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世界帝王之谜总集
18433600000035

第35章 中世纪政坛悬案全破译(17)

波·别依斯基是伊凡雷帝晚年时期最亲信的宠臣,他负责询问巫师的预兆,随时向伊凡雷帝报告。伊凡雷帝以镇压和屠杀的手段来解决国内的问题,以致怨声载道,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再加上疾病的折磨,年老丧子的打击,身心皆处于崩溃的边缘,随时都可能撒手西归。他非常害怕在没有忏悔、没有领受圣餐礼的情况下突然升天。于是他从全国各地召来六十名巫师和巫医,由卫队严加看管。波·别依斯基每天必须去了解并向伊凡雷帝报告这些人的占卜和预言。据说女巫们曾向波·别依斯基讲过,她们看到天上最强有力的星宿都反对伊凡雷帝。这些女巫们甚至预言了伊凡雷帝死亡的日期。但是波·别依斯基不可能把这些预言如实地报告给伊凡雷帝。可是波·别依斯基隐瞒预言的事情还是被伊凡雷帝知道了,如果到了自己要升天的那一天,他会提前把星相家们统统烧死,而波·别依斯基则应被砍头。这样,巫师们预言伊凡雷帝死亡的日期,也将会成为波·别依斯基死亡的日期,波·别依斯基决定早早动手,趁机杀死了这位雷帝。

波·戈杜诺夫是太妃戈杜诺娃·伊琳娜家族的人。波·戈杜诺夫和伊凡雷帝结怨最深。在伊凡雷帝已经年过半百而又身患疾病时,他还正式向英国王室伊丽莎白一世的侄女求婚。这对波·戈杜诺夫及其家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为和英国王室联姻,将有损于戈杜诺娃·伊琳娜的丈夫,即王储费奥多尔·伊凡诺维奇。所以王储周围那些最亲信的大公和贵族,也就是戈杜诺夫家族的人,都认为雷帝这一举动是对他们家族最大的侮辱,他们在寻求一些秘密措施,想破坏伊凡雷帝的这一行动。而且在这以前,王储因为一件小事,曾受到伊凡雷帝的严惩,戈杜诺夫想替王储求情,在伊凡雷帝面前说了一些王储的好话,没想到暴躁的伊凡雷帝竟把一腔怒火发泄到了戈杜诺夫身上,戈杜诺夫被痛打了一顿,而且伤势还不轻,不得不请医生治疗,并卧床疗养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在王宫露面,这件事曾引起了伊凡雷帝对他的猜疑。此外,还传说伊凡雷帝曾想对戈杜诺娃·伊琳娜有不轨行为,这些都促使了戈杜诺夫对伊凡雷帝的记恨。

戈杜诺夫和别依斯基都有可能、有条件毒死伊凡雷帝,他们可以采取收买御医的办法,在给伊凡雷帝的药物或饮料中放置毒药,使伊凡雷帝暴死。而且有些专家还推测,伊凡雷帝是先中毒突然倒下,在他倒下造成的混乱中谋害者们又闷死了他。

人常说:伴君如伴虎。更何况这位君主是一个暴跳如雷、喜怒无常的人。戈杜诺夫和别依斯基这些宠臣们在取得最高位置的同时,也把最大的危险带到了身边,他们把本该自己受刑的日子,变成了伊凡雷帝的真正死期,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这些都是一种推理、猜测而已,伊凡雷帝的死因还是一个待解之谜。

