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像历代君主一样,好大喜功,指望通过军事冒险完成霸业。当时,法国和西班牙为争夺意大利而在欧洲大陆上打得不可开交,亨利八世于1512年参战,支持他的岳父阿拉贡的斐迪南二世。但在实际战斗中,他并未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亨利八世十分器重沃尔西,使沃尔西一身兼任约克郡大主教、枢机主教和英格兰大法官。沃尔西觊觎教皇之位,亨利八世也表示支持。但是沃尔西的内外政策均遭破产,使亨利八世大失人心。亨利八世企图以自己的无嗣问题转移视线,从1527年起不断提出与凯瑟琳离婚。他说与寡嫂结婚违犯上帝的旨意,儿子夭折就是上帝对他的惩罚,只有离婚才能得到上帝的宽恕:因为这一婚姻原是教廷批准的,亨利八世就向罗马教皇提出离婚申请。当时的教皇是法国查理的俘虏,而凯瑟琳是查理的姑母,教皇当然是不同意亨利离婚的。亨利又一次把自己的离婚案提交给教皇裁决,亨利八世离婚是为了她吗?图为
亨利八世的第二位妻子安布林。1529年6月21日.亨利八世与王后凯瑟琳都到庭了。凯瑟琳见了亨利即倒身下拜,她苦苦哀求亨利不要遗弃她。她请求亨利念她多年和他同甘共苦的感情。最后她问亨利,她到底有什么得罪他。亨利把她扶起来对她说,他承认,这是一项美满婚姻,他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完全是为了皇统,为了国家。当时主持裁判的费希尔主教,出面为凯瑟琳辩护,使这个案件无任何进展。
事实并不像亨利所描述的那样,他与凯瑟琳离婚,完全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其实,亨利八世这时正迷恋着凯瑟琳宫中一个名叫安的女子。亨利对教廷审判恨之入骨,索性他开始把和安的关系完全公开化。处于激情状态中的亨利八世为安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十七封恋爱信。这些充满爱情气味的信件,现在珍藏在梵蒂冈图书馆。性格专横暴虐的亨利八世。安出于对自己地位的巩固,也希望亨利尽快结束与凯瑟琳的婚姻。见罗马教廷不能审理自己的离婚案件,亨利八世就请英国国教会裁决,也未得到受理。亨利八世把这一切都迁怒于主教沃尔西,把为他效命十五年之久的沃尔西一脚踢开,沃尔西虽未被处死,却被剥夺了一切财产和权力。几次离婚请求的失败,使亨利产生了脱离罗马教会的念头。1539年克伦威尔上台,主张英格兰教会脱离罗马。英国国会于1534年通过“至尊法案”,确定国王代替教皇成为英国圣公会的首脑,提高了王室在教会中的权威。至此,亨利八世达到了离婚的目的。离婚后的亨利与安结婚,但安并没有给亨利生下皇子,遭到亨利八世的厌弃,后以通奸的罪名将她处死。1540年7月亨利八世又将扶他登上至尊地位的克伦威尔送上了断头台。1530年以后,亨利八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1540至1542年亨利与年轻美貌的卡瑟琳·霍华德姘居,后来又与温顺的卡瑟琳·帕尔结婚。但因疾病缠身,不久死去。
彼得三世死亡之谜
彼得三世的母亲是彼得大帝在打败瑞典后,为了获得整个波罗的海的海域控制权,而实施的外交政策中的献身者。当时,波罗的海沿岸最大的国家是德国,彼得就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德国的一个亲王。伊丽莎白登基后,因膝下无子,就将胞妹的儿子彼得三世过继到自己门下。
彼得三世从小生活在德国,是普鲁士军事制度和德国文化的狂热崇拜者,对俄国没有丝毫的感情。他头脑简单,懦弱无能,却非常的狂妄自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草包。
