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心理学故事
18352100000029

第29章 拥有善良的心灵(1)

诗人勃朗宁说过,“上帝在每个人心中安装了一盏明灯,这盏明灯就是良心。”生活中爱心越多,生活本身的情趣也越多,两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爱是人生最伟大的信念,有了爱才会有一切。因为心中有爱,你才会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你才不会让自己在困境中沉沦,拥有爱心,你的人生就会有财富和成功。

三种东西不召自来:爱、嫉妒、恐惧。

——哈佛学子亨利·大卫·梭罗

在每一个人的性格上都可以找到一些小小的黑点。

——哈佛学子、作家詹姆斯

哈佛精英之咸廉·詹姗斯

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1842~1910年),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被称为美国心理学之父。1842年1月11日出生于纽约市。1869年获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872年进哈佛大学任生理学讲师,后因研究神经系统生理以及与心理学有关的其他生理学问题,使他转向心理学的研究。1875~1876年,他在美国开设第一个新心理学课——“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并创立了一个小型心理实验室。1876年他任哈佛大学生理学副教授,1880年转任哲学副教授,1885年升任哲学教授,1889年转任心理学教授。1890年出版两卷本《心理学原理》。后因其对已有成果不满,并断定自己再无其他任何东西可贡献给心理学,故又将兴趣转向哲学。1897年H·闽斯特伯格主持哈佛大学心理实验室工作后,他又改任哲学教授。1907年辞去在哈佛大学的职务,悉心研究哲学。1910年8月26日卒于新罕布什尔。

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心理学对后来美国心理学特别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他的关于意识的功用、意识流等主张成为后来美国机能心理学的基本信条。其情绪理论由于提出了生理变化是情绪过程不可缺少的因素,从而推动了情绪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他还是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曾于1894年和1904年两度当选该会主席。他的心理学著作有:《心理学简编》(1892)、《对教师讲心理学》(1899)、《宗教经验之种种》(1901~1902)等。其中《对教师讲心理学》一书常被作为心理学教科书引用。哲学著作主要有:《实用主义》(1907)、《多元的宇宙》(1909)、《真理的意义》(1909)等。

152.仁慈的报酬

【哈佛心语】

如果人想自人生中得到任何快乐,就不能识想到自己,而应为他人着想,因为快乐来自于你为别人、别人为你。

——德莱塞

【故事殿堂】

一个周末的晚上,松树堡的寡妇正和她5个年幼的儿女围坐在火堆旁。虽然和孩子们说笑着,但她心里却愁云密布。在这个广阔却寒冷的世界里,她没有一个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这一年来,她一个人用那瘦弱的肩膀支撑着整个家庭。

如今正值寒冬,森林早已披上了洁白的银装,北风吹得松枝哗哗作响,连她的小屋也颤动起来。屋内的火堆上正烤着一条青鱼,这是她们全家唯一的一点食物。当她看到孩子们欢笑的脸庞时,心里便充满了无限的凄楚和焦虑。是的,她相信上帝一直保佑着她,并了解她的疾苦和贫困,她也知道上帝曾经答应帮助那些孤儿寡母,而上帝绝不会食言,可她现在仍然感到万分的凄苦和无助。

几年前,上帝带走了她最大的儿子。他离开家庭,到遥远的地方去寻找宝藏,从此便杳无音信。不久,上帝又派死神带走她的伴侣和依靠——她的丈夫。但她从来都没有沮丧过。她艰辛地劳动,不仅供养着自己的孩子,还时不时地帮助其他的穷人。

懒惰的人只要还能够生存,就能忍受着贫穷。而自私的人即使在寒冬中也不会受到考验,因为他的情感不会因此而痛苦,心灵也不会因别人而悲伤。只要在闹市之中,即便是最无助的人也还怀有希望,因为面对痛苦,仁爱还没有完全收回她同情的双手。

可是松树堡的这位寡妇,却丝毫感受不到人类的仁爱,上面所说的一切都不能安慰她。她如今只能无奈地弯下身,将最后的食物分给孩子们。这时,一股神奇的激情忽然鼓舞了她,她的脑海中浮现出考珀优美的诗句:

“上帝不会通过简单的感觉便下判断,我们应该坚信他是仁慈的;在他眉头紧锁的严肃后面,是一张仁爱和微笑的脸庞。”

她刚把这最后的食物放在桌上,就听到一阵敲门声和狗叫声。全家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跑去开门。门口站着位十分疲倦的流浪汉,他衣衫槛褛,但十分健康。流浪汉走进屋,请求留宿一夜,并想要一些吃的。他说:“我一整天滴水未进了。”寡妇听了十分难过,现在她心里关心的不只是自己的事了。她毫不犹豫地把最后一点食物分了一份给流浪汉,并微笑着告诉孩子们:“我们绝不会因为这小小的善举而被遗弃,也绝不会因此陷入更深的困苦之中。”

流浪汉于是来到盘子旁,当他发现盘中的食物少得可怜时,抬头惊奇地望着这一家人:“天啊,你们只有这一点食物吗?”他叫道,“但却仍然把它分给一个陌生人?你们真是太善良了。可是,”他继续问,“你们慷慨地分给我最后一点食物,这些可怜的孩子不就要挨饿了吗?”