谁杀死了小皇子季米特里

伊凡四世是一个专横、残暴的沙皇,也是一个不幸的皇帝,他年幼丧父,母后叶莲娜摄政,追求权力的欲望,使她根本没有精力去爱抚伊凡四世;中年时期心爱的皇后又离伊凡四世而去;老年时期,因为无法控制的暴躁脾气,伊凡四世眼看着儿子死在了自己的手下。就连伊凡四世死后,悲惨的命运也没有放过他,这就是他最小的儿子季米特里,又莫名其妙地死去。宫廷内部的血雨腥风,在伊凡四世家族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1584年3月,伊凡四世去世,皇位由他第一个妻子所生的儿子、二十七岁的费多尔·伊凡诺维奇继承。费多尔是一个智能低下、昏庸无能的懦夫,人称“傻瓜沙皇”。他整天不是在教堂里祈求上帝的保佑,就是观看讨好他的大臣们表演滑稽和互相厮打。国家大事全由他的舅舅尤里耶夫、内兄戈杜诺夫等五位大贵族管理。戈杜诺夫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人,有史学家认为,伊凡四世的暴死与他有关。同年8月,戈杜诺夫利用摄政贵族之间的矛盾,逐步控制了朝政。到1586年,戈杜诺夫实际上已排除了所有的竞争对手,独揽朝廷一切大权。

季米特里是伊凡四世第七个妻子所生的儿子,伊凡四世去世那年,他才两岁,事隔两个月后,季米特里和他的母亲玛丽亚就被遣送到遥远的乌格利奇皇室领地。乌格利奇虽然比不上皇宫的豪华和奢侈,但远离权力争斗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世外桃源”,季米特里在这里愉快地过着他的童年。然而,皇室的血统注定了他正一步步向他逼近。1591年5月15日清晨,九岁的小皇子季米特里早早就起床了,像往常一样跑到院中去玩耍。突然,人们听见院子里传来了仆人们可怕的叫喊声,玛丽亚闻声急忙从屋里奔跑出去。眼前的情景让她惊呆了:刚才还活蹦乱跳的儿子,此刻正躺在血泊之中,喉咙已被割断!她心爱的儿子,她生命的一切,在这一瞬间就离她而去了。

皇子季米特里死亡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整个乌格利奇城,当时的乌格利奇城响起了警种,人们纷纷赶到了皇宫,从各个角落寻找凶手。虽然凶手没有找到,但小皇子被戈杜诺夫杀害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认为戈杜诺夫是凶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戈杜诺夫是当朝沙皇的内兄,当朝沙皇费多尔根本不问朝政,而且他膝下无子,在他之后季米特里很可能是皇位继承人。戈杜诺夫出于对自己权力的考虑,完全有可能派人谋杀季米特里。启来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1589年费多尔去世,缙绅会议推举戈杜诺夫为皇位继承人,从1589年2月17日开始,戈杜诺夫成为真正的沙皇,一直到他去世。如果季米特里长大成人,俄国的这一段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

也有人认为,皇子季米特里的死只是一个意外。季米特里患有癫痫病,1591年5月19日清晨,季米特里拿着一把小刀,在宫中玩“竖刀立地”的游戏,玩得正高兴时,突然癫痫病发作,倒在地上,利刃正好刺穿了他的喉咙。季米特里的乳母和保姆都认为皇子是自触利刃偶然殒命的。

更有一种离奇的说法认为,皇子季米特里根本就没有死,因为他的母亲玛丽亚预先察觉了阴谋,为了保护年幼的爱子,她和仆人上下串通,精心制作了这一幕剧。基于这一猜测,后来在俄国民间曾出现了多个“季米特里皇子”,让“乌格利奇案”更显得神秘莫测。

皇子季米特里死后,当时沙皇皇宫的反应也让人琢磨不透。皇子之死惊动了朝廷,沙皇派来专门的调查团审理“乌格利奇案”,以期查出皇子的死因。调查团最后宣布,皇子季米特里死亡纯属偶然。然而奇怪的是,玛丽亚后来却被送往修道院剃度为尼,而她的亲属和乌格利奇当地许多人都被流放西伯利亚,其用意不得而知。

伊丽莎白女王为何终身不嫁

在英国王室的历史上,有一位杰出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她统治期间(1558~1603),英国国教制度最终确立,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对外方面英国取得了海上霸权,在东方扩张势力。而这位曾铸造无数辉煌的女王,在个人婚姻方面却始终“独善其身”,一直是人们议论的问题。

