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特伯雷故事集》创作于14世纪90年代,虽然乔叟未能完成原先的创作计划,但是全诗已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拼凑在一起的残篇。在这首长诗中,他叙述了约三十名朝圣者骑马从伦敦前往坎特伯雷城朝拜殉教圣人托马斯·阿·贝克特的圣祠。他借他们的口讲述了积存在自己心头已经半个世纪以来的故事与思想。这种把很多故事编辑在一起的手法,虽然曾经使用过多次,但以这次最成功。意大利薄伽丘在《十日谈》里搜集了一百多个不同阶层的男女人物,但他却没有突出展示他们不同的性格。乔叟却塑造了迥异而又真实的人物,用这些人物表现英国生活,似乎比历史上的芸芸众生更为真切。这些人有骑士之子,有侍候骑士及骑士扈从的家仆,有迷人的修女,有喜好狩猎的酒肉和尚,有榨取信徒口袋无出其右的修道士,有年轻的哲学学子,有一位充满神圣思想与善行的穷牧师,有鼻顶上有颗疣、上面长着一撮像母猪耳朵上的鬃毛一样红毛的磨房老板,另外还有商人、讼师、自由产业人、木匠、织布匠、染匠、厨子和船夫。这些人不仅真正生活在大地上,并且真正在熙熙攘攘地来往。他们能爱、能恨、能哭、能笑,他们沿路策马前行时,我们不仅听到他们所说的故事,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他们本身的烦恼、争闹与人生观念。诗中若干对自然美景的赞颂,虽然有些陈词,但是由于出自作者的内心,加以语言的自然流畅、浑然天成,也展示出极其活泼的画面。诗中蕴涵着浓重的幽默,总的来说是健康的,真实地展示了面对清教徒的枯燥生活酒足饭饱的英国人那种称心快意的幽默和狡猾机智。诗中所使用的东英格兰中部方言,成为后世足以表达思想上一切典雅和精致的英国文学语言。
尽管一直担任公职,受到历代国王的推崇,并且创作出当时就颇受欢迎的诗篇,但是乔叟晚年生活一直处于人不敷出的状态。由于喜欢豪饮,他经常欠债。1898年,他因欠十四镑钱而受到控诉,竟然无力偿还。一个伟大的诗人就这样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还好,他被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这也算是对他的一点慰藉吧!
航海家亨利是奴隶贩子吗
亨利在葡萄牙萨格里斯创立航海学校训练水手。
葡萄牙位于欧洲西南伊比利亚半岛西部。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地理学家把这一地区称作卢西塔尼亚。公元14世纪初,在迪尼斯国王(1279~1325在位)统治时期,葡萄牙开始海外扩张。当时迪尼斯国王发展农业,使葡萄牙的粮食有剩余供出口。他还鼓励工业特别是优质亚麻布的生产,使国内市场活跃。他招雇能干的海员,使本国人民学到了最新的航海技术,有能力组织船队到欧洲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到了15世纪中叶,随着航海技术的日益成熟,葡萄牙出现了一位航海家亨利(1394~1460)。
亨利为葡萄牙王子。公元1415年,他跟随父亲远征,占领摩洛哥城市休达,担任该地总督。公元1419年,他晋封公爵,改任葡萄牙南端阿尔加维省总督,在萨格里什建立了自己的小宫廷。他对权利没有野心,很少去里斯本宫廷,在激烈的王室争权夺利斗争中置身事外。他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航海探险事业上。在萨格里什,他成立了一所非正式的野地学校,来传授航海知识。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他与包括犹太和伊斯兰教天文学家及制图家在内的助手,搜集和研究了水手与旅游者的记述,同时派遣配上帆、桨和拥有三十到六十名人员的脆弱船只,驶入险恶的海洋,开始了他航海探险的历程。
早在公元1418年,亨利的一位船长就发现了七十年前热那亚人发现的、不久就忘却了的马代拉。这些殖民者发现该地拥有很多可供发展的资源,特别是糖和其他产品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殖民的花费,葡萄牙政府也因此乐于为亨利提供航海探险的资金。后来,亨利在一张1351年的意大利地图上注意到所标示的亚速尔群岛,于是他派遣卡夫拉尔前往勘探,结果大获成功。在1432年到1444年间,在亨利的航海冒险下,这些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海上岛屿都一一并入了葡萄牙的版图。当然,最吸引亨利的还是非洲。
葡萄牙的亨利亲王本人从未驾驶过船舶,却因
组织航行活动而得到“航海家”的绰号。
由于受到伊斯兰教徒对于廷巴克图、塞内加尔以及西非海岸可能拥有的黄金、象牙与奴隶记述的煽动,亨利决定探勘该地带。他的手下提到塞内加尔河可能东通尼罗河源及基督教的阿比西尼亚,这样一条起自大西洋,越过非洲,到达红海而东通印度的水道将被开辟。如果确实能实现这样的梦想的话,意大利垄断的东方贸易将被瓦解,葡萄牙将会因此成为一个势力范围广大的强大国家。被征服的地区可能皈依基督教,这样非洲的阿拉伯国家将会受到基督教国家的侧面攻击,基督徒在地中海的航行也将获得前所未有的保证。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亨利脑袋里充满了梦想。从这些梦想中,我们似乎没有发现他想开辟一条环绕非洲的航路。但是,亨利后来的探险却改变了他原来的计划,也促成了他的历史性成就。
