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世界帝王之谜总集
18433600000031

第31章 中世纪政坛悬案全破译(13)

查士丁尼还是一个典型的君王神学家。他在王宫里过着僧侣般的生活:禁食析祷,熟读神学书册,与教授、大主教教皇辩论教义的些微差异。一个谋叛者曾经这样说过:“甚至只要有一点点勇气的人都不适于拒绝谋刺查士丁尼;再没有勇气的人也不应该惧怕一个总是三更半夜还无人守卫地坐在休息室里,津津有味地和七老八十的教士们讨论基督教经典的人。”到了晚年,他甚至很少过问朝政,一心研究神学。

这就是那个真实的查士丁尼,一个目标远大的人,一个胸中仍然充溢着罗马好战精神的人,一个孜孜不倦于宗教信仰中的人,一个渴望帝国繁荣昌盛的人。也正因为他是这样的人,后人摒弃他的那些缺点,仍然称他为伟大的统治者。只是由于长期的战争,耗尽了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他死后不久,征服地区就大部分丧失。

查理大帝“加冕”之谜

在法国巴黎卢浮宫无数珍藏中,有一座9世纪制作的青铜塑像。塑像为一骑马的英雄,只见骏马左前腿微曲,右后腿略抬,仿佛正缓步而行,而马上的英雄正身端坐,身材魁梧挺拔,左手捧象征权威的金球,右手举象征力量的宝剑,炯炯有神的双眼直视前方,透露出庄重威严的帝王气概。这位英雄就是法兰克王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查理大帝(约742~814)。

法兰克王国是公元5世纪末到10世纪末由法兰克人在西欧建立的封建王国。当罗马帝国逐渐衰落的时候,定居于莱茵河下游地区的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逐步渗入高卢东北部。公元486年,其首领克洛维击溃西罗马在高卢的残余势力,占领了高卢的大部分地区,以巴黎为首都,建立了墨洛温王朝。8世纪前半期,掌握宫廷事务的宫相查理·马特逐步掌握了王国的权力。公元751年,查理·马特之子矮子丕平废墨洛温王朝国王自立,建立加洛林王朝。丕平重视与罗马教皇修好,教会势力也因之加强。公元768年,丕平之子查理即位,开创了加洛林王朝统治的新局面。

查理是位好战的国王。他把长年累月率军征战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公元774年,他就借罗马教皇求援之机,攻占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德王国,自兼伦巴德国王,并进军罗马,控制了意大利半岛大部分地区。公元772年-804年,查理经过多年战争,征服了萨克森和其他中欧地区。公元778~801年,他与统治伊比利亚半岛的阿拉伯人多次交战,夺得了埃布罗河以北的土地,在半岛北部建立了西班牙边防区。公元788年,他合并巴伐利亚。公元796年,他打败游牧部落阿瓦尔人,占领了多瑙河下游。查理曾抵御诺曼人的入侵,控制弗里西亚和布列塔尼,并进攻易北河地区的斯拉夫人部落,迫使其臣服。总之,经过五十多次战争,查理使法兰克王国成为控制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大帝国,疆域西临大西洋,东至易北河及波希尼亚,北达北海,南抵埃布罗河及意大利中部。公元800年,查理在圣诞节被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人皇帝”,史称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遂称为查理帝国,以亚琛为统治中心。

但是关于查理加冕称帝这一问题,历史上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即有人认为查理根本就没有想要加冕称帝。自二十岁起便被查理聘至宫中供职的爱因哈德,在其著作《查理大帝传》中是这样写的:查理在罗马逗留了几天,教皇利奥三世召集附近地方所有愿意来的人,当着他们的面,也当着不可战胜的查理的全体骑士的面,宣布查理为皇帝和罗马教会的保护人。这时,查理还推测不出将会发生什么事情,虽然他不能拒绝看来是天命攸归的东西,但是他在接受新称号的时候,并没有感激的表示。因为他首先认为希腊人会燃起比以往更加嫉妒的怒火,他们会对法兰克王国策划某些危险的行动,至少也会更加警戒,以提防查理为兼并他们的王国而可能发动的突然进攻。照这样的话,查理是不愿意加冕称帝的。但是现代许多西方史学家对此表示怀疑。他们认为查理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完全能够控制当时的局势。如果他不愿意,教皇利奥三世也不会做出冒犯他的事情,他们一致认为查理加冕可能是他身边那些向往帝王梦的宫廷学者怂恿的结果。

