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孩子最爱读的中国文学名著
18454900000016

第16章 知识分子献身精神的赞歌——《人到中年》

◆作品及作者简介

《人到中年》的作者是谌容(1936~),原名谌德荣,1936年生于湖北汉口,当代女作家。作为一位富有个性的优秀女作家,谌容的创作成就,主要体现在作家对现实的敏锐的感受力,紧紧抓住人们关心的热点,力图“把人间的悲喜剧放在一定的历史范畴,探索决定人物命运的渊源,写出更深刻、更本质地反映历史面貌的作品”。因此,谌容的作品大多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闪现出现实主义的批判锋芒。同时,对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或继承我国传统,融入新机,或借助外国良规,加以发展,写法灵活,形式多样。其格调端庄、凝重、洒脱,既不失女性委婉、细腻的情愫,又兼有开阔、恢宏、雄健的笔力。

中篇小说《人到中年》是谌容的代表作。它的思想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首先,它成功地塑造了陆文婷这个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形象,谱写了一曲知识分子献身精神的赞歌。陆文婷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她将自己的专业爱好与祖国的医学发展联系在一起,志向高远;她有高超的医术和纯良的医德,不惜为事业牺牲家庭和个人的利益;她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即使在生命的弥留之际,所牵挂的仍然是自己的病人,还有孩子和丈夫;她身居陋室,任劳任怨,不计名位,不计报酬,默默地忍受着生活的熬煎,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刻苦耐劳的精神。小说于委婉细腻的心态描写中展示出这一普通、平凡的知识分子的圣洁灵魂。

其次,小说在展示陆文婷美丽而高尚的心灵的同时,也表现了陆文婷的悲剧性命运,尖锐而沉痛地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年知识分子问题。陆文婷的超负荷工作和生活境遇之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小说特别描写了陆文婷一个上午的医院工作和一个中午的家庭生活,来表现这种低待遇下的高负荷运转。而这,严重地损害了她的健康,将她推向了死亡的边缘。小说描写的另一对中年夫妇刘学尧、姜亚芬的出国,虽然与陆文婷的结局不同,但其原因是相同的,它表明中年知识分子问题是一种普通的社会现象。刘、姜形象塑造的意义,一是以其衬照陆文婷的坚忍,二是为中年知识分子设想另一条路子。但作者显然不赞成他们的选择。因为这种处境于国有损,于己有伤。小说将抢救陆文婷作为全篇的支架,并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抢救场面,渲染了一种紧迫感:抢救中年知识分子刻不容缓!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到中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读者的强烈共鸣,产生过重大的社会影响。

第三,它是一面知识女性现实处境的透镜。与张洁等女作家不同,谌容对于女性在两性世界中的平等地位态度比较温和。这种理智的态度使得《人到中年》有意照顾男性的心理承受力而将男女之间的对立淡化。但是,从小说的实际描写来看,陆文婷所感受到的人生重负的一部分,如因为为了病人而不能照顾好丈夫、孩子的内疚,甚至病危时仍记念着女儿的小辫和儿子的球鞋等,则显然是属于女性世界的,是现代女性的社会职责与传统女性的家庭职责使得她心力交瘁。

第四,《人到中年》在艺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结构上,它把传统的情节结构和意识流的心理结构有机地统一起来。以情节结构制约心理结构的流向,把治病现场和陆文婷在死亡之门前的意识交替展示,既打破了传统结构的时空限制,容纳了广阔的生活内容,又有利于探索人物的心灵世界,在对社会问题的揭示中展示一代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愫。同时,作品以裴多菲的爱情诗贯穿始终,作者又常常直接出面抒发对人物遭遇的感受和慨叹,加之如怨如诉、如泣如歌的诗一般的语言,这些均有力地增强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作品内容梗概

这是在迷惘的梦中,还是在死亡的门前?眼科大夫陆文婷仰卧在病床上,她似乎记得自己与将要出国定居的同窗挚友姜亚芬一连做了三个手术。眼科主任孙逸民得知才四十二岁的陆大夫患了心肌梗塞,摇了摇苍白的头。陆文婷的丈夫傅家杰守护在她的床前。在陆文婷的意识里,此时好似在九天之外的另一个世界里飘来了年轻时的傅家杰,他是学冶金的,在冶金研究所专攻金属力学,但他会念裴多菲的诗:“我愿意是荒林,……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林间做窝、鸣叫……”她俩沉浸在迷人的爱情之中。这久远的往事重现在脑际,使得垂危的她似乎有了生的活力。