“是啊,”寡妇忽然泪流满面,“可我还有一个儿子,如果他还没有被上帝带走的话,现在不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我如此待你,也祈祷别人能如此待他。上帝的仁爱遍施大地,像他保佑以色列人那样,他同样会保佑我们。就是此刻,我的儿子可能也在四处流浪,和你一般疲惫饥饿,我只希望他能被一户人家所收留,即使这户人家和我们一样的贫困。因此我又怎能背叛上帝,不真诚地收留你呢?”

寡妇刚说完话,流浪汉便激动地跑过去抱住了她。“上帝果真使你儿子被一个善良的家庭所收留,并且赐予了他财富,使他能感谢真诚收留他的人:我的妈妈!哦,亲爱的妈妈!”原来流浪汉正是寡妇多年未见的大儿子,他刚从印度归来。为了给家人一个惊奇,他掩藏了自己的身份。当然,这是一份最令人感动,也最令人快乐的惊喜。

【智慧点睛】

故事中的女主人给我们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课,她向我们展现了人性中的善和美。使得我们感悟到:善行必有善报。

给别人以帮助和鼓励,自己不但不会有损失,反而会有所收获。通常,一个人给别人的帮助和鼓励越多,从别人那儿得到的收获也越多。而那种吝音的人,对他人不表同情、不予赞助的人,无异于使自己陷于孤独无助的境地。

153.去除嫉妒,分享喜悦

【哈佛心语】

不应嫉妒天才人物,就像不应嫉妒太阳一样。

——尤·邦达列夫

【故事殿堂】

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蜚声乐坛,而肖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却深表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李斯特想了个妙法:那时在演奏钢琴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以便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面前,当灯一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他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人们既为出了这位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推荐新秀深表钦佩。

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曾说:“生来就具有某些伟大品质的人的最可靠标志是生来就没有嫉妒。”每一个埋头专注于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嫉妒别人的,而凡是好嫉妒的人常常不能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生活中,而是投入到一些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无关紧要的小事中。比如,这个人的生活作风,这个人的学识,这个人的穿衣戴帽,甚至这个人脸上的几颗雀斑、头上的一根白发,一旦被这些人发现了,他们也会为此而兴奋不已,并且会故作大惊小怪地议论纷纷:哈哈,原来他也不过如此呀!嫉妒的人是在不断地对别人的打击中寻找乐趣,以求内心平衡,而他们自己的生活却因此而搞得一团糟。正如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所说:“嫉妒的人常自寻烦恼,这是他自己的敌人。”与其说是别人的成功妨碍了他,倒不如说是他自己的关注点发生了偏离,自愿从生活轨道上滑落而自毁前程。

罗素在谈到嫉妒时曾说:“嫉妒尽管是一种罪恶,它的作用尽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个恶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种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现,人们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许走向一个更好的归宿,也许只是走向死亡与毁灭。要摆脱这种绝望,寻找康庄大道,文明人必须像他已经扩展了他的大脑一样,扩展他的心胸。他必须学会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得像宇宙万物那样逍遥自在。”

【智慧点睛】

嫉妒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咝咝作响的灼煤。它像一条蛆虫,蛀蚀和毁害着他人和自己。

芸芸众生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技不如人,却对别人的成绩嗤之以鼻,“妒人之能,幸人之失”,从而上演了一场场丑陋的嫉妒闹剧。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别人评上了比自己高的职称而指桑骂槐、因为某人得到领导的厚爱而愤愤不平、因为别人的生活条件比自己好而郁郁寡欢的大有人在,给本已不太平静的生活平添了几多烦恼和些许纷扰。

人类难免不嫉妒,但是杰出的人往往能用理性去抑制嫉妒,在难免产生嫉妒的地方,用它去刺激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阻挠对方的努力,但是那些被嫉妒之火燃烧而迷乱理智的人,往往会被内心这种疯狂的激情消耗掉,使他人和自己两败俱伤。

154.贪婪的罗森

【哈佛心语】

人生如下棋,深谋远虑者获胜。

——巴克斯顿

【故事殿堂】

哈佛大学的国际事务学教授安东尼·塞奇常常谈起这个真实的故事,用以警醒人们远离贪婪。1856年,俄亥俄州的亚历山大商场发生了一起盗窃案,共失窃8只金表,损失16万美元,在当时,这是相当庞大的数目。

就在案子尚在侦破中,纽约商人罗森到此地批货,随身携带了4万美元现金。当他到达下榻的酒店后,先办理了贵重物品的保存手续,接着将钱存进了酒店的保险柜中,随即出门去吃早餐。

在咖啡厅里,他听见邻桌的人在谈论前阵子的金表盗窃案,因为是当时的新闻,这个商人并没有太在意。

中午吃饭时,他又听见邻桌的人谈及此事,他们还说有人用1万美元买了两只金表,转手后净赚3万美元,其他人纷纷投以羡慕的眼光说:“如果让我遇上,不知道该有多好。”

然而,罗森听到后,却怀疑地想:“哪有这么好的事?”

