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消失的古城之谜总集
18396600000001

第1章 中亚古城失落之谜(1)

巴克特拉之谜

中亚古国巴克特里亚(中国古书上称大夏)都城,位于阿富汗北部的马扎里沙里夫附近,传说中的拜火教创始人查拉图斯特拉诞生于此。历史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征服波斯帝国后曾在此停留两年之久,使此地成为“希腊化文明”的代表之一。然而近八十年来,考古学家在阿富汗北部孜孜寻求古城遗址,却一直未见任何成果。直至一位,法国考古学家无意中在当地一农民家时,才发现那些远古时代的残垣断壁。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登基之时,马其顿已确立了对希腊绝大部分城邦的霸权。即位两年后,野心勃勃的亚历山大亲率由马其顿人和希腊人组成的三万步兵和五千骑兵,冲过小亚细亚,攻向波斯,与波斯王大流士的军队展开激战。在持续近十年的东征中,远征军的铁骑踏过从两河流域至印度河上游的大片土地,期间还南下埃及,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然而为何亚历山大大帝在击溃大流士的军队并宣布自己为波斯统治者后,会在离家万里并且相对落后的巴克特里亚驻扎两年时间呢?

原来他为除去大流士的继任者——巴克特里亚总督拜苏斯,以彻底免去后顾之忧,遂于公元前329年追击其至巴克特里亚。在处死拜苏斯后,却遭到当地起义军的反抗。亚历山大于是花了两年时间镇压起义,同时休整他的队伍。

在这里,这位从小被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灌输希腊文明优越性的欧洲君王,却越来越着迷于东方文化。他在被征服领土上传播希腊文明的同时,也注意尊重当地的宗教和习俗,并不把波斯等外族看作“野蛮人”。他在当地兴建希腊式城池宫殿,训练波斯骑兵队,还娶波斯贵族女子为妻。爱琴海文明与中亚文明自此在巴克特里亚融汇,其首都巴克特拉城日后亦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千百年来扮演着沟通波斯、印度和中国的桥梁的角色。

亚历山大大帝在巴克特里亚留下无数英雄传奇与佳话,也给后人留下无尽遐想。古罗马史学家库尔提乌斯在《亚历山大史》中曾提到,当时的巴克特里亚拥有“城池千座”,为世界首富地区之一。也正是由于它的繁华和重要地缘战略位置,使其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而巴克特拉城在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毁坏则是在1220年,成吉思汗屠城后几乎将它夷为平地。

截至前不久,考古工作者已在中亚发现了四十多座“亚历山大城”,却独独不见巴克特拉城的踪影。著名法国考古学家和东方历史专家傅舍在上个世纪20年代殚精竭虑地在巴尔赫即巴克特拉城历史演变后的今名)寻找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蛛丝马迹,未果后,他甚至疑惑,亚历山大大帝根本未在巴克特拉建城,传说中的梦幻之城当时不过是一个货物集散地罢了。

然而,巴尔赫附近盗卖文物集市上时不时冒出的一两件古希腊风格的小物件,又使考古学家对这座古城一直割舍不下。

历史仿佛在跟后来人捉迷藏。而这座古城遗址的发现,却更显得戏剧性。在推翻塔利班政权后,阿富汗境内的考古工作得以恢复。法国考古学家贝森瓦与助手驱车前往巴尔赫途中,在距城一点五公里处的公路边的一座房屋前,贝森瓦猛然发现房子的门槛竟是如假包换的古希腊石雕。在主人引领下到了农舍的后院,贝森瓦的眼睁得更大了,这里被用来当做凳子、垫脚石或者支撑屋顶的,竟然都是古希腊时期的雕梁画柱!

主人在贝森瓦的耐心劝说和不停拿来的食物和药品的打动下,终于带领他们来到这些东西的来处。一个千古之谜,自此获解。

原来,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们在这里犯了一个致命的经验主义错误。通常一座城池被入侵者摧毁后,人们总是在原来废墟的上面再建新城。所以自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考古学家们只是执着于在巴尔赫搜寻古希腊城池的痕迹。却没想到,巴克特拉后来的居民却没有选择在旧城遗址上面,而在它的旁边盖起了新城。

面对终于找到的巴克特拉遗址,考古学家们的心情反而更加沉重。无数专家学者耗费几十年未找到的宝藏,贩卖文物的人却早已经光顾。一些易于搬运、好出售的装饰品和塑像被拿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边境上卖掉,而那些真正标示这座“亚历山大城”的存在与辉煌的大件物品,却被人们认为不具备“商业价值”,已经随手丢弃或焚烧成灰烬。

庆幸的是,这一考古层深至地下四到八米,虽也曾阻碍考古工作的进展,却倒也避免了它遭受毁灭性破坏。贝森瓦不无解嘲地说,“盗贼们也面临同样难题。”

