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世界帝王之谜总集
18433600000039

第39章 中世纪政坛悬案全破译(21)

南北战争结束后的几年内,洛克菲勒充分认识到石油在家庭照明、润滑方面的作用,着手开拓欧洲市场,并开始垄断下游的炼油业、销售业。他想到了铁路运输的重要性,便主动同两位大名鼎鼎的铁路霸主凡德毕尔特和顾德尔谈判,最终达成了一个互惠协议。1870年1月,洛克菲勒的有限合伙经营公司改为“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一美孚石油公司”,其资本额为100万元,安德鲁斯、弗拉格勒和洛克菲勒的弟弟另得1300美元,洛克菲勒一人持有2667股。这一年,他30岁。到1872年底,洛克菲勒已控制了50家炼油厂中间的26家。

历史学家们指出,洛克菲勒是美国最早认识兼并价值的一名先驱者。他出价收买和他竞争的各个炼油厂的头头们,将他们的合同一口吞下,并以这种方法避免了厂房设备、劳动力和同一市场上叠床架屋。

美孚石油公司的建立,标志着洛克菲勒正式开始了大规模的竞争和扫荡。这只巨大的“章鱼”向四面八方抛出吸盘,并紧紧抓住他的俘获物,直到吸干这些俘获物的血。一家家炼油厂倒闭或被兼并,许多人被逼疯或跳楼自杀,许多家庭被逼得妻离子散。对洛克菲勒的谴责和声讨就从未间断过。

在弗拉格勒帮助下,洛克菲勒开始走向垄断之路。他准备先垄断铁路运输,进而垄断克利夫兰的炼油业,然后再控制东部,称霸整个美国的石油工业,最终形成托拉斯这一企业统一联合体。1871年,洛克菲勒联合12家石油企业成立了一家控股公司——南方改良公司,同铁路运输业联盟一起,使宾西法尼亚州的炼油业和铁路运输业走向了垄断,致使许多小企业只有死路一条。几乎在两夜之间,洛克菲勒就成了臭名昭著的大名人,许多人大声呼喊“杀死大蟒蛇”、“埋葬章鱼”、“吊死吸血鬼”的口号。

以亚吉波多为首的石油生产者联盟向洛克菲勒提出了挑战,对美孚等加入铁路大联盟的企业实行原油封锁。同时,被他排除在外的炼油公司在纽约另立了一个炼油企业联盟,在纽约报纸上大肆攻击南方改良公司和铁路大联盟,一时间舆论朝着于洛克菲勒不利的方向发展。洛克菲勒依然沉着冷静,在3个月的时间里买下了克利夫兰26家炼油厂中的20家,赢得了最终的胜利。1873年,洛克菲勒吞并了克利夫兰的所有炼油厂。到1878年美孚石油公司的资产已达两千万美元,它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将越来越多的石油企业吸引到自己身边,不仅如此,洛克菲勒还多次击败竞争对手,并将许多铁路公司和石油企业吞并。1882年,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形成了企业垄断的最高形式——托拉斯。它网罗了40家石油公司,其中有14家的所有权直接属于美孚石油公司。除了精炼油之外,他们还发展了石蜡、润滑油、凡士林、口香糖等石油副产品,在电灯泡即将取代蜡烛的时刻,改变了现代工业能源机件的内燃机,把美孚石油公司推向一个意想不到的高度。洛克菲勒的财富和权势增长之快,连洛克菲勒自己也受不了。他是美国第一个10亿富翁。19世纪美国的首富。

1911年,美国议会通过了《禁止垄断法》,美孚石油公司被分为38家公司,洛克菲勒辞去了在美孚公司的职务,但是他反倒比以前更富有,摇身变为34个石油公,司最大的股东,美孚一些公司的股票也直线上涨,均被看好。

从19世纪最后两年开始,洛克菲勒不再每天到美孚公司总部百老汇26号办公了,而是委托亚吉波多做代理人,开始休闲养身。

在闲暇的时光中,洛克菲勒开始考虑创设另一种机构。因为几十年来,他虽赚了大钱,却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丑恶的形象,好像他赚的每一分钱都沾着别人的鲜血。他希望通过创建慈善机构使他的子孙不致像他过去遭人唾骂。另外,几十年来,他一直接到来自各国的伸手要钱的信件。

这位当年像一只吃人猛兽的洛克菲勒,随着他的财富的堆积如山,人也渐渐变温和了。许多年前,他已经对金钱有了清醒的认识,他意识到:一个人在自己身上能花的钱是相当有限的,因为说到底,一个人能比另一个人多吃多少,多买多少件东西?如果花钱仅仅为了买东西,那么久而久之它就会让人生厌。因此,他得出了结论只有一个方法能使有钱人花够了钱得到真正的等价物,那是培养一种情趣,把钱花得足以产生令人满足的效果。20世纪初,洛克菲勒对金钱又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确信,有大笔金钱必然带来幸福这一假设是错误的。极富的人正像我和其他一切人一样;假使他们因为有钱而得到愉快,它来自能做一些使自己以为的某些人满意的事。”

