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是一位物理学家、医药博士,1774年发表了《奴隶制的枷锁》一文,抨击封建君主制度,提出武装起义和革命专政的思想,因此受到当时法国政府的追捕和迫害。为了躲避密探和警察,他不得不长期栖身在穷苦人家的地窖里,因而得了十分严重的皮肤病和关节病,发作起来,疼痛难忍。所以他常常不得不泡在很烫的热水中或有硫化物的水中进行工作。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马拉成为职业革命家,是法国革命“三巨头”之一(另两人是罗伯斯庇尔和丹东)。他创办的报纸《人民之友》,不断揭露保皇党人的反革命阴谋。由于人民对他和《人民之友》十分喜爱,所以都称他为“人民之友马拉”。对敌人,他始终坚持要实行武力镇压。他在群众场合出现,总是挂上两把特大的手枪,以表示自己对武装斗争的崇尚。正因为这些原因,敌人对马拉恨之人骨。1793年7月13日,保皇党人买通了女刺客夏洛特·科尔黛,把马拉刺死在浴盆里。马拉被刺后的两个小时,大卫就赶到了现场,他怎么也不相信,就在前几天,他还拜访过马拉,当时的情景使大卫感到非常惊奇:只见平时在人们面前叱咤风云的马拉正坐在浴盆中,身旁有个木墩,上面放着墨水瓶和纸。露在浴盆外面的手,正在书写着关于人民福利事业的许多设想……。抑制着悲愤的大卫为马拉画了头像,并赶制了一个石膏面具。马拉的被暗杀激起了法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和抗议,第二天在一次集会中,一个名叫希罗的代表在谈及马拉不久前的一幅名为《勒普勒蒂埃之死》时,激动地说:“大卫,你在哪里?你曾为后代留下了为祖国献身的勒普勒蒂埃的形象,这里有另一幅肖像画要你去画呢!……拿起你的画笔,为马拉报仇。要让敌人看到马拉被刺的情景时发抖,这是人民的要求!”大卫在人群中大声回答:“对,我一定再画一幅!”大卫爱戴马拉,崇敬马拉,马拉受到致命攻击后的样子深深打击了他,很快一幅马拉被刺的构图就在他脑海中形成了。1793年10月14日,《马拉之死》已经完成,法国人民争先恐后地去观看英雄的画像。
在《马拉之死》的画面上,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历史,看到了身患风湿病的马拉处理公务时的情景。在画家的笔下,人们很少感觉到精心设计的均衡、对称,以及古代雕刻的“典雅风格”,而是从一个真实的形象上,体会到那个特定时代的气氛。刚刚被凶手刺死的马拉坐在浴盆中,鲜血从他的胸部顺着浴盆往下流,握着鹅毛笔的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脸上是濒于死亡的表情,但却没有痛苦。刺客慌乱中留下的凶器抛在地上。画面的构图单纯而明确,占据画面一半的兰灰色背景愈加衬托出前景人物的悲壮性,从上方射来的光线在暗面低沉的背影衬托下使得主人公显得更加突出,强烈的明暗对比使得形象具有纪念碑雕刻的立体感。方形木墩就像纪念碑一样起着稳定构图的作用,木墩上写着“献给马拉,大卫”的题字。画面上的一些细节处理也是耐人寻味的:马拉左手拿着凶手给马拉的短笺,上面清楚地写着:“1793年7月13日马丽·安涅·夏洛特·科尔黛致公民马拉,我是十分地不幸,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木墩上附有的一张便条上写着:“请将这五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细节加强了马拉被刺时的真实情景,也借以表达了这位革命者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的精神面貌。整个画面结构简洁而严谨,充满着一种悲情和悲壮的色彩。大卫创作这幅画时曾说过:“让那些敌人看到马拉已变的面容而失色吧!”画家的目标确实达到了,他成功地把人物的肖像描绘、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革命人物的悲剧性恰当地结合起来了。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罗瓦曾形容大卫的画是“雄壮有力的散文”,他正是用他的作品叙述了革命者马拉的光辉形象。
在这幅作品中,作者从希腊和罗马雕刻中学会了怎样塑造躯体的肌肉和筋腱,怎样赋予躯体外形高贵的美,他也从古典艺术中学会了舍弃所有无助于主要效果的枝节细部,学会了单纯。画中没有繁杂的色彩,也没有复杂的短缩法。使这幅画显得质朴。这是感人至深的纪念。大卫成功地使画面显示出英雄气概,却又保持着一个警方记录的现场细部。
《马拉之死》的命运十分坎坷,为防不测,大卫为这幅画涂上了一层厚厚的铅白颜料,法国国民大会曾决定把它悬挂在会议大厅的墙壁上,作为永久纪念,无论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卸下。但是,一年后雅各宾党的专政被大资产阶级热月政变所推翻,《马拉之死》也遭到了官方的拒绝。1825年大卫逝世后,法国复辟势力拒绝收购它。直到1893年这幅稀世珍品才被比利时布鲁塞尔博物馆收藏。革命者的英雄形象留在了异国他乡,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纳尔逊与海军无檐帽之谜
