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尼拔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183年,青年时代的汉尼拔就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天才和指挥能力。他26岁时,被任命为迦太基军队的统帅。公元前219年,汉尼拔率领军队夺回了被罗马占领的西班牙萨贡托城。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后,汉尼拔凭着超人的智慧,识破了罗马人的战略战术,制定了在敌人境内作战的方针。公元前218年4月,汉尼拔率领大军,从陆路出征意大利。汉尼拔征服了沿途的各个部落,经过五个月艰苦的行军作战,抵达了欧洲著名的山脉阿尔卑斯山。汉尼拔决定悄然翻越阿尔卑斯山,给罗马人以出其不意的打击。可是阿尔卑斯山已进入封山期,山上白雪皑皑,道路崎岖难行。经过近半个月的艰难跋涉,汉尼拔的军队终于穿越阿尔卑斯山。当汉尼拔的军队如天兵天将一样突然出现时,罗马军队被恐慌不安笼罩着,溃败奔逃。汉尼拔乘胜追击,因为杜伊留斯纪念柱。中古罗马人为了纪念罗马执政官杜伊留斯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的功勋而建造的。这次战争的胜利,让迦太基人无奈地放弃了西西里岛的管辖权,并赔偿了3200塔兰特。于公元前216年,占领了“罗马粮库”坎尼城,双方展开了决战。罗马军队的人数大大超过了汉尼拔的军队人数。汉尼拔布下半月形的阵势,凸出的一面向着敌人,半月形的中心前半部是较弱的步兵,后面是步兵主力,骑兵布在阵势的两端。汉尼拔的战术在战斗中发生奇效,重创了罗马军队。坎尼战役后,罗马可谓已陷入绝境,汉尼拔几乎就要实现其征服罗马的梦想了。然而好景不长,不久罗马人就扭转了战局,汉尼拔最终未能完成其征服罗马的宿愿。这是为什么呢?对此学者各有各的说法,一时难以定论。
有人认为:汉尼拔之所以未能征服罗马,这是由当时罗马和迦太基两国国内的形势所决定的。当时的共和制的罗马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尽管它是一个贵族共和国,平民和贵族之间虽然存在着矛盾,但在对迦太基作战问题上,无论是统治阶级内部,还是贵族和平民之间,意见是比较一致的,他们都希望通过加强在地中海的霸权地位,来获得各自的利益。因此罗马在对外扩张中具有强大的力量,它在布匿战争过程中虽屡遭失败,但在每次失败之后又可以迅速得到人力、物力的补充,直到最后取得胜利。相比之下的迦太基迦太基人曾是海上的霸主,汉尼拔曾在图中所示的地方,凭借着熟悉的地理条件,大败罗马军团。但是,古罗马的强大是难以战胜的,在公元前202年,汉尼拔有生以来第一次被罗马人打败了。从此,罗马成了西部地中海的惟一主宰。在许多方面就不如罗马。迦太基在征服北非土地之后,统治阶级内部明显分为两派:一派代表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主张维护和巩固在非洲的利益;另一派为商业集团,主张继续进行海外扩张,扩大在海外的利益。两派的严重对立,直接影响和左右着迦太基的对外政策。汉尼拔代表着商业集团的利益,主要活动基地和据点是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而在迦太基国内和政府内部,往往是大土地所有者占上风。所以汉尼拔转战意大利期间,始终没有得到过迦太基政府的支援。
还有人认为,汉尼拔之所以兵败罗马,其原因主要是战略上的致命错误造成的,那就是没有适时地将打击的重点放在攻占罗马城上。当汉尼拔取得坎尼战役的胜利后,罗马军的主力已不复存在,整个半岛的大部地区已摆脱了罗马的控制,罗马城几乎成了孤城,而汉尼拔的军队士兵士气正旺。如果汉尼拔能抓住时机给予罗马城一击,攻占罗马城的可能性极大。而汉尼拔却错过了这个良好的机会,使罗马人保住了重建军备的基地,而其他尚在坚持的罗马城堡也有了精神寄托。汉尼拔在战略上的错误是不可弥补的,因为类似坎尼战役的这种良机在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可以说,罗马人保住了一个罗马城便赢得了整个战争,而迦太基人忽视了一个罗马城便输掉了一场战争。这就是汉尼拔的悲剧所在。
迦太基将军汉尼拔曾使罗马人闻风丧胆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汉尼拔之所以失败关键的一点在于他兵力太少和罗马军事指挥艺术的改进。汉尼拔每占领一个地方,就不得不留一部分兵力守卫,当他要攻打新要塞时,兵力就减少了,他的一部分军队就是这样零敲碎打地消耗掉了。而罗马人深知汉尼拔的军事天才,他们避免与汉尼拔进行大规模的会战,在确保取得境内战场主动权的前提下,将兵力优势转移到没有汉尼拔的地方去。正是依靠这个决策,此后罗马军队入侵迦太基本土,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总之,迄今为止,关于汉尼拔为何兵败罗马,还没有一种使人完全接受的观点。公元前195年,汉尼拔离开了他的祖国迦太基,长期流亡西亚。公元前183年,他在小亚细亚的比提亚服毒自杀,结束了他与罗马人苦斗的一生。