正是在这些思想的驱使下,洛克菲勒开始在赚钱的同时赠予别人金钱。从16岁第一次领到薪水时,便几分几角地捐给浸礼会教堂,后来随着收入的增加便打破教派、民族和肤色的界限,捐赠越来越多的事业。19世纪80年代晚期,洛克菲勒曾陆续捐赠几百万元给教堂;1889年,他拿出60万美元在美国东海岸创建芝加哥大学,以后又陆续捐给芝加哥大学3000多万美元。

1891年,洛克菲勒专门请了一个精明强干的牧师盖茨帮他处理慈善事务。洛克菲勒同意了盖茨的建议,决定用那些钱去减轻人类的痛苦和负担。1901年,洛克菲勒花20万美元筹建了一个医学研究所,专门研究各种流行疾病和顽症。这个研究所的专家们取得了辉煌成绩,其中有12项获诺贝尔奖金。在把财务责任移交给儿子之前,洛克菲勒共捐给该研究所六千万美元。1903年,洛克菲勒又邀请钢铁大王卡内基担任以南方黑人教育为目的的慈善机构——普通教育委员会领导职务,并带头捐款。合计捐给教育委员会的款项竟高达12亿美元。1909年,洛克菲勒卫生委员会宣告诞生。1913年,洛克菲勒又成立了一个担负世界性任务的慈善机构——洛克菲勒基金会。他一次性拿出1亿美元,作为该协会的基金,这个协会的宗旨就是“增进全人类的福利”。

这位被人们称作章鱼、蟒蛇、吸血恶鬼的“大坏蛋”,成了享有盛名的慈善大使,魔鬼与天使的特性都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1937年5月,98岁的洛克菲勒因心肌老化去世。在他死后,他的儿子小洛克菲勒以慈善家的面目,悉心经营各种慈善机构,扩大洛氏家族在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并洗刷留在父亲身上的罪恶。至今,洛克菲勒家族影响依然举足轻重。

尼采身后毁誉参半之谜

上世纪中叶某一天,在德国东部一条大路上,一个乡村牧师带着他不满五岁的儿子,从附近的吕茨恩市回自己的村子去。那绿树环抱的勒肯村就在大路边,已经可以望见村里教堂的长满青苔的尖顶,听见悠扬的复活节钟声了。不久后,牧师病逝。在孩子敏感的心灵里,这钟声从此回响不已,常常载着他的忧思飞往父亲的墓地。

不到一年,弟弟又夭折。亲人接连死亡,使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天真烂漫,开始对人生满怀疑虑。他常常独自一人躲进大自然的殿堂,面对云彩或雷电沉思冥想。大自然的美和神秘在他心中孕育了写诗的欲望。十岁时,他已经写下五十首诗,还作了一首曲子。当然,不免是些模仿之作,但已经可以见出他的早熟。这个孩子就是后来写出“上帝死了”的著名哲学家尼采。

提起尼采,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哲学家,而且是一个大有争议的哲学家,荣辱毁誉,莫衷一是。

1844年10月5日,尼采(1844-1900)出生于普鲁士的洛肯,他的父亲是一个牧师,他的双亲都有沿袭久远的教士家世。由于父亲过早去世,尼采从小就由信教的家庭主妇们来抚育,在这种环境中,他被娇养成像女性一样的脆弱敏感性格。他很厌恶邻里那帮坏小子。这帮人捣鸟巢、偷果子、扮大兵、说假话。他的同学们唤他“小牧师”,其中有一个还把他描绘成“教学里的耶稣”。他不喜欢合群,愿意避开众人,自个儿阅读圣经,或者满怀激情地把圣经念给人家听,他喜欢看到人们听得热泪盈眶的样子。但是,他骨子里有一种近乎神经质的忍耐力和自尊心:有一次,同学们不相信一个神话故事,他竟点燃一束火柴置于自己的掌心上,直到火柴化为灰烬。他只有与自己的妹妹玛丽在一起的时候才感到适宜。

实际上,如果没有妹妹的陪伴,尼采就是完全孤独的,他害怕男孩们,不知应该如何与他们相处。他除了与妹妹一起玩耍,就是埋头在书本中。很多时候尼采都是手不释卷地读书。

后来母亲送他去蒲福达预科学校,他在那里学习诗歌、科学、希腊文和拉丁文。由于视力的问题,他害怕阳光,害怕明亮,在明亮的光线下他睁不开眼睛。阳光使他头晕目眩,感到阵阵耳鸣,使他痛苦难忍。只有夜幕降临,这种痛苦才会减轻。所以他喜欢黑夜,喜欢在没有灯光的宿舍里,静静地躺在床上。黑夜是他最好的朋友——黑夜和孤独。

在预科学校的日子里,他还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爱好。无论是自己演奏还是听别人演奏,他都会如痴如醉,有如沉浸在梦境之中。实际上,他的梦幻生活正逐渐成为他的现实生活,他在幻想中发现了自己在现实中所不具有的活力。

