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禹羌北川
18420100000004

第4章 北川,灵魂栖息地(3)

地方官员历来以极高的规格祭祀大禹。据民国《北川县志》记载:“禹庙,每年春秋与关岳庙同时致祭,其仪注与文武庙同,唯无乐歌。当前清初年以北川为大禹降生之地,特颁祀典,祭以太牢,至今仍之。”羊、牛、猪三牲齐备称为“太牢”,是古代诸侯、天子祭祀社稷之礼仪。朝廷准允北川以“太牢”祭祀禹,不仅反映了统治者对祭禹的重视,也表明了清代最高统治者对禹生北川的认同。千百年来,官祭与民祭相辅相承,形成了北川崇拜大禹的浓厚氛围。

在北川采访中我发现,这里有关大禹的遗迹处处可见。从绵阳沿省道302线向北川进发,在原安县与北川交界处的猫儿石村(现吉娜羌寨所在地),一座巨型的牛头状门楼上,大书着“大禹故里”四个大字。进入北川老县城,禹羌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在已成地震遗址博物馆的老县城县政府办公楼前,地震之前大禹王的雕像迎风而立,在朝阳中指点江山,仿佛时时在为他的后裔指引发展方向。这尊雕像后来在地震中轰然倒下,令人痛心。

再朝西北方向往里走,在位于青片河与白草河交汇处的山间盆地,座落着一个山中古镇——禹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此后,以大禹故里的简称禹里作乡名,建立了禹里乡苏维埃。新中国成立后,禹里之名便一直沿用下来。禹里自公元634年开始,便成为北川(石泉)县城,直到1952年因交通不便才将县城迁往曲山。禹里作为县城历时千余年,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镇。这里有“禹生石纽”的石纽山,石纽山腰汉代留下的“石纽”石刻,被视为大禹诞生地的标志;石纽山的大禹庙,其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禹里城中的大禹纪念馆则是上世纪90年代所建,风格古朴雄浑,承载着北川人民延续崇禹传统的愿望。禹里以北的禹穴沟,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书的“禹穴”二字赫然清晰,刳儿坪、洗儿池,则是传说中圣母诞禹的地方……这些与大禹王有关的历史遗迹,地震中好些都遭到损毁。灾后重建规划中,恢复和保护大禹遗迹受到高度重视,人们期待大禹文化重放光彩。

2009年5月7日下午,我冒着生命危险,在大雨中从北川擂鼓镇踏上了地震后抢通的生命通道——擂禹路,越野车沿着这条30多公里蜿蜒崎岖的山路,在泥石流、滑坡、塌方等大量地质灾害以及道路泥泞、车轮打滑、交通拥堵等等危险中艰难行驶5个小时,才达到目的地禹里。

有人说,擂禹路是“世界上最难走的路”——如果你爱一个人,请把他送到擂禹路;如果你恨一个人,也把他送到擂禹路(请参考勒克儿的博客)……这是地震造成的北川死城和唐家山堰塞湖阻断省道302线后唯一可以替代的交通干线,是抗震救灾期间第二炮兵、武警抢险部队以及四川交通人花费巨大代价,用极大的人力物力费时费力抢通的省级干线公路,是连接北川中西部及阿坝州茂县等地的交通大动脉,是抗震救灾期间救灾人员和物资进出的咽喉通道……擂禹路的价值不言而喻,但经过擂禹路的艰难,更是没有体验过这条路线的人难以理解的。

夜幕中,躺在沉沉雾霭和青山绿水间的千年古镇,一如既往地在川西北的高原山地之间安睡。第二天醒来一看,两条游龙般的小河白草河、青片河在这里汇成湔江,湔江在春天的阳光下静静地流淌,流向曾经堰塞过河流的漩坪唐家山,流向死亡之城——曲山,流向下游经过绵阳的涪江……当我如愿以偿地拜谒了地震中损毁的禹里禹王宫后,觉得一切都豁然开朗了。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世界地震史上最大的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淹没过的地方?抗震救灾期间,这座千年古镇曾经数十天淹没在混浊、腥臭的湖水下面,一度成为丑陋的水族们以为可以长期盘踞的“龙宫”!甚至人民共和国的总理也曾冒着不可预知的巨大危险,乘直升机亲临这里视察指导。******总理的涉险视察和人格力量,给了深受地震和上涨湖水双重打击、威胁但一直坚守这里的当地干部群众、救灾官兵莫大的激励和安慰,更为“史上最危险的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后来的顺利处置,做好了充分的精神准备和物质准备。

