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曾颖:陪女儿看花开花落
18368300000014

第14章 感知善意是一种能力

在我的带动下,小美猪逐渐变成一个爱管闲事的人,经常要干些力所能及的小小好事,比如,在小区门口帮别人拉拉门,好让别人顺利通行;或在电梯里为后来几步十几步甚至更远的人按住开门键,为其留住电梯。每当别人感知到她的善意,向她点头微笑并说谢谢时,她就发自内心地高兴,小脸笑得跟朵花似的。如果对方没有察觉她的好心,她就会有失落感。而我在这时总会安慰她说:叔叔(阿姨)没有注意,没关系,下次他们会感受到的。

虽然释然了,但我仍感受得到,善意不被感知,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不独是小孩如此,大人又何尝不是呢?只是大人的不愉快,不会那么直爽和表面化。

当下,被老年人们普遍指责和诟病的年轻人的毛病中,缺乏感知别人善意的能力,不识好歹或“好话孬话都听不出”之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与之相关联的,便是冷漠和缺少感恩之心,一些父母在努力付出却得不到善意回馈时,难免会发出“把心肝掏给他吃了,他还嫌有猪毛味”之类的感叹。殊不知,让他们体会这种尴尬恶果的,恰是他们自幼缺少对孩子培养善意感知力的恶果。

送人鲜花,手留余香;扔人粪土,身溅臭渍。这些都是让人耳朵生茧的常识。西谚有云,欲让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必怎样对待别人。但前提是,你须有能力分辨对方送你鲜花是善意的,扔你粪土是恶意的。这种直观的事例,多数人都能分辨,但隐藏在生活细节和言词中的善意,却是需要用心灵去感知的。这种能力,多数小猫小狗都具备,它们甚至能从人们看它的眼神中,分辨出是善意还是杀机,并决定停下来让他爱抚还是咆哮着跑开。这一点,却是许多人不具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