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今历史秘闻总集
18447200000004

第4章 古代历史名人事迹追踪(4)

公元前407年左右的某一个夜晚,在外忙碌一天的苏格拉底回到了自己简陋的住处,倒头就进入了梦乡,奇怪的是这个夜晚苏格拉底并没有陷入他思考的困惑中,而是做了一个让他自己都觉着不可思议的梦:梦中是一个遥远的地方,苏格拉底正坐着思索问题,突然一个美丽的天鹅从远处飞来,打断了他的思路,他正要抬头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没想到这只天鹅一下子就站在了他的膝盖上,转眼间羽毛丰满起来,然后唱着动听的歌儿飞走了。这奇怪的梦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苏格拉底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有一个身材高大,长相英俊的青年来拜访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和他攀谈起来,那青年聪明的才智让苏格拉底大为吃惊,苏格拉底的智慧也让这位青年佩服得五体投地,两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那青年当即拜苏格拉底为师,苏格拉底也欣然收他为徒。联想到昨天晚上的梦,苏格拉底顿然醒悟:莫非是上帝给他派来了这么一个徒弟,他会成为自己最有出息的学生。这个青年就是柏拉图。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在雅典的一个显赫的贵族世家,他的父亲是古代国王的后裔,母亲是伟大的立法者梭伦的后代。他的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他的一个老师见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便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他“柏拉图”,意即“大块头”。从此,柏拉图接受了这个名字,其真名反而少为人知了。因为出身名门贵族,柏拉图少年时代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他广泛地学习哲学、天文学、数学等等,也曾一度沉浸在音乐、美术和文学的陶冶中。20岁时,柏拉图为苏格拉底的人格魅力所迷惑,像中了催眠的符咒一般地把他所喜欢的诗歌焚毁,忘却了钟情的戏剧和运动,去追随这位大师。他跟从苏格拉底求学,有10年左右。29岁那年,苏格拉底的死对柏拉图刺激很大,他因此突然卧病不起,以至失去了赶赴狱中与老师诀别的机会。后来他愤然离开了雅典,周游世界,到过埃及、昔兰尼、麦加拉和南意大利。公元前388年,柏拉图去了西面里岛的叙拉古,他想用自己的政治学说说服叙拉古国王,遭到了对方的拒绝,辗转中成为战俘,幸得友人为其赎身,才回到雅典。

公元前387年,40岁的柏拉图回到了雅典,他创办了著名的阿卡德米亚(Acadermia)学园,因此柏拉图学派也叫学园派。英语所谓学院、研究院、学会——Academy即从此衍义。这是希腊也是欧洲第一所有正式名称、有具体地点的正规学府。柏拉图后半生的40年时间,基本在这个学园中度过,在学园中,他找到了他一生真正的工作,那就是他哲学思想的形成。柏拉图一生以对话的形式表达他的哲学思想,把他瑰丽的思想表述在30多篇优雅动人、深奥机智的对话中。这些对话的语言充满迷人的魅力,弥漫着幽默睿智的气息,被人称为“贵妇人哲学”。

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理性世界和感官世界,他以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感官世界和理性世界的关系。他把人们生活的感官世界比喻为黑暗的地下洞穴,洞穴中的人们背向洞口,双腿和脖子被束缚着,不能回头,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根本看不到洞穴之外阳光普照的真实世界,即理性世界。如果洞穴中的人设法挣脱了锁链,终于爬出洞穴,看到了外面的真实世界,他就会逐渐发现自己的无知。哲学家就是从现实的影子出发,去追寻自然界所有现象背后的真实概念,他们是追求真理的人。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其代表作,西方哲学家几乎都认为这篇对话是一部“哲学大全”。柏拉图设计了一个体现公正的、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国,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是最优秀的老年人——哲学家。在柏拉图的构想中,一个国家应该像人体由头、胸、腹三个部分组成一样,国家的头是统治者,胸是战士,腹是群众。统治者必须有智慧,卫士必须要勇敢,群众则应当节制。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国家就能达到和谐与公正,处于至善的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也必须由理性来统治。就像人体由头部来掌管一样,国家必须由哲学王来统治。柏拉图的理想国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所虚构的“乌托邦”多次被后人继续构想,甚至得到实现。直至20世纪,理想国的幽灵还在许多国家游荡。

如果说文学家常评论莎翁为“说不尽的莎士比亚”,那么,哲学史上就拥有“说不尽的柏拉图”;如果说孔子和释迦牟尼是东方古代世界的精神导师,那么,在西方,柏拉图就是哲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亚里士多德为何被称做“百科全书”