但是查理为什么不愿意称帝,是不是心中有所顾忌呢?学者们经过研究,普遍认为查理不愿称帝的最大可能是忌讳教皇利奥三世。利奥三世在公元795年当选为教皇。教廷内一些贵族反对新教皇,肆意诽谤和攻击他,说他对法兰克人软弱无能。公元799年4月25日,反对派贵族竟然将新教皇逮捕,在监禁中对他进行折磨和虐待,扬言要刺伤其眼睛,割掉其舌头。于是利奥急忙邀请查理来罗马,查理立即派使臣去罗马把他救了出来。公元800年12月,查理亲自带兵护送利奥复位。刚复位的利奥自然对查理感激涕零,视同再生父母,不惜抓住一切机会报效查理。于是在圣诞节那天,当查理及全体骑士来到圣彼得教堂作弥撒,弥撒完毕,尚未站起来,利奥就急忙把事先准备好的一顶金冠戴在了查理头上,并高声祝贺说:“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这位伟大的和带来和平的罗马人皇帝万寿无疆,永远胜利!”查理却有些无动于衷,因为他知道利奥在报答他的同时,肯定还要攫取更多的权力,但是对查理来说,虽然他是个纯粹的基督教徒,但是他并不希望教会对政权的干预,因此他始终保留着“法兰克及伦巴德国家”的称号,并亲自主持自己的儿子的即位仪式。

诚然,无论查理是否愿意加冕称帝,他在实际上已经成为古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人和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者,并奠定了教廷和王廷对西欧进行教俗双重统治的体制。查理也确实没有辜负他的称号。他采取了很多措施,促进了当时封建领地制的发展,巩固了天主教会在西欧政治、经济和文化中的统治地位。他还重视文化教育,设立学校,罗致欧洲知名学者前往讲学,派人搜集和抄写大量古典文献,督促贵族和教会人士致力于学习,这些成就被西方史家称为“加洛林王朝文艺复兴”。遗憾的是,由于境内各地区和各部族之间缺乏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帝国在查理死后不久就告分裂。

阿尔弗烈德大帝为何令人尊敬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想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阿尔弗烈德大帝更值得后代的尊敬。”阿尔弗烈德大帝(849~899)是何许人也,竟然让伏尔泰如此褒扬?

阿尔弗烈德是英格兰撒克逊人的韦塞克斯王国的国王(871~899在位)。说起撒克逊人建立的这个韦塞克斯王国,我们有必要追述一下历史。在罗马帝国时代,不列颠仅仅是它的一个行省。公元407年,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不列颠,从而结束了对该地的统治。罗马人撤离不久,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麦南郊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莱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从5世纪中叶起陆续侵入不列颠。到了7世纪初,这些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东部和东北部盎格鲁人的麦西亚、诺森伯利亚和东盎格利亚,南部撒克逊人的韦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苏塞克斯,东南部朱特人的肯特。这个时期史称“七国时代”。从8世纪末开始,以丹麦人为主体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屡屡入侵英国。为抗击丹麦人,韦克塞斯王国的国王埃格伯特(约802~839在位)于公元827年统一七国,建立了统一的英格兰王国。

作为韦塞克斯王国的一位王子,阿尔弗烈德根本就没有继承王位的可能性,因为他有四个哥哥。他自己也说,他从来就没有期望得到王权。公元868年,年方十九岁的阿尔弗烈德参军,跟随其兄艾特尔雷德一世前去协助麦西亚的伯格雷德抗击在东英格兰登陆的丹麦大军。公元871年,丹麦人入侵韦塞克斯,文特尔雷德和阿尔弗烈德同他们在阿士登交战,获得胜利。但是在墨尔登交战中,他们却败下阵来,艾特尔雷德惨遭致命之伤。年仅二十二岁的阿尔弗烈德因此登上了王位。对于这位年轻的国王,人们并不寄予厚望。因为他患有癫痫症,曾在他的婚宴席上一度发作。实际上,他是一个英俊潇洒、精力充沛的人,智慧和武艺都在其兄文特尔雷德一世之上。登基一个月后,他亲自率领小规模的军队在威尔顿与丹麦人交锋,没想到一战即溃。为了保住王位,他不得不策略地用钱向敌军购买和平。公元876年,丹麦人可能觉得韦克塞斯王国似乎软弱可欺,再次向这个王国进军。阿尔弗烈德秘密组织一支军队,在埃丁顿战役中打败丹麦人,并因此获得了休战的机会。公元885年,丹麦军队又入侵肯特,阿尔弗烈德将其击退。公元886年,他进占伦敦,一切不接受丹麦人统治的英格兰人都拥戴他为国王。公元892年,一只丹麦军队由欧洲大陆进攻英格兰,他予以迎头痛击。公元896年,丹麦军队被迫停战,将自己约束在英格兰东北部所谓的“丹麦区“内。丹麦人之所以偃旗息鼓,是因为阿尔弗烈德在交战期间采取了防御措施,他加固旧有的要塞,在战略要地修建新的堡垒,使丹麦人难以有大的作为。

