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处世绝学
18478800000015

第15章 随遇而安

“澹兮其若海,漂无所止。”(《老子·二十一章》)

“澹”,波浪起伏的样子。曹操《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又比喻深不可测。贾谊《鸟赋》:“澹乎若深渊之静。”

老子说:“澹兮其若海。”意思非常微妙,“澹”在此又是动态的,又是静态的。动态的,是说海浪在奔腾。静态的,是说大海整体上是安静的,深不可测。于是我们听到了爆发雷霆万钧的大海一片静音,画面绝美。

“澹兮其若海”,是说像海一样深邃。动与静相合,归静。浅与深相合,归深。大海就这样安静下去,深邃起来。太平洋海沟有万里之深,谁能在沟底还想得起海面之事?

《列子》上说:

渤海的东面不知过了几亿里,有个大海沟,它实在是一个无底洞。因为它没有底,名字就叫“归墟”,意思是吸纳万物回归的废墟。地上的水,天河的水,全都贯注到这里来,归墟只吸不排,从来就无增无减。

《列子》上讲的“归墟”并不是只吸收不排出,世界上没有只吸收不排出,太阳之所以时时刻刻,散光散热,就在于它时时刻刻吸收宇宙之气。归墟好像只吸不排,是因为它太庞大了,增长一点,减少一点都看不出来。

老子讲“澹兮其若海”,就是说我们应该像太阳与归墟一样深不可测。所谓深不可测,就是新陈代谢的功能深不可测,大得不见小,有时又小得不觉大,多减去还是多,少加起来不见得少。

元朝有个刘元卿,刘元卿写了一部《贤弈编》,上面有一个值得深思的故事:

一个盲人从一条干涸的小溪上的木桥上过,肓人上了木桥,感觉脚下在摇,桥下很空。木桥的中间缺了块木板,盲人走在这里一脚踏空,幸好他反应快抓住桥边不放,以为一松手就会掉进万丈深渊。路人告诉他,没有深渊,你尽管往下轻轻着地。盲人还是不敢,被“深渊”吓得大哭起来,哭了半天,他的手也吊疼了,不能再坚持,心想反正都是死,何必再受苦,就横下心来一跳,结果当然没摔死,盲人松了一大口气,苦笑道:“早知道脚下就是实地,我又何必把自己悬吊在空中呢?”

我们不应该笑这个盲人,因为他本身看不见。我们应该笑自己,因为我们往往也自己制造吓人的深渊,这“深渊”其实不存在,既使存在也一点都不深,我们只管用心用力地下脚,就会脚踏实地。

很多事物外表看起来深不可测,其实一点也不深。与之相反,有的事物看起来浅,其实深不可测,不懂的人就会陷进去。

很多被水淹死的人是因为犯了一个错误:他们看到眼前的水清清澈澈,甚至可以清澈见底,水底的卵石,水中的鱼儿水草无不清晰可见。他们把清澈当水浅,结果就被淹死了。

清澈不等于浅,相反,清澈往往是深。圣人的智慧都是清澈的,但都深不可测。之所以又深邃又清澈,只因为它的纯净。这种纯净是一种生态,如果谁想打破这种生态,就会被自然之力反弹。很多人追逐美女屡遭重创,就因为美女的美是一种和谐生态,谁要想打破这种生态,就会被保护这种生态的自然之力反伤。关于“纯”的教义,请参考拙著《庄子梦蝶》。

所以老子说“澹兮其若海”,就是说我们要做真实的大海。不要做虚构的深渊。虚构的深渊吓不死人,真正的大海才是生命所在。

老子说“漂无所止”,就是让人们随遇而安。

不但大海上的人要随遇而安,就是大海本身也要随遇而安。大海因为太庞大,自身又滋生大鱼小鱼,所以它无法管理自身的每一个细节,正如人没法管好自己的每一个细胞一样。整体上运行良好就不错了。这种整体上运行良好就是随遇而安。

大海随自己的波涛荡漾,人随自己的命运起伏,这没什么不好,该漂就漂,该泊就泊。“漂泊”不仅在漂,也在泊岸。“漂无所止”并不是随波逐流,永不靠岸。

大海不是止于岸,而是止于波涛。它止于自身。

所谓“漂无所止”就是不止于外物,而是止于自身。看似无所止,其实就止于自身。人不是停在路上,而是停在自己身上。只有内在的停才是真正的停,否则天动地动,怎么能停下来?

随遇而安的人不是安于环境,而是安于自身。所以他能成功,成功就是成全自己。

有人问古希腊智者赫拉克利特:对人类而言,世界意味着什么?

赫拉克利特说: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一样,它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一定的分寸熄灭。

赫拉克利特讲的“分寸”就是人自身的刻度,也就是某个点。比如爱情的某个点可能是结婚,某一个点可能是离婚。成功的某个点可能是一次演讲,失败的某个点可能是一场聚会。等等。

佛经里也有“火宅”的说法,说人生活在一片燃烧的火屋中。这片火既不烧屋,也不烧身,只是自己燃烧,只有开了慧眼的人才能看见这片火将来会焚毁一切。所以,智者的任务就是一面不唤醒众人,以免吓坏他们,一面唤醒自己,寻找灭火的方法。

随遇而安,就是安居于火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