至今,包括禹里在内的北川百姓都把共和国总理视为禹王在世。他们认为,共和国总理那一锤定音“重建北川”,以及决战堰塞湖的坚毅形象,与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和壮举如出一辙。纯朴的大禹后裔们甚至认为,当今的党中央总书记、共和国主席和******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们与上古神话中的治世明君——尧舜禹何其相似?他们扳着指头数着:在2009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前夕,****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总理******,已经分别是先后3次和7次亲临包括北川在内的汶川地震灾区考察和指导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工作,给灾区人民极大的信心和力量,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新时代得到真正的发扬光大。

其实对于大禹王的了解,在地震之前我知之甚少,直到地震之后我的人生轨迹得到改变,我也突然变成了一无所有的“北川人”,我对禹王的事迹才真正全面清晰起来。当然要完成《禹羌北川——我的北川纪行》这本书,还要特别感谢《中国大百科全书》(2009年最新版)等工具书的帮助。

2009年7月5日下午到第二天早上,我所生活和工作的新疆乌鲁木齐市突然发生了一场建国以来由境内外敌对分裂势力精心策划的大规模打砸抢烧杀暴力恐怖犯罪事件,造成197人(其中绝大多数是无辜群众)死亡、2000多人受伤、数十亿元财产损失,我们处于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惊恐中,一度感觉跟地震时的灾区一样惶惑和无助。

为掐断“世界维吾尔人大会”(简称******)、******斯坦(简称****)、东方******运动(简称东伊运)等境内外“三股势力”(即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合称)的联系,避免他们通过互联网遥控指挥并进一步勾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官方自7月7日起不得不立即实行了网络管控,对外网络和手机短信暂时终止。互联网管制的后果也立即显现出来:我们这些身处新疆、安分守纪的平民百姓,除了手机、座机能通过语音跟外界通话外,通过互联网才能完成的各种业务全部终止。

由于网络中断,我在修改这本书稿时只好另想办法查阅所需资料。2009年国庆节前夕,我第一次来到位于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大寨沟附近的自治区图书馆,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查阅大禹的相关资料。但很可惜,我发现这里有关大禹的书籍非常少。

一名工作人员从电脑上的资料库中帮我检索到3本书,其一是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禹研究》(陈瑞苗、周幼涛主编),另一本是华文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大禹传奇》(曹尧德着),还有一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五千年动画?大禹治水》。经过整整一上午时间的查找,四五个小时过去,我眼睛找得生疼,但还是没能找到《大禹传奇》这部长篇小说。“你找不到,说明这本书可能已经不在这里了,可能在那个环节丢失了……”这位姑娘有些遗憾地安慰我说。

幸运的是,我还是找到了《大禹研究》,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一些大禹跟西羌或北川有联系的证据——……后汉赵晔所着《吴越春秋》说,“鲧娶有莘氏之女,名曰嬉。”“嬉孕于砥山,剖胁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元代徐天佑注:西羌在茂州。

茂州在四川西北部,与甘肃靠近,相当于四川北川、汶川、茂汶等地。唐贞观八年改名茂州为南会州,治所在汶山。而鲧居于崇,亦称有崇,号崇伯,为原始时代部落首领。

着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教授所着的《中国史纲要》说,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夏王朝自禹至桀,共十七君,历时471年。“大禹,名文命,字密”,初见于《大戴礼?王帝德》。

禹为鲧子。世本曰:“鲧娶于有辛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康熙会稽县志》载:“三月五日,俗传夏禹生日。”

绍兴大禹后裔姒姓,相传禹六月六日生。禹为尧臣,掌管工程,“官曰司空,赐姓姒氏,领统州伯巡十二部。”禹父奉命治水,九年不成。舜奉尧命杀鲧于羽山。禹受舜荐,继父治水,历时十三年,才得以除天下之灾。

禹为舜臣,“并被四岳推选为舜的继承人,改官司徒,内辅虞位,外行九伯”,掌管土地人民。“舜崩,禅位于禹,禹服三年(之丧),即天子之位。”

