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海军之谜
不同时代经海军提供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差异甚大,研究中国古代海军和中国古代海军产生的时间、地点,也应予以历史的剖析,应把握住,中国古代海军必须具备一般海军的规定性和承认其特有的表现形态。但是,由于对“海军”概念的不同理解,对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认识差异,则对中国古代有否海军等问题,有几种不尽相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海军产生于夏代。“浇伐斟寻,大战于三潍,天之。”(《竹书纪年》)夏代,一个善于“荡舟”弄筏的人名叫浇,奉命攻打山东半岛的小国家“斟寻”,水上交战,终于灭了斟寻。该种说法肯定在3600年前中国就产生了海军,但是,至今尚未查到别的资料以佐证。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海军产生于春秋中晚期。“楚用舟师自康王始。”(《通考兵一注》)。但是,也有人疑问:那时,楚在长江中游操演水师,这能算是海军吗?再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只要在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能为海军提供战船和武器条件的前提下,就能产生海军。“海道出师已作源于春秋时”(《春秋大事表》)。书者认为,根据目前确认的极有限的资料分析,中国古代海军产生了春秋末期的齐、吴、越三国,至今已有3500年历史,这是可以肯定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海军在我国是清中期以后的事。清政府批准左宗棠的奏请,开办福州船政局,修船坞,买机器,造兵轮,装备海军。应该说,这实际上指一的是中国近代海军的产生,其言外之意,中国古代没有海军。对上述几种说法,在学术界讨论中各持己见,对中国古代有否海军和产生于何时何地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赤壁古战场之谜
赤壁之战可谓我国妇孺皆知的故事,“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借东风”、“华容道”等至今仍为人传唱。这既得因为苏轼等文人骚客的思古之情,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如椽妙笔,也得因于这次战役本身的重要性。公元208年,统一了北方的曹操率80万大军(实际上只有20多万)大举南下,要把盘踞江东的孙权和驻守在樊城的刘备彻底消灭。孙刘两家协力应战,以周瑜、诸葛亮为军事指挥,用“火攻”战术大败曹军,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绩。正是这一战役,奠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然而,这样一个著名的战役,到底发生何处呢?这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谜团。有人说古战场在今湖北汉阳县东临山,有人说在汉川县西赤壁山,有人说在黄冈县西北的赤鼻(壁)矾,也有的说在蒲析县西北赤壁山,或者说在武昌县西南赤矾山,此外还有嘉鱼县之说。黄冈说一度曾占上风,唐代诗人杜牧曾在此写下“折朝沾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也曾在此赋词:“大红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不过,从众多的地上、地下遗址和遗物来看,蒲圻西北赤壁与北岸与林相对,地形与史籍所差相符;山北四公里有东吴军事重镇陆口,东吴大将周瑜、鲁肃、吕蒙等先后驻重兵于此。陆口附近有蜀山、蜀湖,是刘备大军的驻地、除各种可供凭吊的遗址遗物外,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出土了大量东汉末年的兵器,如戈、矛、剑、戟、铖、斧、刀、箭等。凡此种种均证明、蒲圻赤壁可能是三国古战场赤壁所在地。
中国古代海军战略之谜
海军战略是指导海军建设和运用全局的方略。它从属于国家军事战略,是国家军事战略在海军的运用。海军战略是海上武装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海军战略的形成和发展各国的情况都不相同。对我国海军战略的形成和发展也曾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和研究,特别是对古代中国有没有海军战略,则看法各不相同。
一部分人认为中国古代有海军战略。因为中国是一个有2500年以上海军历史的国家。频繁的战争和发达的农业经济,使古代中国海军及其战略,呈现出早熟的现象。唐代的中日海战,元朝的远征日本,以及封建王朝为互相兼并和统一中国而进行的众多规模宏大的海战和水战,都显示出当时海军的建议和运用所曾达到的高度。如明初,郑和七次奉使“西洋”,更把中国海军战略实践推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它对弘扬国威,促进国际贸易,沟通中外文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世界海军史上非暴力运用最早,也是最成功的典范。