公元前335年的雅典郊外,有一所著名的学园——吕克昂学园。学园风景秀丽,林荫道上点缀着树木、喷泉和柱廊,人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位充满智慧的哲人领着他的学生在林荫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自由地讨论着各种哲学问题,他的声音极有诱惑力,他的学生们也总是兴致勃勃。只要老师一转身,他的追随者也跟着转,每次都井然有序地分成两列,恭恭敬敬地跟在他身后绕圈子漫步,场面蔚为壮观。他和他的学生因此而获得了“逍遥学派”的美称。这位哲人就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被黑格尔称为“一切哲学家的老师”的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为何被称为“百科全书”?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希腊北部的斯塔吉拉城。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室的御医。为了向当时最有智慧和学问的柏拉图学习,17岁的亚里士多德只身来到雅典,进入柏拉图学园学习。学识渊博的亚里士多德使年迈的柏拉图深感惊异。在柏拉图学园,亚里士多德度过了20年的时光,他很佩服柏拉图的学识,但从不盲目跟从柏拉图,他要形成自己独树一帜、富有个性的哲学体系。柏拉图去世时,亚里士多德37岁,这时,他已是当时最博学最富有智慧的人。他受马其顿王腓力普二世的邀请,承担腓力普的儿子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腓力普二世在邀请信中写道:“我有一个儿子,但我感谢神灵赐我此子,还不若感谢他们,让他生于你的时代。我希望你的关怀和智慧,将使他配得上我。并无负于他未来的王国。”那一年亚历山大13岁。这两人,一位是当时最杰出的军事和政治天才,一位是学术殿堂的泰斗,他们的交往确实是历史上一段耐人寻味的佳话。亚里士多德把亚历山大培养成一个受到良好希腊文化教育的人,亚历山大也没有忘记他的老师。亚历山大远征期间,还特别派人给亚里士多德搜集各种新材料,据说亚历山大得知老师在研究动植物,便下令三军凡见到禽兽皆要捕捉,然后送给亚里士多德进行研究。还有人说亚历山大在全希腊和小亚细亚地区安排了数千人,包括狩猎、鹰猎、养鱼、牧羊、养蜂、养鸟等,专为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服务。

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重新回到雅典,在雅典城东北角的吕克昂创办了一所学园。吕克昂学园与西北角的阿卡德米亚学园隔城相望,它们在古希腊学术史上并驾齐驱、名传千古。在雅典的十余年里,亚里士多德利用自己作为亚历山大老师的特殊身份,保护和帮助雅典人。最著名的是在他的苦心劝说下,亚历山大保留了希腊人最神圣的德尔菲神庙,雅典人为表谢意,特为亚里士多德立了一块碑。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逝,雅典再次掀起反马其顿高潮,亚里士多德被迫逃离雅典,孤身一人来到埃维亚岛的卡尔西斯城,栖身于他母亲的故居。第二年即身染重病去世,享年63岁。

作为一位伟大的百科全书式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令人叹为观止。有人估算他的著作总数为四百卷,有人则估算为一千卷。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著作涉及范围和主题的多样性:有关于逻辑、语言、文学艺术、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的著作;有关于政制史和思想史的著作;有关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著作;有关于自然历史,即动物学、生物学和植物学的著作;有关于化学、天文学、力学、数学的著作;有关于科学的哲学、运动本性、空间和时间的著作;有关于形而上学和知识理论的著作等等。而且亚里士多德对这些领域的研究都细致深入,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因此而赢得了“博物学的始祖”和“逻辑学之父”等多种荣誉。

潇洒的苏格拉底、端庄的柏拉图、渊博的亚里士多德都是希腊留给世界的精神财富。

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之谜

基督教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它于公元1世纪中叶至2世纪中叶形成于罗马帝国东部,原为犹太教的一个支派,因崇奉救世主耶稣而与正统犹太教分裂,后与希腊文化结合,在罗马帝国流传,公元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在基督教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人居功至伟,他就是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早年在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的宫廷中长大,后以军官的身份参加了征伐多瑙河下游地区的战斗。公元305年,他与父亲君士坦提乌斯一过渡海出征不列颠,在不列颠北部大战一场。公元306年,君士坦提乌斯在约克去世,君士坦丁随即被军队拥立为帝。公元312年,他侵入意大利,在一次闪电式攻击中在罗马附近的米尔维亚桥打败了罗马皇帝马克森提。然后他与已经成为东罗马帝国皇帝的李锡尼结成联盟。公元316年,君士坦丁夺取了李锡尼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并在公元324年在亚得里诺普和克里索普利斯大败李锡尼。从此,君士坦丁成为罗马帝国的惟一皇帝。公元330年,他迁都拜占廷,更名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大帝是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

