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今历史秘闻总集
18447200000020

第20章 古代历史名人事迹追踪(20)

提起大科学家牛顿,人们会自然想到苹果落地的故事:那是1665年,牛顿正在家乡林肯郡的一个乡村疗养。有一次,他正在苹果树下专心地读书,突然一只苹果从树上掉落下来,落下的苹果引发了牛顿脑海中的一系列问号,这些问号最终凝成了一个伟大的原理——万有引力定律。提起大科学家牛顿,人们还会想到有关他专心发明的许多趣味故事。可以说牛顿的一生是充满智慧和发明的一生。而就是这样一位充满智慧的人,却在50~51岁时突然精神失常,其中的原因让人琢磨不透。

第一种说法也是现今多数人所持的看法,该观点认为牛顿是由于劳累和用脑过度而导致精神失常的。关于牛顿专心工作的故事,即使问到一个小学生,也可随口说出几个,比如:有一次,牛顿约一个朋友到家中吃饭。朋友来时,牛顿仍在实验室里工作,吃饭的时间已经过了两个小时,可牛顿还没有出来,朋友非常饿,就先把一只鸡吃了,鸡骨头仍放在盘子里。过了好久,牛顿才回来,看到盘中的鸡骨头,他“恍然大悟”地说:“啊!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于是,他就又回实验室工作去了。还有一次,牛顿一边看书,一边在煮鸡蛋。当他看完一页书准备去吃鸡蛋的时候,揭开锅盖一看,啊,锅里煮的根本不是什么鸡蛋,而是他自己的一只怀表。这些流传已久的故事都说明牛顿长期用脑过度,正是这种专注,才促使牛顿在l687年7月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该书以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建立了完美的力学理论体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问世后,牛顿接着研究光学。正当牛顿在光学领域攀登时,突然间精神失常。有人认为,正是由于这种连续不断的极度紧张工作,才造成了科学家植物性神经性功能紊乱,最终使他患上了精神失常的疾病。而这种疾病的征兆早在牛顿20多岁时就出现了,当时他的须眉毛发就全白了,所以他在50~51岁突发疾病并不是偶然的。

但是,也有许多学者不赞成上述的看法,他们认为,牛顿之所以精神失常,主要原因是受外界的强烈刺激所致。1677年,他的恩师巴罗和皇家学会干事巴格相继去世,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悲伤,曾使证明万有引力定律的研究工作一度中止。在1691到1692年间,又有两件重大的事情,对他的精神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一件是他母亲的逝世使他陷入悲伤痛苦的深渊。另一件是他著作的手稿被烧毁。在办完母亲丧事后,牛顿带着悲伤的心情回到了剑桥大学,一天早晨,当他从教堂做祈祷回来后,竟发现燃尽的蜡烛已将他书桌上摆放的有关光学和化学的手稿及其他一些论文都烧为灰烬了。对此,牛顿懊悔至极,几乎一个月昼夜不宁。这一系列的打击终于导致了牛顿的精神失常。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牛顿精神失常是由于汞中毒所致。有两位研究牛顿生平的学者,曾获牛顿遗留下来的四绺头发,他们用先进手段对牛顿的四绺头发进行了综合分析后,发现牛顿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有毒微量金属元素,其含量高出正常人许多倍,尤其是汞的浓度达到了可怕的程度,汞在他体内的积蓄量比允许值超出了二十倍。许多学者由断定:这是由于牛顿长期呆在实验室内,经常被有毒的金属蒸汽笼罩着,尤其是长期接触汞而致汞中毒。但有的学者也认为这种猜测是不可靠的。因为在牛顿的一生中,也只有50~51岁期间精神失常过,其余都处于正常状态,而正由于无法断定这四绺头发是他患病时期的,那么也就无法据此来推测他精神失常的原因;其次,人头发的微量元素受外界影响很大,而牛顿的这四绺头发历经二百五十多年,难免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其本身的准确性就值得怀疑;最后,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每年接触汞达两千多小时的话,就可能会出现汞中毒的症状,诸如手指颤抖、牙齿脱落、四肢无力等。而据一些学者统计,牛顿每年接触汞的时间不会超过一百个小时,构不成汞中毒,而且牛顿身上也从未发现汞中毒的症状,所以上述观点是站不脚的。