如果仅仅是历史的迷雾,人们总会有等到云开雾散一睹真面目的时候。可是战争的硝烟,即便有一天消失殆尽,也将留下许多无法弥补的创伤。如今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阿富汗,不仅要重建家园,而且还肩负着保护这些既属于阿富汗又属于全世界的文化遗产的重任。国际社会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公元前329年,亚历山大远征粟特、大夏和北印度,并派部将在东方各地建立希腊化王国,遂使地中海文明和中亚文明直接相遇。正是由于亚历山大向东方的远征,才真正打通了从爱琴海到帕米尔的通道。所以亚历山大东征在丝绸之路开拓史上的意义绝不亚于张骞通西域。

希腊人有个特点,每征服一个地方就修筑一座城池,好像不住在石头造的城堡里他们就觉得不安全。然后他们在城内面兴建体育场、希腊神庙、希腊式住宅和浴室等,以解思乡之愁。希腊人在中亚也修建了许多希腊城市,史称“亚历山大城”。中国文献对此有许多译名,如乌弋山离、蓝市、犁(革干)等。据文献记载,东方各地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城市有七十多座,目前考古发现的亚历山大城已达四十多座。希腊移民就在这个时期大批移民中亚和北印度。据法国考古团上世纪60年代的调查,亚洲最东部的亚力山大城,一直建到了阿富汗东北边境的阿伊哈奴姆。

亚历山大试图把希腊文化推向他所征服的东方各地,但是文化的征服可不像亚历山大远征军在东方攻城占地那样容易。相反,希腊文化在许多方面被东方文化征服,变成一种具有大量东方文化特色的希腊艺术。为和典型的希腊艺术相区别,西方艺术史家称作“希腊化艺术”。大夏的希腊贵族艺术则与大夏本地文化艺术逐渐融合,形成所谓“大夏希腊化艺术”。

耐人寻味的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分界就在楼兰境内。例如:孔雀河北岸的营盘古城、阿拉干湖畔的麦德克城以及若羌县城附近的孔路克阿旦城,皆为圆形古城。这些古城构成的分界线约在北纬88度线附近,据中日联合考察队近年调查,尼雅古城亦为圆城。

鄯善境内保存较好的圆城在新疆民丰县安迪尔河流域。据斯坦因调查,安迪尔河畔有两座古城,一为圆城,另一为方城。圆城位于安迪尔河东岸,古城平面呈圆形,今称“道孜立克古城”。古城内发现了唐代汉文题记。故被斯坦因称作“唐代戍堡”。不过,他在这座唐代戍堡内还发掘出一件()卢文皮革文书,说明这座古城的兴建至少在鄯善国时期。尼雅出土汉文木简中有这样一条记录:“去三月一日,骑马旨元城收责;期行当还,不克期日,私行无过‘所’”。元城,意即“圆城”,指尼雅附近某座圆形城寨,很可能就是安迪尔河东岸的道孜立克古城。

玛旁湖之谜

早期的本波教徒称它为“玛垂错”,传说湖底聚集了众多的珍宝,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玛旁雍措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其周围自然风景非常美丽,自古以来佛教信徒和苯教徒都把它看做是圣地“世界中心”,它也是亚洲四大河流的发源地。神山、圣湖周围各教派的寺庙林立,古迹众多,平均海拔四千五百米。岗仁坡齐和玛膀雍措湖被誉为神山、圣湖的教派有:佛教、印度教、耆教和苯教。神山岗仁坡齐形状奇特优美、海拔六千七百一十四米,转一圈距离为五十一公里,周围有八座寺庙。圣湖玛旁雍措是世界最高的淡水湖、面积为三百三十平方公里,形状像丰满的月亮、周围有六座寺庙,朝圣转一圈为八十公里,湖面海拔为四千四百米,目前阿里地区旅游部门在神山圣湖周围接待朝圣者和游客分别设有三个营地。

公元11世纪,佛教在与本波教的斗争中占上风后,便把已经沿用了很多世纪的“玛垂错”佛教化为“玛旁雍错”,即“永恒不败之碧玉湖”。湖水源于冈底斯山的冰雪。相传“圣湖”的水能洗掉人们心灵上的“五毒”(贪、嗔、痴、怠、嫉),在湖口沐浴净身,灵魂得以洗礼,肌肤得以洁净,如能捕得一条鱼、拣到一粒石子、或拾到湖中鸥鸟的一根羽毛,将一生生活美满。

从古至今,当人们提到岗底斯山时,自然不会忘记位于其脚下的玛旁湖那诱人的传说,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因为,作为历史和文化意义上的岗底斯山,实际上不能排除包括玛旁湖在内的周围其他的景观,它们应该成为岗底斯这座“文化山”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与岗底斯山息息相关的历史背后,它还有它自己独立而神秘的文化现象。

过去湖周围有九座寺庙,它们分别是位于东面止贡噶举的修习地色瓦龙寺,位于东南面的萨迪派聂果寺,南面的格鲁派的吹果寺,西南面的止贡噶举大德果仓瓦的修习地果祖寺,西面的莲花生大师的修习地切马寺,西北面的高僧修习洞,北面的竹巴噶举派的朗那寺和东北面的格鲁派的日笨寺。在围绕岗底斯山转完一圈,全程长六十里,其中仅玛旁湖就十几里路,这种转山活动一般在冬天湖水结冰后方可进行。

