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分,只听一片喊杀声,峭壁之上站满了契丹军,个个手拉满弓,随后万箭齐发,唐军马惊人踏,死伤惨重。孙万荣亲自率领人马从四面八方出击唐军。唐军进退两难,前有伏兵,后有骑兵截杀,不战自乱。张、麻二人被契丹军活捉。孙万荣利用搜出的将印,立即写信报告曹仁师,谎称已经攻下营州,要曹仁师迅速到营州处理契丹人。曹仁师早就轻视契丹,接信后,便信以为真,即刻率军奔向营州。大部队火速前进,准备穿过峡谷,赶往营州。不用说,这支无视敌情的军队重蹈覆辙,在西硖石谷,遭到契丹伏兵包围攻击,全军葬身于峡谷。
【前人之语】
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以旌旗金鼓诱敌者,疑似也;以老弱粮草诱敌者,则类同也。如:楚伐绞,军其南门,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勿捍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逐。又如孙膑减灶而诱杀庞涓。
【译文】
诱惑敌军的方法有很多,最巧妙的方法,不是在近似之间,使敌人感到像又不像,而是要以类似的东西,去牢牢地迷惑敌人。用虚张旌旗、鸣锣打鼓的方法去诱惑敌军,这就是属于疑似的一类;用年老体弱的士卒,或者制造粮足或粮无的假相去诱惑敌军,这是属于相同的一类。如同春秋时期楚国派兵去攻打绞国,屯兵于绞国都城的南门之外。莫敖屈瑕向楚王献计说:“绞国很小而且君臣很轻狂;轻狂的人往往缺少谋略。请求采取不派士卒保护为我军砍柴的人,用这办法去引诱他们。”楚王采纳屈瑕的计谋。于是,第一天,让绞军抓走了猿园个砍柴人。接着第二天,绞国士卒争着出城,将楚军的砍柴人往山中赶。而楚军则一方面派兵把守绞城的北门,斩断绞军的归路;一方面派兵在山下埋伏,因此大败绞军。结果,楚军迫使绞国与楚国订立城下之盟,得胜而回。又如春秋时期,齐国的军师孙膑,用减灶的办法,将魏军引入埋伏圈,从而杀了魏将庞涓。
【赏析】
此计运用于军事上指用相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上当,中己方设下的圈套,然后伺机打败敌人的谋略。“砖”和“玉”,是一种十分形象的比喻。“砖”,指的是蝇头小利,是诱饵;“玉”,指的是作战所要达到的目的,即获取大的胜利。“引玉”,是作战目的,“抛砖”,是作战手段。钓鱼需要用诱饵,先给鱼儿一点儿甜头尝,它才会主动地上钩。给敌人一点小便宜占,才有可能误入己方设计好的圈套,以挫败敌人。
在战争中,迷惑敌人的方法千变万化,最精妙的方法不是用似是而非的方法,而是要用极其相似的方法,以假乱真。比如,用旌旗招展、鼓声震天来诱惑敌人,属于“疑似”法,这种方法往往收效甚微。而用老弱残兵或者遗弃财物之法诱敌,属于“类同”法,这样做,很容易让敌人上当受骗,可以收到好的效果,因为“类同”法较之“疑似”法更容易造成敌人的错觉,使其判断有误。使用此计,要充分了解敌人将领,这样才能打败敌人。正如《百诫奇略·利战》中所说:“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击之,其军可败。《法》曰:‘利而诱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是与敌作战,敌人将领的头脑比较死板,不会灵活应变,可以用利益来诱惑他,他因贪利,而不知道有害处,就可设下伏兵来攻击敌人,便可以打败。兵书上说:用利益来诱惑敌人。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原文】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注释】
夺:抢夺、抓获。魁:第一,此处是指首领、将帅。
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经·坤》卦。坤,卦名。
本卦是同卦相叠(坤下坤上),为纯阴之卦。引本卦“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全句的意思为:即使强龙争斗在旷野的大地上,也会走入了困顿的绝境。
【译文】
溃击敌人的中坚力量。捕获敌人的首领,就可使敌人瓦解。
无首的群龙在旷野的大地上厮杀,已经到了末路。
【战例】
之一
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气势嚣张,节节胜利。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奇率十万劲旅攻打睢阳。御史中丞张巡驻守睢阳,见敌军气势汹汹来攻城,便决定坚守城池。敌军二十多次攻城,均被击退。尹子奇见士兵已疲惫不堪,只得鸣金收兵。晚上,敌军刚准备休息忽听城头上战鼓声声,杀声连天。尹子奇急令军队准备与唐军作战。而张巡“只打雷不下雨”,不时擂鼓,气势像要杀出城来,可是一直关紧城门,没有出战。尹子奇的军队被折腾了一整夜,没有休息好,将士们疲乏至极,一心想着睡觉。这时,城中一声巨响,突然之间,张巡带领守军杀出城来。
敌军从梦中惊醒,不知所措,乱成一团。张巡和他的部下一鼓作气,接连斩杀几十名敌将,五千多名士兵,敌军无力招架。张巡急令军队擒拿敌军首领尹子奇,其部下一直冲到敌军帅旗之下。