由于对德国的特殊热爱,在未来皇后的人选上,他挑选了一个德国小公主作为自己的未婚妻。没有料到的是,这个美丽的小公主却使他的命运在后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公主的名字叫叶卡特琳娜。
俄国沙皇彼得一世的王冠。
叶卡特琳娜原名索非亚·奥古斯特,1729年出生于德国一个已经破落的公爵家庭。她聪明伶俐,善于察言观色,讨人欢心。当她得知自己被选定为俄国未来继承人的未婚妻后,立即在母亲的陪同下,随彼得三世来到俄国,随身仅带了“两三套外衣,一打衬衫,一打袜子和手绢”。由于她的名字与彼得大帝的姐姐索菲亚相同,所以就给她取了一个俄国名字——叶卡特琳娜。
为了在将来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皇后,叶卡特琳娜开始学习俄语和俄国宫廷的规矩。凭着聪颖和勤奋,她很快就学会了俄语,并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详细研究、了解俄国的历史与风俗习惯,还改信了东正教,赢得了宫廷上下的交口赞誉。据说,当她在弥撒活动中用标准的俄语虔诚地朗诵东正教誓言时,竟使在场的大主教和众教徒都感动得留下了眼泪:她的确是一个非凡的女子。
俄罗斯帝国未来皇后的第一步落实了:但女皇伊丽沙白不信任她,经常派人对她的行动进行监视。叶卡特琳娜虽然对此心怀芥蒂,但却从不表露出来,反而更加勤奋地读书和学习治国之道,更加殷勤地侍奉女皇。同时不放过任何的机会,周旋于宫上下,在政界与军队中扶植与培养自己的势力。
1761年,彼得大公正式继承皇位,称彼得三世。当时的俄国由于政局长期动乱,社会各界人心思定。但彼得三世治国无章,想起什么是什么,随意地更改俄国现行的制度与法令。尤其是他采取的一系列改善下层人民生活的措施,触及和损害了贵族与教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遭到了大地主和大贵族的反对。在外交关系上,彼得三世则草率地与德意志签订了停火协议,使得俄国许多到手的利益付之东流,也引起政界和军界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在伊丽莎白的国葬日中,彼得三世的表现更是令世人不满。他不仅不显得悲伤,反而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更公开对葬礼所进行的仪式表示蔑视。叶卡特琳娜却一副母仪天下的样子,她身着丧服,心情沉重,严格遵守教会的祈祷和斋戒制度。两人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不知不觉中,叶卡特琳娜赢得了更多的人心,而彼得三世逐渐丧失了更多的人心。
彼得三世与叶卡特琳娜。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叶卡特琳娜潜在的野心被一步步激发出来。1762年,为准备发动对丹麦的军事进攻,彼得三世离开彼得堡到奥拉宁堡,叶卡特琳娜抓住时机,发动了宫廷政变。在她的亲信、皇家近卫军军官奥尔洛夫兄弟的支持配合下,叶卡特琳娜身着戎装,在一片“女王万岁”的欢呼声中,率领装备精良的近卫军团浩浩荡荡地开向彼得堡。彼得三世闻讯后匆忙返回,可一切都成定局。叶卡特琳娜拒绝了与彼得三世平分政权的要求。可怜的彼得三世,即位不到一年就不得不宣布退位。一周后,彼得三世就莫名其妙地死了,民间传出有关他的死因的种种猜测,很多人认为他是被皇后叶卡特琳娜勾结贵族刺杀了。但也有很多人不相信彼得三世死了。