十八年前,当孙逸民在医学院毕业生中挑选住院医时,陆文婷真像一个小姑娘,她是以朴实、深沉、敏锐被孙主任选中的。到眼科后,她又以肯钻研业务,对工作认真细致,受到孙主任的肯定:“她是一个很有希望的眼科大夫。”转瞬之间十八年过去了,一起进医院的陆文婷、姜亚芬已经成为眼科的骨干。可是,她们连主治大夫都不是。“文化大革命”砍断了她们晋级的阶梯,粉碎“四人帮”后的春雨还没有来得及洒在这些多年住院医的身上。

陆文婷在朦胧之中,好像听到了死神的呼唤:“安歇吧,陆大夫!”“陆大夫!”这好像是赵院长的声音。是赵院长将她召到了院长办公室,向她介绍了准备做白内障手术的焦成思副部长。副部长由夫人秦波陪着。秦波对她提了好些问题,眼里闪着两道不信任的亮光。

赵院长赶在下班前到内科病房看望垂危的陆文婷。他从孙主任那里了解到陆文婷一家四口住一间房,工资才五十六块半,心情十分沉重。他甚至有些后悔,当初不该竭力推荐她为焦副部长做手术。事实上,副部长夫人从一开始就不愿意让她做。当时,秦波大发议论:“我看还是应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我的同志们粉碎‘四人帮’以后,知识分子的地位大大提高,随着四化的实现,生活条件、学习条件都会改善的么。”

陆文婷没有将秦波对她的挑剔和轻侮放在心上,她没有把替焦副部长做手术,看作是不可多得的荣誉,也没有把秦波的刁难,视为难以忍受的凌辱,她一向对病人一视同仁,视若亲人。对从外地远道而来的农民张大爷如此,对娇气十足的小女孩王小曼也如此。这两天病人多,她必须抓紧时间。护士让她听电话。电话里托儿所阿姨告诉她女儿佳佳病了。她坚持把所有的病人都看完,才匆匆赶到托儿所,抱起佳佳去看急诊,回到家已快一点。儿子园园急着要吃饭上学。她打开蜂窝炉,只见煤块已奄奄一息。她越来越感到家务劳动的沉重,每天中午都是一场分秒必争的战斗。今天的情况,全家就有面临饥饿的危险。她叹了口气,让园园去买烧饼。园园给她送回一个,边吃边上学去了。陆文婷啃着干硬的烧饼,呆呆地望着这十二平方米的小屋。对于生活,她和傅家杰都没有过分的企求,他们视为珍宝的,是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结婚后的每个晚上,陆文婷占据了惟一的一张三屉桌,阅读国外眼科的文献。傅家杰屈居于床边的一叠箱子上,研究他的金属断裂专题。有了两个孩子之后,他们仍没有改变夜夜攻读的习惯,不过珍贵的三屉桌的优先使用权已让给了上小学的园园。上班时间到了,陆文婷只好让院里的陈大妈代她照看佳佳,匆匆赶回医院。赵院长通知她焦副部长明天入院。之后,她又接连两次接到秦波打来的叫人头疼的电话。

这是一次含泪的宴会。陆文婷、傅家杰为将要去加拿大的姜亚芬、刘学尧夫妇送行。刘学尧为自己快五十岁的时候忽然会远离祖国感慨万端。他由于平时爱提意见,结果是祸从口出,每次运动都挨批,“文化大革命”中更是脱了一层皮。他抒发离别的愁情,又赞扬陆文婷身居陋室,任劳任怨,不计名位,不计报酬,一心苦干,真可以说是孺子牛。一番含泪的笑谈之后,刘学尧举起酒杯,叫道:“来,为中年干一杯!”