一部分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海军战略。因为再“发达的农业经济”都不可能产生海军战略。在中国古代,从公元前500多年“楚用舟师”,到1840年鸦片战争外敌自海上人侵,2400多年的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手工业结合的社会经济结构,严重地任措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中国古代海军,根本不具备在远离陆地的海洋上独立作战的工具和力量。其次,“频繁的战争”和形成海军战略无必然联系。形成和体现海军战略的海战实践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海战目的独立性,二是战场的远岸性。纵观古代中国的海战史,恰恰相反,海战目的多是从属于陆上战役战斗,海战场多是近岸。所以,不能产生海军战略。再次,至今尚未发现中国古代有海军战略的历史资料。以15世纪初的郑和舰队,在舰船构造、航海技术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海军的最高水平,历时30年的七次远航,可谓世界航海史上的一行壮举,但它是以“正其谊而不计其利”为宗旨,其根本目的,不是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主要是为了维护和宣扬大明王朝对海外异域的“最高宗主国之权”。所以,从军事视角剖析,郑和下西洋,很难找出和海军战略有联系的内涵。
对上述两种观点,中国古代有否海军战略,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它的存在与否。
“荥阳大会”之谜
明朝末年,封建统治阶级无休止地对劳苦大众横征暴敛,敲榨勒索,还有“辽响”、“剿饱”、“练馆”等名目。“辽切”是对辽东满洲贵族作战的费用,“剿例’、“练切”是用来镇压农民起义的军费。到崇须时,三他合计,每年约1700万两纹银,沉重地压在农民的身上。加之天灾与人祸并行,使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广大农民纷纷聚首起义,揭开了长达十余年,波及十多省的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并迅速形成燎原之势。
崇板七年(公元1634年)八月,明朝调动湖北、四川、山西、河南等省官兵,围困陕西的起义军,妄图一举全歼。起义军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战略战术,大踏步向河南转移。明王朝又调正在甘肃镇压“兵变”的洪承涛速东出道关,直插河南;又调山东巡抚朱大典率明军精锐“关宁铁骑”由东面助剿,妄图两边夹击,置起义军于死地。面对此危迫的形势,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建议分布在各地的起义军于崇帧八年(公元1635年)正月初一在河南荣阳集会,参加大会的有马守应(老回回)、贺一龙(革里眼)、贺锦(左金王)、罗汝才(曹操)、马进忠(混十万)、惠登相(过天星)、张献忠等十三家、七十二营的首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明末战争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荥阳大会”。会上,各家将领纷纷献计,商讨对策,最后同意了李自成提出的“宜分兵定所向”的战略方案,即将十三家、七十二营起义军联合起来,根据敌兵力部署和进攻企图,组成六路大军,分兵出击,破明军围剿计划。在“荥阳大会”的军事决策之下,迅速攻克敌据点“凤阳”城,打破了敌围剿计划,创造了战略防御中进攻战的成功战例。
对于这样一个有十余种史籍记载的荥阳大会,至今仍有人认为,它的有无,是一个千古之谜。因为:第一,关于荥阳大会召开的时间,诸书所记均不尽相同;第二,究竟谁是组织这个关系着农民起义军存亡的大集会的发起人;第三,在明朝有关的档案(不完整)、当时在河南参与镇压农民起义的明朝官员、明清之际河南封建官坤的著述,以及清初河南有关地方志书,均未找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究竟有没有这次“荥阳(军事)大会”呢?还有待历史的考证。
三元里抗英斗争的领导人是谁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英军在鸦片战争中攻陷泥城、四方炮台,并炮击广州城,清道光帝宗室赴广州督师的奕山,不敢抵抗,向英军求和,订立了《广州和约》。广州三元里附近人民义愤填膺,自我奋起武装抗击英军。28日,佛山义勇民众攻克龟冈炮台。29日,小股英军骚扰广州城北三元里一带,被义勇民众击毙十余人。30日,聚集了三元里附近103乡民众数万人在牛栏冈包围来犯的英军,伤毙英军近50名,英军司令卧乌古率兵逃回四方炮台。31日,番禺、南海、花县、增城各县400余乡义勇民众数万人,包围了四方炮台,英军要挟奕山来救,奕山竟派广州知府余保纯驱散民众,帮英军解围脱险逃回军舰。
对于三元里抗英斗争,至今仍有两个问题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
