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知道,“第三帝国”元凶之一赫尔曼·戈林曾在离托普利兹深水湖畔不远处建了一幢小别墅,他和不时造访此地的希特勒经常一起到附近一家酒吧和小餐馆闲坐。希特勒和戈林当年都认为,这里险峻的山势可以使德军拒盟军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门外,因此,他们甚至有过一旦柏林失守,就退到这里指挥德军负隅顽抗的计划。
更鲜为人知的是,托普利兹深水湖曾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新式武器的绝密实验场之一。德国于1943年至1944年间在这里修建了一个海军实验站,托普利兹深水湖的悬崖绝壁上的山洞群便是当年的新武器实验室。他们在这里先后进行过不同深度的水下爆炸实验,其中最大的水下炸弹重达4000公斤。纳粹德国潜艇的新型鱼雷实验也基本上都是在这里进行的。
德国甚至还在这里进行过水下火箭的发射实验,水下火箭曾成功击中了附近的托德山。幸运的是,绝大多数新式武器尚未被希特勒派上用场,“第三帝国”就灭亡了。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最后几天里,党卫军把实验室内的武器、弹药、实验文件通通沉人湖里。
40年代末当地就传说,曾为德军做事的杰克·加斯图尔就在湖中找到过部分黄金,这些黄金成了他以后进行海洋寻宝探险的资本。1959年,德国的《明星》杂志曾派调查人员潜入托普利兹深水湖进行调查,他们发现了整箱的假英镑和假身份证,还有希特勒亲笔签署的执行“伯恩哈特行动”的命令。1963年,3名潜水员也想到托普利兹深水湖碰碰运气,其中一名潜水员不幸遇难。为此,奥地利政府下令严禁到湖中寻宝探险,300余名森林保护区工作人员封锁了托普利兹湖,并且全面搜寻湖区附近的山地。他们发现了18箱假英镑以及火箭推进器、火箭控制部件、实验设备和武器弹药。
这次代号为“伪装内幕”的奥地利政府寻宝行动于1983年12月方告结束。在奥地利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他们宣布整个湖区及山地都已被搜遍,不会有任何东西了。然而,在此后的几年间,奥地利潜水员仍然不时发现水雷和鱼雷。1987年有人甚至在湖边发现了一个秘密仓库,不过里面空无一物。
2000年6月的某一天,一名自称在南美某地看到过托普利兹深水湖纳粹藏宝图的神秘人物给美国的一家专业寻宝探险公司——“海洋工程技术公司”发了一份传真。此人声称:纳粹分子在战败前先后在奥地利4个湖中隐藏了大量的黄金宝贝,那些纳粹军人在湖边的岩石上炸开石洞,把无价之宝隐藏在洞中,然后原样封上,或者把财物装进特制的箱子,然后沉人百米深的湖底。至于他见到的藏宝图,现在都已经不见了。
奥地利多数专家对这份神秘的传真都嗤之以鼻,就连美国“海洋工程技术公司”的发言人朱塔尔·费尔曼也给狂热者泼冷水说:“我们绝没把那份传真当回事。”
德军运宝潜艇
然而奥地利和美国的媒体却掀起了一阵寻宝狂潮。奥地利的小报7月5日纷纷打出醒目标题称:“不管怎样,肯定有纳粹神秘的黄金之说!”奥地利国家电视台也开始每天报道现场情况。美国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则准备大干一场,打算推出一个大型纪录片。托普利兹神秘的历史传说再次被激活了。
要想揭开托普利兹深水湖的历史秘密绝非易事,湖周围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湖况都大大限制了探秘行动的开展。
尽管托普利兹深水湖距离奥地利重镇萨尔茨堡只有120多公里,但直到今天仍只能靠步行穿越一条崎岖的山路才能抵达湖边,要想把大型探测机械运到湖边是极为困难的。而托普利兹湖一年中有6个月处于冰冻状态,适合探宝的时间又十分有限。此外,托普利兹湖宽为250米,长1800米,水深达103米,三面悬崖绝壁,另一面则一上来就是上百米深的湖水,所以寻宝探秘活动只能在船上进行。更奇怪的是,湖面20米以上居然没有氧气,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湖底搜索工作的难度。