早在公元1341年到1346年,加泰罗尼亚与葡萄牙的航海家曾沿着非洲西海岸南航九百公里,直到博哈多尔。但是那里庞大的陆地向西突入大西洋的阵势,却使水手寒心,不敢再向南航行。他们偷偷地回到欧洲,借口遇到种种恐怖的土著,海里的盐厚得连犁都犁不开。他们同时还扬言,凡是通过博哈多尔的基督教徒都会变成黑人。亨利手下的船长古莱恩斯也以相似的借口在1433年回到了萨格里什。对非洲一直充满种种幻想和期盼的亨利不以为然,他下令吉莱恩斯出航,嘱咐他一定要带回有关这一险恶岬角以南陆地与海洋的清晰报导。吉莱恩斯受到如此的鞭策后,终于在1435年抵达了博哈多尔以外的一百五十英里的地方。按照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说法,在那种炽热的太阳底下,只有沙漠才能生存,但是吉莱恩斯却意外地发现了赤道地区茂密的植物。六年之后,特里斯唐更下航到布朗角。公元1446年,迪亚斯抵达了名为佛得角的肥沃岬角。公元1446年,兰萨罗特探察了塞内加尔河口。公元1456年,卡达莫斯托发现了佛得角群岛。正当探险事业轰轰烈烈进行的时候,亨利王子却逝世了。
其实,亨利王子并不是什么航海家,他毕生从未远航探险,航海家是英国人给他的称号。他的功绩在于大力提倡远航探险、建造船队、改进测绘技术和推动海路贸易。他去世后的公元1487年,另一位名叫迪亚斯的航海家率领船队沿非洲西海岸南下,于公元1488年发现了好望角。公元1497年,达·迦马率领四只船,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等地区,并于1498年抵达印度西海岸,从而开辟了欧洲至亚洲的航线,促进了欧亚商贸关系的发展。而这一切都与亨利王子先前所做的一切航海准备密不可分。
屹立在葡萄牙特茹河畔的航海纪念碑,
酷似一艘扬帆启航的巨型帆船。
尽管我们不否认亨利在航海探险事业上所做出的贡献,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亨利航海名义上是为探察并使土著皈依基督教,其主要目的就是攫取非洲财富,更不应该忘记他辛勤航海的第一个主要结果就是促成了非洲贩奴贸易的形成。早在特里斯唐下航到布朗角时,他就带回了一些强壮的黑奴。他立刻给他们受洗,使他们沦为奴隶,在葡萄牙封建领主的农场上劳动。公元1444年,兰萨罗特船长带回了一百六十五名黑人,而这些黑人是他们通过非人的杀戮手段来实现的。到1448年为止,有九百名以上的非洲黑奴被带到了葡萄牙。在茫茫而艰苦的海上运输过程中,死亡的黑人更是不计其数。可以说,葡萄牙殖民者从非洲掠夺而去的黄金、象牙上沾满了非洲黑人的鲜血。从这点上讲,航海家亨利王子作为始作俑者,是难逃其咎的。
贞德是“圣女”还是“魔女”
1431年5月31日,英国卢昂广场上气氛格外的紧张。广场中央的空地上高堆着木柴,木柴堆的旁边搭起了两座平台,一位红衣大主教和众多的法官也表情严肃地站立在平台的两侧。围绕广场周围的是全副武装的英国士兵。熟悉的人们都知道这里将要处死一个犯人。随着围观人群的一阵骚动,只见一辆马拉的货车从远处而来,车上载着一个眉清目秀的年轻女子,她手拿一根用两根交叉木棒而做的简陋的十字架,被粗暴的英国士兵带到了火刑柱上。柴堆点燃,火焰即在她双脚周围升起。她口中呼唤着她听到的“天上之音”、圣者与耶稣,整个身体融化在火焰之中。她就是法国历史上有名的“圣女”贞德。
1412年1月4日,贞德生于法国洛林地区的杜瑞来村。贞德出生的年代正是英法“百年战争”爆发的时代。自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成为英国国王后,英法两国封建主在王位继承和领土归属上经常出现纠纷。这些矛盾最终引起了1337~1453年两国间长达一百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贞德出生时,法国大半国土被英军占领。由于法国勃艮第公爵与英军勾结,致使法军连连溃败。贞德虽然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小村庄,但爱国与宗教的热诚使这里的人们不可能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了这场战争。就像全法国乡村一样,杜瑞来村的人们都把英国人认为是将尾巴藏在外袍下摆里的魔鬼。在村庄中流行着这样一个预言:上帝将在某天派遣一位圣女把法国从这些魔鬼手掌中拯救出来,而结束这场被撒旦长期统治的战争。贞德在这些笃信上帝的村民中素以虔诚而闻名。她喜欢上教堂,经常热衷告解,并忙于教区的慈善工作。有一天当她在禁食时,她认为自己看见一道异光照在她头上,同时听到有种声音在呼唤:“贞德,做个顺从的好孩子,常常去教堂。”那时她才13岁,在村民的眼中,她显得格外的神秘。
1428年,英军又向法国大举进攻,东南部的重镇奥尔良成为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不久,奥尔良被英国军队围困,情况紧急。年轻的贞德出于对宗教的虔诚和忠君勤王的意识,将解放法国看成是上帝委托她办理的事情。于是,她自称在梦中获得了上帝的启示,上帝告诉她:法兰西将得到“洛林边境的童贞女”的拯救。1492年2月,贞德改换男装,经过十一天四百五十英里的行程之后,到达希农谒见困顿中的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借上帝的名义坚定了国王的信心。4月,国王终于同意她率军救援奥尔良。4月29日,贞德身披铠甲,骑着一匹白马,率领一支约有六千人的援军,打着绣有圣母玛利亚像的白边军旗,来到了围困中的奥尔良城。城里的人欢呼贞德为圣母的化身,虔诚地愿跟随她赴汤蹈火。情绪激昂的人们在贞德的率领下冲向围城的英军。英国军队被贞德这种无畏的精神吓坏了,连连败退。5月4日,在贞德指挥下,士气大振的法国军队一举攻下了英军占领的圣路甫,保障了粮草补给道路的畅通。
圣女贞德是“圣女”还是“魔女”?