伊丽莎白是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女儿。1533年出生在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宫,她的母亲原是亨利八世的宫女,这桩婚姻并没有得到天主教会的承认。因而,伊丽莎白被认为是私生女。在伊丽莎白两岁时,母亲因被认为不忠而被亨利八世下令处死。年幼的伊丽莎白从小便饱尝失去母爱的凄凉。但是她自幼聪慧,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通晓意大利、法兰西和西班牙等国语言。1533年,亨利八世之女、伊丽莎白的异母姐姐玛丽登上英国王位,这就是玛丽一世。她摒弃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成果,致力于恢复天主教。她因残酷镇压新教教徒,人称“血腥的玛丽”。伊丽莎白也因涉嫌卷入新教运动,一度被关进伦敦塔,其间几经风险。1558年11月17日,玛丽在痛苦中死去,因无子女,由伊丽莎白继任王位,称为伊丽莎白一世。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为何终身不嫁?

伊丽莎白登基时,正值妙龄二十五岁,是一个风姿绰约、品貌迷人的女王形象。伊丽莎白的美貌、才学,加上她头顶上的王冠,使欧洲大陆多少王公贵胄争相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渴望与她喜结良缘。最先向伊丽莎白求婚的,是她的姐夫、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腓力求婚的真正目的是求得两国王室联姻,以保护西班牙的利益。但是,伊丽莎白对这桩婚姻却显得非常冷静和慎重。玛丽女王与腓力的婚姻曾经给英国带来危害,人们记忆犹存。而且西班牙又是一个顽固的天主教国家,与伊丽莎白奉行的新教格格不入。但伊丽莎白并没有马上拒绝腓力的求婚,因为她初登王位,还不敢惹怒西班牙,相反,她此时需要利用西班牙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以求自保。因为伊丽莎白私生子的身分,使她在即位以后,作为英格兰女王的合法身分迟迟未获国际社会的承认。伊丽莎白不动声色,她在暗中打起腓力二世这张牌来,对腓力二世的求婚采取了暧昧的态度。果然,在伊丽莎白获知自己英格兰女王身分已经合法化以后,便以宗教信仰不同,明确拒绝了腓力二世的求婚。这是伊丽莎白第一次以自己的婚姻大事为筹码,周旋于欧洲各大国之间。在这之后,又相继有法兰西的阿伦伯爵、罗马皇储查理大公、瑞典国王埃里克等王侯贵胄的求婚。伊丽莎白并不为之心动,她或许根本不打算结婚,但是她将自己的想法深藏不露,她从不向各国王侯贵胄关上求婚的大门,而是闪烁其辞,始终让他们对联姻之事怀有希望。在当时欧洲各王朝之间盛行政治联姻的年代,伊丽莎白几次三番地将自己的婚姻大事变成了外交游戏。

1562年,英国发生了一次王位继承危机,女王的婚姻大事又一次被提上日程。这一年,女王不幸身染天花,病情日甚一日,几乎一病不起。虽然女王后来神奇般地康复了,但英国举国上下都从这次危机中感觉到王位继承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在1563年,上下两院皆拟订请愿书,提请女王结婚并指定王位继承人。伊丽莎白否定了国内流传她独身的说法,但也没有明确表示她要结婚。女王婚姻与王位继承问题又一次拖延下去。

伊丽莎白虽无意结婚,但也喜欢与男人交往,在国内也不乏她喜爱的人,其中最令她动心的,便是达德利勋爵。达德利高大强健,英俊潇洒。伊丽莎白曾一度想与他成婚,永为伴侣。然前思后想,终于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达德利在成为女王宠臣之前,就已是有妇之夫,他的妻子在某日突然死去,于是有好事者传言,认为是达德利杀害了他的妻子,以剔除他与女王成婚的障碍。不管此事是真是假,人言可畏,女王深恐与达德利结婚,将会招致非议诋毁,有损君王尊严,始终未能跨出这一步。达德利后续娶她人为妻。1588年,达德利去世,消息传至宫中,女王悲痛不已。她将自己困在居室,神情恍惚,日不思饮食,夜不能寐,大有随情人一起赴黄泉之意。后经大臣百般劝慰,才使女王渐渐回转,摆脱痛苦的思念。

