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最少的时间读懂我们的孩子
18326600000040

第40章 请孩子们的父亲看看

一位工作繁忙、事业有成的父亲对独生女儿只是简单地实行三条:表达对她的爱;抽时间和她在一起;用她的眼睛去看世界。然而这三条,对一个父亲来说,实属难能可贵。

心理医生在考察了一些家庭教育较为成功的家庭后认为:“父亲在培育儿女上的作用不可替代,他们有着特殊的力量。”根据专家们的意见,称职的父亲应该同时成为下面四种人:

一、善于对孩子表达爱心的人许多孩子都“希望爸爸能对我说或向我表明他真的爱我。”

事实上,不少孩子甚至成年子女都希望父亲能把对自己的爱表达出来。

因为,爱的表达能赋予信心和勇气。一位动力专家是从儿子说的话里体验到这一点的。一天,他给4岁的儿子买回一辆三轮脚踏车,安装时一个讨厌的螺栓怎么也套不进螺母,他想不干了,在旁边一直看着的儿子突然充满感情地说:“爸爸,我太爱你了!”不用说,这位父亲一口气把车装好了。

不善言语表达的父亲可以通过特殊的方法做到这一点

把爱意留在便笺上、卡片上或写成字条贴在孩子用的抽屉面上,或给孩子一些爱的暗示。

二、愿意与孩子共度时光的人父亲能给予孩子的两样最珍贵的东西,除了爱心,就是时间了。偏偏这两样,对男人们来说都不太容易“出手”。美国一位作家苏珊·杰克比在书中充满温馨地回忆“夏天午后,我跟着爸爸来到后院园子时,天南地北聊个不休,直到妈妈喊我们进屋吃晚饭……”她说:“爸爸从未对我说过:‘走开!让我静一会儿。”’

一位工作很忙,经常在外的父亲只要回家,总要抽空陪儿子玩个痛快。他的儿子回忆道:“对父亲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和他一起打猎了,就猎技来说,他并不出色,但那是父子共度时光的一种方式,不一定要说很多话,一起在林子里本身就够迷人的了。”

三、能够用儿童眼光看世界的人一位父亲给女儿买回一个昂贵的玩具,却见她对玩具置而不顾,倒对装玩具的盒子爱不释手,他感到难以理解。可是,当他忆起自己幼年把玩具小车当真正的马车、把小床当成宇宙飞船时,也禁不住笑了。

父亲们还要记住:好奇和幻想是儿童的天性。

儿童的兴趣和成年人也是不同的。一位英语教授回忆:有一次他和4岁的儿子去看棒球比赛,才看了一会儿,儿子就说:“棒球看够了,我要回家。”他只好带儿子出了运动场。回家路上经过科学博物馆,做父亲的想起上次参观这里时,儿子兴致很高,极愿再来一次,于是父子俩走了进去。“他进了博物馆,就从一个厅奔到另一个厅,差不多每个地方都有新发现,高声呼唤我去分享他的喜悦”……过后这位父亲回味这一天,感到很有意义,因为,他不但通过儿童的眼光看到了生活中过去忽略的美,而且认识到:与孩子在一起,成年人最好放弃“事情应该怎样”的先入之见。

四、有力量设立“限制”的人儿童对他们可以享受什么自由和应该接受什么限制有着敏锐的直觉,这一点常常被不愿“限制”孩子的父母们忘记了。其实,合理的限制不仅孩子需要,也是他们欢迎的。儿童怎样理解“限制”和自己行为间的关系呢?心理医生比喻:一个孩子走进黑暗和陌生的房子里时,只有当他触摸到四周的墙壁,置身空间的“限制”时,他才能消除恐惧,满怀好奇地去探索这个世界。

专家们认为:“限制”是爱的基本方式之一,只要纪律执行得坚决、合理而又从爱护出发,孩子最终会心悦诚服并从中受益。

反之,对孩子放弃“限制”的父母最终不得不求助于惩罚。儿童问题专家阐述惩罚与限制的区别时说:惩罚是你不得已对付孩子的,而限制则是事前告诉他的——它也可能涉及到惩罚,但有着明确无误的、出于爱的目的。

即使体罚,只要是按“章程”执行,孩子也不像被父母乱打乱骂一顿那样愤愤不平。在考察的这些家庭教育成功的家庭中,70%在家规上都订有体罚的条目,他们的老师却一致反映:来自这些家庭的孩子“道德观念强而且敏感”。

父亲到底有多么重要,这很难一下说清。但孩子是心中有数的。一位危重儿童病房的护士说:“有很多次,当孩子们痛苦难忍或濒临死亡时,他们都大声呼唤爸爸到身边。最近,一个气息奄奄的小男孩毫不含糊地告诉妈妈他渴望见爸爸;虽然他极爱妈妈,但他仍需要爸爸。”