赫赫有名的美国“海洋工程技术公司”不但参加了举世瞩目的“泰坦尼克”号沉船打捞工作,还参加过搜寻在海上坠机的小肯尼迪的行动,并且取得成功。为确保这次湖底寻宝行动的成功,“海洋工程技术公司”动用了最先进的水下探测、搜寻设备与技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黄蜂”号迷你型潜艇。这种只能容纳一个人的微型潜艇可以让潜水员在水下滞留数天,一旦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就可借助其机械手把它捞进潜艇一个特制的笼子内,然后带出水面。
英法联军抢掠圆明园宝藏
圆明园为中华民族赢得过殊荣,曾经是我们的骄傲。然而,就是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中外罕见的艺术宝藏,竟遭到外国侵略者极其野蛮的摧毁和破坏。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圆明园的野蛮劫掠和焚烧,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惨痛的劫难之一。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在书中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者原来可以成为强盗。胜利者把夏宫的全部财富盗窃一空,并把抢来的东西全部瓜分掉。”这里说的“两个强盗”就是指英法侵略者,“夏宫”指的是中国的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海淀区东部,是清朝皇帝的一座别宫。1709年,清康熙帝把明朝贵族的废园赐给当时的皇四子胤(即后来的雍正帝),着手修建并赐名“圆明园”。之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诸帝用了150余年,不断进行修缮、扩充,把它精心营建成为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圆明园盛时鸟瞰
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同治朝前称绮春园)三园组成。这些园林建筑,东起属园近春园,西到香山一带,连绵20华里。全园面积合计5200多亩,是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山水园林,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风格,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
圆明园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珍世文物。上等的紫檀雕花家具、精致的古代碎纹瓷器和珐琅质瓶盏,织金织银的锦缎、毡毯、皮货、镀金纯金的法国大钟,宝石嵌制的射猎图,风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壁画,以及我国其他各种艺术精制品和欧洲的各种光怪陆离的装饰品,应有尽有。
当时绘的圆明园风景画
园内珍藏有极为罕见、丰富的历史典籍。园内各处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荟要》等珍贵图书文物。《荟要》共抄两部,一部藏御花园藻堂。另一部收藏于长春园含经堂的东厢“味腴书室”。另外,著名文轩——淳化轩是专为收藏著名法帖《淳化阁帖》摹版而建的。
强盗的劫掠行径
1857年12月,英法侵略者发动了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经近三年的作战,他们于1860年10日打到北京城下,并很快把视线盯上了藏满宝藏的圆明园。
被烧毁前的圆明园养雀楼
在大规模的焚烧前,侵略者开始了对圆明园的野蛮抢劫。10月8日,英法侵略者闯入只有很少护园官兵守护的圆明园,开始疯狂地进行抢劫。军官们拥有优先权,先于士兵成批进入,随后,士兵们也得到命令可以进去“自由抢劫”。
强盗们一待接到命令,便争先恐后地破门而人,三个一群、四个一伙穿过一座座古代建筑宫殿、房屋、亭台楼阁寻找着每一件有价值的物品。他们后来在书中回忆道:“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镶有珠宝的别针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这人也许喜欢景泰蓝的宫瓶,那人或者贪婪一件绣花的长袍,也许只有人念及将来的时候,就挑选一件大衣。”每个人都不愿错过这个机会。