1578年,伊丽莎白已经是四十五岁了,仍然待字闺中。这时,法兰西国王亨利二世的弟弟、年仅二十岁的安茹公爵又向她求婚。据说伊丽莎白女王曾一度答应了这桩婚事,但后来似乎考虑到英、法、西班牙之间复杂的国际关系,就在将要举行婚礼的前几天,女王突然变卦。她郑重宣布解除婚约,并表示要坚持独身。她曾这样向她的国民表白:“我无须再选佳婿结婚,因为我在举行加冕典礼时,已将结婚戒指戴与我国臣民的手指上,意即我与全体臣民为伴,将我的生命与贞节献于英国。”因此,伊丽莎白在英国曾有“贞洁女王”的美名。l603年3月,伊丽莎白女王在执政四十五年后悄然离开了人世。

貌美、多情的伊丽莎白女王为什么终身未婚,人们有种种猜测:有人认为,其父亨利八世三次杀妻、六娶皇后的行为,给年幼时的伊丽莎白造成了心理上的创伤,她对婚姻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女王的政敌则宣称女王实际上是“一棵不结果的树”,即她有生理缺陷,因而未能成婚;而另一些人则持相反意见,说她曾有过私生子;还有人认为,自古以来各国王室成员的婚姻,都不能由当事人自己做主。王室婚姻是国家政治、国际关系的附属物,这种婚姻包含着太多的阴谋和利害关系。伊丽莎白女王当然明白这些。也许因为她看得太穿、太透了,才会义无返顾地做出了独身的选择,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英国。

彼得大帝秘访西欧之谜

彼得大帝生于1672年,他十岁就登上沙皇室位,十七岁时掌握了实权。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终生致力于俄国的强大,积极推行扩张政策。17世纪的俄国是个远离海洋的内陆国,当时俄国农奴主和新兴资本商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要求夺取出海口,开辟新市场。彼得大帝顺应时势,代表着这些人的利益,走富国强兵之路。他上台后,先是大力进行改革。加强封建中央集权,随后立即着手制定了征服世界的蓝图,并付诸实施,从1700年到1721年,他发动了长达21年之久的“北方战争”最终战胜了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出海口。而后,他于1722至1723年远征波斯,为俄国获取里海西部沿海一带。他还下令迁都,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窥视整个欧洲,他还亲自命令海军总司令找出一条经北冰洋到中国和印度的航线,觊觎亚洲,他穷毕生之力,终于使沙皇俄国从一个完全的内陆国家变成一个濒海帝国,他创立的伟业,使他成为俄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沙皇之一。

彼得大帝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他对西欧各国的考察,这是一次巧妙的秘访,留给后世一段佳话。

彼得大帝亲政后,对内要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对外要打败土耳其、瑞典,夺取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然而,这需要强大的国力,为此,他决定向西欧先进的国家学习,以便全面改革。

l697年3月2日,他派遣一使团出使西欧各国,考察学习,使团共有250人,其中有35名贵族志愿兵专门学习航海、造船和外语,有意思的是为了掩人耳目,当时年仅二十五、六岁的彼得大帝隐瞒了自己的身分,改姓更名编入使团,随团考察,他既是使团的普通一员,又是使团的实际领导人。

这个考察学习团经过瑞典的里加,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前往荷兰、英国和奥地利。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他同10名贵族留学生一起学习如何造船;在英国,他继续钻研航海知识和造船术,俨然一位勤奋学习的年轻学生。在参观访问期间,他曾拜会过大名鼎鼎的英国科学家牛顿和其他一些专家。考察团历时一年半,在l698年8月19日返回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