1793年9月,在顿河和乌拉尔河一带,人们议论纷纷,都传说彼得三世没有死,就隐藏在哥萨克中间,后来证明这个彼得三世是俄国著名的农民起义者叶米里扬·普加乔夫假冒的。时光流逝,一个朝代接替了又一个朝代,彼得三世的死因,在俄罗斯的宫廷历史上一直是个谜。
法国王后身边的诈骗案之谜
这是一条价格昂贵的钻石项链,标价为160万法郎,在177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在巴黎的一家珠宝店为他的情妇定制了这条项链。但就在项链就要完工的时候,路易十五却驾崩归天了。此后,这条项链一直存放在这家珠宝店中,因其昂贵的价格,在整整10年中乏人问津,更没有一个买主。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杜瓦奈特以嗜爱珠宝出名,她曾劝说国王替她买下这条项链,但遭到了国王的拒绝,国王干脆地对她说:“法国更需要一条军舰,而不是一条项链。”
但在1785年1月24日,这家珠宝店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他就是法国的最高司祭、地位仅次于嫡系亲王的重臣——红衣主教罗昂。罗昂自称是受了第三者的委托来看这条项链的,并决定以160万法郎的价格买下来,以每3个月支付一次的方式付款,在两年内付清,双方同意第一次付款的日期是当年的8月1日。最后,买卖双方还签订了合同。
但7天之后,也就是2月1日,珠宝商得到红衣主教的通知,要他即日把项链带到汤普勒宫。珠宝商见到红衣主教后,红衣主教自称是以王后的名义来取项链的,并向珠宝商出示了1月24日拟写的合同。合同的每一条款前都写着两个娟秀的小字“同意”,最下面还签有一行字迹完全相同的字:“同意照此办理。1785年1月29日,法兰西玛丽·安杜瓦奈特。”珠宝商只好把项链交给了红衣主教。
7月底,珠宝商再次被红衣主教召见,并被告知第一次付款的日期将推迟到10月1日,红衣主教还付给他一笔3万法郎的现金作为应付的利息。回来后,珠宝商开始感到隐隐不安,但只能等着命运的安排。
8月3日,珠宝商又被一位叫拉莫特的伯爵夫人找来,伯爵夫人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为了让你有所准备,实话跟你说吧。红衣主教的那张所谓王后陛下签过字的合同签字的笔迹是模仿的,是假的。”可怜的珠宝商听完后当即昏了过去。醒来后,他反复琢磨着这件事情的始末,终于明白这是一个圈套,然后他开始考虑该怎么办,最后决定去求见王后陛下,“向她说明一下自己的处境”。让她给自己主持公道。
休恬在绿丛环抱中的城堡,徜徉在湖光潋滟的小径上,该是多么优雅惬意的氛围呀。为何王后偏偏要钟情于珠光宝翠的奢华与做作呢?
8月10日,珠宝商受到王后的短暂接见。接见过程中,他小心谨慎地提到项链的事,但是王后表示对此事一无所知,一点也不了解事情的真相。最后,王后让他回去写个呈报递上来。12日,国务大臣将珠宝商的报告转呈给了王后。王室对此事很快做出了反应。
8月15日是圣母升天瞻礼节,按照王室惯例,这一天法国国王应到大教堂去祭祀圣母。但今天路易十六一反常态,没有去大教堂,他匆忙召见了国务大臣和司法大臣。不一会儿,他又传唤红衣主教罗昂。当时红衣主教正准备去教堂主持节日弥撒,他听到传唤后,面色突然变得苍白。
红衣主教拜见国王之后,国王把珠宝商的报告交给他看,并对他说:“你可以为自己辩护。”罗昂读完报告后说:“上面写的都是真的。现在王后陛下也在场,我明白我是受骗了。”国王追问他受了谁的骗。红衣主教回答说:是拉莫特伯爵夫人。拉莫特伯爵夫人在几个月前告诉他,王后一直想得到那条价值160万法郎的项链,如果我能帮助王后得到它,那么就由我出面与珠宝商交易,并签订合同。当时我同意了,但事先提出合同原件上一定要有王后亲笔签好的字……当我拿到项链后,就去凡尔赛宫,把项链交给了拉莫特伯爵夫人,她说会转交给王后。红衣主教交待完后从内宫出来,刚出来就被逮捕并立即送往巴士底狱,在那儿他将受到各种审讯。