对于牛顿精神失常的原因,当时及以后几百余年的时间里,众多的科学家都试图找出一种合理的解释。但时至今日,人们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仍然是一个待解的谜。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风靡世界之谜

1659年9月30日,我——可怜而不幸的鲁滨逊·克罗索,在一场可怕的大风暴中,在大海中沉船遇难,流落到这个荒凉的孤岛上。我且把此岛称之为“绝望岛”吧。同船伙伴皆葬身鱼腹,我本人却九死一生。整整一天,我为自己凄凉的境遇悲痛欲绝。我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也没有地方可逃,没有获救的希望,只有死路一条,不是被野兽吞嚼,被野人饱腹,就是因缺少食物而活活饿死。夜幕降临,因怕被野兽吃掉,我睡在一棵树上。虽然整夜下雨,我却睡得很香。

十月一日清晨醒来,只见那只大船随涨潮已浮起,并冲到了离岸很近的地方……

这是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漂流日记。在西方文学史上,鲁滨逊的形象众所周知,这位流浪荒岛数十年的孤独者成为了一个神话式的英雄。他航海遇险,一人漂流到南美洲某荒岛,靠着双手和简易工具,造房子,修田地,种粮食,养牲畜,还从土著的刀下救下了一个人,取名礼拜五,收为自己的奴隶……鲁滨逊用二十八年的时间,把荒岛建设成为一个世外桃源,最后又奇迹般地回到欧洲,成为巨富。鲁滨逊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模式,独自创造文明的英雄。笛福也因此部小说而扬名世界文坛。

丹尼尔·笛福(1659~1731)英国十八世纪四大著名小说家之一。生于伦敦。父亲经营屠宰业。笛福只受过中等教育,信奉不属于英国国教的长老会教派。20多岁时,笛福已是伦敦一个体面的商人,经营过内衣、烟酒业等等,到过欧洲大陆。l692年经商破产,不得不以其他方式谋生。他给政府当过情报员,设计过开发事业。他还从事写作,早年以写政论文和讽刺诗著称,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1698年他发表了《论开发》,建议修筑公路,开办银行,征收所得税,举办水火保险,设立疯人院,创办女学等。1702年他在政论文《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中用反语讽刺政府的宗教歧视政策,由于文笔巧妙,开始未被识破,后被捕入狱六个月,并受枷刑示众。他受枷刑时散发了他的长诗《枷刑颂》,讽刺法律的不公,围观的伦敦市民把他奉为英雄。1704~1713年,他为哈利主办《评论》杂志,制造舆论,搜集情报。1719年笛福在他60多岁的时候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鲁滨逊飘流记》,大受读者欢迎。接着出版了《鲁滨逊飘流续记》。1720年他又写了《鲁滨逊的沉思集》。此后还相继发表了《辛格尔顿船长》、《摩尔·费兰德斯》、《杰克上校》和《罗克萨娜》等长篇小说以及《彼得大帝》等传记。

《鲁滨逊漂流记》据笛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加以改编创作的。1704年9月,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被船长遗弃在南美洲大西洋中的安·菲南德岛上,在这个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度过了四年零四个月。当他被发现时已成了一个野人,甚至忘记了人类的语言。塞尔柯克的传奇经历引起公众的关注,报纸上也刊登了一些关于塞尔柯克在荒岛上的孤独生活的情况。笛福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己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力进行文学加工,在他年届六十时创作了这部妙趣横生、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传记体小说,为自己博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美誉。此后的二百五十多年中,世人认定鲁滨逊这一形象为一个不安于现状,勇于行动,勇于追求,不畏艰险,按照现代文明的模式开辟新天地的创造者。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一出版就风靡英国,特另是在水手、士兵、小商贩、小工匠及其他小资产者中广为传阅。当时有个批评家带着嘲讽的口吻说:“老婆子们只要买得起书,没有一个不买这部‘生平与遭遇’作为传家之宝的。”甚至有人将《鲁滨逊漂流记》与《圣经》相提并论。有故事为证:一天,一场罕见的暴风雨袭击了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里惟一识字的小木匠被叫去念《圣经》,以此来安慰惊恐不安的村民们。由于慌张,小木匠错拿了《鲁滨逊漂流记》,因为当时这本书正好和《圣经》紧挨着放在同一个书架上。小木匠读了一大段后,人群早已慢慢安静下来了。至19世纪末,在英、法、德、意、荷等国家已有各种不同的版本、译本甚至仿作达七百种之众,至今仍是雅俗共赏的世界名著。

