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孔子做人真经
18462700000019

第19章 王者都懂得“让”的哲学

让出一片江山,赢得整个世界。《论语》中“让”字的精义为:有的人只知道一味地去打江山、占江山,而不知让江山,很快就会失去更多。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

孔子说:真是伟大,舜与禹拥有天下,但不占有它。

尧舜禹的禅让体现了古圣人的广阔心胸与无限爱心。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家之天下。一个人想拥有全世界是不可能的,但他可以享有全世界。孔子赞美舜禹的“不与”(不占有),就是赞美一种无私的爱心。

让出一片江山,赢得整个世界。

《论语》中“让”字的精义为:有的人只知道一味地去打江山、占江山,而不知让江山,很快就会失去更多。

古希腊智者毕达哥拉斯说:

“人生有如一场奥林匹亚竞技,在这里,有一种人在参加竞赛,赢得光荣;有一种人在做生意,获取财富;而第三种人只在观看,他们就是哲人。”

哲人并不只是看客,因为他们已经过了参加竞赛与“做生意”这两个阶段,所以必然上升为观者。他们必须与众人有一段距离,这样才能引领众人。

哲人把竞赛让给别人,把生意让人别人,这样,他们才能腾出空间来参悟自身,谋求众人更大的生存。老子说:“当其无有,车之用也。”有关这个问题,请参考拙著《修身读老子》。

孔子当初执政也好,周游列国也好,对很多事都志在必得。但他没做成,因此悟出自己并不适合做有些事,于是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富人不会与穷人比富,圣人不与世俗争利,因此一定要把空间让出来,一方面给别人,一方面给自己,这样才轻松快乐。

何谓“让”?

“让”字本作“讓”,通“禳”。“禳”是古时候的一种祭祀方法,用来转移天灾。如《佐传·昭公二十六年》:“齐有彗星,齐侯使禳之。”意思是说,在齐国的天空上出现彗星,齐侯就举行祭祀,把这颗本来会造成灾难的彗星“让”出去了。

“让”字的本义就是通过祭祀转移灾难、消除灾难。因此,它本来不含有“谦让”的意思,而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到后来,情况出现变化,“让”最终演变成一种美德。

齐侯“让星”——转移灾难。(贬义)

尧舜禹“禅让”——转让权力。这时的“让”仅限于“转让”江山,只在古帝王中间举行,还带有祭祀的性质。(中性)

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让”成为做人的美德。(褒意)它不再是把坏处转移出去,而是把好处给别人。

孔子当初去齐国,他的弟子子禽与子贡讨论这件事,子禽问子贡:老师到齐国去会不会做官?如果做官,是他求的呢?还是人家给的?子贡说:那是老师通过“温良恭俭让”得到的。“夫子之求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按子贡的思路,孔子是:

求——让——得

但这不是孔子的做法。子贡不如颜回,还不懂孔子。实际上孔子到了齐国,人家给他官他都不做,孔子是:

让——让——让

这其中没有“求”,也没有“得”,他压根不想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至于宋江,最懂“让”之道,他一让再让,无非是想做梁山老大。他这种苦心孤诣的做法最终获得成功。宋江是:

让(暗中去求)——让(志在必得)——得(终于到手)

宋江此人心术很坏,他的“让”与孔子的“让”完全不是一回事。

孔子的“让”,是真心的让,是交心、让利。

宋江的“让”,是假心假意的让,是谋略。

当“让”成为一种谋略,就很可怕。我们不要这种让,面对这种让,我们就不要再让了。

我在此说“让的哲学”,是要大家学孔子,不是学宋江。学宋江迟早要完蛋,学孔子则可以善终。可笑宋江还自称“忠义”,他岂懂孔子?

孔子的“让”,是仁爱使然。

当一个人爱着对方,就会想办法把自己给出去。哪怕把自己给完,也要成全对方,这真是“爱人过己”,是一种幸福?或者是一种悲哀?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

儒家尊崇“让”的美德,不与人争,不居功,不以己为大。这种“让”的背后是“得”。因为已经得到,所以不会失去,因此不妨让出。与人同享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