马其顿战争之谜
马其顿位于古希腊最北部,马其顿国王阿古劳斯(前419~前399)时期,马其顿国家初具规模。腓力二世时期(约前336~前323)加强了专制王权,曾远征波斯及印度河流域。亚历山大大帝死后,由于帝国没有有力的继承者,帝国被几个主要部下分割。
马其顿地区位于巴尔干半岛中南部。古代马其顿兴起于此。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国势日盛,在国王腓力二世的统帅下,马其顿军于公元前338年大败希腊联军,进而控制了全希腊。腓力二世死后,其子亚历山大即位,是为亚历山大三世,即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4年开始东征,进入小亚细亚、叙利亚、巴比伦和埃及,征服了波斯帝国,又挥兵东进伊朗和中亚,直达印度河流域。因受到当地人民的抵抗,马基顿军也实在疲惫不堪,亚历山大被迫撤军西归。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他的部将争夺地盘,将其帝国一分为三,即马其顿王国、赛琉古王国和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王国。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学生,他是一位颇具政治与军事才能的国王。据说他在东征亚洲时,曾把所有的财富都分赠给了友人。当别人问他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时,他信心百倍地回答:“希望!”图中描绘的是公元前333年亚历山大与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交战时的情影。
马其顿王国对希腊的统治,不断遭到希腊人的反抗。公元前314年形成的埃陀利亚联盟和公元前280年形成的阿卡亚联盟就是因共同的反马其顿斗争而几度携手的。
公元前229年,法洛斯的德米特里乌斯靠出卖科西拉而攀附上罗马,当上了西北伊利里亚的君主。公元前220年,他撕毁与罗马的协定,去蹂躏爱琴诸岛。他亦曾向马其顿出卖埃陀利亚联盟。当公元前219年,他被罗马人打得丢盔卸甲时,便逃到了马其顿,屈身于腓力五世门下,做了谋臣,怂恿腓力五世与罗马较量。
腓力五世正在与埃陀利亚联盟作战。但翻过品都斯山西进是他的宿愿。公元前217年,罗马人在特拉西美诺湖惨败的消息传到马其顿王宫。腓力五世大喜过望,他接受了德米特里乌斯的建议,梦想着征服世界的伟业,匆忙草草地与埃陀利亚人缔结和约,腾出手来全力西进。他迅速组建了一支轻型快艇舰队,于公元前216年春开进亚得里亚海,想在那里寻得一块海军基地并让德米特里乌斯在法洛斯复辟。
罗马舰队的逼近又迫使他迅即撤退,但他的目标已经明确。一俟发现,坎尼之战并没有结束罗马与迦太基的战争,腓力五世便立即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与汉尼拔结盟。公元前215年夏,罗马人截获了腓力的使者和秘密文件,得知了马其顿欲与迦太基结盟的情报。罗马人卧榻之侧,安容他人!元老院立即命令在塔兰托的行政长官拉维努斯加强对腓力五世的监视。并配给他五十艘战船,以便在必要时越海去伊利里亚。
公元前214年春,腓力再次进攻伊利里亚的海军基地奥里库斯。拉维努斯迅速出击,夺回奥里库斯,救援了阿波罗尼亚,迫使腓力烧毁船只,退回马其顿。拉维努斯在伊利里亚沿岸立住了脚。腓力无可奈何,只盼迦太基船队能助他一臂之力,不料希望成了泡影,仅在公元前213年占领了利苏斯聊以自慰。拉维努斯担心迦太基人抽空来援助马其顿。转而运用外交手段,先发制人到希腊去煽风点火,在腓力身边挑起战争。
图中取自亚历山大石棺上的浮雕,描绘的是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人与波斯打仗的情景。浮雕历经数千年,其间的紫、黄、红等色依旧鲜艳夺目。
公元前211年,拉维努斯与埃陀利亚人结盟,相约:埃陀利亚人立即与腓力展开陆战,所获领土归己,罗马人提供海军支持,并分得部分浮财和人、畜等战利品。不久,许多希腊城邦纷纷加入这个联盟。埃利斯、美塞尼亚、斯巴达、帕迦马的阿塔鲁斯、色雷斯的酋长和伊利里亚的头领们都因反马其顿而走到了一起。腓力非但不能在意大利帮一把汉尼拔,反而把战火引到了希腊,使自己陷入重围。
这幅画中的亚力山大大帝正在战场上骑马驰骋。
从公元前211年到208年的这段时间,腓力穷于应付了四次战役。拉维努斯在公元前211年由盖尔巴接任,除攻下爱吉那外,建树无多。战争在拖延着各方。渐渐地,腓力感到期待迦太基海军的帮助已经无望,而罗马方面也觉得战争再持续下去无大利可图。