《中国大百科全书》(2009年版)则说,相传禹姓姒,称有夏氏,是夏代的始祖。古代大禹治水的传说,从古至今流传于我国民间。《国语》、《孟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代典籍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

大禹的主要业绩是治水。他不畏艰险,为民造福。《山海经?海内经》、《史记?夏本纪》记载,帝尧之时发生洪水,帝命鲧治水。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九年不成,治水失败,鲧被舜殛于羽郊。其子禹继承父业,含辛茹苦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禹在益、稷协助下,一边根据地形用堙塞或疏导的方法治水,一边开发利用山林沼泽,发展农业生产,终于平复水患,使得民有所食,万国为治,四海会同。后来舜禅位于禹。他兴利除害,形劳天下的功绩得到了天帝的嘉奖,在人世间更被久久传颂。

关于禹的传说,还有他逐共工,杀相鲧,以及应龙助其治水等情节。他派人丈量土地,召集臣民开会议事,赏功罚罪,求贤任能,有显赫的家谱世系。传说他从泰山挑了99担石头筑堰挡水,这石头后来变成山东的九节长白山。相传大禹还治理晋阳湖。20世纪初发现的西周中期偏后的鼎上,铭刻有大禹治水的功绩,为大禹治水的真实性增加了说服力。

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着作、中国现存最古的经学着作之一《禹贡》,是《尚书?夏书》中的一篇,称为《尚书?禹贡》,简称《禹贡》。传说是夏官之作,大禹亲笔。全书1193字,以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即9个区),并对每区(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做了简要描述。全书共5部分:1、九州;2、导山(九州山脉三条四列);3、导水(三条河流);4、水功;5、五服(甸、侯、绥、要、荒),于是九州安定。

相传禹禅让益,但禹子启僭取了首领职位,建立了夏王朝。禹因有功于民,死后被神化,赔飨于帝。禹不仅是夏人的宗神,随着古族以及部族集团的融合,这位抗御洪水的代表人物,在历史上世代受到敬重。直到近代,不少地方都立有禹庙,在绍兴还有传说的大禹陵。据了解,中国着名的历史纪念建筑物大禹陵,位于浙江绍兴市城东南的会稽山上。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史记集解》:“禹冢在山阴会稽山上。会稽山本名苗山。”《国语?鲁语》:“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

另外在山东禹城市(即德州),属大禹治水之域,也是龙山文化发源地之一,名胜古迹有禹王亭遗址。四川汶川县有禹王宫。历史悠久的河南禹州市,又叫颖川,是原始社会末期夏部族活动中心,史称夏邑,相传是大禹封地,秦置阳翟县,明万历(1575)三年改禹州,据传夏启在此建立夏朝,故名,1913年设禹县,1988年设禹州市。

属羊的我,在短短一年中多次千里迢迢前往故乡似的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北川羌族自治县探访,是因为羌民族,因为羊的图腾,因为大禹王……虽然禹王的后裔、他的子民,在公元两千零八年龙门山断裂带释放的地震波中惨遭蹂躏,几乎失去了一代人,但禹脉不息,浩气长存!

让人欣慰的是,在北川,现在已有一大批传承禹羌文化的学者、艺术家甚至官员,他们已成为了我学习禹羌文化最好的朋友和老师。他们现在正抓住大地震后大发展的机遇,超常规突破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一边为禹羌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新鲜内容,一边将禹羌文化快速地播撒到全国乃至全世界。

上古夏禹王注目下的故乡北川,就这样成了我的身心依皈之地,以及我的灵魂栖息之所。我经常问自己,身处大西北的我,何时能再回到北川?我想,北川或许是某年后我的终老之所呀。

我想,我的这本《禹羌北川——我的北川纪行》,如能在传播北川禹羌文化方面有所建树,那我心甚安慰。如再能得到北川人的认可,那就是最大的安慰了。愿我的书能给众灵一个慰籍,让它带着我的灵魂,与两万多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不分民族的被震魔掳走的禹王故里的灵魂们一起得到安慰!

愿《禹羌北川——我的北川纪行》更能激励生者,擦干眼泪,埋藏起所有的伤痛,奋发图强,再造羌山,为建设美好的新北川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