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海军士兵戴的无檐帽,帽檐的后方有两条黑色的飘带,有的飘带上什么都没有,有的飘带上标有文字,有的飘带上还印有勋章的绶带等识别标志。关于水兵帽飘带的来历,据说是为了纪念英国著名海军上将纳尔逊而来的。1805年,法国拿破仑军队入侵英国,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率领舰队与法国舰队激战,打败了拿破仑舰队,激战中,纳尔逊将军重伤身亡。英国皇家海军为他发丧时,全体水兵都在帽后缀上两条黑纱,表示悼念和敬重。自此以后,英国海军士兵帽就正式缀上了两条黑色飘带。由于飘带所具有的测风和装饰作用,逐渐为各国海军所仿效。
而去英国旅游过的人都知道,在伦敦,有一个蜡像馆(London Waxen Image Callery),又称“杜索夫人的蜡像馆”,是伦敦著名的旅游点之一。该馆每年塑造12~15座新蜡像。蜡像馆每年还举行一次民意测验,以决定应给谁塑像,至今藏品已超过了300件。该展馆共分为四个展览楼层(包括地下室)。一楼展厅里展示的是著名的特拉法尔加海战战役的一幕、展出l805年英国舰队击败西班牙、法国联合舰队的海战场面。以著名的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的旗舰下层甲板作背景,一批英国海军战士正在英勇作战,纳尔逊将军身先士卒,虽手臂被炸断,仍泰然自若,指挥战斗。在这些蜡像间,同时配以隆隆炮声和火光烟幕,使情景更加显得逼真。
在伦敦中心修建的特拉法尔加广场中央也昂然矗立着纳尔逊纪念碑和纳尔逊身着军装的铜像。特拉法尔加广场是伦敦最著名的广场,该广场是伦敦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中心,还是世界上著名的鸽子广场。纳尔逊圆柱纪念碑高五十六米,顶端是用海战中缴获敌舰上铜炮铸成的五米多高的纳尔逊将军全身铜雕像。纪念碑基座为多层台阶式,碑底基座四壁镶有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四场战役的铜制浮雕,记录了海战全过程。纪念碑基座最下层台阶四角各有一只威风凛凛的大铜狮雕像。
霍雷肖·纳尔逊(1758~1805),英国帆船时代最著名的海军将领。1758年9月29日,他出生在英国诺福克郡伯纳姆索埔村,也正是在这一年,英国政府批准建造胜利号战列舰。纳尔逊是家里八个孩子中的第三个,在他9岁时母亲去世了,父亲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12岁那年,他作为一名海军军校学生加入了英国皇家海军,并到了他舅父沙克林任舰长的舰上当实习生。他随舰一起远航,获得了很多船舶驾驶和海上生活的经验。沙克林利用他的影响使纳尔逊来到长尔斯号上,随他参加了北极探险,使年仅14岁的纳尔逊获得了在冰海航行的经验。
纳尔逊勤奋好学,他很快掌握了很多海上技能,随着沙克林升任皇家海军审计官,纳尔逊得以在海军中快速晋升,他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而又能干的年轻军官。1778年,沙克林去世,次年,纳尔逊被任命为舰长。胡德海军上将又在纳尔逊的军事生涯上帮了他一把,他任命纳尔逊为舰长并带年轻的威廉王子(后来的威廉四世国王)前往西印度。
1789年,法国爆发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大批法国贵族逃往国外。1793年1月21日,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法国与欧洲各国处在战争中。
1793年,英国同法、西同盟进行了一系列较量中的第一场较量——圣文森特角海战。当时,拿破仑受命指挥围攻土伦的炮兵。土伦被攻陷后,拿破仑返回巴黎。此时,法国与西班牙媾和,给拿破仑提供了统兵进攻奥地利的机会。为了挫败法军的进攻,英国海军准将纳尔逊率领一支分舰队打击法军的海上补给线,他破坏了法国同意大利之间的所有海上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然而,拿破仑突然挥师南下,一路打向热那亚和莱格候恩,杰维斯海军上将不得不撤消对土伦的封锁,并命令纳尔逊掩护英国人员从莱格候思撤至埃勒巴。到1796年末,计划由于埃勒巴的撤退而拖延。西班牙与法国结盟,法军得到了西班牙舰队的有力支持。
纳尔逊的护航舰队兵分两路向直布罗陀进发,他在密涅瓦号上,沿海岸线经土伦和卡塔赫纳(西班牙海港)前进。舰队于1797年l月29日从埃勒巴出发。到达土伦后,密涅瓦号返航,它沿西班牙海岸线到达卡塔赫纳,令纳尔逊吃惊的是,西班牙舰队已离开卡塔赫纳,这儿已是一个空港。