罗马人的宗教信仰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共和时代的罗马,源于原始社会的一些信仰与从周围文化较高的民族,特别是从伊特拉斯坎人以及希腊人那里继承过来的神抵和宗教习俗共同存在,并逐渐融合。罗马人有多得不可胜数的神,而且不断吸收外来的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丘比特。罗马的主要神抵逐渐与希腊的奥林波斯的主要神祗融为一体。每个家庭都有专门祭祀神灵的地方,都有自己的保护神。每项政治或军事活动,都需要事先通过占卜了解神意。罗马宗教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形式主义,只要求严格按照固定程式行事,遵守各项禁忌。而不管真正的信仰如何。从屋大维时起,利用对皇帝守护神的崇拜以加强皇权成了传统的政策。但是基督教产生以后,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终于在君士坦丁时代成为用来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

据研究,君士坦丁是在母亲的教育下信服基督教的,而使他对基督教信服不移的原因则是因在基督十字的旗帜下而获得常胜。但是基督教对于君士坦丁而言,只是一种使罗马帝国安定、统一和有规律的工具。因为他对基督教条理不乱的秩序与道德行为,在祭奠仪式中不杀生的现象,对神职人员的尊敬,无怨地接受生活中的各种不平等,以及盼望来世的欢乐等均有深刻的印象。他已经觉得这个新的宗教可以净化罗马的道德,革新婚姻与家庭制度,并减低人们对战争的狂热。尤其是基督徒们即使受了较痛苦的压迫,也极少反抗国家;他们的教师教导他们要顺服在上掌权者,并告诉他们君权的神授。这正好与君士坦丁企望专制君主制度的思想不谋而合。

但是在异教徒仍占优势的情况下,君士坦丁必须小心行事。在他掌权的早期,在传统的祭拜中,要求祭司长作的仪式,他都一一照办。他重修异教的庙宇,并令各地赞助修建。在落成君士坦丁堡时,异教和基督教的仪式他都采用。他还用异教徒的秘方来保护收成或治疗疾病。当他权力更加稳固时,他便公开支持基督教,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将国内钱币上异教徒的雕像逐个去掉。只留下无关宗教的刻字。在成文法上,他给予主教们一种权力,使他们可以在自己的教区内作审判工作;制定法律豁免教会不动产的捐税,使基督教协会成为一种审判团体,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接受遗产,并将殉道者留下的遗产全数交给教会。君士坦丁捐钱给需要钱的团体,在君士坦丁堡和其他地方兴建教堂。他禁止在新首都敬拜偶像,否认他所颁布的容许异教存在的《米兰敕令》,禁止异端宗派的集会,并下令毁坏他们的会堂。君士坦丁还给儿子接受正统的基督徒教育,经常资助他母亲教会里的慈善事业。在他的支持下,帝国境内的所有基督徒聚集在一起,为他们神的得胜而感激涕零。

不过,在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后不久,教会中就因对教义认识的歧义而发生了分裂,使基督教会在得胜的当时,就有毁灭的危险。他于是召集所有的主教在尼西亚城聚会,并担负他们所需的费用。会议由君士坦丁主持,他首先以一篇简短的讲词呼吁主教们恢复教会的团结,然后耐心地聆听318位主教的辩论,最后自己也加入了辩论。在他的努力下,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签署了一项决议,认为为了今后教会的组织力与生存,需要一个固定性的教义,最后他们达成协议,在基本信仰上一致。君士坦丁的努力,使基督教暂时避免了分裂,使一种根植于新宗教的新文明,从那行将枯竭的文化与濒临破产的教条废墟中兴起,欧洲开始步入中世纪。

公元337年,在复活节上,君士坦丁庆祝他在位30年。后来,他感到死神将至,就请一位牧师为他作受洗礼。他有意延迟到现在才受洗,是希望借此洗尽他一生的罪污。然后这位疲惫不堪的君王脱去皇室的紫袍,换上基督信徒所着的白色长衣,然后安详地去世。君士坦丁不愧为帝国最有毅力的传教士,他全力消除异端邪说,在各种事情上求问上帝。他以一个新的宗教、富有活力的组织、纯净的道德律使这个古老帝国重获新生。也正是由于他的推波助澜,基督教才在后来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且历经14个世纪成为欧洲生活与思想的主流。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称君士坦丁为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并非过誉。

克拉苏的罗马东征军“失踪”之谜

哀莫大于无欲,有作为的人往往认为、只有对世界充满期待和希冀,人的一生才可能前程似锦,辉煌无比。其实,人生有时之所以出现失败命运,也往往是由于有欲甚至多欲。罗马共和国后期实力派人物克拉苏(前115~前53)的悲惨结局,或许能够证实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