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100位中国名人改变命运的故事
18436600000096

第96章 顾炎武 不与清朝合作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末清初·顾炎武)

顾炎武家是江南望族,祖父和父亲都是明代的著名学者。在家庭的熏陶下,顾炎武从小就很勤学。两岁开始,父母就教他学习《千字文》,到五岁时,他就能背诵《论语》和《诗经》,十岁就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了。顾炎武十一岁那年,他的祖父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顾炎武明白,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

于是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办法,他给自己制定了好几条规定:

首先,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每天读完后就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再次,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最后,在每年春秋两季,他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就这样,当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

在七岁那年,顾炎武被过继给新守寡的婶母王氏。王氏是大家闺秀,喜欢读书,又有学问,十分注重对顾炎武的教育。她期望儿子能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品格高尚的有用之材,就常常给他讲历史上和本朝的一些杰出人物的故事,特别是像岳飞、文天祥、方孝孺这样的忠义之士的故事。

1664年,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明朝灭亡。后来清兵入关,明朝的凤阳总督马士英等在南京迎立福王朱由崧,建立第一个南明政权。顾炎武受昆山县令杨永言的推荐,被福王授予兵部司务的职务。

1645年,清兵攻陷南京,江南的大部分城镇都被清军占领了,顾炎武的家乡昆山城也被占领。顾炎武的生母何氏被清兵砍去了右臂,两个弟弟被杀。顾炎武和王氏听说后,悲痛欲绝。王氏不愿做清朝的顺民,绝食十五天而死,临终时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国恨家仇,母亲的遗言,使顾炎武终生保持了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

为了躲避仇人的陷害,顺治十四年(1657),顾炎武只身北上,开始了后半生的漫游生活。在二十五年间,他遍历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他都要考察山川形势,广交豪杰师友。他考察了山海关、居庸关、古北口、昌黎、蓟州等战略要地,先后写成《营平二州史事》和《昌平山水记》等著作,总结宋代以来不了解营、平、滦三州的地理形势和战略地位,因争地构兵而亡天下的历史教训,为后人提供借鉴。

康熙十八年(1679),康熙皇帝开“博学鸿词科”,命令朝廷大臣和各地官员把有学问的文人推荐给朝廷,一旦通过考试便马上封他做官。不少全国著名的学者、文人应召到京城做起官来了,顾炎武却不为所动,始终不肯入朝做官。1682年,顾炎武不幸失足从马上摔下来,不治身亡,享年六十九岁。

微阅读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又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顾炎武一生著作颇丰,有《日知录》《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