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率性林语堂
1843800000010

第10章 林氏幽默

林语堂能成为幽默大师而我们不能,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失去了这种孩子气的好奇心。

林氏幽默的源头

林语堂传神地把英语的Humour译为中文的幽默,从此这个词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中国流传,而林语堂也被尊为幽默大师。

探访林语堂幽默感的源头,我们发现这很可能跟先天的遗传有关系。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是个牧师,以布道为己任。有一次,林父在教堂里布道,遇到一帮觉悟不是很高的信徒,男人们坐在椅子上打瞌睡,女人们则在一旁肆无忌惮地聊天。这时林父表现出了其高超的幽默感,只见他在讲坛上向前弯了一下身子,说:“诸位姊妹如果说话的声音不这么大,这边的弟兄们可以睡得更安稳一点儿了。”

另外,林至诚爱笑,时常挂在脸上的笑容深深地感染了他的孩子们,同时他也要求孩子们多笑,林至诚最早给林语堂起名“和乐”就是希望他每天开开心心。在林至诚的带领下,笑成了林家人的招牌,也让这个多口之家一团和气。不过,这也留下了后遗症。林语堂后来回忆说,上大学后,他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随便地以笑示人,那样会显得太傻气。可以说,林至诚后天的这种笑的教育也对培养林语堂的幽默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整天哭丧着脸的人会有什么幽默感。林父的这种影响甚至使以后的林语堂固执地认为,笑跟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他在《论幽默感》一文里面说道:“德皇威廉缺乏笑的能力,因此丧失了一个帝国,或者如一个美国人所说,使德国人民损失了几十万万元。威廉二世在私生活中也许会笑,可是在公共场所中,他胡须总是高翘着,给人以可怕的印象,好像他是永远在跟谁生气似的。并且他那笑的性质和他所笑的东西——因胜利而笑,因成功而笑,因高居人上而笑——也是决定他一生命运的重要因素。德国战败是因为威廉二世不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笑,或对什么东西应该笑。他的梦想是脱离笑的管束的。”

虽然我个人认为林语堂的观点未免有点绝对,因为中国历史上像这样因为不笑而亡国的例子我还没找到,反倒有一件因为笑而亡国的例子很出名。当年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导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戏,结果美人确实笑了,不过江山很快也没了,这一笑竟然把西周笑成了东周。但我也承认,林语堂希望以幽默的方式来救国救民确实别出心裁而且用心良苦,虽然鲁迅先生对这一点并不认同而且还表示出愤慨之情,这也间接导致了二人后来的分道扬镳。

除了家庭的因素,林语堂幽默感的另外一个重要来源是日常生活。

在《生活的艺术》自序中,林语堂写道:“我的理论大都是从下面所说这些人物方面而来。老妈子黄妈,她具有中国女教的一切良好思想;一个随口骂人的苏州船娘;一个上海的电车售票员;厨子的妻子;动物园中的一只小狮子;纽约中央公园里的一只松鼠;一个发过一句妙论的轮船上的管事人;一个在某报天文栏内写文章的记者(已亡故十多年了);箱子里所收藏的新闻纸;以及任何一个不毁灭我们人生好奇意识的作家,或任何一个不毁灭他自己人生好奇意识的作家……”

两个船娘之间随口而出的骂句,厨子老婆反常的一个动作,老妈子唠叨的言语,这些在我们眼里平庸而又琐碎的事情,从林语堂的角度来看,也许都具备了原始而质朴的幽默感,这也印证了大雕塑家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慧眼。”而在发现之前,应该再加上好奇心三个字,好奇心是发现的原动力。

林氏幽默及禅及太极拳

林语堂认为:“凡善于幽默的人,其谐趣必愈幽隐,而善于鉴赏幽默的人,其欣赏尤在于内心静默的理会,大有不可与外人道之滋味,与粗鄙显露的笑话不同。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论幽默》)

一句“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点出了幽默二字的精义。在林语堂的理念中,真正的幽默应该是不偏激、不张扬、不乖张、不刻意为之、不显山露水的,幽默的最高境界或许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描述的那样:“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林语堂还将幽默比为品尝福建特产的铁观音,“初喝时不觉其味,静默三分后才得其此中不足与外人道之底蕴”。兹举林语堂幽默之经典案例如下:

其一,林语堂谈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生活: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再有个法国的情人;

其二,一次,林语堂参加台北一个学校的毕业典礼,在他说话之前,已经有许多漫长乏味的演讲。轮到林语堂说话时,已经十一点半了,林语堂站起来,只说了一句话:“绅士的讲演,应当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大家听了一发愣,随后哄堂大笑。

其三,林语堂一直对批判美国生活方式乐此不疲,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演时,有女学生问林:“难道我们美国就没有一样东西比你们中国强吗?”林笑答:“有,你们美国的马桶就比中国的好!”

其四,我认为屈腿蜷卧在床上是人生最大乐事之一。为了达到审美和心智发挥的极点,手臂的姿势也相当重要。最好的姿势不是平躺在床上,而是垫个柔软的大枕头,枕头与床约保持三十度的斜角,然后枕臂而卧。在这种姿势下,任何诗人都能写出不朽的佳作,任何科学家都会有划时代的发明。

从以上的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招牌式的幽默往往都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的,林语堂说,这世界太严肃了,需要有一种智慧和欢乐的哲学为调剂,而他的幽默就是枯燥生活的一种调味品。所以说,林氏幽默是与生活本身融为一体的,他从不刻意为了让人发笑去制造一个笑话,有的只是水到渠成。

这样的幽默观也暗合了禅宗三昧,在禅宗公案里,小和尚问禅师:“我苦心参禅,却始终未入门道,这是为何?”禅师问:“吃饭了吗?”小和尚答:“吃过了。”禅师说:“洗碗去!”小和尚一愣,随即开悟。