杰维斯撤回了他在地中海的舰队,并驶向圣文森特角以期阻止西班牙舰队北上。从卡塔赫纳出发的西班牙舰队在2月5日通过直布罗陀海峡,驶向卡迪兹,期望北上与法国舰队会合。不过,在强劲的东风下,西班牙舰队被吹进了大西洋,而没能按时到达卡迪兹。由于风向再次改变,西班牙舰队得以重新驶向卡迪兹,恰好迎上了密涅瓦号,但当晚起雾,使夹在西班牙舰队中的密涅瓦号没有被发觉。
纳尔逊的舰队发现了密涅瓦号,战争开始了。作为一名还没有什么资历的指挥官,纳尔逊根据当时的战斗局势,在没有征得指挥官同意的情况下,果断地采取自己的行动,缴获两艘西班牙战舰,使战斗基本上结束了。此战后,纳尔逊被晋升为海军少将,并获得了勋爵封号。
1804年12月12日,西班牙对英国宣战。战争重起时,英国所处的是自从1781年以来最弱的地位。它现在不仅面临着法国和荷兰的联合舰队,而且还必须对付法西两国保持着的同盟关系,也就是说从提克斯克直到热那亚的所有港口都可以供拿破仑使用,以担负造船和避难的任务。另外,拿破仑也的确有入侵英格兰的明显意图,因为在所有法国港口中都可以听到造船工场的敲击声。他那个逐渐建立大海军的计划目标为法国战舰一百三十艘,西班牙六十艘,荷兰二十艘,热那亚十五艘也并非空谈。从l805年起,尽管连年征战,可是到了1815年,法国舰队的实力还是增强到战舰一百零三艘、巡洋舰五十五艘。
所以英国海军现在不仅要应付在英吉利海峡中的联合舰队,而且还要阻止联军方面的船只——包括已经有的和尚在建造中的——离开港口出现在公海上。
1805年10月21日,纳尔逊率领他的舰队与拿破仑手下的海军将领维伦纽夫率领的舰队在海上发生战斗,由于法军临时决定改变航线,致使舰队队形混乱,战斗力大打折扣。很快,英军就占了上风。战斗中,纳尔逊所乘的“胜利”号遂与法舰“敬畏”号接舷,两舰纠缠在一起,双方的乘员都准备跃上对方的甲板,但是法国人的企图却为英方火力所制止,杀伤人数颇多。差不多过了一个小时,两艘船还是绞在一起,当纳尔逊正在后甲板与舰长哈迪一同指挥时,从“敬畏”号的船枪上突然射来一颗子弹。子弹击穿他左肩的肩章,透进了胸部,嵌在他的脊椎骨上。他一下子扑倒在船面上,他在爬起来后说:“他们终于把我解决了。哈迪……我的背脊骨已经被射穿了。”他被抬入船舱,到下午战斗结束,在知道了会战已经胜利的消息之后,才安心死去。
到下午4点半,战斗接近尾声,法军上将维伦纽夫的三十三艘战舰中,有九艘逃向卡迪兹,四艘逃向直布罗陀海峡方面,其余二十艘之中,七艘完全丧失了战斗力,十二艘被敌人所俘,一艘正在起火燃烧。夜幕将垂时,风暴大作,一连就是四天,多数负伤的船只都自动沉没,包括所有的英军战利品在内,只有四艘例外,可是在整个会战和风暴之中,英国却未损失一艘船。
特拉法尔加战役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会战,它对于历史具有广泛的影响。它把拿破仑的侵英梦想完全击碎了,也使一百年来的英法海上争霸战从此结束。它使英国获得了海洋帝国的称号,这个帝国维持了一个多世纪,使所谓“不列颠的和平”变得具有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它告诉1805年的世界,拿破仑并非天下无敌的。它也迫使拿破仑不得已而采取他的“大陆体系”,企图建立一个大帝国,以图在经济上绞杀英格兰,而结果却是作茧自缚,使他自己在政治上受到了绞杀。如果没有特拉法尔加之战,就不可能有半岛战争;如果没有半岛战争;就不可能有滑铁卢会战。所以威尔逊先生在“剑桥近代史”中对这个伟大的海军胜利,所作的评语似乎一点都不夸张。他说:“特拉法尔加在拿破仑战争中,的确是一个真正有决定性的会战。”
而纳尔逊对战斗的最后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排兵布阵时,他能够摆脱当时平行战斗序列理论的束缚,正如在圣文森特之战中,纳尔逊还是一个部将,他却根据自己对战斗局面的判断做出果断的决定。虽然他并不是采取这种作法的第一人,可是他却比前人更能认识到这种理论的基础是一种纯粹防御性的观念。依照这个理论,一个由战舰所组成的横线,可以发出优势的火力,如果敌人成鱼贯纵队来犯,其结果将无异于自杀。纳尔逊看出了这个理论的漏洞,他知道由于当时的火炮射程极为有限,而且命中率也不高,所以有被敌人横线集中火力所击毁的危险,事实上只限于最后几百码的接近距离之内。此外,他也认识到一旦双方发生接触之后,决定性的因素是优势的射击术,而不是数量优势和横线队形。在射击术方面,英国人比对方高明得多,不仅射击的命中率较高,而且射速也快了一倍,所以其毁灭力也高了一倍,只要比较双方的死伤数字,就可以知道此话不假。至少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在封锁之中,法西两国的海军丧失了练习机会,而英国海军则正好相反。这正是纳尔逊能够成为一代名将的原因所在。
戈雅的“哈哈镜”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