镇主阴平公。《南史》:广香攻杀文度自立为葭芦镇主阴平王。
二年(478年)七月,宋遣将攻仇池,魏阴平太守杨广香击走之。《魏书纪》
齐建元元年(479年),杨广香降齐,齐以广香为沙州刺史阴平王。
三年(481年)杨广香卒,其众半奔杨文宏,半奔梁州刺史崔慧景。
永明元年(483年),以杨广香子征虏将军杨炅为沙州刺史阴平王,十年(492年)进号前将军。
魏太和十三年(489年),阴平国遣使朝贡于魏。
十四年(490年),阴平国遣使朝贡于魏。
十七年(493年)五月,阴平国遣使朝贡于魏。十二月阴平国遣使朝贡于魏。
十八年(494年)九月壬辰,阴平王杨炅朝魏。
齐建武三年(496年)正月,以阴平王杨炅子崇祖为沙州刺史,封阴平王。
梁天监元年(502年),以阴平王杨崇祖子孟孙为沙州刺史,封阴平王。
魏正始中(504—508年),阴平氐酋杨孟孙,拥户数万,自立为王,通引萧梁,数为边患。魏南秦州刺史裴宣,遣使诏谕,晓以顺逆,孟孙感恩,即遣子诣阙。
梁天监十年(511年),阴平王杨孟孙卒,子定袭封爵。
十三年(514年)魏遣高肇伐蜀,梁遣宁州刺史任太洪,从阴平偷路入益州北境,率氐蜀数千,围逼关城,魏将傅竖眼遣宁朔将军成兴孙,统军姜喜、季元度击破之。既而竖眼持节镇南军司,梁衡州刺史张齐,攻陷葭萌、小剑诸戎,进围晋寿。冠军将军勾道侍、梁州刺史任太洪等十余将,所在拒塞,都统白水诸军事杨兴起、征虏将军李光宗袭据白水旧城。魏征傅竖眼于淮南,既至,击斩太洪、杨伏锡、遣虎威将军强虬与阴平王杨大赤,率众千余,击斩杨兴起,遣统军傅昙表,破梁宁朔将军王光昭于阴平。
魏熙平元年(516年),阴平国遣使朝献于魏。
魏神龟元年(518年),封氐酋杨定为阴平王。
梁大同元年(535年)十一月,雄勇将军北益州刺史阴平王杨法深进号平北将军,十二月进号骠骑将军。
大宝元年(550年)九月,黎州民攻刺史张贲,贲弃城走。州民引氐酋北益州刺史杨法深据黎州。命王贾二姓,诣武陵王纪,请以法深为刺史。纪深责之,囚法深质子崇颙、崇虎。冬十月,法深遣使附魏,武陵王纪遣潼州刺史杨乾运、南梁州刺史谯淹,合兵二万讨法深,法深发兵据剑阁以拒之。二年(551年)正月,杨乾运拔剑阁,杨法深退保石门,乾运据南阴平。二月,杨乾运进据平兴,法深退保鱼石洞,乾运焚平兴而归。
西魏废帝元年(552年),以杨法深为黎州刺史。是岁法深从尉迟回平蜀。军回,法深旋镇。寻与其种人杨宗集、杨陈侳各拥其众,递相攻讨。赵昶时督成沙利三州诸军事成州刺史,遣使和解之,法深等从命,乃分其部落,置州郡以处之。
周明帝二年(558)三月,以葭芦郡置文州,领卢北、武汤、阴平三郡。
世宗时,兴州人段叱,及下辨柏树二县民反,赵昶击斩段叱,平下辨柏树二县,阴平卢北二郡氐,复往往屯聚,昶简择精骑,诛其渠帅,二郡並降。
武成元年(559年),文州阳阵蛮叛,利州刺史豆卢永恩击破之。
二年(560年),文州氐酋反,诏犍为公高琳讨平之。
太建十二年(580年),益州总管王谦不附隋,起巴蜀之兵攻始州,沙州氐帅杨永安煽动利兴、武、文、沙、龙等六州以应谦,大将军达奚长儒讨平之。
上事记四十六条,参用各史记、传、志、注,略参《水经注》、《华阳国志》。其前之二十三条,皆在阴平建国以前。最后四条,则在阴平国既亡以后。其确可划入阴平国者,只宋昇明元年(477年)以下之十九条。此非漫无限域,盖上溯阴平之起源,下及改州之余波,原始要终,固史家之所不废也。此区区四十六条之史实,阅时将八百年,虽以边荒人才之檮昧,形成史乘之缺乏,然阴平形势之重要,以及历朝民族之斗争,政治之设施,固可于此见其大凡矣。
六、附录
阴平僻塞,史乘疏略,流俗口耳,附会穿凿。宇文建州,牵涉姬昌,东海之国,乃入蛮荒。景谷漒川,尤为茫昧,讹谬相沿,不可为讳。泾渭之淆,淄渑之混,钩考群言,俾归于正。述阴平国考附录第六。
(1)阴平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