那是因为:尽管妈妈们奉献了一切,但只有与爸爸在一起,孩子们才觉得安全和受保护。不管你强加什么解释,都改变不了孩子需要父爱这个事实。

我们通常忽视了自己作为父亲对儿女的爱会起到多么大的作用,因为我们太“迷信”母爱的巨大力量。我在一件小事上发现了一个以前从未想到过的问题——

我自己对电脑有着浓厚的兴趣,也玩儿过不少游戏。(妻子为此不知叨叨过多少回啦!)我知道有的游戏必须“过关”才能存盘,否则前功尽弃,还得从头再来。有时候,孩子们正玩儿着这样的游戏时,妻子喊他们吃饭,他们却不能马上离开电脑(想过关后存盘啊),妻子就生气了。这时候我会出面“调停”:让他们过了关再吃吧,不然的话太可惜了。

就是这一句话,居然能让孩子们非常感激,因为他们认为获得了理解和谅解。孩子们跟我谈论游戏的时候从来没拘束过,他们把我当成了“知音”!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经验,探讨一些类似“如何能巧妙过关”之类的“技术性”问题。说实话,有时候我还真得向他们请教请教呢!

家长朋友都反对孩子去“网吧”,我也一样。但是我深深地理解电脑对孩子们会产生多么大的吸引力!避免孩子们去“网吧”

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在家里玩儿。不必害怕什么“病毒”啊、“色情”啊、“暴力”啊……跟孩子们一起玩儿不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吗?既然当妈妈的一般不喜欢电脑游戏,这个艰巨的任务只好让我们当爸爸的勇敢地承担起来。跟孩子们一起玩儿的感觉很好!加深友谊,密切沟通,促进和平,皆大欢喜!

家访最常遇见一些家长对孩子在校的情况一问三不知,对孩子的学习以至行为不关注,对孩子的未来是随其自然。这些家长最能理直气壮地说:学习方面只能靠他自己。“靠自己”,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我却觉得深深的不安。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不可能对自己的未来有通盘的计划,没有了家长的支持,没有了老师的指引,人生能在他面前展开多少选择与思考的空间呢?

我们批判那种把孩子当成自己福气的材料,我们也反对把孩子当成光宗耀祖的工具,我们提倡的是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那不仅仅是像养猫或养狗那样,不仅仅是穿衣吃饭,更多的是怎么样教育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怎么样走好自己的路。当孩子在蹒跚学步时,我们能扶着他走,然而,在他最需要扶持的时候,很多家长却熟视无睹,或者有种种的借口:什么文化不高,什么忙于赚钱……

我却趔到了一位家长,他没有多商的文化,只凭一门手艺——打肉丸养活一家,但他毅然把家从农村搬到城市。他说因为他听到村里的老师教的普通话发音不准确,他就决定这么做了,为的是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我看着他们一家挤在一间底矮的铺间里,头顶上一半空问作为阁楼,既是卧室,又是孩子固定的学习天地。夜里孩子没学习完,他们全家不管多累郁不能睡觉,他的孩子确实是我们班里的品德兼优的好学生。站在那阴湿的空间,我感到胸口有一块尘封很久的地方刹那间被一根无形的绳子牵动了。身为家长,你可以一字不识,你可以为三餐奔波,在这个喧嚣与浮躁的世界里,你心里惟独不能没有的是孩子的未来。

“我们中国更多的是孩子之父;所以以后是只要‘人’之父。”

家是什么地方?我一直认为家是玩的天堂,家是玩的乐园。

难道不是吗?试问我们哪一个不是在玩中长大的?在玩儿中我们知道了这是什么东西那是什么颜色,在玩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怎样与他人相处,在玩中我们锻炼了身体拓宽了视野,在玩中我们探索了新知创造了未来……一句话,我们都是在玩儿中长大的。

但不知现在怎么了?家——这个温馨的字眼儿却成了校外的训练场,家庭教育也被演绎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说得严肃一点,在多数人眼里,玩儿就是一种放任,一种对学习的不负责任,玩儿就意味着不能成功,玩儿将使你失去很多很多:成绩、荣誉、大学、好工作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成为家长们笃信不疑的信条,“玩儿”就这样被挤出了孩子们的世界,就这样成了家长的赌注被压在了成才的砝码上。可结果呢?

我们的孩子在国际比赛中,取得的金奖多多,但是诺贝尔装与我们无缘。这是为什么?

我们的孩子会解许多高深的数学题、会做大量繁杂的物理题,但我们却没有比尔·盖茨。这又是为什么?

我们的孩子获得了硕士、获得了博士,但他们却不懂得照顾自己,不知道生活原本是丰富多彩。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的孩子……

但家长说:我可管不了那么多,我只关心考不上大学怎么办?玩儿掉了大学怎么办?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玩儿真的和孩子的发展是冲突的吗?我百思不得其解……

要和孩子们经常在一起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其正面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很多家长朋友都懂得这个道理,就是当父亲的亲自做起来好像有点困难,不知是否是由来自孩子们的母亲的阻力造成的。