无独有偶,在岗底斯山除了玛旁湖外,还有一面小湖,那就是楞枷湖。与玛旁湖相比,在历史上位于玛旁湖西面的楞伽湖则一直较受冷落,也不为一般人所知。这可能有诸多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人认为它是罗刹王的主要聚集地,印度古代《罗摩衍那的故事》中诱拐美女斯达的九头罗刹王就住在这里。尽管看上去它与玛旁湖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一些旅游者声称他们在此湖边遇到一引起不吉利的征兆。湖边除了有座叫蔡切的寺庙常有旅游者前去观光、朝拜外,没有转经的道路。另外一个原因是,此湖周围没有温泉可以沐浴。在冬季湖周围气候寒冷,景色荒凉,仅就面积而言,楞伽湖也比玛旁湖小,只有70平方公里。同时楞伽湖形状不美。它惟一的一个优势是湖中有两个岛屿。这两个岛屿中,一个叫拉觉托,是野鸟的栖息地。另一个叫托布色玛。据说本世纪初曾有一位来自康区的佛僧在此独身一人隐闭修持达七年之久。

佛教徒还认为,玛旁湖和楞伽湖分别代表光明(或阳性)和黑暗(或阴性)。但他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一条湖底的河道相互沟通的。相传,曾经在玛旁湖中有两条金鱼,有一次它们之间发生了冲突,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其中的一条金鱼招架不住,便凿开了一条河道流到楞伽湖中。人们认为两湖之间的相互流通是件吉祥之事,如果河道干涸,两湖之间中断来往会引起人间的灾祸。

在历史的长河中,玛旁湖与岗底斯山共同为世界创造了一种文化,塑造了人类心目中的共同的世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世界具有主客观相结合的双重意义,那就是既是现实世界的中心,又是彼岸世界的归宿。几乎在中亚所在地的古代宗教中都有关于它的一系列神秘的描写和传说。因此,又有谁能否认它曾是整个中亚文明的发祥地和中亚文明的聚汇点的可能性呢!

尼雅之谜

尼雅,同样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可是后来却被楼兰灭亡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从头说起。

现行地图上标作“民丰”的小县,自古以来是一块典型的海角天涯的寂寞绿洲,当地人一直称它为尼雅,据说在维吾尔语中,它的含义是:“遥远的地方”。

汉晋时期古代“精绝国”故地——尼雅。汉书中以“精绝国”登场,被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称作“尼壤城”,此后便消失于历史舞台,直到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初探遗迹,从此掳走七百多件出土卢文,汉文简牍,精美木雕之后,这座在沙海里掩埋千年的故城才又重新为人所知。尼雅居民日常用的文字就是今天被称为“卢文”的文字,这是一种在今天的国际学术界仍是一种极难破译的文字。

早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就对这个地方作了记录,把它称之为“尼壤”,自然是尼雅的同名异译。

玄奘记述道:“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泽地湿热,难以履涉,芦草荒茂,无复途径。惟斯城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撒旦那(今和田)以为东境之关防”。可见,这里在唐初时是一片沼泽。

那么尼雅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1901年1月,斯坦因抵达了尼雅绿洲,即现在的民丰县城所在地;这是一个对外毫无吸引力的平平常常的偏僻村落。斯坦因忙于从事文字工作,他希望在尼雅逗留期间能整理好自己的探险笔记。有一天,驼夫哈桑在当地偶然发现了两块写着字的木板。看到这两块木板,斯坦因立即目瞪口呆,多亏在印度工作多年,他一眼就认出那上面的字体与公元前盾贵霜王朝使用的碑铭等文字十分相像。斯坦因立即到处询问:谁是两块木板的丢弃者?但是,谁会把两块被木板当回事儿呢?就如同在地上捡了一枚贰分硬币:却无从寻找丢失者!但斯坦因一点儿也不气馁,仍然坚持寻访。也许探险家除了具有勇气果敢之外,另一个重要素质就是“天使般的耐心”,这是斯文·赫定在回答人们提问时说的。苍天不负有心人,斯坦因终于找到了那个丢弃木板的人,原来那是居住在尼雅绿洲的一个名叫伊布拉因的年轻的打馕人,见到伊布拉因,斯坦因获悉了新的关于古城的信息。伊布拉因告诉他,在玛札以北不太远的沙海中,有一处尼雅河干涸的旧河床;河床上分布着一处古遗址。上帝!斯坦因的血液几乎凝固了。其实他早在于阗就听到过这个古遗址。但他开始并未太当真,因为这类沙漠古城的传说,是塔克拉玛干南北两缘居民当中流传最广泛的“民间文学”,大多时候根本无法判断真假。但是;这一回不同了。斯坦因一刻也不敢耽误,立即雇用伊布拉因为向导,启程前往尼雅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