公元前208年,阿塔鲁斯回到亚洲。公元前207年,汉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鲁巴率军南下人意大利,罗马人忙于本土战争在希腊也无所作为。埃陀利亚人已无力单独与马其顿对抗。公元前206年,埃陀利亚人与马其顿签约议和。这非罗马所愿,罗马人希望埃陀利亚能再与腓力抗衡。
公元前205年,图迪坦努斯接替盖尔巴,率大军去保护伊利里亚。可惜,罗马人的努力没获得实际成果,埃陀利亚人不想再战。在这种情况下,罗马人决定放弃战争。罗马不能在准备与迦太基进行决战之际,耗时费神单独与马其顿作战。因而,公元前205年,罗马与腓力议和。第一次马其顿战争结束。这次战争使罗马人对东方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扩大了罗马对希腊中部和小亚诸邦的影响。
亚历山大之后形成的马其顿、塞琉古叙利亚和托勒密埃及王国之间,一直为争夺东方的霸权争战不已。公元前3世纪末,三国之间的平衡倾斜了。埃及托勒密四世在公元前205年死去,宫中奸党惑乱,国内燃起义烽火。托勒密五世登上王位时,不过是个孩子。埃及的衰弱卜勾起其他两方的贪欲。公元前203至前202年冬,马其顿的腓力五世和叙利亚的安条克三世缔结密约,瓜分埃及在欧洲和亚洲的势力范围。安条克在这场交易中获利更大些。
公元前202年春,安条克便扑向叙利亚南部。腓力先是避开与埃及人正面交锋,只沿波斯福洛斯海岸用新武装起来的舰队进攻滨海城市。腓力攻下了与埃陀利亚有盟约的奇乌斯,激怒了埃陀利亚人,也使安条克大为不满,进而导致罗德斯人决定与腓力对着干。几经胜负,罗德斯人等决定向罗马求援。罗马元老院考虑再三,终于决定参战。
公元前200年春,罗马人向腓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马其顿人立即退回马其顿。腓力当然不会束手待毙。这正是罗马人要的效果,公民大会做出了对马其顿宣战的决定,希腊方面,雅典人在罗德斯人和阿塔鲁斯的劝说下,也向腓力宣战。这年秋,罗马军由盖尔巴统帅,跨海东进。
这次战争的头两年,双方都无大的建树。不久,埃陀利亚放弃观望态度,站到罗马人一边。阿卡亚联盟却不肯在此时伸手拉腓力一把。罗马人没费多大力气便占了马其顿西部地区。并劫掠了爱琴海岸和马其顿沿海的财物。
公元前198年春,罗马军统帅易人,派弗来米尼努斯以加强兵力投向东方。弗来米尼努斯年轻气盛,一踏上希腊土地,便立即与腓力会晤,以强硬的态度要求腓力必须放弃其所占据的希腊诸邦并为实际已不可能复原的损失做出赔偿。腓力对此有所准备。他已想到放弃他所侵占的地盘,但不包括他原来继承的领土。但当弗来米尼努斯要求腓力立即行动,从退出贴撒利开始时,谈判破裂。腓力退到贴撒利,弗来米尼努斯则控制了西海岸的道路,再迫近贴撒利。
不久,舰队开抵科林斯,阿卡亚联盟也站到了罗马人一边。腓力的处境愈加艰难。和谈不成,腓力只得孤注一掷。公元前197年,腓力在费里的基诺斯开发里山与罗马人接上了火,那里的地势于马其顿不利,他们的步兵方阵难以展开发挥效力,而罗马军团却乘机取得了大胜,使腓力的军队损失过半。腓力至此除了无条件接受罗马的要求,别无选择。根据条约,马其顿退出希腊,交出几乎所有的战船,交回俘虏和逃亡者,同时赔款一千塔兰特。
此后,马其顿帮罗马人对付安条克。在战争中,马其顿的势力渐次恢复,再次成为罗马的心病,便有了第三次马其顿战争。战争在公元前171年爆发,到公元前168年,罗马人在皮得那战役中大败马其顿军。狼狈逃回首都的马其顿王培尔谢乌斯,连烧毁文件的功夫都没有,又继续出逃,最后被迫投降。马其顿战争结束。马其顿被分为四个自治区。公元前149年,马其顿爆发反罗马斗争,失败后,于公元前147年失去自治地位,成为罗马的行省。
古印度第一帝国创建之谜
阿育王(?~前232),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国王。在位时,是古印度历史上最强盛时期。笃信佛教,曾亲自巡礼佛迹,到处立柱纪念,进行过佛典结集,并派大量僧徒外涉波斯、希腊布教,对以后的佛教发展贡献很大。
当一个人把整个物质世界看作不过是一种幻觉的文明,对如时间和地点一类细枝末节是不会感兴趣的。印度历史关心的仅仅是能否使印度哲学中的永恒真理清楚明白地显示出来。因而,现在能得到的为数不多的印度原始资料中,历史、神话和想象总是难分难离地结合在一起。
“印度人的人数比我们所了解到的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要多,所以他们交纳的贡物也超过了别的每一个民族。”古希腊历史学家希萝多德曾这样告诉我们,公元前480年,当泽尔士人侵希腊时,其军队里还有“身穿棉服、肩荷竹弓和铁头竹箭”的印度人。也许根据外国入侵和外国人留下的历史报道,我们可以掌握到有关印度早期历史的真实具体的资料。
孔雀帝国是印度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帝国,它标志着印度从宗教运动转向政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