这个禅宗公案其实说明的是,禅悟本来就在最普通的生活之中,禅即是生活,生活即是禅,根本无须刻意去追求。禅如此,幽默亦如此。禅的顿悟往往是建立在渐悟的基础上,幽默也是这样,你与某个幽默初次邂逅时也许并未觉其妙。但当你过了许多年,经历人生的磨练之后,突然想起当初的某句话,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个时候的感觉,自然妙不可言。这也是林语堂所说的“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的境界。

在林语堂看来,一个好的幽默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将生命中的沉重与压力化为无形,他还举了张敞画眉遭皇上质问一事为例。张敞,汉宣帝时为京兆尹,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这哥们有一个癖好,每天必要亲自给自己的老婆画眉。有一天,张敞正在为妻画眉不亦乐乎的时候,某御史突然求见,张不假整饬,急忙迎进。御史见状,认为张敞轻佻不雅,有失体统,上本参奏其行为放荡闺房不检。宣帝召敞责之。张敞巧妙地回答:“臣闻之,闺房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宣帝闻之释然,不予追究。

林语堂说:“这故事固然好在张敞之幽默之诚实,而尤好在汉宣帝之幽默之宽容。若当时两位君臣板起面孔来,什么话都不好说,张敞非亡命不可。汉宣帝之不严于责人轻于责己就是汉宣帝的幽默。”

宣帝不予追究除了大度之外,也许是他突然想到了像张敞这样可以每天为老婆画眉的官员绝无在外包二奶的可能,也就不必为了二奶的脂粉钱而贪污,实在是帝国不可多得的好官。当然,宣帝的这种顿悟也是多亏了张敞之前的幽默作铺垫,人在轻松的环境下脑瓜子自然也好使。

从这一点来看,林氏幽默又有点像太极拳。练过太极拳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练拳之后,你的力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还会逐步减少。但当你太极拳练到一定境界的时候,与人对决,看似轻飘飘软绵绵的一拳发出去之后,对手往往如受千钧之力,五脏六腑瞬时翻江倒海。

林语堂的幽默并不是他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许多“五四”大师的普遍性格。“五四”出来的这批大师大多天真,而天真就是幽默最好的前提。当然,每个人之间的幽默可能有着很大的区别。譬如,胡适与钱钟书的幽默就与林语堂的幽默大相径庭。

胡适的幽默往往带着“自嘲”的性质,我想这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胡适向往的是美国式的民主,然而他的领导老蒋更钟情于法西斯式的独裁;胡适的性格中颇有几分名士风流,又深处“五四”这样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然而他对其母为孝子对社会是道德楷模,种种压力下不得不与自己根本不爱之人相守一生。尴尬的处境,使得胡博士很富于解嘲精神。兹举胡适几个经典幽默案例如下:

其一,胡适上课喜欢引经据典,有一次他在北大上课时,引用了孔子、孟子、孙中山的话,于是在黑板上依次写上:“孔说”“孟说”“孙说”。最后,轮到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黑板上的几个字引得哄堂大笑,原来他写的是——“胡说”。

其二,有一次胡适接到友人从国外寄回来的十几枚法国铜币,币上铸有“PTT”3个字母。胡适认为其谐音恰似“怕太太”,便以此分赠好友,戏言:“可作为‘怕太太协会’的会员证章。”

其三,胡适曾在朋友聚会时说:“男人也应遵守‘三从四德’。”众人闻之,面面相觑,不知何解。胡适紧跟着说:“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要盲从。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此之谓三从四德(得)。”众人闻言,不觉莞尔。

而钱钟书与胡适相反,他的幽默常常带着“嘲人”的特色。在其妻杨绛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钱钟书,文学上是个大师,生活智商却连小孩都不如,例如总记不得自己的生日,穿鞋分不清左右,老大了还整天玩一些小孩子都腻了的游戏而乐此不疲。但就是这种长不大的心态,使得钱钟书像安徒生《皇帝的新装》里面那个小孩子,具备了别人无法企及的洞察世界的能力,因此他能够人木三分地揭示出这个世界上众人的面具与伪装,兹举钱钟书“嘲人”经典语录如下:

其一,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

其二,形容女子“风骨”: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衣不遮体,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钱钟书在《围城》中写鲍小姐)。

其三,有些所谓的研讨会其实就是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一些不干不净的饭,花一些不明不白的钱,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开一个不伦不类的会!其四,世界上大事情可以随便应付,偏是小事倒丝毫假借不了,譬如贪官污吏,纳贿几千万,却绝不肯偷别人的钱。

而林语堂的幽默既不同于胡适的“自嘲”,也有别于钱钟书的“嘲人”,它表现得更加温和,有时甚至有点圆滑,就像林语堂自己说的:“‘幽默’是一种人生观的观点,一种应付生活的方法。”

林语堂在美国时,有一次应在美林氏宗亲会的邀请发表演讲,大会组织者希望他多宣扬一下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借此机会“光”宗“耀”祖。这事很难办,不说的话,同宗会失望,太过吹嘘,又有失学人风范。不过这可难不倒幽默大师林语堂,他清了清嗓子,不慌不忙地说道:“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是有商朝的比干远相,这在《封神榜》里提到过,英勇的有《水浒传》里的林冲;旅行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才女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另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独自驾飞机飞越大西洋的林白,可说人才辈出。”

台下的观众刚开始不明真相,拼命地鼓掌。但大家很快意识到被林语堂忽悠了,这些人跟真正的林氏祖宗的关系可谓八竿子打不着。不过大家见识了林语堂的幽默,并不因此责怪他,会心一笑,台上台下其乐融融。这就是幽默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