强盗们把能拿走的东西全部拿走,拿不动的或来不及拿走的,就粗暴地将它们全部摧毁。“一切不能破碎的物品,极力伤毁,使其变为不值钱的东西。”同时由于抢劫时间很短促,因而不能仔细地抢掠,许多金质东西都被误认为黄铜而摧毁。“他们走进一扇关闭着的门,若是试举门闩,或转弄栓柄,未免太麻烦了,所以杰克用脚踢开。他们走进去,有人就推翻桌子,或许将有些珍奇的手抄本从里面倾倒出来。在士兵们的眼光中,这些不过是废纸罢了,就用为燃点烟斗的火具。另一个兵士,偶然转过身去,看见他的面庞,照在一面镜子里面,立刻勃然大怒,认为是一种侮辱,就将一个踏脚的矮凳,向镜子掷去。而威廉又以为墙上所悬的精美画框中那位老绅士对他作嘴脸,就用枪刺破画绢。有些美妙的维纳斯雕像,立刻被装点上胡须,用为击木偶游戏的目标。所有别的物件,都乱遭枪击,因此等物件,以其地位,惹人瞩目,却似乎有点触犯了久战的兵士的眼帘。他们愿意将房宅变为汛地,喜欢毁坏物件,一定是人类的天性,人们愈被严厉阻止,不能肆意如此,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们似乎愈加热切地喜欢见物就毁了。”就连英国侵略军头子喀尔金本人也不得不假慈悲地说:“劫掠和蹂躏这样一个地方,已够坏了,但更坏得多的是破毁。”(D.F.润尼《北中国和日本的英国武力》)
这群明火执仗的强盗,从军官到士兵,每个人都是腰囊累累,满载而归。后来有人承认“一个士兵口袋里有了二万、三万、四万甚至一百万法郎”。据英国侵略者戈得登供认:“离开圆明园时,军中每个人都获得45镑以上的掠夺品。”(同上书)
大水法遗址
当时参与烧掠圆明园暴行的一个英国军官R.斯文侯在事隔50多年后撰写的《1860年北中国战争叙事》一书中,回忆了当时的情形,将那时偷盗的经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字里行间清晰地展示了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横穿过庭院便是觐见大殿,殿内除一些极大的景泰蓝花瓶外,其余的东西全被抢走了。我转到右边一个小房间,里面满是封面的小册子,我想这些册子定是园内藏品的目录。”
“我更找到一个奇形镂金的花盆,在金镂之间,更用白色珊瑚琢成文字。盆中充满泥土,在泥土中载着一株高约一尺的黄金树。树枝上悬挂着红玉为核的蓝宝石果子。此外,我又收集到很多卷上等质料的绸缎。我把掠得的全部物品装在七个筐子里,这七个筐子是从门口的卫兵处要到的,而守卫圆明园的法国军官又供给我所需要的中国苦力(俘虏),于是我跳上拴在门边铁环上的坐骑,命七个中国人抬着我的掠夺品在前面走,我骑马执枪在后面押着回到北京的军营。”
抢后,摆摊卖
圆明园内各个宫殿重门洞开,任人抢劫。遵照英军统帅格兰特的命令,焚烧行宫以前,所有抢劫的物品都用拍卖法售出。所售出的款项作为奖金,依照品级等次分发给军队。绸缎大多为英国印度籍士兵所掳掠,他们用大车将东西运走,并在其军营中摆起摊儿来,公然出售这些刚刚盗掠的赃物。开始卖2元钱1匹,但不久就提高价码,从10元到20元,高低不等。这些皇家丝织品千般百种,或绸或缎,或一色,或织有花纹,白色、蓝色、黄色、紫色、石青、古铜色等等不一,都待价而沽。整个兵营俨然成了交易市场。倘若有意买的话,只须花8个先令和4个银元就能买到15码或20码丝绸布料。这些强盗们都在为他们的妻子或兄弟、姊妹们抢购廉价品,一派嘈杂混乱,乌烟瘴气。
“我们的拍卖继续两天之久。乃是一切到场的人们快乐的源泉——人们时常为着毫无价值的物品相互竞争,竟至给予极高的价值,简直高得出奇,惹人发笑。若将这件物品白送他们,很少的人愿意费神取走了。有些人喜爱抢劫,军队很感激他们出力,才得到一大部分现在售卖的物品。时常在拍卖中出现,当他们决心欲得的恩物,任人出价的时候,就面带愁容;凝神倾听,因为他们原已不费分文,白白取得,现在不甘心比提出的高价还出一个更高的数目。许多皮衣都售卖出去,得到很大价钱,因为天气日渐寒冷。……所以一切厚暖衣服,都风靡一时,价格骤高了。”(《1860年北中国战争叙事》)
火烧圆明园
侵略者在疯狂劫掠、破坏之后,为了销赃灭迹,为了“对清帝加以严厉的责罚,并且留些报复的痕迹”,决定将“辉煌的避暑行宫烧成平地”。英国政府首相帕麦斯顿批准了烧毁圆明园的暴行,并对此表示“衷心的高兴”。
海晏堂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