到了晚餐时间,金表的话题居然再次在他耳边响起,等到他吃完饭,回到房间后,忽然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你对金表有兴趣吗?老实跟你说,我知道你是做大买卖的商人,这些金表在本地并不好脱手,如果你有兴趣,我们可以商量看看,品质方面,你可以到附近的珠宝店鉴定,如何?”

罗森听到后,不禁怦然心动,他想这笔生意可获取的利润比一般生意优厚许多,所以他便答应与对方会面详谈,结果以4万美元买下了传说中被盗的8只金表中的3只。

但是第二天,他拿起金表仔细观看后,却觉得有些不对劲,于是他将金表带到熟人那里鉴定,没想到鉴定的结果是,这些金表居然都是假货,全部只值2000美元而已。直到这帮骗子落网后,罗森才明白,从他一进酒店这伙骗子就盯上了他,而他一整天听到的金表话题,也是他们故意设计的。

歹徒的计划是,如果第一天罗森没有上当,接下来,他们还会有许多花样诱骗他,直到他掏出钱为止。

因为贪婪,而迷失方向的人比比皆是;因为贪婪,而丧失天良的人也随处可见。贪婪不仅可怕,也是导致许多人失败的原因。

【智慧点睛】

人不能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但不能有贪欲,因为,贪欲是无底洞,你永远也填不满它,贪欲只会给你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麻烦。

在现代社会,如何控制好自己心中的欲望,不仅关系到脚下的人生,更关系到我们每日的心情。生命属于个人,每个人都有权设计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道路。所有的心愿,只要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都应该受到尊重。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生命的过程中,一切物质及肉体都是不可靠的奴仆,想让自己的人生得以升华,就必须放下这些本性之外的东西,去追求生活本身的淳朴,这样才能活得惬意,活得洒脱。诚如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欲望越少,人生就越幸福。同理,我们也可以说欲望越多,就越容易致祸。一个追求简单而又善于放松自己的懒人常常能拥有充实的人生。一个人如果追求复杂而奢侈的生活,则苦难没有尽头,贪欲无度就会烦恼不断。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欲壑难填,被贪婪打败。所以,我们一定要减轻欲望、懂得舍弃,才能从贪婪中解脱,从而获得心里安宁。

155.自私就是自毁

【哈佛心语】

我们在分给他人幸福的同时,也能正比例地增加自己的幸福。

——边沁

【故事殿堂】

一个美国士兵在越南战争中受伤,成了残疾人,他不知道父母还肯不肯接受自己,就先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了。但是我有一个战友在那可恶的战争中踩响了一颗地雷,少了一条腿和一只手。他已无处可去,我希望他能和我们一起生活。”

“我们为他感到遗憾,孩子。不过,他恐怕不能和我们住在一起,他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拖累,我们有我们的生活。”父亲的话没说完,儿子的电话就挂断了。几天后,父母接到警察局打来的电话,被告知他们的儿子跳楼自杀了。悲痛欲绝的父母在停尸房内认出了他们的儿子,父母惊愕地发现:他们的儿子少了一条腿和一只手。

“我们无法想象留给那对父母的是怎样的悔恨与悲哀,但我们却能够深深意识到自私留给自己心灵以及生活的惨重戕害,然而自私之心不分时空不分人群,它如影随形般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这是莫顿教授在听到这个故事时所说的一段话。

自私是一种极端利己的心理,自私的人不顾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只计较个人得失,不讲公德;更有甚者会为私欲铤而走险,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自私也是诱发贪婪、嫉妒、报复等病态心理的根源。

历史一再证明,自私的人是没有好的结局的。从某种意义来说,自私就是自毁,自私者到最后只能独自吞噬恶果。

【智慧点睛】

卢克莱修说:“自私是人类的一种本性,高尚者和卑劣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够克制这种本性而代之以无私的给予,而后者则任其肆意横行。”

自私是一种潜藏在心灵深处的人的本能欲望,它的存在与表现不为本人所察觉。私欲强的人不顾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一味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在自己私欲得到满足的时候却心安理得地享受。所以,自私的人,没有人愿意与其共事,因而他也永远难以取得成功。

156.丑陋的邪恶

【哈佛心语】

有两条路可以得到幸福,即消除欲望或增加财富。

——富兰克林

【故事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