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今历史秘闻总集
18447200000018

第18章 古代历史名人事迹追踪(18)

勃鲁盖尔生活于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和爆发的初期阶段,尼德兰人民进步和正义的呼声、教会和侵略者的残暴,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反映。在《绞刑架下的舞蹈》、《婚礼的聚餐》、《农民舞蹈》、《收干草》、《收割》、《牧归》、《雪中猎人》、《暗日》等作品中,他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尼德兰人民反对西班牙的战斗精神和尼德兰美丽的风光,特别是以浑圆、朴拙的艺术造型,塑造了一系列农民形象,展示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乡村婚礼的宴会,农民在婚礼上跳民间舞,秋天的收割,冬天的狩猎等,他也因此被誉为“农民画家勃鲁盖尔”。在《死的胜利》、《洗礼者约翰布道》、《伯利恒的婴儿虐杀》、《伯利恒的户口调查》、《耶稣背负十字架》等作品中,勃鲁盖尔借用《圣经》中的故事或用各种怪诞的寓意形象,讽刺参与斗争的资产阶级和贵族的软弱,揭露西班牙侵略的残酷暴行。在《懒人国》、《巴别塔》、《乞丐》、《掏鸟窝的谚语》、《嫌弃人世》等作品中,他取材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民间故事或谚语,用寓意的手法,对教会、僧侣势力和不良现象进行辛辣的讽刺,并对人们提出忠告。其中的蛋彩画。《盲人》就是一幅寓意深刻的杰作。

这是在埃及艺术中常常出现的英雄画面:一个法老站在战车上,朝着敌人射箭。

这幅作品创作于公元1568年,纵86厘米,横154厘米,现藏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国立卡波迪蒙特美术馆。它取材于《圣经》中耶稣对法利塞人说的一句话:“他们是瞎眼领路,若使盲人领盲人,二者必然都落入坑中。”画面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群衣衫褴褛、贫穷和引人怜悯的瞎子,其中第一个瞎子已经跌入路边的池塘里,但是手里仍然攥着那根探路的拐杖不放,第二个瞎子虽然扑倒在他身上,左手依然拽着一根拐杖,来牵引着后面的瞎子,后面的瞎子不知道前面的瞎子已经遇到了危险,仍然在跟随着前进。画面的远处是明丽优美的农村风光和高高耸立的教堂,这种刻意的安排使人很容易会心地想起耶稣的话和当时教会的无能。

作为西方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发源于公元14世纪的意大利,公元15世纪中叶逐渐遍及尼德兰、法国、西班牙、德国和英国等地,公元16世纪各国的文艺复兴运动进入高潮。由于内部历史条件不同,文艺复兴运动在各国的发生、发展及其具体内容也各不相同。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是以发掘古希腊、罗马文化、追求科学求实的精神为先导,导致人们对中世纪神学的全面怀疑。在德国,文艺复兴则以宗教改革为主要特征,当时德国的人文主义者用现实主义世界观去解释《圣经》,并以实验科学为依据,无情地批判经验哲学的反科学性。在尼德兰,由于历史的特殊性,文艺复兴的内涵主要是民主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问题。基于此,佛罗伦萨和罗马的艺术,主要体现为追求现世的幸福和欢乐;德国和尼德兰的艺术,则体现为对黑暗的揭露和对暴力的嘲讽。这既显示了艺术家个人独特的天才,也是历史、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使然。勃鲁盖尔正是尼德兰文艺复兴中在艺术上最杰出的代表,他以夸张和幽默来传递某种深刻寓意的风格,使尼德兰绘画在当时的欧洲独树一帜。

塞万提斯究竟葬身何处

说起文艺复兴,人们往往觉得这场思想、文化运动仅限于意大利。其实,文艺复兴是公元14~16世纪反映西欧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最初发源于意大利,16世纪扩展到德意志、尼德兰、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地。塞万提斯(1547~1616)就是西班牙文艺复兴中涌现出来的文学巨匠。

塞万提斯出生于西班牙埃纳雷斯堡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为外科医生,他在童年就跟随父亲行医到过西班牙的一些大城市。因为家境贫寒,他没有机会上大学,但他刻苦自学,即使街上的废纸片也捡起来阅读。经过艰辛的努力,他终于成为当时西班牙人中读书最多、求知欲望最强的人之一。工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在马德里得到了深造的机会。公元1570年,塞浦路斯被奥斯曼帝国攻占,基督教世界受到挑战。西班牙、罗马教廷和威尼斯组成反对伊斯兰的神圣联盟,并开始招募新兵。血气方刚的塞万提斯应征入伍,并在第二年10月7日参加了在勒班陀海湾与土耳其人进行的一场使他终身难忘、并引以为荣的恶战。他英勇善战,胸部两处负伤,左手也因伤而终身残废。后来,他参加了地中海东岸的远征,占领突尼斯,并在巴勒莫和那不勒斯戍守。公元1575年,他获准退役,携带舰队司令和那不勒斯总督的推荐信,与弟弟一起启程回国。不幸他们遇到土耳其海盗船,被掳至阿尔及尔,开始了长达五年的奴隶生活。在被俘期间,他坚韧不屈,多次组织难友逃亡,但是均告失败。每次失败后,在酷刑和死亡的威胁下,他总是挺身而出,独自承担责任,这种英雄气概使当地凶残的总督也为之感动。公元1580年,塞万提斯最终被赎回,回到了马德里。