很快人们得知,红衣主教的被捕是因为他参与了惊人的“王后项链诈骗案”。
8月18日,警察又逮捕了另一个参与者——拉莫特伯爵夫人并送往巴士底狱。随着审讯的进行,案情也逐渐展示在世人面前。
20日,警察开始了对拉莫特伯爵夫人的审讯。在审讯中她不但毫不在乎,而且大发雷霆,破口大骂:“罗昂主教撒谎,厚颜无耻!这些都是他编出来的弥天大谎,纯粹是为了败坏我的名声而策划的阴谋!”她的哭嚎叫骂使警察无计可施、毫无办法。
红衣主教的家人也开始出面干预了,受到压力,警察局又找到了一些新的重要的证人和参与者,于是对案件的调查有了新的进展。其中一位参与者曾逃到瑞士,后来被法国引渡回巴黎,他供认:在红衣主教提供的合同上,他曾做了旁注并签了字。他还说,2月1日晚上他亲眼看见拉莫特伯爵和伯爵夫人将项链拆散。到了4月份,这些钻石被伯爵带往英国去出售。就在伯爵夫人被捕的当天,伯爵带着尚未卖完的钻石又逃到了英国。这些证词显然对拉莫特伯爵夫人是极为不利的。
法国警察局曾数次派人到英国去搜捕拉莫特伯爵,却没有抓到。他们也曾要求英国当局引渡伯爵,但也没有成功。过了一段时间,因为负责此案的官员认为本案材料已经完备,可供判决,于是法国便放弃了对他的追捕。
1786年5月22日,本案的诉讼活动开始,31日法庭做出如下判决:红衣主教罗昂被判无罪释放,拉莫特伯爵夫人被判脖颈套索与鞭笞裸体,还有终身监禁,并由最高法院在她的双肩上烫上字母“扩”的印迹,随后被押送萨佩特里叶牢房。至此,该案似乎可以结束了,但是人们却不断地提出了许多疑问。
第一:在这宗诈骗案中,王国最大的司祭红衣主教罗昂竟被平庸小辈拉莫特伯爵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令人难以理解:尤其是还有一件事实让人感到非常困惑:红衣主教被捕后几分钟,他曾要求允许他写信通知他的家人。在信中,他命令家人烧掉所有与此事有关的来信,而这些信本来都是可以证明他无罪的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
第二:由于这宗诈骗案成了人们纷纷议论的话题,它引来了人们对王后的种种非议。人们普遍认为,事情的真相还没有搞清。人们指出,在诉讼中无论是被告还是原告的一方都只是在一个编造的故事上互相圆场,而极力回避涉及王后的事。因此国王和王后对法庭无罪释放红衣主教的判决大为不满。不久后,路易十六终于强迫红衣主教辞去司祭职务,交回骑士绶带,并把他逐出巴黎,以示惩戒。这又是为什么?
第三:当法庭判决后。拉莫特伯爵夫人被烧红的烙铁给烙印时,她除了破口大骂国务大臣和王后,还说了几句含义不明的话:“我受到这种耻辱是罪有应得。当讯问我时,我刚一开口就被吊了起来……”这些事实也引起人们的猜疑。
第四:1787年6月5日,即判刑一年多,拉莫特伯爵夫人就女扮男装,通过一个早已安排好的梯子,成功地逃离萨佩特里叶牢房,并潜逃到了英国。有人对此明白无误地写道:“我们毫不怀疑,这个女犯人在其潜逃过程中是得到有关人的帮助和照料的。”这又如何解释?
围绕在法国王后身边的项链诈骗案出现了一系列难以解释的事实和疑问,使得本案的真相仍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有人猜测是因为后面有王后和与之密切配合的红衣主教做后台,拉莫特伯爵夫人才敢参与这起诈骗案。还有人推断是王后利用拉莫特伯爵夫人捉弄了红衣主教。看来,地位显赫的王后是很难摆脱干系了,而诈骗案仍是一个不解之谜。
拿破仑和亚历山大密谈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