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道德经(白话全译)
18347700000052

第52章 尊道贵德

原典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大道创生万物,德性畜养万物。外界环境赋万物以形体,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促万物以成长。因此,万物无不尊崇大道而重视德性。道之所以被尊崇,德之所以被重视,这是无人命令而向来自然如此的。所以,大道创生万物,德性蓄养万物,进而成长、培育万物,安定、成熟万物,滋养、庇护万物。创生万物而不加占有,蓄养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加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名家注解河上公:道生万物,不有所取以为利也。道所施为,不恃望其报也。道长养万物,不宰割以为利也。道之所行,恩德玄暗,不可得见。

王弼:道者,物之所由也;德者,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故不得不尊;失之则害,故不得不贵也。

朱元璋: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此言天经地式,即四时交泰之理道焉。以其细名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也。君当使臣庶乐其乐而有其有,长其长而不自主,设官以理之,此玄德焉。

经典解读“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但“道”和“德”并不干涉万物的生长繁衍,而是顺其自然。“德”是“道”的化身,是“道”在天地间的具体作用。

万物由“道”产生;“道”生万物之后,又内在于万物,成为万物各自的本性;万物依据各自的本性而发展个别独特的存在;周围环境的培养,使各物生长成熟。

“道”以“无为”的方式生养了万物。“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中的“莫之命”,即孟子所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万物是顺应着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并各自适应着自己所处的具体环境而生长的,根本没有所谓的主持者加以主宰。

万物生长,必须依据自然界的规律,所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尊道”与“贵德”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尊道”是对最高典范的尊崇,“贵德”是对向最高典范靠近的推崇。“贵德”意味着行为者不论离道有多远,只要他在向道靠近,就值得肯定。

老子还提出了道、德、物、势四位一体的命题。道是根本、本原,催生了这个世界。德是品性,是基本功能,是贡献,是道的滋养,是最大的仁爱。世界并非一蹴而就,生于道以后,还要接受德的培育、滋养、充实,而且还要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也就是说,万物还需要一个成长、发育、稳定、成熟、结果、保护、存藏的过程。

以母鸡孵蛋为例,胚胎与整个鸡蛋的成分比例与构成是道,蛋白蛋黄是德,母鸡的体温与耐心孵化是势,而雏鸡的身体是物与器。母鸡对于雏鸡恩重于山,但从来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为什么一只老母鸡都具有的玄德,对于人来说却是这样困难呢?

这恰恰是因为人的自作聪明、自以为是、自我膨胀。人的万物之灵的地位使人产生了主观性、目的性、优越感,产生了权欲、物欲、占有欲。人为什么不多想想“天何言哉”,想想“道”是怎样行事的?

“道”创造万物,并不带有主观意识,也不抱有任何目的,而且不占居、不主宰万物的生长、发育、繁衍,完全是处于自然状态下。这就是“道”所体现出的“德”的特有精神。

本章是对道与德的地位及其作用的阐述,也是对执政者别有深意的规劝。老子劝导人君要以慈母德范治世,要宽容涵纳纷纭各异的各类存在,要谋求“莫之命而常自然”的尊贵。

智慧典例

付出而不奢求回报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意思是说,创生万物而不加占有,蓄养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加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隋朝的李士谦,曾当过参军,家里颇有财产。他素来节俭,却乐善好施。乡邻有无力经办丧事的,他总是出钱出力帮着办好;有兄弟之间因分家不均失和的,他总是拿出钱财,补给分得的财物少的,这常使兄弟之间反觉愧疚,转而推让财产并和睦如初。

别人家的牛吃了他家的田禾,他却把牛牵到阴凉处喂养,比它的主人还要耐心。远远看到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他就默然躲避。抓到偷粮的人,李士谦立即令家仆把人放走,并说:“都是穷困逼得他这样啊,按照情理不应该责罚他。”

有一次,他拿出数千石粮食,贷给乡民,碰到歉收之年,债家无法偿还,都来道歉。李士谦说:“本是我家余粮,原本想的是救济,哪能用来求利呢?”于是将欠债的人全部叫来,准备酒饭,当面烧掉债契,说:“债已了结,请不要再把这事放在心上了。”第二年,粮食大丰收。当初欠他债的人纷纷上门还债,李士谦一点也没有接受。

有一年,发生了大灾荒,饿死很多人。李士谦竭尽家财,煮粥周济灾民,赖以活命的将近万人。到了春天,他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的人家。为此,乡民们对他感恩戴德!