病房中的大吊灯熄灭了。陆文婷躺在病床上,只觉得眼前有两点蓝蓝的光。待到定睛看时,又变成了秦波两道冷冷的目光。自从焦副部长住院之后,尽管秦波的态度变得和蔼,但陆文婷还是感到这位夫人不好对付。焦成思检查完身体回病房,跟陆文婷谈起“文革”中右眼做手术的情景,陆文婷听了不由一怔。她终于想起来了,当时造反派不让她这个“臭老九”为“叛徒”做手术,三个大汉闯进了手术室,她端坐在手术台的床头,从口罩底下吐出几个字来:“请你们出去!”终于在不寻常的情况下为焦成思做完了白内障手术。秦波听完丈夫的话,感叹地说:“陆大夫,我就佩服这样的医生。”并要陆文婷向上次给焦部长做手术的大夫学习。

临近子夜了,傅家杰还呆呆地坐在病床的床头。他惊心地发现,妻子变得多么衰老!她不是一个弱女子,而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就在她病倒的头一天晚上,她还作出了一个被他称为坚强的决定——为了使丈夫有时间早出成果,让他搬到研究所去住,并决定第二天试一试。不料,这个试验是失败了,但她的手术是成功的。那天上午,她接连为焦副部长、王小曼做了手术,又坚持为张老汉做了角膜移植手术。手术结束后,她就觉得浑身象散了架似的。回家途中,她在胡同口扶着墙,再也迈不动步子了,幸好傅家杰赶来,将她扶回家。不久,她在床上呻吟起来:“不行了!”她指指左胸,痛苦地说不出话来。傅家杰费尽周折,才把她送到医院急救室。

病床上的陆文婷脑子里一片空白。她发现自己躺在单人病房里,这是生的尽头,死的来临。回忆自己孤独、悲凉的童年,又仿佛听见佳佳和园园在呼喊“妈妈”,佳佳要梳小辫儿,园园要买白球鞋。啊,家杰追来了,呼唤着“文婷,你不能走……”;穿着白大褂的亚芬、老刘、赵院长、孙主任,穿着病房衣服的焦成思、张老汉、王小曼,还有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眼科病人都喊着:“陆大夫!陆大夫!”陆大夫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紧张的抢救开始了,病人的心脏又开始了跳动,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王小曼、张老汉都哀求护士允许自己进去瞧一眼陆大夫。秦波来医院看望陆文婷,走出病房后她批评赵院长怎么平时不关心陆大夫这样的人才!望着秦波远去的背影,傅家杰问孙逸民她是谁?孙皱了皱眉头答道:“一个马列主义老太太!”陆文婷的病情略有好转,但仍仰卧在病床上,目光呆滞,令人胆寒心碎。傅家杰见病房门口推走一位死者,死者的女儿和丈夫痛不欲生的哭喊,像一把刀刺进他的胸瞠,他一头扑在陆的枕边,反复呼唤陆“你活着”,并用十多年前曾打开陆的心房的裴多菲动人的爱情诗句,希望唤起她最美好的回忆,唤起她对生的欲望和勇气。陆终于开口说话,叮嘱丈夫给园园“买一双白球鞋”、给佳佳“扎小辫儿”。两天以后,傅家杰收到姜亚芬自首都机场寄给陆文婷的一封长长的告别信,信中回忆了她们深厚的友情和艰难苦涩的人生历程,表达出对陆的敬佩之情,诉说了自己和丈夫为何非出国不可的苦衷,表示“不管我的双足走向何方,我都不会忘记故国的恩情”、“相信我们会回来的”。

一个半月以后,陆大夫病体初愈,被允许出院。傅家杰细心地替妻子穿上棉毛衣和蓝布棉袄,围上驼色大长毛围巾。赵院长、孙主任,内科和眼科的一些同志们,跟在陆的身后,看着她一步一停地沿着长长的通道走向门外。雨后的阳光格外明媚,冷风也呼啸着迎面吹来,傅家杰倍加小心地搀着妻子,迎着朝阳和寒风朝前走去。门外石阶下停着一辆黑色小卧车,那是赵院长亲自打电话向行政处要来的。陆文婷大夫靠在丈夫臂上,艰难地一步一步朝门外走去……

给孩子的启迪

作者笔下的知识分子陆文婷,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自己的事业,对生活她没有非分之想,对工作任劳任怨,不计名利,陆文婷的这种献身精神让人感动。同时小说通过主人公陆文婷的形象,客观上也一定程度地揭示了中国当代知识女性的现实困境。进而也使得孩子们充分地感悟到了当时所有知识分子的吃苦耐劳的崇高精神。另外,在感悟的基础上,还教育了孩子们应该热爱祖国,并像主人公那样,刻苦地学习,争取长大以后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为祖国的建设奉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