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是塞万提斯

笔下的人物。图为这两个人物的雕塑。历经人世沧桑的塞万提斯在回国后开始转向剧本创作,在公元1582~1587年间创作了近三十部他认为值得称赞的剧本,但遗憾的是只有《阿尔及尔的交易》、《努曼西亚》两剧保留至今。公元1584年,他完成了心爱之作田园小说《伽拉合亚》的第一部。公元1586年父亲病故后,迫于生计,他去塞维利亚找到供应西班牙舰队的军需工作,并因此中断文学生涯达15年。在此期间,由于薪俸拖欠,他的生活依然贫困,常常靠借贷度日,还有几次因事被投入狱。公元1600~1603年,他紧张地开始了《堂吉诃德》的创作。该书最初被构思成一部滑稽讽刺作品,旨在反对当时文学作品中盛行的骑士小说,其内容如实地描述了一位老骑士,由于读了骑士小说而头脑糊涂,骑上老马罗西南特,带着崇尚实际的侍从桑丘·潘沙,出门寻找冒险。它不仅显示了作者具有极其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极大的幽默感,而且表现了他对现实的本质和人生意义的洞察力。公元1605年1月,《堂吉诃德》的第一部正式在马德里出版,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堂吉诃德·德·拉·曼却》。作品问世后立即获得成功,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小说。公元1615年,塞万提斯又出版了《堂吉诃德》的第二部。在此期间,他还完成了《训诫小说》、长诗《巴纳斯游记》等作品,但是真正使他成为与莎士比亚齐名的作品还是那部《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的创作虽然进入了黄金时期,但由于所得报酬不多,他的生活依旧很艰辛。雪上加霜的是,他又屡遭不幸,如因其宅外有人被刺而涉嫌被捕,又因其女与女婿之间的财务问题而陷入一系列法律纠纷。就在他紧张创作《堂吉诃德》第二部时,又有人化名发表了冒名顶替的《堂吉诃德》第二部,极力歪曲堂吉诃德和桑丘的形象,并对他进行恶意的人身攻击。这使得处在贫困之中的塞万提斯心神俱疲。由于数度入狱以及狱内生活,使得他的身体受到极大摧残,他在公元1616年因水肿病在马德里的寓所中逝世。

但是历经坎坷的塞万提斯死后究竟被埋在什么地方,至今仍然是个谜。有人说这位大作家于公元1616年4月23日死于马德里,第二天就被人埋葬在位于甘太伦那斯街的“三德派”的一个教堂的坟园里。有人认为,公元1633年,塞万提斯被改葬于米拉特罗街。有人认为塞万提斯死后被人草草安葬,教会对他恨之入骨,连一块墓碑也不许为他树立,因此人们至今找不到他的坟冢。西班牙人民为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于公元1855年在马德里为他树立了一个纪念碑。还有人认为,塞万提斯一直生活于贫困中,在他逝世前不久才得到其保护人托雷多大主教赠送的一笔款项。他死后被葬在一个修道院的墓地里,除了他的妻子外没有人参加他的葬礼,其墓地里无一块碑石。公元1635年,修道院迁移到另一条街道上,墓地里的尸骨都被掘出进行火葬,所有骨灰都被掩埋在一起,但掩埋在何处却不得而知。

然而塞万提斯又是幸运的。他的《堂吉诃德》在当年就再版六次,至今已被译为一百多种外国语言,是译本种类仅次于《圣经》的作品。有位《堂吉诃德》版本研究者宣称,截止到公元1959年4月,他收集到不同语种的《堂吉诃德》版本两千零四十七种,其中西班牙语版本840种,法语版本397种,英语版本319种,德语版本130种,意大利语版本八十四种。不少著名学者、作家也都给予《堂吉诃德》以很高的评价,称之为“最逗笑的书”、“一切故事里最伤心的故事”、“每一个民族、每一个世纪的人民都一定或将要读一读《堂吉诃德》”。塞万提斯如果地下有知,也会为自己作品所具有的超越时代和民族界限的艺术魅力而欣慰。

