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这个名字另外一个写法是“林玉堂”,而“玉”和珍珠的区别,看起来也正是林语堂和赛珍珠的差异。
二十余载的恩怨
赛珍珠和林语堂,一个是因为写中国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个是第一个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一个是美国人中的中国通,在中国生长了三十余载,一个是中国人中的美国通,在美国居住了三十余载;赛珍珠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均与中国有关,而林语堂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均为英文写就,两人一生都致力于东西文化的交流,又都在同样的岁数——81岁逝去。冥冥之中,两人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就像蒋中正与宋美龄的“中美结合”一样,或许这就是一种缘分吧。
赛珍珠与林语堂的相遇可以说是心有灵犀,当时赛珍珠正在苦苦寻找一个同时精通英文和中国文化的人来给西方人写一本介绍中国的书籍。中国作家中兼通这两者的当时为数不多,即或有之,也都是孔子所说的“扣其两端而问之”,要么像辜鸿铭一样彻底背弃西方文化,要么像钱玄同一样主张全盘西化,因此理想的人选真是一将难求。正好,此时的林语堂也准备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向西方人传输自己的中国情感。于是,两人的相遇就成了历史的选择,注定要成就一段佳话。
1933年的某一个晚上,赛珍珠应邀来到林语堂家里做客。这一次两人的相逢,直接促使了林语堂的杰作《吾国与吾民》的诞生,也成就了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人生。从此,林语堂连续用英语写作,一发不可收拾。
此后,林语堂应赛珍珠之邀来到美国,专门从事文化输出的工作,其书都由赛氏夫妻的出版社出版。在赛珍珠的帮助下,林语堂又写出了更为轰动的《生活的艺术》一书,此书于1937年在美国出版后,连续52周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也奠定了林语堂的大师地位。
这段时间是林语堂与赛珍珠交往的“蜜月”时期,除了自己的妻子之外,赛珍珠也堪称林语堂一生中关系最重要最亲密的一位女性。林语堂的军功章上有赛珍珠的一半,而林语堂的成功也给赛氏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两人在一起是一个完美的双赢组合。
两人这种“朱毛”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林语堂为发明中文打字机破产之后。
林语堂为了发明中文打字机,将自己的毕生积蓄挥之一空,还欠下了一屁股债。无奈之下,林语堂只好向自己的好友赛珍珠求救,本想凭着两人的交情,赛珍珠拿出个三五万一点问题都没有。没想到赛珍珠竟然一口回绝了他,这使林语堂受到了极大的刺激。
接着,林语堂又探听到了一个“噩耗”,让他觉得自己在与赛氏夫妇多年的合作中吃了哑巴亏。原来,美国一般出版社拿10%的版税,而赛氏夫妇出版林语堂的书却拿50%的版税,并且版权还不属于林语堂,而是仍属公司所有。林语堂于愤慨中恍然大悟,原来,赛珍珠开出版社也是为了赚钱的。为此,林语堂委托律师向赛珍珠要回所有著作的版权,赛珍珠闻知消息感到非常吃惊,打电话给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问她的爸爸是不是发疯了?双方为此差点对簿公堂,后来经过中间人调解,赛氏夫妇才把版权还给了林语堂。
四海之内皆兄弟
当往事如烟散去,一切都已尘埃落定。而我们作为旁观者坐下来慢慢品味和咀嚼历史的时候,往往别有一番风味。林语堂和赛珍珠的恩怨,有人说从根本上说是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而我觉得,在这其中,两人的性格因素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赛珍珠把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推向了西方世界,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书名取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属于赛珍珠的个人灵感。但鲁迅对此提出了非议,他认为“山泊中人,是并不将一切人都作兄弟看的”。
鲁迅的眼光犀利异常,他的言语更是一针见血。梁山好汉如果将四海之人都当作兄弟,那么他们只能饿死。再进一步,即使是梁山好汉内部,也未必个个都是兄弟,书中反映出来的内部矛盾仍然很突出,他们最多只能算是同志罢了。