张巡不知尹子奇长得是啥模样,无法识别,现在他又混在乱军之中,更不容易辨认。张巡心生一计,让部下用秸杆削尖作箭,射向敌军。敌军中不少人中箭,他们以为这下命没了。但是发现自己所中之箭竟是用秸杆削尖做的,心里很高兴,以为张巡军中已用完箭了。他们争着向尹子奇禀报这个好消息。张巡见状,立马辨认出了敌军首领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将南霁云向尹子奇放箭。正中尹子奇左眼,这回放得可是真箭,只见尹子奇左眼血如泉涌,在部将的保护下仓皇逃命。尹子奇军队被杀得片甲不留,张巡运用此计赢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之二
明英宗宠幸太监王振,王振是个奸邪之徒,侍宠专权,朝廷内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不论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没有人不害怕他。当时北方瓦剌逐渐强大起来,想要夺取中原。王振拒绝了大臣们在瓦剌通往南方的要道上设兵防守的建议,极力地讨好瓦剌首领也先。公元1449年,也先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大同,来犯明朝。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命王振为统帅。在粮草没有事先作充分准备情况下,几十万大军仓促出发。一路上,又连下大雨,道路非常湿滑、泥泞不堪,行军缓慢。也先闻报,暗自高兴,认为这是捉拿英宗夺取中原的大好机会。等明朝大军抵达大同的时候,也先令部队向后撤退。王振认为瓦剌军是害怕明朝的大部队,吓得闻风而逃,于是下令追击瓦剌军。也先早已料到,已派精锐骑兵分两路从两侧包围明军。明军先锋朱瑛、先晃,遭到瓦剌军伏击,全军无一生还。明英宗无可奈何,只好下令班师回朝。明军撤退到土木堡,已是傍晚时分。大臣们建议,军队再前行二十里地,到怀来城凭险坚守,以待援军的到来。王振以千辆辎重未到为理由,坚持在土木堡等待。瓦剌首领也先深怕大军驻进怀来城,固守城池,所以下令急追不舍。在明军抵达土木堡的第二天,就趁势围住土木堡。土木堡是一高地,水源稀少。瓦剌军控制当地惟一水源,就是土木堡两侧的一条小河。明军被断水两天,军心浮躁。也先又施一计,派人送信给王振,建议两军议和。王振误以为这是突围的大好机会,他急令军队往怀来城方向突围。这一下中了也先诱敌之计,明军离开土木堡数里地,瓦剌军从四面八方包围而来。明英宗在乱军中,由几名贴身侍卫保护,几次突围不成,终于被瓦剌军生擒。王振忙于逃命时,被护卫将军樊忠打死。明军一时没了指挥首领,军队混乱不堪,几十万大军葬身于土木堡。
【前人之语】
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功之亏也。舍胜而不摧坚擒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之首动。昔张巡与尹子奇战,直冲敌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杀士卒五千余人。巡欲射子奇而不识,剡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
【译文】
取得了胜利,不要急于乘胜掠夺敌人的武器装备、财物,这样对己方才会比较有利。贪得蝇头小利而遗忘了全局的胜利,其结果,只能是士兵得到些蝇头小利,给将领的背上负担,对主帅造成危害,以至于前期取得的战绩丧失了。取得了全局胜利,却不致力于摧毁敌人的中坚力量,不捉拿敌军的主帅,那是等于放虎归山。捉拿敌人主帅的方法,不能只看敌人的指挥旗在什么地方,而应细细观察敌人的军事行动首先是从哪里发出的指令。以前,张巡与尹子奇交战,张巡率领部下冲进敌人阵营,杀到尹子奇的指挥旗下,敌营顿时慌乱,被张巡部下斩杀敌将50余人,杀死敌人士兵5000余人。张巡想用箭射死敌人的主将尹子奇,但是又不认识他。于是张巡就命令部下削秸秆做箭,被射中的敌人发现变得很庆幸,认为张巡军的箭已经用完了,便跑去禀报尹子奇。张巡利用这个机会看清了尹子奇的样子,立刻叫部将南霁云向他开弓放箭。南霁云一箭射进了尹子奇的左眼,几乎要捕获他。这样,尹子奇不得不收兵退了回去。
【赏析】
此计运用在军事上指打败了敌军主力,捕获了敌人的首领,使敌人群龙无首,没有了核心领导力量,便可以瓦解掉敌人。
擒贼擒王就是擒住敌军核心领导人物,使敌人陷入混乱之中,便于彻底地消灭掉。己方指挥员不能满足眼前的胜利,要纵览全局,扩大胜利战果,以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果错失良机,放走了敌人主力军或者敌人的核心领导人物,就好比是在纵虎归山,贻害无穷。
在战争中,能够战胜对方,是最终目的。如果满足于小胜而失去了获取大胜的机会,那是士兵的胜利,将帅的失策。赢得了小胜,而不去击毁敌人的主力军,不去摧毁敌人的总部,捕捉敌人的核心领导人物,那么这种胜仗只算是“蝇头小利”,敌人仍然有能力对己方进行反攻,为了能够彻底瓦解敌人,首先,在作战前,要对敌人兵力分布等情况了解清楚,特别是对敌人主帅的心理和性格要了解清楚,然后制定诱捕敌军首领的策略,生擒敌军的首领。在两军交战时,不论是强敌,还是弱敌,只要能够生擒敌军的首领,便可以瓦解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