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100位中国名人改变命运的故事
18436600000027

第27章 郑和 七下西洋

国家欲富强,不能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明·郑和)

一年冬天,年幼的郑和被明朝军队带到南京,成了小太监,不久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郑和因为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很得燕王的赏识;又因为“身长九尺,腰大十围,行如虎步,声音洪亮”,在同辈中鹤立鸡群,朱棣便让他做了贴身侍卫。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郑和立下赫赫战功,从此被朱棣视为心腹。由于长期跟随在朱棣身边,郑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总希望有机会建功立业。

登基做了皇帝的朱棣,为弘扬国威,打通海上运输,就命郑和出使西洋。踌躇满志的郑和从此便开始了七下西洋的辉煌壮举。

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由两百多艘海船、两万七千多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巴歇国。

当他们到达爪哇岛时,那里正在内战。郑和船队的人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敌方的,于是就将他们抓起来杀掉了。这次误杀事件让郑和损失了一百七十多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要为枉死的同伴们报仇。

麻喏巴歇国国王知道是自己的军队误杀了明朝的船员,就派使者向郑和谢罪,并表示愿意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身负皇家使命,遇事考虑得很深远。他想:一旦发生冲突,难免引发一场大的战争,明朝与西洋各国的往来就会困难重重;加之这是一场误会,国王又主动请罪受罚,应顺势化解冲突。于是禀明朝廷,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了这一事件。同时还决定放弃对麻喏巴歇国的赔偿要求,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1433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国(今印度卡利卡特一带)去世。东南亚各国至今都还流传着关于郑和的故事。(一说1435年病逝于南京。)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凭借超凡的领导能力和巨大的勇气,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率千军的才能,他在航海、外交、军事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微阅读

郑和(1371或1375—1433或1435),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回族,原名马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变中有功,被任用为“内官监太监”,并赐姓“郑”。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最远曾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创下中外航海史上的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