我觉得这并非是赛珍珠将梁山泊理想化了,而是她未能正确地理解中国的“兄弟”一词。在中国,兄弟意味着可以为对方两肋插刀,而不顾及自身的得失与安危。兄弟之情在很多时候甚至要凌驾于夫妻之情上,刘备就曾说过:“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
这一点,深谙中国文化的林语堂认识的要比赛珍珠深刻得多。所以,当林语堂破产之时向赛珍珠伸出求救之手时,他一定带着浓厚而又悲壮的兄弟情结。然而,出乎他的意料,与他相交二十多年的“兄弟”竟然会置他的安危于不顾,这在中国的文化中是难以想象的。
但我们如果细究赛珍珠的生平,就很容易对这件事情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赛珍珠年轻时受聘于美国教会所办的金陵大学外语系,作为一个教会大学的老师,在教授本专业的同时教授宗教课是一个重要而又神圣的任务。然而,赛珍珠竟然辞去了宗教课的教职,对此众人深表惋惜。赛珍珠却不以为意,她说那些“喋喋不休的布道”只会“扼杀思想,蛊惑人心,在中国教会里制造出一批伪君子”。她认为,“空谈无益,基督徒应该给中国人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譬如教育、医疗和卫生”。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赛珍珠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赛珍珠帮林语堂出书,对于双方是一种互惠互利的行为。而林语堂发明的打字机,在赛珍珠看来可能只是一个浮夸之物,没有任何前途可言,作为一个投资者赛珍珠毅然拒绝了林语堂,这在她看来是一种理性的行为,毫无过错。当然,林语堂的打字机确实也没有产生过一点效益。
其实,赛珍珠除了写书,她人生的另外一项重大事业就是慈善,她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见利忘义者。
这件事情之所以发展到最后无可收拾,跟两人率性的性格不无关系。作为赛珍珠来说,她认为借钱给林语堂研究中文打字机不过是一件损己且不利人的事情,拒绝是天经地义的。想法简单的她甚至没曾想过要给好友一个委婉的解释,至少让他有个台阶下。当然,这可能也是美国人一贯的作风。
而林语堂最后的清算赛珍珠,更像是一种尊严受到挑战后所作的自卫反击。林语堂早年在上海就曾为版税打过官司,相信有这样的经验,再加上以他对出版行业的了解,赛珍珠所给的版税即使苛刻也是在合理的范畴内的,否则林语堂岂能隐忍二十多年?从赛珍珠当时吃惊的反应来看,这件事确实存在着让她无法理解的地方。
玉和珍珠
林语堂,这个名字另外一个写法是“林玉堂”,我们的老祖宗喜欢用玉来比喻人的德性,所以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诗经》上也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的话,意即经常谈论君子,温和得像玉一样,于是“温润如玉”成了君子的标志。玉的美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是由内向外慢慢透射的蕴藏深厚、柔和含蓄、魅力无穷的美,因此,玉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理念,其外表温和柔软,本质却坚刚无限。
赛珍珠,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想起中国晚清的一个名妓——赛金花。
虽然赛珍珠肯定知道赛金花,然而这两个名字之间其实并无实质的联系,赛珍珠的英文名Pearl本身就是珍珠的意思,这个英文词汇源于拉丁语Pernnla,意为“海之骄子”。珍珠在东西方文化中都象征着权势和财富,世界上最好的珍珠一定是在王者的皇冠之上,令人只能仰望而无法过分靠近。
个层面上,我们也可以解析一下林语堂与赛珍珠之间的恩怨。林语堂与赛珍珠交往,是基于一种中国传统道德的理念,讲究的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但他没有想到骨子里还是美国人的赛珍珠思想认识还没有上升到“君子”的高度,做不到他想象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果吃了个闭门羹。
而对于赛珍珠来说,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觉得靠着自己的名誉和声望把林语堂推向了世界,使他名利双收,已经是对他最大的恩赐,自己无愧于他,因此她也无法理解林语堂竟然会以怨报德。
另外,玉产于山上,而珍珠来自水里。中国人向来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把山作为仁德的象征,而把水作为一种智慧的象征。所以,我们不妨也把林语堂与赛珍珠之争看作“仁”与“智”之争,或者感性与理性之争。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不一样。孰是孰非,不妨付之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