但他毕竟还是一个生活在现实当中的年轻人,他具有,年轻人体验世界的好奇心,在他离开蒲福达进入波恩大学后,他开始饮酒,说下流话,写猥亵诗,偶尔还会去逛妓院。他读了英国诗人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他甚至还与人进行过决斗。但因为他实在是体弱多病,几个月后,他放弃了这种自暴自弃的、放荡的生活,又恢复往日的孤独状态。

然后他从波恩大学转到莱比锡大学,埋头研究语言。他的脑子里充满了无数的为什么。

大约在他21岁的时候,他无意中得到一本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一意外发现使他犹如发现了“一面镜子,我通过它照见了世界、人生和我自己那被描绘得无比崇高的本性。”他把书抱回住所,逐字逐句、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21岁时,尼采应征服兵役。由于他眼睛近视,又是寡妇的独子,本来是可以免服兵役的,但当时征兵制度甚严,招兵买马经常不够,虽然尼采有很多理由可以不去服役,但是最终未能逃脱。在萨多瓦和色当的辉煌日子里,就是哲学家也得去当炮灰。可是像女孩一样柔弱的他,在骑马的时候摔了下来,扭伤了胸肌,伤势很重,征兵官不得不“解放”了他。短暂的军营生活结束了,可这次创伤在以后一直没有完全康复,伴随了尼采一生。同样由于他的军旅生涯如此短暂,以至于他离队时几乎和入伍时一样对军人想人非非。斯巴达式的艰苦生活、训令与服从、忍耐与惩戒,都萦绕在他的想像中,现在,他不必亲自去实现这个理想了。他之所以崇拜军人,正是由于他身体欠佳,当不了军人。

离开军队后,他回到书斋生活。由于他具有语言学家的才华,巴塞尔大学便邀请他主持该校的古典语言学讲座。当时他才25岁。那一段时间,他心情很愉快,他很满意大学的宁静环境。但很快他那自我反省的习惯又开始打扰他了,他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那些东西呢?当然不能用拉丁文的前置词和希腊文的动词!就在他还没从他那书生气的迷梦中惊醒的时候,他的国家发生了一件很大的事情,德国与法国开战了。

由于他的眼睛近视,他没有被派上前线,而是被安排去照顾伤员。他那为战胜人的一切而提出的哲学现在变成了为战胜痛苦的意志而写出的优雅的诗歌。在战争的那几个月中,他像沃尔特·惠特曼—样,与那些濒临死亡的人在—起。他的心中充满了厌恶,厌恶中又夹着同情。他的思想开始再次漫游——那里有先知和牧师们所说的那种生存的“永恒的荣誉”,难道不是一种永恒的痛苦么?

战争结束时,他已被白喉病折磨了很久。他登上山峦,在清新的空气中进一步思考这些难题。他的结论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痛苦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因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应是一个不可战胜的乐观主义者。痛苦或许是一种有家的、甚至神圣的体验。这就是尼采的思想。他所经历的一切可以说是一部悲剧。可他从悲剧中得到的不是精神上的痛苦而是快乐。

他又像以前一样,远远地躲避世人,因为他害怕他们。只有一个人强烈地吸引着他,那个人就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古典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理查德·瓦格那。因为瓦格那在尼采的心中是个敢于盗取上帝的火种,并把它变成了人类音乐的普罗米修斯。1盯2年初,尼采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

除了瓦格那,尼采没有任何其他的朋友,与他为伴的只有他的黑暗和他那奇怪的哲学。当一位医生为他检查他那经常性的头痛并告诫他要提防大脑麻痹症时,他吓得要死,他怕自己死去,像他那年轻的父亲一样的死去。于是他辞掉教授的职务,来到气候宜人的马里安巴特。随后他去了罗马,并在米兰遇到一位可爱的姑娘,他爱上了她,他向她求婚却遭到了拒绝。尼采带着痛苦和羞辱回到书斋。不幸的失恋使他走向了另一条沉思之路——道德问题,善与恶的问题。

失恋的痛苦让他想隐居,他说:“与人相处太难了,因为沉默是不容易的。”于是他开始旅行。从意大利来到西尔斯——马里亚,登上了阿尔卑斯山峰。现在他厌恶男人,也厌恶女人,只祈求超越人类。在那寂寥的山巅,他获得了创作他最伟大著作的灵感。于是,他写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3年)。这是一部杰作。在书中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上帝都死了,因而我们希望超人临世。……”后来,他曾提到:“这部书孤云野鹤,岸然孑立。”出版商从经济角度考虑,觉得无利可图,就完全拒绝印刷,这样,作者不得不自己掏钱出版。卖了40本,7本送了人,没人答谢他,也没有人称赞。从未有人这么孤独!

“在活着和死去的人中间,我没感到一个人与我有稍微亲密一点的联系。”他经常这样对自己说。当他惟一的妹妹,那位常年照顾他、安慰他的女人因结婚而离开他后,这句话成了毫不夸张的事实。于是,他开始不停地旅行,从瑞土到威尼斯,从都灵到马里安巴特,他总是马不停蹄地奔走着。这时候他的视力已经变得很糟糕,他已经不能再写东西,除了简短的格言。但是他认为这些格言是神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