《鲁滨逊漂流记》之所以会有那么大的魅力,表面看来它只是以主人公的冒险生活情节吸引读者,其实有着更深层的意义。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经过上个世纪的革命,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达成妥协,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政权和高官厚禄仍保留在贵族手中,但必须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国家通过制定各种政策和制度为发展经济服务,因此出现资本主义发展繁荣的局面。当时资产阶级刚刚从封建关系中解放出来,但已基本具备了自我发展的历史条件,精力充沛,满怀信心,加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表现出这个阶级在上升时期所具有的积极进取精神。正如英国文学史家艾伦所认为的,该小说是一部包含每个人生活的寓言:“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都遭受孤寂的折磨。笛福象征性地描述了之中孤独,把鲁滨逊和上帝一起抛到了荒岛上,因此《鲁滨逊漂流记》其实是描述了一种普通人的经历感受的寓言故事,因为我们都是鲁滨逊,像鲁滨逊那样孤独是人的命运。”

此书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在欧洲文学史上真实而具体地塑造了第一个资产阶级英雄形象。鲁滨逊所处的时代正是资产阶级大发展的时期,他冒险经商、流落荒岛并对荒岛开发和占有的传奇经历、表现了新兴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充满野心、富于冒险、顽强坚毅、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鲁滨逊的成功使他自然成为了中小资产阶级心中的偶像。鲁滨逊乐观、勤奋的开拓精神正是小说的价值所在。

笛福晚年生活十分贫困,他临死前为了躲债不得不离家出走,1731年,他因病客死异乡。

孟德斯鸠之谜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孟德斯鸠这样说。

孟德斯鸠(1689~1775)法国启蒙思想运动的代表人物、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者,是与伏尔泰并驾齐驱的启蒙思想家。他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拉勃烈德城堡一个达官显贵之家。自幼受过良好教育。他的祖父是法国西南重镇波尔多法院院长,这是个世袭的职位。他祖父去世后由他伯父继承。他在27岁时又从伯父手中继承了这个职务,并获得了“孟德斯鸠男爵”的封号。他原来的名字叫夏尔·特·瑟孔达,因孟德斯鸠这个封号出了名,人们就很少提他原来的名字了。

孟德斯鸠19岁时获法学学士学位,并出任律师。1714年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论文。

孟德斯鸠生活在路易十四、十五时代,这时的法国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路易十四公开宣扬“君权神授、“朕即国家”,集国家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王位世袭、终身。路易十四从登基到去世(l643~1715),在位共七十二年,恐怕是世界上王位坐得时间最长的一个。孟德斯鸠对这种集权制和终身制十分不满。他认为,“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就不复存在”。他指出,“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他要求分权,主张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议会掌握立法权,法院掌握司法权,国王掌握行政权。互相制约,互相平衡,以防止滥用权力。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显然是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向封建统治者要求分享权力。他的这一思想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中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美国立国后把他的“三权分立”思想写进了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也明显地体现了他的思想。孟德斯鸠的思想遗产很丰富,但影响最大的恐怕就是这个三权分立说。

图为孟德斯鸠画像。

1716年,孟德斯鸠继承了波尔多法院院长的职务,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波尔·马多”发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这部书通过两个波斯人漫游法国的故事,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用讽刺的笔调,勾画出法国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如荒淫无耻的教士、夸夸其谈的沙龙绅士、傲慢无知的名门权贵、在政治舞台上穿针引线的荡妇等。书中还表达了对路易十四的憎恨,说法国比东方更专制。这部书受到了普遍欢迎。

孟德斯鸠对法院院长的职务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他热心于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他在各种社交场合里,亲眼目睹上流社会的荒淫奢靡的生活,对封建专制制度失去了信心,积极探求一条全新的道路。为了使自己能专心从事研究,孟德斯鸠于1726年,出卖了世袭的波尔多法院院长职务,获得一笔巨款,迁居巴黎,并进入法兰西科学院为院士。专心于写作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