是否真有莎士比亚其人

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早年曾有个著名的观点:“大胆地怀疑,小心地求证。”然而世界上却有不少人不仅在大胆地怀疑,还在大胆地求证,使得某些不成问题的问题却成为难以解答的问题。英国的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就是其中的受害者。尽管莎士比亚的作品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16世纪到17世纪英国的时代现实,集中地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成就,但在这种大胆的怀疑和求证下,莎士比亚是否真有其人,莎士比亚作品的真正主人是谁,已经让人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传统观点中的莎士比亚的父亲为软皮手套工匠,曾被选任本地市长,母亲为望族支系后裔。据估计,他在本地拉丁文法学校读书,没有上过大学。公元1592年,伦敦文学界第一次提到他,当时他已经是新崛起的受欢迎的剧作家。大约从公元1594年开始,他是宫廷大臣剧团的重要成员,既是剧作家,又是股东。公元l603年,伊丽莎白一世死后,詹姆斯一世即位,该剧团改为国王供奉剧团。当时该团拥有英国最佳演员R·伯比奇、最佳剧场和最佳作家莎士比亚。大约在公元1611年,莎士比亚回故乡居住,原因不详,逐渐退出戏剧活动。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三十七部戏剧、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两首长诗,其中《哈姆雷特》、《罗米欧与朱丽叶》、《奥赛罗》、《威尼斯商人》等都是世界剧团普遍推崇的名剧,均以情节生动、内容丰富、形象突出、语言精炼著称。

但是令人生疑的是,作为当时欧洲最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身世有许多不为世人所知的地方,他本人也未留下片言只字,这样有关他生平事迹的材料奇缺。更让人不解的是,莎士比亚去世时,竟然在社会上没有产生任何反响,也没有人按照当地的习俗为他的逝世写哀诗。于是人们不禁怀疑莎士比亚是否真有其人,因为在他们看来,出身卑微从未踏进大学门槛的莎士比亚是不可能写出这些惊人之作的。即使像著名诗人拜伦和著名作家狄更斯这样的伟人也不禁怀疑莎士比亚是否写过那些杰作。如果这些作品不是莎士比亚写的,那又是谁写的呢?有人认为莎士比亚剧作的真正作者是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专家们认为,通观莎士比亚作品的精彩语言与丰富剧情内容,只有伊丽莎白女王才具有那些杰作的作者所特有的广博的学识、凝练的语言和对人们感情意志的高度洞察力。尤为凑巧的是,在伊丽莎白女王去世的公元1603年以后,以莎士比亚为名发表的作品数量明显下降,在质量上也明显较前大为逊色,专家们认为这可能是女王早期的不成熟之作,而在她死后由别人收集、整理后出版的。也有的人提出了针锋相对的意见,认为莎士比亚剧作的真正作者应为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他们把哲学家培根的笔记内容和莎士比亚初版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者有难以想象的相似之处。他们认为当时上流社会和达官显贵认为编剧演戏是有伤风化的事情,但是在剑桥和牛津大学的一些知识分子仍然有人暗地里写戏演戏。迫于社会压力和舆论谴责,剧本的撰作者培根就虚构了一个莎士比亚的笔名。他们认为莎士比亚剧作生活感觉广,剧本情节生动感人,语言准确优美,全景式描绘了公元16~17世纪英国社会各种力量的冲突,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束缚和神权桎梏,人物栩栩如生。这种传世之作应该出自造诣精深的哲人培根之手更合乎情理。

正当专家学者为莎士比亚的生平争论不休的时候,公元1796年初,年仅18岁的英国人威廉·艾尔兰自称发现了大批莎士比亚的手稿以及有关莎士比亚的文件。威廉·艾尔兰出生于英国伦敦一个较为殷实的家庭,其父是伦敦著名的雕刻家,同时也从事珍本书籍和古董的买卖。艾尔兰访问过莎士比亚故居斯特拉特福,他了解到莎士比亚手稿和有关其生平的文件奇缺,就产生了伪造莎士比亚手迹的构想。他伪造的第一件作品是一份莎士比亚的房地产租约。他在一本伊丽莎白时期的地租账簿中找到一张空白的羊皮纸,接着将订书用的溶液冲淡,使之像褪了色的棕色墨水,然后根据一本书上印有的莎士比亚的签名用心描摹,直到能流利地写出。这样一份16世纪的莎士比亚的房地产租约就被精心地伪造了出来。第一件伪造的作品成功后,艾米尔的发现可以说是源源不断,这些发现包括莎士比亚的一份三百字的“信仰基督教的声明”、与伊丽莎白女王的日常信函、《李尔王》完整手稿和《哈姆雷特》的部分原文,甚至还发现了他的遗作。公元1796年4月2日,英国文化界公开上演了莎士比亚的遗作《沃蒂杰恩》。一时间人们趋之若骛,但是该剧拙劣的台词,使人很难相信那是莎士比亚的作品。随着事态的发展,艾尔兰终于露出了马脚,他造假的劣迹终于大白于世。

迄今为止,莎士比亚作品的真正主人究竟是谁,仍然是众说不一。有人认为是伊丽莎白一世,有人认为是弗朗西斯·培根,有人则在二人之外提出了另外的人选。但是要完全驳倒这些怀疑论者也并非易事,如同要否定莎士比亚的著作权一样困难。不过,那些不朽的作品早已在英国和全世界人心目中牢牢扎下了根,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这一点是无庸讳言的。“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让那些好钻牛角尖的所谓学者们自己去忙活吧!

在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特福,有一座莎士比亚纪念碑。

伏尔泰为世人尊敬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