有人对李士谦说:“您为自己积了很多阴德啊!”他却谦逊地答道:“所谓阴德,就像耳鸣,自己能听到,而他人不知道。现在我所做的,别人都知道,哪里有什么阴德!”他还善谈玄理,对因果报应之说见解独到:“积善者有余福,积恶者有后殃,这不就是善恶报应吗?”

李士谦在66岁时去世。乡中男女老少听说后,都痛哭流涕地说:“老天为什么不让我们死,而让李参军死呢?”参加他的葬礼者达一万多人,大家共同立碑铭记他的大德。

蓄养万物而不自恃有功,是合乎自然大道的,是大德。而从万物的角度来说,有来无往非礼也,你帮助了别人,为别人创造了价值。即便你不求回报,回报也会自然而来。

几十年前,日本全国的电视机拥有量不到3 000台,每台电视机售价高达23万日元。当时,一般职员每月的薪水不过1万日元。因而,若想买台电视机,除非两年不吃不喝。

由于电视机太少,企业当然不肯在电视上做广告,因而开办电视台自然也无利可图。有一年,日本首家开播的NHK(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公布预算时,预计“第一年度亏损额为4亿日元,第二年度则将达到5亿日元”。

但日本第二家开播的电视台——日本电视台的创始人正力松太郎却独辟蹊径,解决了观众不多的问题。正力松太郎在街头、公园、车站等人流穿梭之处设置了电视机,播放职业棒球、相扑、拳击等各种节目。果不其然,人们纷纷为此所吸引,无不驻足观看。

看到人们纷纷为电视节目所吸引,如醉如痴,各家酒吧、茶馆,乃至澡堂和理发店都竞相购置电视机,以招揽生意。在东京银座、新宿等大街上,凡备有电视机的店铺,无不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反之则店堂冷清、无人涉足。就这样,尽管全日本只有数千台电视机,而电视观众却数以百万计,于是,各家公司争相到电视台做广告,电视台很快便开始盈利了。

付出但不奢求回报要想没有痛苦和烦恼就应顺从自然的规律,不占有、不自恃,像大道一样,付出而不奢求回报。只有真诚地付出,才会被别人真正地接受,才会有美妙的收成。这不也正是老子的教导吗?你无为,却成就了你的有为。有人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村东有片低洼地,是我家的菜园子。小时候,每到春季,父亲总爱领着我们在那里松土、起垄、开渠,而后再认认真真地把各种各样的种子播到地里。

劳作后的父亲坐在田头,抽着烟,满足地看着整齐的菜地。然而,在我的记忆中,很少能吃上自家种的菜。瓜果成熟的夏季,那片菜地常一片汪洋。父亲似乎没注意到这一点,仍是仔仔细细地种好每一分土地,年年如此。

终于有一天,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就很聪明地告诉父亲:“别种了,反正种也白种。”父亲握着锄,很平静地说:“我知道,但我是农民,即使没有收成,也不能看着自己的地空着。”

真的长大了,我开始仔细地计算自己的付出与收获。跟收获无关的事,我从不做。渐渐地,我累了。这才又想起了父亲的话:“即使没有收成,也不能看自己的土地空着。”

播种,并不仅仅为收获。正如我们给予别人微笑时,不在意对方是否回以笑脸;付出真情时,不在意对方是否有感激的泪水。一切顺其自然,对于这样的人谁又会不喜欢?谁又会不诚心以待呢?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就是幸福的人。

在你周围,友谊的光辉普照。你真心付出的,虽然并不企求回报,但你的确会得到更多真心的反馈。你会因此而被众人所爱,生活在爱的平实、满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