在抗击丹麦人的过程中,阿尔弗烈德还致力于复兴及统治之道。他重组陆军,建立海军。早在公元875年,他就整编军队,使用兵船抗击入侵者。后来他又下令建造更大的军舰。他制定在自己统治区内通用的法律,改革法制,给予贫民以法律的保证。他兴建或修建各城镇,用木材和石头建筑王室的厅堂,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公职人员的需要。他还把每年收入的八分之一用于救济贫民。在外交方面,他的手腕很灵活,他同麦西亚和威尔士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威尔士还曾于公元893年向他提供了一些军队。

阿尔弗烈德曾被称为目不识丁,或不谙拉丁文的,可以说他所受的文化教育有限。丹麦人在入侵过程中,不列颠的许多学院、图书馆横遭洗劫,使文教不兴。为了振兴教育,他将每年收入的人分之一用于教育。他在首府里丁设立一所宫廷学校,给予教堂和修道院的教育和宗教工作以大量补助。他哀伤地回忆起童年时期教堂矗立,里面充满了宝藏和书籍,没想到都被丹麦人烧毁掠走了,以至于英格兰的教育颓败不堪。难得有人看懂英文写的礼函,更不用说翻译成拉丁文了。于是他从海外敦请学者,来到国内教导百姓和他自己。他抱憾过去没有闲暇时间读书,但是现在只能像个僧侣一样强迫自己埋首于宗教和学术研究。由于战事频仍,他感到阅读仍然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于是他就日以继夜地命令手下念给他听。他几乎先于所有欧洲人之先发现本土语言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于是他命人将某些基础的典籍译成英文,他个人自修拉丁文,然后苦心孤诣地将波伊提乌的《哲学的慰藉》、格雷戈里的《牧场管理》、奥罗修斯的《世界历史》以及彼得的《英格兰教会史》等拉丁文著作翻译成英文。他重视民间文学,亲自收集民歌,教给他的子女,并参与宫廷中游吟诗人行列来唱这些歌。

阿尔弗烈德虽称大帝,但他统治的疆域偏于欧洲大陆之外,而且面积不大,这样使他的影响仅限于一隅之地,因此我们很难将他与历史上的一些巨人相提并论。但是他以自己的虔诚、谦逊耿直、克己节制、耐性、礼貌和对人民的献身以及为促进教育事业复兴的热忱,为自己的国家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就像伏尔泰说的那样,他更值得后人尊敬。

乌尔班二世为何要发动十字军东征

公元1096~1291年,西欧天主教会、世俗封建主和意大利富商对地中海东岸国家发动了时间跨度长达近二百年的战争。由于侵略军身缀十字标记,这场战争故称十字军东征。在这场战争中,所有中古式的发展、基督教世界及商业的扩张、宗教信仰的狂热和封建势力及武士精神都达到了顶点。而教皇乌尔班二世(约1035~1099)在发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乌尔班二世为法兰西籍教皇(1088~1099在位),原名奥多。他继承前几代教皇特别是格列高利七世的事业,整顿教会。当时是发生深刻历史变革的时代,也是教会经历危机和变革并调整对世俗权威的关系的时代。乌尔班对教廷、教会和基督教社会的改革提出更加明确的概念,进一步予以充实,并使之为欧洲广大地区所接受。他发现,当务之急是巩固自身地位,在基督教世界树立作为合法教皇的权威。他举止温和,容忍他人,努力维护传统的教会与国家关系,同时进行整顿。公元1095年以后,是乌尔班的全盛时期,重要会议次第举行:公元1095年,他在意大利境内皮亚琴查举行的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整顿教会的法规;公元1098年,他在意大利巴里召开的会议上力争希腊基督教会和罗马教会重新联合;公元ide年,他在罗马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整顿教会的新法规。当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还是公元l095年他在克莱蒙举行的会议上发出了关于发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