此后,贞德率领的法国军队又接连攻克两座英军堡垒。5月7日,在同英军进行的一次关键战役——土尔斯堡战役中,尽管贞德身负箭伤,但她仍旧冲锋在前,激励了法军的士气,扭转了不利的战局。最后法军攻克土尔斯堡,歼灭了那里的英军。第二天,英军宣布撤退,解除城围。法国举国欢腾,一致承认“奥尔良的圣女”实为上帝之万能。但英军却予以指斥而视其为女巫,同时发誓不论死活都要捉到她。
1429年6月27日,贞德率军攻下了理查姆等城市。全法国人为之欢呼,视她为神召的圣使,她不仅以圣女的身分为法国而战,而且以一个将领的身分指挥着军队。贞德约束部属很严,常常恳切开导他们,禁止部下放荡散漫。有一次当贞德发现两位妓女陪伴着士兵作乐,她立即拔剑毫不留情地向其中一妓女猛刺,竟使剑刃断在尸身上。贞德的个人荣誉也盛极一时。但这时,法国国王查理七世不再像以前那样支持贞德了。1430年4月,理查姆城左侧重镇康边在英军及勃艮第联军的进攻下告急,5月23日贞德率少量军队赶去增援。但由于寡不敌众,他们被迫向康边要塞撤退,贞德亲自率领少数部队断后。要塞城防司令弗来因害怕敌军会趁势冲进城里,竟然拉起吊桥拒绝贞德人城。这样,在部下大多数遭到杀害后,贞德也不幸被俘,落入勃艮第军队手中。
圣女贞德在受刑。查理七世并未采取任何行动营救贞德。在囚禁中,贞德也几次试图逃走,但都未获得成功。英国则威胁勃艮第军队,让他们尽快把贞德交给英军,希望给她卑辱的刑罚来驱除贞德那份鼓舞法国人民的魔力。1430年11月21日,勃艮第军队竟然以一万法郎的价钱,将贞德卖给了英军。第二年,英军物色了一位法国神学博士柯松,让他在卢昂宗教审判所主持了对贞德的宗教审判。当时教会为制止邪术分子浸染欧洲,对异端分子宣称要处以死刑。教廷宣判贞德犯有七十余条罪名,但都遭到了她的反对。贞德以她单纯而无邪的回答,以及虔诚贞洁的心灵,感动了这些法官,最后只被判“着男装”和“反对教会”罪。后来英军包围法庭,扬言倘若贞德免除火刑,他们即索取众法官的性命。到了5月31日,重压下的法官终于判贞德死刑。
1431年5月31日,年轻的贞德身着一件灰色长袍,头带一顶写着“背叛者、堕落在异端的女人”等字样的三角帽,在一万多人的注视下被押往卢昂广场。在那里,她被当做一个“女巫”绑上火刑柱,活活烧死,时年19岁。或许出于对贞德的敬慕,或许是出于宗教迷信,在贞德受火刑后,在法国人当中流传着许多说法:有人认为贞德根本没有在火刑台上烧死;还有人认为1431年5月31日在火刑台上烧死的那个女子,并非贞德本人。无论如何,乡村少女贞德的壮举,当时极大地震撼了整个法国,也唤醒了法国的民族意识。1453年法国终于取得了“百年战争”的胜利。1456年,法国教会法庭推翻了原判,为贞德恢复了名誉。到16世纪,贞德的英雄业绩被广为流传,她开始被誉为“圣女”。19世纪,贞德被法国人公认为著名的爱国英雄。被教会宣判为“魔女”的贞德也成为受人尊敬的“圣女”贞德。
彼特拉克钟爱的罗拉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