一是这次抗英斗争的领导者问题。有“菜农韦绍光领导说”。这是传统的说法。菜农韦绍光等预计到小股英国侵略者在三元里遭到痛击后是会再次来三元里报复的,必需有所准备,“在韦绍光倡义下,齐集于村中北帝庙前,操起庙中三星旗,对天立誓”。“韦绍光等到周围各村鸣锣串联。肖冈乡举人何玉成也速邀附近各乡士绅参加,共103乡群众代表怀着强烈的义愤会盟牛栏冈”。通过大会,一支人民抗英武装很快组织起来了。另有“举人何玉成领导说”。根据《夷氛闻记》、《广东军务记》等史料记载,这一斗争的发起有两个过程,先是英兵到三元里行凶,乡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兵,这一过程群众是聚然而起的,并没有人在他们中间做过发动和组织工作。而后,乡民怕英军报复,便联络各村共同抗敌,举人何玉成“柬传”四方,联系各村,起了重要的组织作用。
二是三元里抗英斗争的主力军是谁?有“人民、民众”说。众多论著、辞典皆为此说,但这个概念外延太大,没有说明斗争的具体组织形式和参加者。其中,有“社学”说,但“社学”是地方民间具有多种职能的社会公共机关而不是纯粹的武装组织。有“广东团练”说,团练组织原本是地主阶级的一种地方武装,在这次抗英斗争中,他们以“乡”、“社学”为单位,统一行动,互相配合,以民族利益为重,拉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
各说一俟参政群书、评其同异后,是会弹归一途的。
太平天国女军之谜
太平天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前,世界历史上不曾有过的,是世界历史上的创举。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1年)金四起义后,太平天国政权始终贯彻男女平等的这条政纲,妇女享有男子一样的地位,废除压迫妇女的封建买卖婚姻制度,禁止缠足,禁娼妓,禁纳妾等一系列举措,破天荒地反对了数千年来压迫和奴役妇女的各种封建制度和礼教观点。在军事上,金日起义时,广西妇女首先参加女军,编成女营与男子并肩行军作战,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今南京)后,在城内设女馆,按军队编制分前、后、左、右、中共40军每军2500人;有才干的女战士被选拔为女丞相、女监军、女军帅等各种官员;女军在作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例如太平军首次进攻武昌时,妇女踊跃参军者,竟占当地妇女人数的十分之一、二,女军经常出战,红绢抹额,皆勇悍,军中传为美谈。
然而有人问,“太平天国有女军吗?”分析现有大量比较可靠的史料说,太平军从未组织过像男军一样以作战为主要任务的女军。虽然在建都以前妇女人女营,建都以后有女馆,但她们都不是以战斗为主要任务;女军40军并非作战部队,只是按军队编制组织妇女参加劳动而已。当然,特殊情况下,妇女参战的情形也是有的,如遇到军情紧急,包括妇女在内的非战斗人员参加战斗的情况是常有的事;临时神调一些妇女参加战斗的事也是有的,但决非正式组成承担战斗任务的常设“女军”。究竟如何,历史为据,岂可谜哉!
张献忠“屠蜀”之谜
这里记述的是我国明末农民起义军的杰出领袖和军事家张献忠攻取四川、建立大西政权的作战。明崇输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张献忠为建立基地,再次率领马步水军数十万,由武昌经岳州(今湖南岳阳)入四川,在巫山击败明守将曾英部及其援兵取夔州,后克万县。次年四月,水陆并进,直奔重庆。原四川巡抚陈士奇在重庆东南的铜锣峡设重兵固守。张献忠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法以部分水军与明军交战,自率轻骑迂回其侧后,两面夹击,先后攻克佛图关(今重庆西南)、铜锣峡,抵进重庆城下,用凿穴爆破,炸开城墙,攻克重庆。张军乘胜前进,所到州县望风迎降,八月攻占成都。十一月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年号大顺,改成都为西京。在领导广大农民武装推翻明王朝统治的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然而,有的官书和封建史家如《明史人《明季南略》记载,张献忠是杀人狂、“不杀人就悒悒不乐”;如他破重庆和成都后就肆意乱杀群众,在四川一地就杀人“六万万有奇”(注:明万历年间全国只有6000多万人口,崇帧时也超出过1亿。人口,四川全省只有300多万人口)。但据《续绥寇记略》载,张献忠破重庆和成都后,并末滥杀、“屠蜀,起义军所杀戮的对象主要是明朝宗室和官僚豪强,如瑞王宋常浩和巡抚陈士奇等,其次便是为打退绅宦豪强的疯狂反扑,对各地主武装进行镇压,并没有毫不区别的乱杀。
关于所谓“青羊宫事件”也众说不一。据《明史》记,张献忠”诡开科取士,集于青羊宫,尽杀之,笔墨成丘家”,说张献忠诈称开科取士时,杀戮士于成都西南青羊宫,死者之多,将其使用的笔墨堆积起来似坟头一般。但据《纪事略》张献忠于1644年秋季在成都第三次开科取土时,因查出成都应试士子颜人与李自成有书信联系而引起的事件;开始士子们“多半观望”,拒不赴选,后来。由不满进而发展到对张进行公开诽谤,最后又在仇视张起义军的情绪支配下于青羊宫发起了一次反扑,杀伤不少起义军监守士兵,起义军才被迫采取了断派反击措施而酿成事件的。
历史究竟如何,世人自有公论。
清代“海河潜河潜艇”是谁制造的
1880年(光绪6年)中秋节,一艘驶行水底的机器”(清《益闻录》所称)在天津的海河试航。其形状如同橄揽,人水半浮状,艇上有水标和吸气机。艇体由木料、铁皮构成。潜艇人水下一尺,其水标便缩人艇内一尺。当时困为河水太深,因此,水标浮出河面尺许。它在水中行驶的时候比较灵捷)可以在水底下暗布水雷,置于敌船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